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一单元溶液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单元溶液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共1课时)第1课时自学-诊断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1. 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方案并能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进行安全的操作。
2. 明确“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等特点,加深对溶液的认识和判别。
3. 熟练进行物质称量、液体的量取、搅拌溶解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4. 培养自身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信息处理、探究质疑的能力。
5. 倡导自我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问题导学:1.请你填充一个“配制50g10%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方案,并写出用到的实验药品和仪器:药品:仪器:步骤:(1)计算:需要氯化钠 g,蒸馏水 g, mL计算过程如下:(2)托盘天平的调零:调整天平的,使托盘天平平衡(静止)或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幅一样;或用电子秤称量。
(3)先放砝码还是先放食盐固体?为什么?(4)取固体于左盘的滤纸上:用取适量的于滤纸上,直至天平平衡。
(5)向烧杯中加蒸馏水:用量取水加入烧杯中。
(6)搅拌,观察现象:搅拌后,看到溶解到里,形成了溶液。
(7)验证溶液的特征:静置后,看到溶液,说明溶液是均一的、的。
三、学情诊断:2.分别称量5g食盐固体、量取45ml蒸馏水等实验操作。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实验操作的要点或是注意事项:(1)称量5g食盐固体时:(2)量取45ml蒸馏水时:3. 请小组内测试“实验题目6:配制50g10%的氯化钠溶液”,具体见评分标准。
【师生互动与交流合作】●你现在对课前准备的内容都熟悉了吗?你对实验步骤有哪些疑问?●请你在组内交流一下,看谁说的好?我们请各小组的发言人“畅所欲言”、交流共享!●如果你认为实验技能的测试还不够完善,那么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与技能呢?第1课时问题-探究四、探究重点:1.你能计算出“5g食盐固体和45ml蒸馏水”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吗?写出步骤。
2.你能用10%的食盐水配制20g的5%食盐水吗?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第一单元溶液单元备课单元教材地位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四个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及它们的特征,水的净化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说课课题--溶液的形成一、说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的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这一课题主要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
我们在生活和实验中也会用到各种溶液,因此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溶液温度的变化。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4). 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以学生的学(自学、互学、演练、展示)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实验探究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深刻体会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化学学习特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说教学程序创设情景独学独研活探究归纳小结达试课结1.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溶液温度的变化。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4).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这些液体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混合物)(2)、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想知道什么是溶液吗?3. 独学独研教材4. 活动与探究(1)、实验活动:在50ml水中加入一匙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第二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教材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在学习了溶液之后进一步研究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情况。
学好饱和溶液才能真正理解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溶解度的理解,同时也为下面学习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定义,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由于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定义的三个条件,所以我精心设计了几个连贯且逐渐深入的实验,通过不断的探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二者的转化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的关系与区别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四、重难点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五、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实验探究一、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知识拓展——————浓稀溶液及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总结巩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溶液饱和与否跟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课堂检测——————检测反馈六、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节饱和、不饱和概念通过实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后学生理解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两者之间的转化关系用实验也能很好的接受,但它们与浓、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部分用实验解释时间有点太长,最好用微视频解决。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关系;⑵认识悬浊液、乳浊液,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⑶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溶液的形成,体会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⑵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建立溶液概念(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关键点:溶液的特征三、教法学法: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溶液,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认识溶液,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启发学生。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实验探究、对比、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培养善学生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实验准备: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汽油、洗洁精、水;试管、药匙、纸槽、胶头滴管、大烧杯。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水老板新开了一家洗衣店,收到第一批订单,这批脏衣服上的污渍大致有盐渍、糖渍、泥渍、油渍等,同学们,如果你是水老板,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些脏衣服呢?【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过渡】水真的能顺利洗去所有的污渍吗?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药品和仪器来模拟一下4种污渍遇到水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
(二)新课教学,解读探究【活动探究一】1.学生实验:提出问题:将衣服上的污渍浸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实验用品: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水4支试管、药匙、纸槽、胶头滴管实验方案:友情提示:1.为便于观察到实验效果,实验所需固体药品取用量1/4药匙,植物油取5-6滴,水取约1/3试管体积。
第一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共2课时)第1课时自学-诊断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1.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的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重点)2.知道什么是乳化现象及乳化现象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重点)4.了解溶液、乳化现象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二、问题导学:1.溶液的过程(1)概念: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例如:食盐水、汽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例如:食盐、CO2 溶剂:能起溶解作用的物质。
例如:水(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3)注意:①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②当两种液体互溶时,把量多的一种称为溶剂,把量少的一种称为溶质。
但如果液体和水互溶时,无论水多少,水是溶剂。
③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常见的溶剂除了水之外,还有酒精和汽油。
例如:碘的酒精溶液。
(4)物质溶解时通常都伴随着热量的变化:①溶解吸热: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例如:NH4NO3溶解。
②溶解放热: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例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③溶解时没有明显的热现象:如NaCl溶解。
2.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虽然也属于混合物,但是它不均一、不稳定。
(2)乳化作用: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使食用油等类物质以细小的液滴均匀的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的现象。
三、学情诊断:【诊断1】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泥土 B.面粉 C.蔗糖D.花生油【答案】C【诊断2】小华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药品时,发现一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老师告知是NaOH、CuSO4、NaCl、CaCO3中的一种。
第一单元溶液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共2课时)第1课时自学-诊断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2.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3. 学会用溶质质量量分数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
二、问题导学: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2.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3.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4. 溶液的体积= 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
三、学情诊断:【诊断1】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其意义理解不正确的是()A.100 g水中溶解有10 g氢氧化钠B.10 g溶液中含有1 g氢氧化钠C.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为1:9D.把5 g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45 g水中,可制成 10%的氢氧化钠溶液【答案】A【解析】A、100g水中溶解有10g氢氧化钠时,溶质质量分数=×100%≠10%,故A错;B、10g溶液中含有1g氢氧化钠时,溶质质量分数=100%=10%,故B正确;C、假设取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溶质质量=100×10%=10g,溶剂质量=100-10=90g,所以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1:9故C正确;D、5g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45g水中,溶质质量分数=100%=10%,故D正确.故选A【诊断2】通常的食醋中约合3%~5%的乙酸,计算50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的食醋中,含有乙酸多少克?【答案】0.6g~1g之间.【解析】乙酸质量=500g×4%=20g因为食醋中约含3%~5%的乙酸,所以乙酸质量应在20g×3%=0.6g与20g×5%=1g之间;答:50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的食醋中,含有乙酸在0.6g~1g之间.第1课时问题-探究四、探究重点: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五、问题记录:六、论证演练:第1课时觉悟-发展七、水平过关:1.一定温度下,蒸发某饱和溶液至有少量晶体析出时,保持不变的是( )A.溶液的质量B.溶质的质量C. 溶质的溶解度D.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C【解析】A、蒸发某溶液至有少量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不断减小,溶液的质量减小;故A不正确;B、蒸发某溶液至有少量晶体析出时,有晶体析出则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故B不正确;C、一定温度下,蒸发某溶液至有少量晶体析出时,由于温度不变,因此溶质的溶解度不变;故C正确;D、蒸发某溶液至有少量晶体析出时,若溶液由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若溶液本来就饱和,则质量分数不会改变.故D不正确.故选C.2.从100 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的硫酸溶液中倒出 20 mL,剩下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8%B.10%C.12.5%D.80%【答案】B【解析】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即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稳定性(即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中的组成是不会变的),即可推断出来.解答:根据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可知,从100 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溶液中倒出20 mL,剩下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然是10%.审视A、B、C、D四个选项,发现,只有B选项是正确的.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溶液的特点(即均一性、稳定性),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题目.解答时,只要抓住溶液的这个特点,顺藤摸瓜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3.把5 g食盐溶解在 120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4%B.4.2%C.4.4%D.5%【答案】A【解析】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4%故选A.4.在t ℃时,把A物质5 g放入97 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 100 g溶液,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3%B.5%C.5.15%D.49%【答案】A【解析】A物质5 g放入97 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100 g溶液,说明溶解了3克,有2克A物质未溶解不属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3/100=3%,故选A.5.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0.8%的生理盐水 55 g,需要医用氯化钠 g。
第一单元溶液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地位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
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
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
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四个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及它们的特征,水的净化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主要学习方式和科学方法
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主要科学方法:——模型法、类比法
课时安排:
第一节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2课时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1课时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