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本解读的儿童视角--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换一个视角看儿童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就像是突然被人敲了敲脑袋,然后恍然大悟:“哦,原来孩子是这么回事儿啊!”以前看孩子,总是站在大人的角度,觉得他们小,啥都不懂,就应该听大人的话。
可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儿童世界的新大门。
书里那些例子特别接地气,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似的。
比如说那个讲孩子画画的事儿,孩子画的歪歪扭扭的太阳,在大人眼里可能就是画得不好,但是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呢,那可能是一个正在跳舞的太阳,充满了他们自己的想象。
这让我想起我家小侄子,有一次他画了一片蓝色的草地,我还说他画错了,草应该是绿色的呀。
他却特别认真地告诉我,那是外星的草地,外星的草就是蓝色的。
当时我还笑他乱编,现在想来,是我太傻了,孩子的想象力就这么被我这个不懂事的大人给打压了。
从这个新视角看儿童,就会发现孩子的每个行为其实都有他们自己的小秘密。
他们哭闹可能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在表达一种我们大人没有理解的情绪。
就像有时候孩子在商场里突然哭起来,我们只觉得丢脸,忙着制止,却没想过也许是周围太嘈杂让他们害怕了,或者是他们想要某个东西但不知道怎么好好说。
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我们大人总是着急让孩子按照我们规划的路线成长,学这个学那个,考这个考那个。
但孩子不是小机器人,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就像种小树苗,你不能拔苗助长啊。
我们应该像书里说的那样,尊重孩子的独特性,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世界。
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那些家里有娃的人看,也适合像我这样虽然没娃但经常接触孩子的人。
它就像一个小警钟,时不时地提醒我们:在和孩子打交道的时候,可别再那么自以为是啦,换个角度,你会发现一个超级有趣又充满惊喜的儿童世界呢!。
对儿童理解的读后感
哎呀,读完那本讲儿童理解的小书,我这心里头啊,就像是被春天的小雨滋润过一样,软绵绵、暖洋洋的。
你说,咱们大人整天忙忙碌碌的,有时候是不是真就忘了,孩子们的世界,那可是比彩虹糖还要五彩斑斓呢!
书里头说的,小孩儿的脑袋瓜儿里装的都是啥?是奇思妙想的小宇宙,是未经雕琢的璞玉。
他们看蚂蚁搬家能看上一整个下午,对咱来说可能无聊透顶,但对小家伙们来说,那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探险啊!咱们得蹲下身子,用他们的眼光去看世界,你会发现,嘿,这世界还真就不一样了呢!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书里提到孩子们那份纯真的信任。
他们相信圣诞老人是真的,相信童话里的公主王子总会相遇,这份相信,咱们大人啥时候丢了呢?是不是在生活的琐碎里,咱们慢慢就学会了“现实”二字,却忘了那份最初的纯真有多美好。
还有啊,孩子们的情绪,那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像夏天的雷阵雨,轰隆隆一场,转眼又是晴空万里。
咱们大人啊,有时候真该学学他们,别什么事儿都憋在心里,非得搞个“秋后算账”。
直接点儿,爽快点儿,哭过笑过,又是新的一天,多好!
最让我感动的是,书里教咱们怎么去理解孩子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行为。
原来,每一个小动作,每一声“为什么”,都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是他们渴望被看见、被听见的小信号。
咱们啊,得多点儿耐心,少点儿急躁,用爱去回应他们的每一个好奇。
总之呢,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是重新找回了一颗童心,感觉自己也年轻了好几岁。
以后啊,跟我家小宝贝相处,我可得换个
方式,多听听他的小秘密,多陪他一起疯、一起笑。
毕竟,孩子的世界,才是咱们最该珍惜的宝藏呢!。
浅谈基于儿童视角下的文本解读作者:刘洋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4年第11期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213000)刘洋教材文本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基本载体和重要手段,其解读过程强调“需要站在教者的视角、读者的视角以及作者的视角”。
但是广大一线教师往往更偏重于“成人的视角”,这很容易导致原本属于孩子的阅读被成人解读所替代。
除此之外,文本解读的过程应当是一个欣赏的过程,而不是过分强调语法、词汇的过程。
同时,由于读者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不一样,以及每个人跟每个人的思想、阅历的不同,文本的解读角度应当允许差异的存在。
但是,无论是哪种区别,教师都要注意自己的定位,应当视自己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阅读主体。
也就是说,文本的解读应该基于儿童,面向儿童。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语文本文解读谈一点思考与体会。
一、师生对话,使孩子融入文本教材文本本身是静止存在的,它的活力只有在儿童的介入与参与以后才会得到彻底释放,而课堂对话是儿童走进文本的重要形式。
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儿童彼此敞开心扉、互相尊重,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和立场上来剖析儿童的观点,进而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掌声》一课,可以进行如下对话。
师:孩子们,读完课文,谁能说说你眼中的英子是什么样子的呢?(“英子很自卑”“英子很不高兴”“英子很安静”)师:为什么英子会先犹豫一会儿,然后再眼圈红红的,慢慢地站起来呢?生1:因为英子害怕有人会嘲笑她的走路姿势。
生2:因为英子当时的内心非常矛盾。
师:大家的第一次掌声是什么样子的呢?生3:持续时间比较长。
生4:热烈的掌声。
师:英子的故事讲完之后,大家给她的掌声又是什么样的掌声呢?(赞赏的、表扬的、羡慕的)师:如果你是这时的英子,你心里会想什么呢?生5:太感谢大家的鼓励了。
生6:太好了,大家都没有歧视我。
师:你从这几次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生7:我感受到了同学对英子的“爱”。
刍议基于儿童视角的文本解读
儿童视角是指以儿童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看待、分析、理解和表达。
基于儿童视角的文本解读,就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和深
层次的意义。
首先,基于儿童视角的文本解读需要考虑到儿童的认知和思维
发展水平。
儿童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需要选择简单、易懂、生动
的语言,让儿童能够理解文本内容。
此外,为了充分发掘儿童对文
本的理解,需要引导儿童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帮助
儿童进一步认识事物。
其次,基于儿童视角的文本解读要注重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儿童是善于感知和表达情感的,因此,通过引导儿童深入理解文本
内容中所包含的情感、矛盾和冲突,可以促进儿童情感认知和情感
表达的发展,有效提升儿童的情感素养。
最后,基于儿童视角的文本解读要充分关注文本中的儿童话题。
由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比较单纯和直接,因此文本中的儿童话题会比
较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而通过对儿童话题的探讨和分析,可以增强
儿童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总之,基于儿童视角的文本解读,需要深入了解儿童的认知和
发展特点,注重情感因素和儿童话题,提高儿童文学素养和阅读理
解能力,这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浅谈基于儿童视角下的文本解读
儿童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是指在阅读和解析文本时,以儿童的文化、语言和认知水平作为参照点的一种解读方法。
它能够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文本,并且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首先,儿童视角下的文本解读需要考虑到读者的年龄、背景和
生活经验。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儿童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故而需要
针对不同读者制定不同的读解策略。
其次,儿童视角下的文本解读需要注意文本的语言和表述方式。
对于儿童来说,过于抽象或复杂的语言和表述方式很难理解和接受,因此需要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的形象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主题。
最后,儿童视角下的文本解读还需要注重文本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儿童往往更关注故事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价值,因此需要适当
引导儿童理解和体验文本情感,以及摸索出故事背后的人生智慧。
综上所述,儿童视角下的文本解读对于帮助儿童提高阅读能力,拓展思维视野,塑造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
作用。
《观察儿童解读儿童》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观察儿童解读儿童》。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嘀咕,能有啥特别的呀。
可看着看着,我就被深深吸引啦!书里讲了好多观察孩子的方法,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孩子的每一个小动作、每一个小表情,背后都藏着他们的小心思。
以前我总是觉得孩子的行为莫名其妙,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是我没去好好观察和解读。
比如说,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变得沉默,可能不是累了,而是遇到了难题。
再比如,他们抢玩具不一定是调皮,也许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需求。
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而且呀,通过这本书我还意识到,观察孩子不能只是随便看看,得用心去感受。
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小世界,才能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现在看孩子的眼光都不一样了呢,更有耐心,也更愿意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这本书就像是给我开了一扇通往孩子内心的门,让我能更好地陪伴他们成长。
真的推荐大家都读一读,相信会有大收获!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观察儿童解读儿童》的感受。
哇塞,这本书简直太棒啦!它让我发现,观察儿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以前我总觉得,看着孩子玩不就得了。
但这本书告诉我,大错特错!你得仔细看他们的眼神,那里面可能藏着好奇、害怕或者兴奋。
还有他们的小动作,像是手指的摆弄,可能是在探索新事物呢。
书里的好多例子,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原来那个总是哭闹的小家伙,是因为缺乏安全感;那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其实内心有好多想法,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
通过读这本书,我也学会了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天使,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
我现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候,会更加细心,也会努力去理解他们的想法。
不再轻易地批评或者忽略他们的感受。
我觉得呀,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让我在和孩子们相处的路上找到了好多宝贝。
要是你们也关心孩子,真的应该读一读,说不定会和我一样有惊喜的发现哟!。
⼉童视⾓的叙事策略及其对教学的启⽰2019-04-27⼉童视⾓是⼀种“借助于⼉童的眼光或⼝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童思维特征,⼩说的叙述调⼦姿态结构及⼼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童的叙事⾓度的表达策略”①。
它并不等同于⼉童⽂学,⼉童⽂学是⼀种⽂学类别,⼉童视⾓则是⼀种叙事策略,⼉童⽂学并不都以⼉童视⾓进⾏创作,⽐如沈⽯溪的动物⼩说⼤都采⽤成⼈视⾓或者动物视⾓叙述故事,⽽以⼉童视⾓创作的⽂学作品也不⼀定都是⼉童⽂学,⽐如鲁迅的《孔⼄⼰》中主⼈公孔⼄⼰的遭遇通过咸亨酒店⾥⼩伙计的描述来表现,但这篇⽂章折射的却是旧中国⼴⼤下层知识分⼦不幸的命运和封建社会冷漠的社会环境。
鲁迅写于1911年冬天的⼩说《怀旧》是“中国第⼀篇现代意义上的⼉童视⾓⼩说”②,它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全知成⼈视⾓模式,以⼀个九岁的学童“吾”的⼝吻来讲述发⽣的故事。
这种叙事⼿法的出现以五四时期“以⼉童为本位”的现代⼉童观的形成为背景,标志着中国新⽂学完成了“从传统⼩说到现代⼩说的转变过程”③,开启了此后⽂本叙事的新思路,鲁迅的《故乡》、萧红的《呼兰河传》等都是运⽤⼉童视⾓进⾏创作的现代⽂学作品中的经典作品。
出现在⼈教版初中语⽂教材中的作品有相当⼀部分涉及了⼉童视⾓的命题,如《⾛⼀步,再⾛⼀步》《盲孩⼦和他的影⼦》《⼼声》等。
其中不全是⼩说或童话这类叙事性的⽂学作品,也包括抒情性较强的散⽂,⽐如在《春酒》中,作者以深情的笔调表达了对故乡和童年的追忆与思念,其中浙江乡下喝春酒吃会酒的场景明显是以童年的⾃⼰的⼝吻来描述的。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在后半段回忆⼉时打鸭蛋络⼦、吃鸭蛋、做蛋灯的事情时⼝吻完全⼉童化了,“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别说鸭蛋都是⼀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蠢,有的秀⽓。
”“什么时候孩⼦⼀⾼兴,就把络⼦⾥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萤⽕⾍在鸭蛋壳⾥⼀闪⼀闪的亮,好看极了!”完全不同于前半部分⽂⽩夹杂的叙述风格,反⽽浅显化、童稚化了。
紧扣文本解读的儿童视角
——读蒋军晶老师《课堂打磨》有感
“对于语文教学,我总是提醒自己:思考,再思考。
我无意将此上升为一种普遍的高尚行为,例如对语文教学的激情,对教育工作的赤诚。
我想,这只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喜欢语言的一线教师生活方式。
衷心希望借助这本书,我和你,能成为“志同道合”,一起来思考语文教学。
因为,语文学科是积淀了太多历史经验的学科;语文学科是负载教育教学任务最多的学科;语文学科是教学流派、教学思潮最多的学科;语文学科好象是专业化程度最高又好像是最低的学科……”
-----蒋军晶
在书柜里无意拿起一本书时,被书封面上这一段朴实而简单的简介而吸引。
书的作者---蒋军晶便深深地铭记在我的脑海:蒋军晶,中国教育学会名师讲学团特约讲师,浙江省小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全国科研优秀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教改之星”“课堂教学能手”。
工作10年,参与多种教材编写,100多篇论文、案例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应邀到全国各地执教100多场的公开课、实验课。
这一本书,《课堂打磨---蒋军晶小学语文典型课例》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蒋军晶老师的《课堂打磨》,在书的序言二里,他讲述了他如何由一名普通教师成为一名名教师的心路历程:1、我学故我在——不当永远的老师,要当永远的学生;2、我行故我在——少坐而论道,多躬身实践;3、我思故我在——我的头脑不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4、我变故我在——因材、因时、因境,变通、变革、变化。
让我看到了一个老师孜孜以求的学习,深邃灵动的思考,实实在在的行动,真是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有感于蒋军晶老师的“紧扣文本解读的儿童视角”这一方式。
在《麋鹿》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麋鹿的传奇经历自主质疑,他们提的问题是我们被一百遍课也想不到的,一生问:“有人在北京的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我想知道是谁发现的?”一生问:“汉朝的环境比现在好多了,可为什么
麋鹿在汉朝的时候会销声匿迹呢?”等等,学生的问题是千奇百怪,层出不穷。
我在教学中也曾遇到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成人看来完全不着边际的话。
我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对“信赖,往往能创造美好的世界。
”这句话理解不是很透彻,却向我提出了“作者的朋友是谁?为什么会送我一对珍珠鸟?作者的家在哪?”等一系列对于我们成人来说不着边际的话。
这就是儿童的视角。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量儿童文学作品进入小学语文课程,或成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或被教师选为补充读物。
尽管教师对这些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特,但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儿童。
他们也有认识自己世界的方法。
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他们向前。
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
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种“为他”式的解读,一切皆是为更好地扶助儿童,而且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语言去描绘,所以教师解读儿童文学作品必须具有儿童的视角,而不能仅从成人的视角去解读教材。
所谓儿童视角,就是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当教师更多地从儿童的视角解读作品,教学设计就能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实而深入,否则生本对话将变得肤浅,甚至虚假。
如果我们脱离儿童的视角,课就容易上得过深,以至于“深入深出”。
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的认知世界,有自己的方法。
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牵引他们向前。
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视角,这样,才能真正为儿童所接受、认同,产生共鸣。
读着这一本书,我不由得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一句话: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我想:是什么决定了一个老师能够孜孜以求的学习、充满理性的思辨、实实在在的行动。
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爱孩子。
你有爱心,才会爱生活,爱从事的工作;有了爱心,才能长智慧,因为你的心在哪里,你智慧就在哪里;有了爱心,你才会努力,才会勤奋,才会反思,才会坚持,才会成长……
我相信,我只要这样走下去,将会迎来一路的春暖花开……
派潭镇黄洞分教点 2012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