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 格式:ppt
- 大小:656.00 KB
- 文档页数:24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概述一、国际行为主体及其特征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构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实体应当具备一些基本的要素或基本特征:( l )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
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际事务,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际间的相互交往,能够发生对外行为,能够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并对整个国际政治体系发生作用。
( 2 )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国际行为主体以各自利益的特殊性为基本特征,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区别关键在于利益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由于各自利益的相互差异,决定了它们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从而构成了国际社会的矛盾、冲突、竞争、合作等一系列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 3 )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国际行为主体应拥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即能够排除其他行为主体的操纵和控制,独立地制定自己的对外决策和对外行为方式,独立地参与并影响国际间的相互交往,独立地运用其行为能力,发挥其职能作用。
( 4 )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并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
任何国际行为主体只有具备了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才能被其他行为主体视为发生行为的稳定对象,也只有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才能真正对其他行为主体发挥影响和作用。
以上四大要素或特征彼此关联,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行为能力是确立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者地位的关键;特殊利益是其相互区别的基本依据;独立自主的地位是其自立于国际社会的重要标志;组织形式和实力则是其具备行为能力和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二、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在国际社会中,国际行为主体经历了一个由一元变为多元的发展过程,即由开始的单一主权国家行为主体逐步发展为国家与非国家两大类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并存。
国家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决定国际政治事务的发展进程、构成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
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
第七章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7.1复习笔记一、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1.军事因素的构成及其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关系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反映的是各国的军事实力状况和对外军事战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军事关系。
它作为国际政治体系的重要构成,与国际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1)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军事因素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本身也包含了不同层次的许多成分。
就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分:①战争。
在国际政治中,战争是解决国家间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是所有军事因素中最典型、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国际政治影响最为直接和强大的因素。
②武装冲突。
与战争相比,武装冲突的特点是战斗活动地区有限、持续时间较短、对抗规模及破坏性不大等。
在国际政治中它是比战争更为频繁出现的军事因素。
③军备与军事实力。
它是指各国的军事编制及武器装备等,是军事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国际政治的一种强有力的因素。
④军事集团与军事同盟组织。
它是国家之间为了某种共同的政治利益而在军事领域里结成的联盟性组织。
(2)军事因素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军事因素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从广义上看,军事因素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因素,它是国际政治关系的折射体,国际军事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国际政治关系,因为它反映了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成为国际政治关系的表现形式。
②从狭义上看,军事因素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国际政治关系中主要表现形态之一。
此外,军事因素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是为国际政治的现实服务,并服从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总原则。
从这个意义上讲,军事因素与国际政治是一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军事因素在国家对外决策中的作用(1)军事力量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实力构成的各种要素中,军事实力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军事力量直接成为政治斗争的物质手段,它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军事因素导致对外决策的调整军事力量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直接制约着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目标选择和行为方式,同时,军事因素制约国家对外决策的作用还表现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之中。
国际政治学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内容:(1)国际社会是一定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关系的总和,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
(3)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研究途径:传统的研究方法,即传统现实主义或传统主义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上,四个基本特点:1.“国家中心论”,即将主权国家、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体系作为研究的起点,核心,最主要的三个基本理论假定,即“主权国家是惟一行为主体”、“主权国家是统一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的对外行为是理性行为”2.“权力一利益中心论”,即把权力和利益其相互关系作为国际政治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3.“对外政策中心论”,即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政策取向”,强调其与国家对外政策的密切关联性4.注重历史研究,以史为鉴科学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流行于60年代,并与传统主义方法进行了公开论战。
与传统主义方法区别在于:1.强调国际政治学理论“纯理论化”和“价值中立”,主张以“理论取向”代替“政策取向”。
2.注重将现代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新方法引入国际政治学研究。
3.强调国际政治的分层研究,打破“国家中心论”的束缚,注重研究各种非国家、超国家、跨国家的行为主体,甚至个人4.强调国际政治理论的量化研究和计算机模拟. 后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60年代末70年代初,反对行为主义的所谓“纯理论”和纯粹“价值中立”说,认为行为科学倡导的是一种“经验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①主张将过去各种有用的研究方法兼容并蓄、相互补充。
国际政治学概论要点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观点;第二,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观点,主要四点: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在形成金融资本的依附和连词的国际网方面所起的作用,垄断资本对世界的分割。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各自由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
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第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三,第三世界的崛起;第四,垄断资本的两重性。
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简言之,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国际政治格局的类型:一元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第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第二,总是同世界降级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三,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四,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替,呈现出过渡性特征。
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第一,国际政治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弱“极化”世界的趋势;第二,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将异常激烈;第三,区域化的趋势将有所加强,区域化的区域界限将进一步扩展。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它的四个基本特征: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第十五章国际政治政治学原理 2009-10-31 22:08 阅读5 评论0字号:大中小本章知识点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在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通过各种国家政治行为主体的交互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即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是国际政治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是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活动中都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体现在国际政治活动的一切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原则、规章和规则之中,并随着国际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掌握国际政治的基本含义,认识主权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和国际政治格局,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政治发展的新规律。
第一节国际政治的含义本节概述: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从本质上讲,国际政治是各主权国家的国内政治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和相互作用。
各国在国际政治中的主导性利益要求,是其在国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利益的对外延伸。
各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事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国内政治服务的。
同时,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之间又存在很大区别,两者在是否拥有公共权威、利益构成和政治行为主体等方面有所不同。
本节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国际政治的基本含义,并探讨了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和区别。
知识点1:国际政治的含义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的多个行为主体之间。
它首先和主要发生于国家这一行为主体之间。
在国际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它也发生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
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即国际社会中具有特定的利益和主张、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能力和稳定的组织形态的实体。
第二,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
在这些关系中,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基本政治关系,而国际政治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或是由国家之间政治关系派生出来的,或是围绕着国家之间关系产生的,因此,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在国际政治中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它影响和制约着其他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国家行为主体2.地缘政治学3.区域主义4.新多边主义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述冷战后国际安全局势深刻变化的新特点。
2.简述肯尼思·沃尔兹关于国际冲突根源的层次分析理论。
3.简要回答当代全球问题的发展对国际政治产生的影响。
4.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应包括那几个方面?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国际合作与全球协调成为了全球治理中的重要问题,国际合作的关键点是各国利益的合力与国际制度的完善,试论述国际制度是如何促进国际合作实现的?(第五章)2.近年来,中美两国之间围绕人民币汇率的定值问题争吵不休,人民币汇率问题己经成为影响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人说,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不应该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也有人说,人民币汇率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不存在经济问题政治化的情况。
请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国家行为主体答: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它是国际政治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既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也包括大量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它的特征包括:①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②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④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2.地缘政治学答: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它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
它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形成,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缘政治学研究有所发展,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提出“世界体系论”,布热津斯基提出“大棋局论”等,它是西方国家制定国家政治、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一种理论依据。
政治学概论自考题-37(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53,分数:100.00)1.最重要、最基本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______∙ A.主权国家∙ B.国际政党∙ C.政治团体∙ D.国际组织(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当代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政党、政治团体、某些跨国公司和代表不同组织的个人等,其中,由于主权国家具有的特定资质和能力,成为了最重要、最基本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答案为A。
2.国际政治中,现实存在的利益,是以不同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为基本存在单元的。
这反映了利益的______∙ A.全面联系性∙ B.主体归属性∙ C.矛盾性∙ D.共同性(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在国际政治中,现实存在的利益是以不同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为基本存在单元的,利益总是以归属于特定利益主体的形式存在,这反映了利益的主体归属性。
答案为B。
3.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政治行为主体,所以______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利益。
∙ A.阶级利益∙ B.集团利益∙ C.国家利益∙ D.统治阶级利益(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政治行为主体,所以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利益,国家利益关系是国际政治中影响和制约其他利益关系的最重要的利益关系。
答案为C。
4.制约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是______∙ A.政治文化∙ B.相互作用方式∙ C.力量对比关系∙ D.政治心理(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的力量,在其相互利益关系形成的基础上,构成了相互间的力量对比关系。
国际政治活动正是围绕这一力量对比关系而展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较量或互动或互补或共同致力于同一认可的目标的活动。
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关系是制约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制约因素。
一、填空(省略)二、名词解释题1、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3、国际社会:指各个人类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共同体。
4、国际政治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5、国家实力:也称为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实际上就是一国所拥有的全部实力。
6、无政府状态:一是指没有政府或缺乏控制;二是指由于不存在政府而导致的没有法律和政治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三是指由于不存在政府而人人享有完全自由的乌托邦社会;四是指单纯的缺乏秩序(与政治和政府无关)。
因此根据常识,人们常常认为无政府就意味着混乱(chaos)和无序(disorder)或者(是缺乏健全的、真正有约束力的国际规范和法律体系,不存在一个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世界政府或国际机构来协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即使有某种国际机构,也缺乏强制性的力量和措施来保障国际规范和法律执行的国际社会。
)7、蝴蝶效应:用混沌学的语言说就是,一个混沌系统将一个很小的微观扰动放大为宏观行为的能力。
8、集体安全:以集体的方式威慑或制止侵略,从而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与原则。
9、国际冲突:国际冲突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反抗行或敌对性的相互作用,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的不同而处于自觉地对立之中的相互行为和相互活动。
10、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是国际社会中用以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11、国际政治的全球化: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国际政治的一系列重要领域出现全球性的问题。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学的基本理论1、乃是其最典型的的代表。
摩根索的观点认为:政治是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的;以权力限定利益是普遍适用的,利益直接支配着人的行动,而权力是利益得以实现的保证,一个国家能够在大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取决于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地位;政策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合乎道德,而在于它是否能够转换为成功的政治行动;道德和政治行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互对立,普遍的道德准则并不能以抽象的公式运用于国家行为,政治家也没有权利因不符合道德义务而放弃能够成功的政治行动;普遍的道义法则与特定的国家道义不能混为一谈,后者是权力和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现实主义同其他学说的区别,就在于她强调政治领域的独立性,强调权力政治的作用。
在现实主义看来,权力就是一种控制和支配他人的能力,国际政治就是一种“增强权力、维持权力、现实权力”的斗争。
2、答:古代中国是一种以“天朝礼治”为核心的朝贡关系,有“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的“华夷秩序”之说,这种“礼治主义”与中国人所尊崇的儒家传统密切相关,他们崇尚“仁政”、“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除了“仁、义、礼、智、信”之外,与其相联系的“和”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并被人们称为是东方和平智慧的本质。
这种秩序的含义是多重的:一为伦理秩序,即所谓战争的“义”与“不义”,“有道”或“无道”;二是文化秩序,即是否“仁德”和符合“礼”;三是政治秩序,即是否合乎“王道”和“仁政”。
中国古代传统的和平主义观念对19世界末20世纪初中国的士大夫乃至革命者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1第一、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三、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国际政治学名词解释1、国际社会:国家产生以后,国家取代氏族公社成为国际社会的组成单位,并形成了国际社会。
是以国家为要行为体,由国家、国际组织等各种国际行为主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世界共同体。
国际社会是各国活动的大舞台。
它表现为民族国家等各种行为主体为追求利益与权力、争取正义与平等、维护秩序与安全、实现和平与发展,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各领域开展的竞争与合作、对抗与共处、矛盾与依存的复杂关系。
各行为主体竞争合作、分化组合、兴衰成败,描绘出一幅多彩的历史画卷。
当今世界由于各国相互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使每个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对各国的制约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2、国际社会结构:国际社会结构是指国际社会中各种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按一定原则或方式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关系式样、国际社会结构分析有助于我们宏观地了解国际关系架构,是我们进行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前提。
国际社会是一种复合构造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对国际社会进行分析。
3、国际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国际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国际行为主体既包括国家行为或主体,即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也包括大量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
国际行为主体的特征包括具有一定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具有自身特殊利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非国家行为主体: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相对于国家主体而言的,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
它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广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还包括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国内组织、国际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社会特殊的个人因素等。
4、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需求,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利益。
在国际关系中,每个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都要追求和实现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