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与地域空间关系

城市化与地域空间关系

城市化与地域空间关系
城市化与地域空间关系

城市化与地域空间关系

【摘要】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市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地域空间组织,一定的空间组织又影响城市化进程,过程与组织同步变化互相影响。

【关键词】城市化地域空间近域推进内部重构

一、城乡地域的划分

按理说,根据各国确定的城镇定义,就可以把城镇与乡村区分开来。其实不然,城镇作为一级行政单位,一般都有自己的辖区范围。如果我们从高空来观察一座城市,它的辖区界线是看不见的,看到的是完全不同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的实体——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建成区。如果城镇的辖区界大体上就是景观地域上的城乡之间的分界线,那么问题就比较简单,城镇辖区内的人口应该就是城镇人口,以外的人口就是乡村人口。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城镇的实体范围和行政辖区相一致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不一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一定的乡村地域;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显然,这两类城市的辖区界线都不反映城乡界线,它们辖区范围内的城市人口是不可比的,前者偏大,后者偏小。

城市与乡村的划分不是一条清晰的界线而是一条模糊的地带,这个地带说不清楚属于城市还是农村,是属于两者的过渡地带,既有城市的特征又有乡村的特征,但是在这个分界带以外是很明显的乡村地域.在这个分界带以内是很明显的

城市地域。这个分界带不是固定不动的,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就会变大,城市地域也就相应会扩大,于是这个分界带就会向外移动,并且随着城市的继续发展它还会继续移动以适应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地域的扩张

一个、多个城市的地域空间扩张会产生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城市化的近域推进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每一个城市都有城心,或者是单中心结构,或者是多中心结构,世界上多数城市是单中心结构。城市就是从其中心向外发展。这里所说的城心,不是指城市平面的几何中心,而是指城市中商业服务业和办公事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实际上的城市中心区。这里街区繁华,人流稠密,昼间人口十分集中。这里表达了城市的主要形象,既是城市自身的生长极,也是对腹地产生吸引作用的磁力源。农村人口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这里繁华气氛的吸引,而滋生进城定居的欲望和要求的。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外围市区,指的是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通称为城乡结合部。这里,市区与郊区接壤,街区与田园交错,是城市化近域推进表现最激烈的地区。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在前进,农村在后退。如果说内部市区在向心型城市化作用下,城市产生了立体的、质的充实,那么,外围市区在离心外延型城市化的作用下,城市发生了平面的、量的扩大。这种平面的量的扩大,是城市化的基本表现之一。

2、郊区的城市化

郊区,是城市构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城市迅速向四周扩展,原有的城墙多被拆除,城市与郊区的联系日益密切,郊区成为广大农村中受城市影响最深的地域。当前,郊区城市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土地利用集约化

早在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就勾画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其中最内环,为城市提供蔬菜和鲜奶的“自由农业带”;第二环,为城市提供烧柴和木料来源的“林业带”,都属城市郊区范围。当代郊区土地利用集约化、多样化的特点更加明显,日本城市地理学家山鹿诚次详细研究了这一过程,他结合日本的实例,将郊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普通农业向近郊农业过渡,经营大田作物改为经营蔬菜、瓜果、

花卉、草坪、庭院林木等农副产品。这个阶段可称为作物的商品化。第二阶段务农家庭的职业构成发生变化,家中的青壮年渐渐转向市区求职。原来的务农家庭变为兼业家庭。这个阶段可称为劳动的商品化。

第三阶段,兼业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决策人也转向城市,不再务农。他们将土地出售或出租,原来的农业土地利用改为城市性土地利用。这个阶段可称为土地的商品化。

这三个阶段基本反映了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的推进情况。我国的国情不同,城市郊区土地利用集约化的过程不完全按照以上三个阶段顺序来进行。

(2)产业结构高度化

当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大致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顺序进行,这一规律被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郊区是受城市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无疑也最先影响到郊区。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先是工业,然后是商业服务业向郊区的扩散,从而转变了郊区的产业结构。我国自70年代以来,随着大城市经济的向外扩散,在农村兴起了各种类型的乡镇企业,也开始了农村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转换过程。但是,与国外情况同的是,由于我国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户口政策和粮食供应政策等原因,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过程中较少伴随着居住空间的转换,出现了所谓“离土不离乡”的特点。不过从产业结构看,不少大城市郊区的经济已转向以工业为主,有些大城市郊区的劳动力结构也已转向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3.城市网络化

城市工业、第三产业和住宅不断向郊区扩散,各种交通、通讯设施不断向郊区延伸,不仅导致土地利用集约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而且重新塑造了城市地区的城市网络结构,使之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三、城市的内部改造

1、产生的原因

一般的城市都有一定的历史,城市也是以前做的规划,由于城市的发展,对于城市内部有一些的地区不能满足现在的城市功能的发挥,例如城市内部的一些城中村地区、废弃的工厂区,这些就需要根据城市的发展而改造。

2、内部改造的特征

(1),城市人口郊区化的重构

(2),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空间重构.

(3),城市人口空间重构过程中的差异性与相似性

3、内部改造的结果

城市地域内部改造使城市的地域增加,也使城市的城市化程度更高,城市能够更好地运作。但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城中村的改造,这些人虽然住上了楼房但是根本上还是农村人,身在城市却不能更好地享受城市的设施服务,容易带来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 严重敏,宁越敏.我国城镇人口发展变化特征初探. Ln:人口研究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37

2 孙盘寿.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地理学报,1984;39:345—358

3 周一星,杨齐.我国城镇等级体系变动的回顾及其省区地域类型.地理学报,1988;41:97—111

4 王法辉.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统计模式研究.城市问题,1989;l:14—20

5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模型及其结构预测.经济地理,1990;10:54—56

“城市化”研究性学习设计(徐伟)

表4-6 研究性学习设计模板 作者姓名徐伟任职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学科地理年级高一 单元标题城市与地理环境 研究性学习名称城市化 小组成员每组5~6人 所需时间活动1课时+课堂1课时 【学习目标】(或概述)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虽然城市化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但是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很难感受到这一历史进程。因此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解释这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使教学最终归结在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上。城市化的有关内容非常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因为学生对所生活的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有进行“研究”的兴趣。学习目标如下: 1.结合所在城市的实例,利用调查成果,说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运用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绘出示意图,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3.结合所在城市环境问题,并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初步体验资料收集、区域调查等研究性学习方法。 5.联系所在城市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切身体会,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情境】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化的持续推进,把古朴的乡村变成繁华的城市。城市诉说着历史沧桑,城市凝聚着人们美好的希望。 我们所生活的曲阜市虽然只是一个县级城市,但她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东方圣城”而闻名世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用地逐渐扩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体验着这些变化,我们还需思考身边不断推进的城市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还需探讨我市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何种阶段、将走向怎样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还需关注我们的城市已经出现或将可能出现的城市化问题…… 【任务与预期成果】 计划利用一课时的时间,由学生围绕“城市化”这一主题,以身边的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切入,开展班级和社会调查、收集有关资料、绘制曲线图、编导课本剧等研究性学习活动。 预期成果:分小组完成“祖辈、父辈、我辈出生地(抽样)调查表”,说明城市人口的变化;完成反映城市用地变迁的社会调查,写出小型调查报告或制作访谈视频;利用网络收集反映我市城市发展历程与城市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制成PPT演示文稿;画出城市化进程曲线示意图,完成比较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的表格;编导并表演反映逆城市化和城市环境问题的课本剧。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课中案) 一、以考纲为纲: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知识框架 三、基本问题: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P146) 2、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主要类型、分布 与特点?(P146)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哪些?影响城市内部空 间结构的因素?(P146) 4、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P146) 5、熟记“六瞧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并理解? (P147) 6、熟记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分析并理解? (P148 ) 7、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P149) 四、小试牛刀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 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与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 (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就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就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2017·全国文综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 境质量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 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就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2010年,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邻近地区,最可能就是因为这四处( ) A.社会知名度更高 B.环境质量更好 C.距行政中心更近 D.交通通达度更高 7.2010年,c处最可能就是( ) A.文化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城市功能区: 功能区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 中心商务区(CBD)小 位于城市中心或次 中心 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频繁、 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 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商业区小呈点状或条带状分 布于市中心、交通干 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处 对交通条件要求最高 住宅区最大,最 普遍 地价适中,环境洁净 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且背向分布 工业区大向市区外缘扩展和 迁移,沿主要交通干 线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积聚性强,形成 片状工业区,因减低成本和环境 要求而远离城市中心 图表补充: ①高级住宅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一般靠近文化区;(如高坡地形、河流上 游、盛行风上风向、靠近文教区等) ②低级住宅区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③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以隔离污染、净化空气,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④有污染的工业区布局特点:交通便利、盛行风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上风向)、河流下游、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⑤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3.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a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如北京的故宫,早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则是文化旅游区) b社会因素: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 分化,英国伦敦的唐人街,北京牛街回民小区,美国黑人区等) c行政因素:政府政策、城市规划 d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②交通通达度(穿过的道路越多,距交通干线越近,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越高)。 因此,一般来说,市中心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汇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如图,受经济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功能分区:A为商业区,B为住宅区,C为工业区 4.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超大城市:400万以上;特大城市:100万-400万; 大城市:50万-100万;中等城市:20万-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一般情况下,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强(等级高、种类多),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数量越少,相互之间距离越远。但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因为有些小城市可能有自己的特色服务功能较强 第二节城市化 1.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 ①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标志);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本质)。 3.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1)城市化进程快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程不同 读图分析: 国家类型 所处 阶段 起步 目前 速度 发展 水平 与经济发展后果 发达国家后期早缓慢高相适应 人口逆城市化、再城 市化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 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简介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 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1949年至1952年三年历史上又被称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率从10.64%上升到12.46%,城镇人口增长率为7.5%。这一时期对交通运输建设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的大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此外,农村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劳动力结构改变同产业结构改变基本同步。加之尚未对城乡人口流动进行控制,因此人口增长率较高。 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其突出特征是进行了156个重点项目的建设。这一时期,我国新设城市八座,并形成了一批工业基地。 尽管此时的城乡经济发展还没有显露出严峻的问题,但这一时期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无疑对后来的社会经济、城市政策和人口政策等埋下了伏笔。 首先是产业结构重型化。“一五“期间,国家的建设和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规模巨大、用现代技术装备的重型工业。重工业投资是轻工业的7.8倍,占工业总投资的85%,增长速度是轻工业的2倍。在工业部门内部,投资又集中在直接生产部门,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严重

对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几个概念的辨析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三是零售业外迁,这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外迁后,市中心商业面对来自郊区商业激烈竞争而被迫采取的措施。 郊区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只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这一转变中,建成区在扩张,城市人口在增长。 三、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完整版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描述专题 一、点状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1.(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 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6分) 2.下图表示2009年我国八大经济区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空间格局。 简述我国各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 3.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4分) 答: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描述

(单条线描述)下图是我国某区域≥10℃积温等值线图(单位:℃) 4.描述4500 ℃等积温线的分布特征。(6分 (多条线描述)5.读“我国某区域年等降水量分布图”,概括图中降水量线分布特点。 (6分) 三、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6.(2009浙江卷)读下图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7.据图2分别归纳南疆、北疆绿洲农业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6届高三5月第一次模拟考试)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 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福建省年降水量分布图 (1)描述福建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10分) (1)年降水量线的分布与海岸线大体平行;(2分)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起伏式递增;(2分)山地多于平原。(2分)形成原因:福建降水主要由东南季风带

来湿润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2分)两大山带中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降水量多;(2分)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弱,降水少。 答案 1.【参考答案】 分布不均衡(2分); 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2分); 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2分); 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2分) 2.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2)东部地带地级市的共轭竞争力 较强,中西部地带地级市的工业竞争力较弱;(2)大部分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工业竞争力强。(2分) 3. 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 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4. 4500 ℃等积温线大体沿秦岭-淮河分布;(2分) 东段(110°E以东):大致为东西走向;(2分) 西段(110°E以西):大致为西南-东北走向。(2分) 5. 大体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与海岸平行);

城市化与地域空间关系

城市化与地域空间关系 【摘要】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市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地域空间组织,一定的空间组织又影响城市化进程,过程与组织同步变化互相影响。 【关键词】城市化地域空间近域推进内部重构 一、城乡地域的划分 按理说,根据各国确定的城镇定义,就可以把城镇与乡村区分开来。其实不然,城镇作为一级行政单位,一般都有自己的辖区范围。如果我们从高空来观察一座城市,它的辖区界线是看不见的,看到的是完全不同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的实体——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建成区。如果城镇的辖区界大体上就是景观地域上的城乡之间的分界线,那么问题就比较简单,城镇辖区内的人口应该就是城镇人口,以外的人口就是乡村人口。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城镇的实体范围和行政辖区相一致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不一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一定的乡村地域;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显然,这两类城市的辖区界线都不反映城乡界线,它们辖区范围内的城市人口是不可比的,前者偏大,后者偏小。 城市与乡村的划分不是一条清晰的界线而是一条模糊的地带,这个地带说不清楚属于城市还是农村,是属于两者的过渡地带,既有城市的特征又有乡村的特征,但是在这个分界带以外是很明显的乡村地域.在这个分界带以内是很明显的 城市地域。这个分界带不是固定不动的,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就会变大,城市地域也就相应会扩大,于是这个分界带就会向外移动,并且随着城市的继续发展它还会继续移动以适应城市的发展。

第六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答案和解析)

2009~2013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第六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考点一城市的区位与城市的等级体系 1.(2013广东文综,28分)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 261 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 材料二“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 (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 。 (2)西宁的城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3)1996~2008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4)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气温日变化大的原因、影响城市形态的自然因素、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可能带来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题,西宁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较高,夏季气候凉爽,气温日较差大。第(2)题,西宁位于湟水谷地,其城市形态主要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第(3)题,读图可知,西宁市耕地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耕地所占比重下降的原因是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上升的原因是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发展等。第(4)题,读图可知,西宁市工业结构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这种工业结

构可能带来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 答案:(1)海拔高,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 (2)地形河流 (3)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4)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2.(2013四川文综,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1)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 (3)分析A城成为该国服装生产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 材料二2012年7月甲国决定修建沟通太平洋与加勒比海的水闸式运河。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就是采用水闸来调整船只航行水位的。如下图所示,加通湖的湖水注入水闸,船由大西洋进入,依序经过1、2、3号水闸,上升至加通湖面,然后经过4、5、6号水闸,下降至太平洋洋面,完成航行。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最新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要点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Array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 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 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 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 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 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从局部地域看,这种差异更大。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域,平均每24.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镇;而苏北地区平均69.8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镇分布更疏,如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每180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内蒙古的乌拉特草原220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一座海流图镇。 3.城镇网密度 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建国36年来,由于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向西转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东部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尤其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在地域广大的西部地带的川、黔、滇、陕等省区和中部地带的“三西地区”(豫西、鄂西、湘西)的广大内地地区,相应建成我国的后方工业基地。据资料统计,共建成29000多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建设了一批城市和镇,从而提高了这一地域城镇网密度,表现出我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分布结构日益均衡的巨大潜力所在。 如从全国城镇网密度(表8-1)看,全国平均每1210.6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而东部地带每438.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1049.3平方公里和2531.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总体上仍然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城镇网分布规律。而从各省区城镇网密度图看(图8-2),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如黔、滇、陕、豫、鄂、湘及川等省区,城镇网密度与城市网密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尤以湘、鄂、黔、滇四省区最为突出,整个“三线”地区的城镇网密度几乎可与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各省区城镇网密度相伯仲。全国城镇网密度表现为环渤海湾最密,东部、东南沿海、陕、鄂、湘次之,豫、皖、赣、桂、川、黑再次,西部地带最疏的特征。

中国城市化专题复习

中国城市化专题复习 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城市 材料一:唐朝时期,帝国都城长安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约有居民200万。宋朝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城市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在13世纪末,南宋都城杭州居民人数超过100万。他们支撑着数以百计的饭店、旅馆、茶馆、妓院、乐坊、戏院、娱乐会所、园林、市场、作坊,以及专门经营丝绸、珠宝、瓷器、漆器及其它商品的商铺。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见,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大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唐宋城市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重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12分) 材料三: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交通要地兴起了一座座繁盛的城镇。子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等,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丝绸之路上。 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都繁盛一时。各港口城市“蕃客”(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各国的客商)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3)结合以上内容和所学知识总结推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因素(一)中国古代城市 (2)特点: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6分)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6 分)(3)政治中心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外贸易和交通的繁荣发达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农民人身依附减轻等 (二)中国近代城市 材料一: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12分) 材料二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到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三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激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杌枸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城市。 ——摘自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来源:学|科|网]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6分)

城市化比较

广东 城市化的原因:1.城市用地规模在扩大;2.城市人口(非农村人口)数量在增多。主要是这两个,不过还可以补充的是,城市人口增多,必然有很多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样劳动力就会出现有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1.政府规划好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做到有效隔离和有序规划,不要总是乱建乱改乱休; 2.对污染企业,要求其净化排泄物才能排放出来,否则重罚,且要执行到位; 3.城市区域加大绿化面积,净化空气。 4.对外来人口,应加大信息化管理,畅通人才信息沟通渠道,帮助百姓安居乐业。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的原因:城市化过快、或者城市化不合理。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的影响: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的对策:控制城市化速度、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设生态城市)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Ps上海市为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近几年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历时两年半的河流污水治理工程全面通水,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净化空气,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等。深圳 一、深圳城市化现状与问题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发展成为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无疑是中国城市化历史上的奇迹。现有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已经无法对深圳的城市化水平做合理的评判。2003年特区外龙岗宝安两区城市化政策实施后,深圳农民已全部转化为市民,所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都转化为股份公司。从户籍意义上讲,深圳已经是全国唯一的没有农民的城市,深圳本地农业人口已经全部转化为非农人口,所有的原村民都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传统的衡量标准,深圳是100%城镇化,城镇化进程已经完成。而事实上,与国外发达城市相比,深圳城市化水平还远未到止步的时候。概括深圳城市化发展现状和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人口城市化进程已经完成,但意识形态的城市化仍有待推进 不可否认的是,深圳所有的原村民已经转化为市民,人口城市化进程已经完成。但是,对原村民而言,除了在户籍上由村民转化为市民外,他们在其他方面都与以前一样。由于原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自身私宅的出租收入和集体分红,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现股份公司)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利益机制驱动下,基于家族纽带、农村集体的分配方式将延缓原农村集体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瓦解速度,很大一段时间,习俗仍将成为支配原村民工作和生活准则。在这种利益体制下,法律和制度很难介入原村民的生活,并最终取代习俗成为城市化社会约束人们的标准和准则。简而言之,作为外来工作人员,由于没有占有股份而无法获取选举权,没法参加原村(现社区)的管理,原村镇基于家族的封闭性仍将保持。 东莞 一、东莞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四个问题 (一)城市规划欠完善 东莞的城市化发展是一种典型的以镇为基础的相对分散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城市范围无限制的外延扩展以及空间的无序蔓延为主要特征,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很难做到整体协调,形成了一种星罗棋布的城镇化群,乡村和城镇区域的边界十分模糊。这对于农村土地的集约使用和农村资产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都十分不利,亟待加以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农村居住建筑以宅基地为界,建筑体量偏小、建筑布局破碎,土地利用不经济。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滞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