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
- 格式:docx
- 大小:71.75 KB
- 文档页数:21
最新《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2023 )》【摘要】局部消融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影响肝癌患者远期生存的主要因素。
新一代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康博刀)整合了深低温冷消融和热消融的优点,彻底破坏原位肝癌的同时最大程度释放肿瘤抗原,以达到控制肝癌复发和转移的目的。
复合式冷热消融通常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进行,根据肿瘤大小及部位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方式,主要适合于单发肿瘤直径< 5 cm ,多发肿瘤(≤3枚)最大直径< 3 cm者。
术后根据情况给予保肝及对症等治疗,1个月左右通过肝脏MRl或增强CT评估疗效并进入后期随访。
为规范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在肝癌中的应用,经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和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肝癌消融治疗专家充分讨论后达成本专家共识。
在中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占恶性肿瘤的第4位和第2位,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癌三种病理类型,其中肝细胞癌占75%~85% ,在本指南中"肝癌"一词特指肝细胞癌。
肝癌消融治疗是一种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直接灭活肿瘤的局部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微波消融、射频消融、激光消融、高强度超声聚焦消融、冷冻消融、不可逆电穿孔、经皮无水乙醇注射、经皮瘤内无水乙酸注射治疗等。
早期肝癌可通过直接消融获得局部根治,而中期肝癌则基本采取局部消融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等技术的综合治疗策略。
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巧妙地整合了深低温冷冻治疗和高温热疗的优点,在同一微细消融针中实现了宽泛的温度控制(-196。
C至80℃),突破了既往单一冷冻消融或热消融的局限性,其主要特点包括:①治疗痛感低,耐受性好,尤其适用于高龄高危患者;②可实时影像监测,治疗边界清晰,安全性好;③使用液氮等耗材,成本极低、易于获取,便于推广。
近年来,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已大量应用于肺癌、肝癌、肾癌、胰腺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得至IJ 了验证。
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专家共识叶欣范卫君王徽王俊杰古善智冯威健庄一平刘宝东李晓光李玉亮杨坡杨霞杨武威陈俊辉张嵘林征宇孟志强胡凯文柳晨彭忠民韩玥靳勇雷光焰翟博黄广慧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肺癌微创治疗分会1 前言在世界范围内肺癌居癌症发病率和死因之首,全球每年发病约250万人,每年有超过160万人死于肺癌[1]。
在我国肺癌的发病形势更加严峻,2010年新发肺癌605,900人,死亡486,600人[2]。
估计2015年我国将新发肺癌733,300人,死亡610,200人[3],绝对数均排在世界第一。
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外科切除是治愈的主要手段[4],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约80%的肺癌无法通过手术切除治疗。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多数肺癌患者在传统的放化疗中获益有限,因此许多新的局部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包括局部消融治疗等。
局部热消融术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已经应用于早期肺癌的治疗,每年治疗肺癌患者的例数迅速增加[5-16]。
肺部转移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是所有肿瘤转移的第二器官,目前已证实经皮热消融也可以有效地治疗肺部转移瘤[17-20]。
2014年3月1日国内有关肿瘤微创诊治领域的18位知名专家在济南召开会议,共同讨论达成了“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的专家共识(2014年版)”,以下简称为“共识(2014)”,并发表在《中国肺癌杂志》上[21],2015年英文版在《Thoracic Cancer》杂志上发表[22]。
“共识(2014)”发表3年多来,其为我国热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国际热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在3年多的临床实践中我肍A性消融条件的患者,其适应证可以较治愈性消融适当放宽[27,60,76-85]。
如肿瘤最大径>5 cm或单侧肺病灶数目>3个(双侧肺>5个),可以进行多针、多点或多次治疗,或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介入诊疗专家共识(试行第一版)2019年肝癌中西医临床协作专家委员会摘要:本共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肝癌项目组牵头撰写,该项目建立了早期肝癌微创根治性消融和中晚期肝癌TAE/TACE序贯微创介入消融,联合中医辨证整体施治,形成了介入栓塞标记肿瘤,序贯微创局部消融及解剖模式消融术,去除影像学可见肿瘤,建立了以肝段消融术为代表的肝脏消融体系;应用中医扶正去邪提升机体免疫功能,重塑不适合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去除影像学不可见的微小肿瘤,探索出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协作治疗肝癌”的整体解决方案。
本共识以中医药微环境调理和微创消融相结合为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扶正、辨证施治的整体治疗优势与微创消融精准灭活肿瘤,同时保留正常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局部治疗特点,采用整体治疗与局部消融治疗相结合,中医药调理与微创消融相结合,开创了肝癌中西医结合微创诊疗新模式。
该共识的实施使BCLCA期肝癌达到了与开放性手术相同的根治性治疗效果,使以往开放式手术不能治疗的BCLCB/C期肝癌也获得了根治性效果,使肝癌治疗进入到人文化诊疗新模式,是卫生经济学效应最大化实施方案。
关键词:癌,肝细胞;中西医结合疗法;介入诊疗;共识Interventionalexpertconsensuson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forthediagnosisandtreat ment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trialeditionⅠ)2019ExpertCommitteeonClinicalCoord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forLiverCancerAbstract:Thisconsensusiscompiledbytheexperts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projectteam,whichisunderthe“majoranddifficultdiseases-theclinicalcooperationprojec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oftheStateAdministrationofTradi tionalChineseMedicineofChina.ThisHCCprojectteamhasestablishedminimally-invasiveradicalablationforearlystageHCCandtran 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E/TACE)sequentialminimally-invasiveinterventionalablationforadvancedHCC,andonthebasi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theoryof“determinationoftreatmentbasedondifferentiationofsyndromes”theteamhasfurtherdevelopedaliverablationsystemwhichisrepresentedbyhepaticsegmentablation,includinginterventionalembolizationoflabeledtumors,sequentialminimally-invasivelocalablationandanatomicalmodeablation,andeliminationofradiographicallyvisibletumors,etc.BasedontheTCMtheoryof“improvingthegeneralconditionandeliminatingthecausativeagents”,reasonableandsuitabletherapeuticmeasuresareadoptedtoimprovethebody’simmunefunction,toremodelamicro-environmentthatisunsuitablefortumorgrowth,andtoeliminateradiographicallyinvisibletumors.Afterlong-termefforts,theHCCprojectteamhasfoundouttheoverallsolutionof“integratedclinicalco operativetreatmentofHCCwith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hisconsensusischaracterizedbythecombinationofTCMmicro-environmentconditioningandmicro-invasiveablation,ithasfullyplayedtheTCMoveralltherapeuticadvantagessuchas“improvingthegeneralconditionandeliminatingthecausativeagents”,“determinationoftreatmentbasedondifferentiationofsyndromes”,accuratelyinactivatingtumorwithminimally-invasiveablationwhileeffectivelypreservingthenormalanatomicalstructure,physiologicalfunctionsandimmunefunctions,etc.TheoveralltherapycombinedwithlocalablationtreatmentandtheTCMconditioningcombinedwithminimally-invasiveablationhaveinitiatedanovelmodeofminimally-invasivediagnosisandtreatment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treatingHCC.Aftertheimplementationofthisconsensus,thetreatmentofBCLCstageAHCCcanobtainthesameradicaleffectastheopensurgery.Moreover,thetreatmentofBCLCStageB/CHCCthatpreviouslycouldnotbetreatedwithopensurgerycanalsoobtainradicaleffect.TheaboveachievementshavemadethetreatmentofHCCenteringanovelstage,inwhichanewmodeofhumanculturaldiagnosisandtreatmentbecomestobeemployedinclinicalpractice,andtheimplementationofthisprojectcanmaximizetheeffectofhealtheconomics.Keywords:Carcinoma,Hepatocellular;TCMWMTherapy;InterventionalDiagnosisandTreatment;Consensus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2.01.010收稿日期:2021-12-08;修回日期:2021-12-08通信作者:郑加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zhengjiasheng6@163.com;杨国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guowangyang@sina.com[本文首次发表于介入放射学杂志,2021,30(11):1079-1090]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进行靶向定位,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肿瘤组织。
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和MRl;治疗途径包括经皮、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这3种。
局部消融治疗的特点包括:(1)直接作用于肿瘤,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2)治疗范围局限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机体影响小,可以反复应用。
局部消融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继手术切除和介入治疗之后的第3大肝癌治疗手段,而且由于其疗效确切,特别是在小肝癌的治疗方面,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因此被认为是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
为了推动肝癌局部消融治疗的规范化,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外科学、肿瘤学、超声学、介入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参与,起草制订了《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治疗原理及分类局部消融治疗按其原理可以分为化学消融治疗和物理消融治疗。
化学消融治疗是指用化学的方法(即往病灶内注入化学物质,如无水乙醇和乙酸等)使局部组织细胞脱水、坏死、崩解,从而达到灭活肿瘤病灶的目的。
目前应用于肝癌治疗的化学消融手段主要有瘤内无水乙醇注射和瘤内无水乙酸注射等。
物理消融治疗则是通过加热局部组织或冷冻局部组织,进而灭活肿瘤病灶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射频消融、微波固化、冷冻治疗、聚焦超声消融和激光消融等。
本规范以下部分以射频消融术为代表,适合于微波固化术,并可供使用其他局部消融治疗方法的人员参考。
2、治疗原则(1)射频治疗前须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肿瘤生物学行为,包括预测可行性和效果,并确定治疗及联合治疗的措施和步骤;(2)治疗前进行充分的影像学评估,根据肿瘤浸润范围和位置等,制定治疗方案和策略,以保证足够的安全范围,尽可能获得一次性、适形的完全消融治疗;(3)选择适合的影像引导路径,并监控治疗过程;(4)制定适宜的综合治疗方案及科学合理的随访计划。
影像引导下肿瘤热消融治疗镇痛专家共识(2022)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
痛觉感受器广泛分布在皮肤各层、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组织、胸膜和腹膜的脏层壁层、黏膜下层等处,任何伤害性刺激(物理或化学),均可导致局部组织损伤,释放内源性致痛因子导致疼痛。
影像引导下热消融(image-guided thermal ablation,IGTA)作为一种精准微创治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其主要包括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冷冻消融(cryoablation)、激光消融(laser ablation,LA)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
IGTA治疗肿瘤时消融针要依次穿刺经过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实质脏器的包膜以及消融时局部温度变化刺激,都会产生痛觉。
患者的疼痛不仅会导致热消融手术无法进行,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而且也会导致患者焦虑和心理恐惧。
因此,IGTA手术时的麻醉镇痛是能否顺利完成消融手术的重要基础条件。
IGTA镇痛遵循患者自愿和临床安全的原则,必要时在麻醉医师协助和指导下,通过实施有效的镇痛技术,达到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疼痛的目的。
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讨论制定了“影像引导下肿瘤热消融治疗镇痛专家共识(2022年版)”,以便能更好地为IGTA治疗肿瘤围手术期镇痛提供参考。
一、药品和设备的准备IGTA治疗手术一般是在介入手术室进行,麻醉设备的配置与麻醉药品的准备很难达到常规手术麻醉的要求。
但为了介入手术的安全,必须配置基本的麻醉、抢救药品与设备。
(一)药品准备1.麻醉药品:(1)局麻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2)镇痛药:包括吗啡、芬太尼、瑞芬太尼、舒芬太尼、阿芬太尼、氢吗啡酮、羟考酮、纳布啡等阿片类镇痛药,阿片拮抗剂(纳洛酮、纳美芬等)、非甾体类镇痛抗炎药和/或对乙酰氨基酚等;(3)镇静药或全身麻醉药:咪达唑仑、瑞马唑仑、丙泊酚、依托咪酯、艾司氯胺酮、右美托咪定等。
《影像导引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要点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如超声、CT、MR等)迅速发展,经皮穿刺原位毁损肿瘤的微创消融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导引下经皮穿刺肿瘤,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作用于肿瘤组织,使肿瘤组织坏死失去活性,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肿瘤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消融治疗主要包括基于物理手段的热消融(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激光消融等)、冷冻消融(氩氦刀冷冻消融、液氮冷冻消融)和基于化学手段的无水乙醇局部注射治疗等。
近年来,不可逆电穿孔(纳米刀)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
局部消融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精准、疗效确切等优点,该技术广泛开展改变了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理念,特别是热刺激产生的机体免疫反应,在恶性肿瘤复发转移治疗中显示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前景。
通过集成多种影像学技术,在智能导航和功能成像基础上,精准调控热剂量和温度场,将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有机结合的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能精确控制消融范围和效果,为肝脏实体肿瘤治疗提供有效的临床解决方案。
1 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概念冷冻消融利用超低温造成肿瘤细胞不可逆冻伤而杀灭肿瘤组织,有效治疗温度为-40~-180。
当组织温度低于-40时,冷冻消融通过冰晶形成和渗透压休克破坏细胞;当冷冻组织细胞时,细胞代谢崩解。
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细胞外冰晶开始形成,导致细胞外高渗,引起细胞内液外渗和细胞脱水。
解冻时,渗透梯度逆转,使细胞外液流入,导致细胞肿胀,细胞膜破裂。
热消融则是引起肿瘤组织急性凝固性坏死。
在高温作用下,蛋白质变性和细胞膜融化,细胞瞬间死亡。
多模态消融技术针对肿瘤组织实施冷热交替快速温度变化,利用组织内温度场交替变化、相应产生的热应力以及血流停止与再灌注产生的机械力,原位破碎肿瘤细胞,在彻底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使肿瘤组织最大限度地释放肿瘤抗原,激发机体产生主动性抗肿瘤免疫。
多模态消融不是冷冻消融和热消融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精确调控热剂量和温度场前提下,通过多模态方式(冷冻、加热、免疫)有效治疗肿瘤,其疗效已在前期大量研究中得到证实。
《原发性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要点一、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现状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原发性肝癌中75%~85%为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
外科根治性治疗仍是肝癌实现长期生存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早期肝癌[中国肝癌分期(CNLC)Ⅰa期、Ⅰb期和Ⅱa期]首选手术切除、局部消融、肝移植等根治性治疗,中位生存时间可>5年。
然而,肝癌患者术后5年复发转移率高达70%。
约64%的中国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属于中晚期(CNLCⅡb期、Ⅲa期和Ⅲb期)。
此类患者预后差,虽有部分患者仍能从手术切除中获益,但绝大多数患者已不适合首选手术切除,需通过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方式,以进一步提高远期生存率。
近年来,肝癌的非手术治疗取得显著进展。
系统抗肿瘤治疗,特别是靶向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联合应用,如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IMbrave 150研究)、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类似物(IBI305)(ORIENT32研究)、曲美木单抗联合度伐利尤单抗(HIMALAYA研究)、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CARES310研究)等用于晚期或不可切除肝癌可获得20%~30%(基于RECIST 1.1)的客观缓解率(ORR),中位生存时间提高至约20个月。
另一方面,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和放射治疗等局部治疗手段也通过技术和药物的改进、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在缩小肿瘤、控制癌栓、改善预后等方面较以往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相关定义的再认识共识1:转化治疗指不适合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经过干预后获得适合手术切除机会,干预手段主要包括有功能的FLR转化和肿瘤学转化。
共识2:围手术期治疗指围绕肝癌手术全过程的治疗,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手术切除术后的复发转移率、提高远期生存率,主要包括新辅助治疗、术中相关治疗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等。
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一、前言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5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I,:1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11u1arcarcinoma,HeC,以下简称肝癌)、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Cho1angiocarcinoma,ICO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hepatoce11u1ar-cho1angiocarcinoma)三种病理学类型,其中HeC占75%~85%、ICC占10%~15%”,本专家共识中的''肝癌〃仅指HCC o肝癌患者如果能获得治愈性治疗,术后预期生存期>5年,肝癌治愈性治疗技术包括肝切除术、肝移植术和肝癌消融术SS1肝癌消融治疗的主要影像引导方式有CT引导、超声引导、MR1引导等,为了规范我国CT引导下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技术,融合国内外先进的''精准医学〃概念和适应影像引导下热消融(image-guidedtherma1ab1ation,IGTA)治疗肿瘤技术的发展,提裔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水平,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结合目前肝癌治疗指南和消融治疗的进展,讨论制订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专家共识,以便为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的规范和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英国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证据分级和推荐标准》S对纳入文献进行证据评级和推荐。
推荐意见达成采用专家会议讨论法达成共识。
(一)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2023年原发性肝癌新发病例约为90.5万,因原发性肝癌死亡83万例,分别为全球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和病死率的第3位is。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形势更加严峻,最新统计每年新发患者41万例(占癌症发病人数第5位),死亡高达39万例(占癌症死亡人数第2位),占全球病例数的40%左右Um。
(二)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原则肝癌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我国专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实践积累,依据患者体力活动状态(PerfOrmanCestatus,PS)、肝肿瘤及肝功能情况,建立中国肝癌的分期方案(China1ivercancerstaging z CN1C),包括:CN1CIa期、Ib期、∏a期、∏b期、DIa期、HIb期、IV期⑴。
国际上通用的肝癌分期为巴塞罗那分期(Barce1onac1inic1ivercancer,BC1C),分为BC1C0期(极早期)、A期(早期)、B期(中期)、C期(晚期)和D期(终末期),不同分期有首选治疗方法的推荐及预期生存时间㈠)。
根据肝癌的分期不同,可以选择手术切除、肝移植、局部消融、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系统治疗等治疗手段。
手术切除、肝移植和消融是治疗CN1CIa-Ib期肝癌患者的标准根治性治疗方法ma必。
但由于疾病进展、解剖位置和肝功能不良,只有10%~20%的肝癌患者有机会接受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口。
肝移植可在符合米兰标准的HCC 患者中进行,然而,肝移植的可及性受到器官捐献者不足及花费较高的限制「小4,⑸。
消融治疗能够导致肿瘤完全坏死,已推荐作为早期肝癌的可治愈性治疗技术肿瘤热消融可以在局麻下经皮穿刺[⑺或通过腹腔镜5)、剖腹手术]⑶应用于肝癌治疗。
在这些应用中,经皮穿刺热消融创伤微小,适用范围更广,并具有可重复性"O),被广泛应用于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12122.23.24)。
近二十年来局部热消融治疗肝癌技术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本共识主要适用于CT引导下的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肝癌。
(三)国际指南推荐多个国际权威指南均把局部消融治疗作为早期肝癌的推荐治疗方法(2九26.27,2&29,划(表微波消融(microwaveab1ation z MWA)、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1ee1ectroporation,IRE)消融、冷冻消融等。
早期公布的指南均首先推荐RFA,因为近年来MWA等消融手段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最近更新的指南更多地使用消融(ab1ation)治疗而不仅仅是RFA,因MWA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更高的温度导致了更好的局部热效应13“和更少的热沉降效应(32)而被更多的临床医生所认可。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1D)指南提出MWA可能比RFA有更好的肿瘤治疗效果"8。
有研究显示,MWA消融较RFA在合并慢性肝病的肝癌治疗中局部进展率更低⑶)。
表1原发性肝瘙治疗中各个指南对消融的推荐肿程状芯BC1C日本(JSH)班太(APAS1)美国(AAS1D)KjM(EAS1)中国香港地区(HK1C)中国(CN1C)血号侵犯(-)跑个M≤2σn*(B3)♦+ ♦♦(SiS)+.2cm<~≤3cm++÷÷÷++3cm<^*≤5cm*十>5σn÷(fIACE)血叁侵犯(-)2~3个膝痛≤2σn+♦♦♦♦÷2σn<~S3σn+++++++3σn<~<5σn♦+注:BC1C为巴里罗济分期:JSH为日本肝病学会;APAS1为亚太地区肝病手会:AAS1D为壬国肝的克学会:EAs1为既州/蚯研充学金;HK1C为中国香港肝座分期;TACE⅜S碱化疗检箜;+表示?≡琴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在各个国内外指南推荐中相似“5.27.30.34”】。
消融治疗主要针对小肝癌患者,一般为Chi1d-PughA级或B级,肿瘤数目在3个以内,直径3cm以下(3。
1。
在BC1C分期⑸和欧洲肝病学会(EAS1)指南⑶冲,明确对于单发直径≤2cm的极早期肝癌(BC1C0期)首选治疗方式为局部消融治疗。
BC1C2023版更新中提出MWA实现了更广泛的肿瘤坏死,可能是HCC≤4cm患者的最佳选择⑸。
在中国香港地区肝癌分期指南(HK1C)中(27),局部消融治疗适用于5cm以内的单发肝癌。
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CN1C)根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1IedtriaI,RCT)研究结果a,除认可上述适应证外,对于直径3~7cm的单发肝癌,推荐消融和TACE联合治疗121(四)CT引导的优势及不足CT引导为肝癌热消融的常用引导方式之一,也是介入医学科和放射科医生最常选择的引导方式,其优势包括:(1)无盲区:与超声引导相比,CT引导排除了肺部气体、肠气、心脏等干扰和遮挡因素,可进行全肝病灶的识别和引导,避免了超声引导下不可见盲区的存在;(2)无遗漏:结合术前、术中的影像学检直及术前碘油栓塞,CT引导可以发现所有术前影像学确诊的肝癌病灶,更有利于极早朗肝癌或者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灶的消融治疗;(3)便于计算机辅助导航和标准化操作。
其不足包括:(1)无法实时引导进针:与超声和磁共振引导不同,无法实时引导插入消融针的过程,有穿刺损伤重要血管和胆管的风险;(2)无法即刻评估消融效果:CT引导通常无法在术中明确消融范围和效果,需要术后的影像学检查确定,但有经验的医生可以通过消融参数的合理设置达到完全消融的目的。
二、肿瘤热消融的概念及部分技术术语(-)热消融的概念热消融属于能量依赖型消融(energy-basedab1ation)的一种,是针对某一脏器中特定的一个或多个肿瘤病灶,利用热能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直接导致病灶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或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精准微创治疗技术。
消融后的坏死不仅仅是肿瘤坏死,而是包括主要肿瘤、浸润的包膜和邻近肝内可能转移区域的坏死⑶∙38J0(二)完全消融(comp1eteab1ation)指在对比增强成像模式下的非强化或者非活性代谢区域涵盖了肿瘤和5~10mm的消融边缘(肿瘤边界外被消融的区域)皿。
(Ξ)不完全消融(incomp1eteab1ation)指有残留未完全消融肿瘤组织的存在,其在影像学检查表现为外周不规则动脉期强化区域,通常以散在的、结节状或偏心性模式生长1391(四)热沉降效应(heat-sinkeffect)当肿瘤消融时,临近大血管(直径通常>3mm)内血液的流动降低了组织的温度,可能会带走了热量而造成血管临近肿瘤组织不完全消融,对消融的结果产生不利影响(39)o(五)液体/气体隔离技术(hydro/gasdissection)指在消融区域和易受热损伤的结构(通常是胃肠道、胆管)之间注入液体(5%葡萄糖、生理盐水等)或气体(空气、二氧化碳等)以保护正常组织结构免受热辐射损伤的技术139,401。
(六)局部肿瘤进展(1oca1tumourprogression)指消融术后随访过程中在之前被认为完全消融的区域重新出现活性病灶。
(七)技术成功指根据计划对肿瘤进行消融治疗并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立即评估,消融范围完全覆盖肿瘤I39,40]。
三、消融技术(一)RFARFA是目前治疗实体瘤应用时间最长的物理消融技术,其原理是将射频电极穿刺入肿瘤组织中,在375~500kHz的高频交变电流作用下,肿瘤组织内的离子相互摩擦、碰撞而产生热生物学效应,局部温度可达60~120℃,引起细胞凝固性坏死。
RFA消融体积取决于局部射频消融产生的热量传导与循环血液及细胞外液间的热对流∙37.(二)MWAMWA一般采用915MHZ或2450MHz两种频率。
在微波电磁场作用下,肿瘤组织内的水分子、蛋白质分子等极性分子产生极高速振动,造成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摩擦,在短时间内产生高达60-150℃的高温,从而导致细胞凝固性坏死⑶.39,40.41.42J。
微波热辐射在肝内有较高的对流性和较低的热沉降效应【37.39.40.41,43J。
(三)冷冻消融(cryoab1ation)常用的冷冻消融技术包括氮-氮冷冻消融和液氮冷冻消融系统。
(1)氮-氮冷冻消融:其原理是通过焦耳-汤姆逊(Jou1e-Thomson)效应,高压氨气可以使靶组织冷却至-140℃,氨气可使靶组织从-140℃迅速上升至20-40℃;(2)液氮冷冻消融:液氮可以使靶组织冷却至-196℃,利用乙醇从汽化状态转为液化状态释放大量热量的特性,使组织升温至80o C o通过上述温度梯度的变化可以导致:(1)靶组织蛋白质变性;(2)细胞内外渗透压改变和"结冰”效应造成细胞裂解;(3)微血管栓塞引起组织缺血坏死等;(4)释放肿瘤抗原,诱导抗肿瘤免疫。
用CT或MRI观察到的"冰球“可以直接将消融区域与肿瘤边界进行区分,可以测定冷冻损伤的边界137.39,44451。
(四)IREIRE是一种非热消融方法在两个电极之间多周期施加高功率和高强度的短电脉两会聚向心技术),在细胞膜的脂质双层中产生永久性纳米级孔隙,改变了肿瘤细胞的跨膜电位从而增加膜通透性导致细胞死亡,主要是由于细胞内稳态丧失导致的凋亡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