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 大爷版本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建史绘图题同济⼆、绘图题(20分)1、明清北京故宫太和殿正⽴⾯(4分)2、北京四合院平⾯(4分)3、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阁平、⽴、剖⾯(12分)⼆、绘图题(每题5分,共20分)(00年)1、双槽与⾦箱⽃底槽2、楼阁式塔与密檐塔3、晋祠圣母殿平、⽴、剖⾯图4、五踩⽃拱三(01年).作图题1. 五踩溜⾦⽃栱侧⽴⾯2. 独乐寺观⾳阁3. 北京故宫平⽴⾯4. 应县⽊塔⽴⾯三. 绘图1. 清式庑殿纵剖⾯2. 嵩岳寺塔平⽴⾯3. 外滩意象(具抽象均可)画图题1. 歇⼭纵剖⾯2.北京故宫太和殿平.⽴⾯3. 北京四合院意象中国史(各10分共40分)1。
建筑图象a.三踩⽃拱(平⾯,正⽴⾯,侧⽴⾯)b.清式七檩歇⼭(纵横剖⾯)2。
建筑意象上海外滩江南古镇三作图(30分)1. 绘出四铺作⽃拱正、侧⾯图,并绘出华拱和令拱断⾯。
2. 绘出清式歇⼭顶纵剖⾯图,并注明主要构件名称。
3. 试以不少于3幅的系列简图概括出江南民居的主要特征。
三绘图1绘出独乐寺观⾳阁平⾯剖⾯图并注明关健构件2绘出两⽊构件相交时的燕尾榫和卯的轴侧3绘出嫩戗发戗⽴⾯图并注明关健构件三.绘图(08年)1.以剖⾯形式绘出唐宋殿堂和清式殿堂的⽐较简图,并以⽂字标明⼆者的关键差异。
2.绘出送带⽃拱⾜材重拱(包括⽠⼦拱和慢拱)的⾥⾯、剖⾯、轴测。
3.绘出所在城市3幅系列景观(简明,特点突出,⽂字说明)东⼤⾦厢⽃底槽侧脚与⽣起(⽴⾯)(2分)⼀颗印(⽴⾯)(2分)⼲阑式——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为了避免贴地潮湿,使露⾯通风,防避⾍兽侵害,防洪哑巴院(平⾯)(2分)明清帝陵宝城和⽅城之间有⼀⼩院称⽉⽛城,俗称“哑巴院”。
中国仅存唯⼀⽊塔的结构特点(平⾯)(2分)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平⾯图(3分)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平⾯图——战国时代中⼭王墓的兆域图。
横向排列,有昭穆关系。
社稷坛的⾊彩布局(平⾯)(2分)10、叉柱造(剖⾯)(3分)南京梁萧景墓墓表(⽴⾯)(3分)中国仅存唯⼀⽊塔——⼭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第一章绪论1. 简述木构架的优缺点(为什么木构架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P2木构建筑优点:1) 取材方便、易于加工2) 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3)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 施工速度快5) 便于修缮、搬迁缺点:1) 木材成才周期较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2) 木材易引发火灾,是比较大的缺点,历来比较重视消防,重视中用水中动植物作为装饰3) 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要4) 易腐朽、易遭受虫蚁等破坏2. 简述中国木构中穿斗式与抬梁式结构的区别,并画简图表示。
(按照结构体系,木构建筑可以分为哪几种?)P3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联系起来,形成一榀榀屋架,柱上直接放檩条,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拱把柱子串起来形成框架,整体性好,空间小,用于江西等南方地区,徽居一般用抬梁与穿斗相混合。
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较好,缺点: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敞抬梁式:柱上搁梁,梁头搁檩条,梁上再用短柱支起较短的梁,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斗拱上,梁可达3—5根,主要用于北方及宫殿、庙宇等大规模建筑。
井干式:最古老的形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承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
以圆木或者矩形六边形木材平行层叠,接头用榫卯交叉咬合,主要用于东北林区、西南林区、用材量大,面阔和进深都受到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比较厚重,一般用于盛产木材的林区。
3. 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斗拱的演变:P4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所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古代的殿堂出檐可达3米左右。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名称:宋代称为“铺作”清代称为“斗科”或者“斗拱”宋: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阑额清:柱头科、平身科)、角科额枋4.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点:P5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
一、填空题1、半坡村是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址。
2、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西周时代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4、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5、我国建筑屋面上使用的瓦始于西周,琉璃使用于屋面始于南北朝。
6、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
7、鲁班是我国春秋时代有名的建筑师,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8、中国塔的主要类型有密檐式、楼阁式、金刚宝座塔、单层塔、喇嘛塔等五种。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北魏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塔的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10、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八边形;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是宋代的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现存最高的石塔是宋代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11、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
12、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基本形式有庑殿、歇山、攒尖、硬山、悬山等五种。
13、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作标准。
14、河北赵县安济桥建造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其设计者为李春。
15、石窟寺有塔院式、佛殿式、僧院式三种基本类型。
16、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元代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的。
17、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唐代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门。
18、唐代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采用金厢斗底槽,晋祠圣母殿平面采用副阶周匝,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平面采用分心槽。
19、《考工记》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专著,《园冶》是关于造园的明代著作,作者计成,《营造法式》是我国宋代建筑方面的重要术书,作者李诫。
20、隋代大兴城是由宇文恺设计建造的;元大都的规划者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尔,大都水系由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规划。
21、我国历代都城规模由大到小为隋大兴城、北魏洛阳城、明清北京城、元大都、隋唐长安、明南京城、汉长安城。
中建史考试要点备注:考试题目必定是此份资料中的内容(选择题不定)一、单项选择题。
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屋顶形式为(A)。
A、单檐歇山B、单檐庑殿C、重檐歇山D、重檐庑殿2、现存砖砌长城建造时间于(D)。
A、秦代B、宋代C、唐代D、明代3、在宋代斗拱中,出跳的跳头上置横拱的构造做法称为(A)。
A、计心造B、偷心造C、合角造D、绞角造4、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是(C)。
A、梁思成B、赵深C、吕彦直D、陈植5、《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B)。
A、建筑理论著作B、工程技术著作C、城市规划著作D、地理著作6、《考工记》成书于(B)。
A、西周B、战国C、唐代D、明代7、北京天坛是(C)。
A、宫廷建筑B、民居建筑C、祭祀建筑D、宗教建筑8、北京天坛始建于(C)。
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9、雀替在宋代称作(B)。
A、绰幕B、角替C、龟替D、铺作10、北京妙应寺白塔建造于(C)。
A、清代B、宋代C、元代D、明代11、《营造法式》的作者是(B)。
A、计成B、李诫C、宇文恺D、梁思成12、《工程做法》成书于(A)。
A、清代B、明代C、唐代D、宋代13、《园冶》的作者是(A)。
A、计成B、李渔C、宇文恺D、王维14、支撑青檩的木构件称(A)。
A、合榻B、叉手C、驼峰D、托脚15、中国木构建筑屋顶最高等级形式是(C)。
A、悬山顶B、硬山顶C、庑殿顶D、歇山顶二、名词解释1、开间——间的宽度。
2、进深——间的深度。
3、举高——整个屋架及各檩往上抬的高度。
举高有总举高,有每项的举高。
4、步架——清式名称。
梁架上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
5、步高——檩与檩之间的垂直距离。
6、大木作——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7、举架——清式叫法,宋氏叫举折。
中国木构架建筑屋顶坡度或凹曲线的处理方法。
即将屋顶坡的斜度越往上越增加。
为此,必须将瓜柱的高度越往上越加高。
8、明栿——平闇(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
目录总说明 (5)工程量计算规则总则 (7)建筑面积计算规则 (7)A.1 土(石)方工程 (9)说明 (9)1.土方工程。
(9)2.石方工程。
(10)3.土方回填工程。
(10)4.土(石)方运输工程。
(10)5.其他工程。
(11)工程量计算规则 (11)1.计算土石方工程量前,应确定下列各项资料。
(11)2.一般规则。
(11)3.土方工程。
(12)4.石方工程。
(13)5.土方回填工程。
(13)6.土石方运输工程。
(13)A.2 桩与地基基础工程 (14)说明 (14)工程量计算规则 (16)A.3 砌筑工程 (18)说明 (18)1. 砌砖、砌块。
(18)2. 其他砖砌体。
(19)3. 砌石。
(19)4. 垫层。
(19)工程量计算规则 (19)1. 砌筑工程量一般规则。
(19)2. 砌体厚度。
(19)3. 砖石基础。
(20)4. 砌体墙。
(20)5. 其他砖砌体。
(21)6.垫层 (21)7. 砖烟囱。
(21)8. 砖砌水塔。
(21)A.4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 (22)说明 (22)1.内容 (22)2.混凝土工程。
(22)3.构筑物。
(23)4.预制混凝土构件安装及运输工程。
(23)5. 防火组合变压型排气道。
(23)工程量计算规则 (24)1.混凝土工程。
(24)(1)现浇混凝土拌制 (24)(2)现浇混凝土浇捣 (24)(3)构筑物混凝土 (26)(4)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工程量,按以下规定计算。
(27)2.预制混凝土构件安装及运输。
(27)3. 防火组合变压型排气道。
(28)4.钢筋工程。
(28)A.5 木结构工程 (29)说明 (29)工程量计算规则 (29)A.6 金属结构工程 (30)说明 (30)1. 构件制作 (30)2. 构件安装 (30)3. 构件运输 (31)4. 其他说明 (32)工程量计算规则 (32)A.7 屋面及防水工程 (32)说明 (32)工程量计算规则 (33)1.屋面工程。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一·建筑多样性与主流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比较突出的建筑特色建筑风格:1.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民族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3.新疆维吾尔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4.清真寺采用穹窿顶5.黄河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做居室,称为窑洞6.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建筑7.全国大部分地区采用木构架承重建筑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一)取材方便,易于加工(二)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
墙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
(三)有较强的抗震性。
经历过大地震的著名木构架建筑:1.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2.山西应县佛宫寺塔,而这都是辽代建筑(四)施工速度快(五)便于修缮,搬迁。
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一座元代道观。
木架建筑的缺陷(一)木材越来越稀少。
《营造法式》规定节约木材的措施(二)木架建筑易遭火灾,白蚁的严重威胁,木材受潮后易于腐朽(三)无论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二.木构架的特色我国木构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
此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到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之上。
多用于宫殿庙宇等较大建筑物。
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少,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紧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寸不大是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1、中国古建筑的起源我国传统建筑的起源是从民居建筑开始的,一为“筑木为巢”的巢居,一为“陶复陶穴”的穴居。
巢居是先民们为了避免地面潮湿、虫蛇侵袭,在枝干分支的叉面上铺设枝干茎叶,搭架简陋的遮盖棚,以此作为居住所。
干栏式建筑便是从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在我国黄河流域黄土层地区,由于土质细密坚硬、地下水位低,先民们开始在山崖或山坡上挖掘横向的洞穴作为居室。
由于这种居室不利于阳光照射和空气流通,他们开始在平地上挖掘竖向的地穴。
随着立柱的加入,深入地下的穴居逐渐升上地面,完成由穴向屋的转变。
2、木结构的类型、基本构件我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类型,大致分为四个类型:(1)抬梁式结构: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放梁,梁上再放短柱,短柱上再置短梁,由此层层叠落到屋脊,并在各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屋椽,由此形成整个框架。
这种形式构件复杂,但是结实牢固、经久耐用。
由于室内少柱或无柱,内部空间宽敞,门窗安排方便,可以做出美观造型。
(2)穿斗式结构:由于柱距较密,柱与柱之间用木穿连接。
穿斗式架构不使用木梁,直接用木柱承檩,檩上架椽。
优点是用较少的料建较大的屋,柱与穿形成的网状结构,结构牢固,抗风性好。
缺点是屋内柱子多,不能形成较开阔的内部空间。
(3)井干式结构:用天然原木嵌接成框状,层层垒跌,形成房屋的壁体,屋顶也用原木制成。
(4)干栏式结构:先用柱子在底屋做一高台,上面放梁铺板,形成平台。
然后在平台上架屋,上层住人,下层杂用。
基本构件:梁、柱、榫卯、斗栱等。
3、中国传统院落式民居建筑类型及其分布1、南北四合院2、窑洞式3、三坊一照壁与一颗印式4、土楼式5、碉房6、天井式4、阴阳五行思想(方位、颜色、象征物)阴阳最初的概念是指日之向背,后来人们将阴阳解释为一对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认为一切事物皆有阴阳两个相互对立、依存的因素组成。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
佛教建筑分三类:佛塔、石窟、佛寺。
选址强调风水,以“藏风得水,聚气迎神为佳。
6、陵寝建筑的地宫及神道石刻等1地宫帝王陵寝的地下建筑部分又称为玄宫,幽宫。
先秦至秦汉时期,以“黄肠题凑”的形式区别于一般的墓葬。
其造型特征为:先掘一个方形的深坑作为墓穴,从墓穴向地面掘斜形墓道通往地面。
墓穴深8-18M,穴中用木材垒成木木享。
因为穴内垒筑的木材皆呈向心状,形似“题凑”,加之所用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呈淡黄色,形似“黄肠”,故将此类木享室称之为“黄肠题凑”。
其木享室构造是用破割整齐的大木枋子或厚板卯成一个扁平的大套箱,上有大盖,下有底盘。
套箱内分数格,正中置棺木,两旁和上下围绕几个方格,称为“厢”,呈东厢、西厢、头厢、脚厢等。
象征庭院式布局。
东汉以后,由于木木享易被腐蚀和焚毁,人们开始以砖石代替木材建筑地下墓室。
墓室中有前后室或东西偏房等,象征墓主生前所居。
明清时期,帝王陵寝的地宫建筑更加豪华与宏大。
多按“前朝后寝”布局,顶部铺琉璃瓦,地面铺“金砖”,以砖石砌成前殿、中殿、后殿,殿与殿之间皆有门分隔。
地宫内有大量的壁画与陪葬品,犹如一座地下宫殿。
2神道石刻为了衬托陵寝的威严,创造了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同时也是为了显示陵寝的等级和镇恶辟邪,趋吉避凶,从西汉至明清,皆在陵寝的前部开神道,并在神道两旁立石刻雕像,称神道石刻。
主要类型:标志性石刻:阙、墓表、牌坊;装饰性石刻:石象生;叙事性石刻:墓碑。
阙:汉代最盛,汉代陵墓建筑中重要的场景设计,墓前神道的标志—墓阙。
造型仿木制阙楼雕凿而成,在墓座、斗栱、屋檐等细部雕出构造的细节。
阙身上一般刻墓主的生平及造阙的时间,人物、造价等,同时饰以各种吉祥图案。
墓前保存最完好的,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四川雅安的高颐阙(建于汉建安十四年。
东西二阙相距13.6米,东阙身题“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光”西阙为母子阙。
阙身背面题“汉故益州太守阳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贯光”母阙与子阙一大一小,一高一矮,构成富于变化的形体。
)华表:墓前神道的重要标志。
墓前华表分柱基、柱身、华盖三部分。
明清以前一般柱身上半部有刻文方石,柱身多为圆形,上刻瓜棱直纹。
明清以云板石代替方石,柱身刻蟠龙,祥云纹饰,呈现出圆润、华丽的特色。
陵前牌坊:盛行于明清时期,明十三陵,清东陵、西陵,关外三陵都有。
石象生:竖立在神道两旁的石人和石马。
以石雕表现人世间的人与动物。
陈列石人主要作为侍宠和警卫,又称“翁仲”。
陈列石兽主要为了象征吉祥和驱除鬼怪。
石兽主要有狮、獬豸、骆驼、象、麒麟、辟邪、马等,都是吉祥之兽,能镇凶除恶、明辨是非。
墓葬:指陈列于神道尽头、陵墓前的石碑、主要用于记叙墓主生前的生平业绩。
其造型分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
碑座多为石龟,因龟为龙之子,又善负重,故以龟驮碑。
碑身多刻碑文记叙墓主的业绩,碑首造型不一,多为蟠龙浮雕。
7、传统宫殿屋顶等级与垂脊兽。
庑殿顶:俗称“四面坡”顶。
其造型特点是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这种屋顶一般用于宫殿、庙宇等特别重要的建筑,属于最高级别。
歇山顶:前后两个坡面,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做成,又称“九脊殿“。
勇于宫殿、庙宇中稍次要的一些建筑,为第二低级的屋顶。
悬山顶:前后两坡,左右屋檐伸出山墙之外,悬架在山墙上,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组成。
一般的官吏府宅皆用此顶,较为广泛的用于民居建筑,是第三等级的屋顶。
硬山顶:前后两面坡,左右屋檐与两端的山墙墙头齐平,山面裸露而无变化,朴素而刚硬,属于级别较低的屋顶。
攒尖顶: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上面覆以宝顶。
常用于楼、亭、阁等点缀性建筑。
卷棚顶:屋顶前后相接处不用屋脊而做成弧线形曲面,屋顶构架多以两根脊瓜柱承托两幅脊檩,脊檩上使用向上突起的弯椽,形似卷棚。
盝顶:四边有檐,丁部做成平顶,金元时期的建筑常用。
兽吻: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物,汉代时称鸱尾。
鸱,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鱼,能够喷水降雨,驱火辟邪。
垂脊兽:第一个为仙人骑鸡,后面跟有小兽。
这些琉璃釉面小兽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之位可置换。
如若数目达不到9个时,则依先后顺序。
故宫太和殿为等级最高的古建筑,角脊之上排列着10个小兽,其顺序为:“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押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8、佛塔的基本类型和造型、佛教四大名山、四大石窟按照塔身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中国佛塔分为七种类型。
(1)楼阁式塔:窣堵坡和中国传统高层楼阁建筑的结合。
造型特点是塔身自下而上逐渐缩小,似阁楼分成若干层,每层皆开出门窗屋檐,内部中空,在中柱与边壁之间设立楼梯,可以登高凭眺。
(2)密檐式塔:塔的底层最高,以上各层骤然减低,塔檐紧密相接。
内部多为实心建筑,不能登临。
(3)亭阁式塔:窣堵坡与中国传统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产物。
特点是塔身为单层的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亭子,下建台基,顶部冠以塔刹。
(4)喇嘛塔:主要流行语元代。
塔身部分是一个平面圆形的覆钵体,上面安置着高大的塔刹,下面有须弥座承托着。
整个塔身皆呈白色,文静素雅,故称“白塔”。
(5)金刚宝座塔: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塔身雕刻有狮子、象、马、孔雀、迦楼罗等5种动物,象征金刚界五佛的宝座,位于中间的一塔比较高大,而位于四角的四塔相对比较矮小。
从印度传入我国后,塔基有所提高,基座上的小塔相对缩小,同时又增加了中国传统的琉璃亭。
(6)花塔: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
它的主要特征为:塔身下半部分为亭式或楼阁式,塔檐上雕满了小佛像和狮象,形似盛开的花束。
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独具一格。
(7)过街塔:过街塔是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门洞可以使车马行人通过。
凡是从塔下经过的人.就算是向佛进行了一次顶礼膜拜。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有“金五台、银九华、铜普陀、铁峨眉”之称。
四大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9、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山西应县木塔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殿: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和南禅寺大殿10、北京最大的喇嘛庙:雍和宫承德“外八庙”:溥仁寺,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寺,普乐寺,普陀宗乘寺,殊像寺,须弥福寿寺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紫霄宫,太和宫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
11、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基本形式及其示意图(见题2)12、紫禁城平面布局、四合院、文庙紫禁城平面布局严格按照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布局礼制,整个组群建筑向平面铺开,呈矩形,以中轴线为中心,讲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
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一次排列在中轴线前方,左边武英殿,右边文华殿,文溯阁形成对称呼应之势。
后寝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核心,左右东西六宫对称呼应,最后以御花园收尾。
四合院是指围合而成庭院的住宅形式。
布局特征是以轴线为主体,建筑序列从平面铺开,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围合成封闭的院落。
这种住宅大约以秦岭和淮河流域为界,在建筑结构和艺术处理方面呈现出南北两种风格。
文庙即孔庙,唐朝玄宗时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清之后简称为“文庙”。
山东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
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13、明清官式建筑彩绘。
彩绘又称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法,既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有代表一定的等级。
和玺彩绘:最高等级的彩绘,为皇帝专用。
其构图特点是,用两个{}括起来,中间饰以龙凤,用沥粉贴金,产生一种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旋子彩绘:两边用《》括起来,中间用青绿色叠晕,周围以旋子花装饰。
旋子彩绘为第二等级的彩绘,画面布局灵活,造型简单明确。
苏式彩绘:构图特点是用《》括起,内绘有花草、人物、山水等团,色调明快,有自然山水之趣,一些园林、或亭、台、楼、阁等点缀建筑常用。
14、建筑著述,匠师:《考工记》、《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管子》、《园冶》、《鲁班经》、“样式雷”《周礼。
考工记》(周代):现今已知最早的建筑书籍。
内容:对大到城市,宫殿,居室,陵墓,小到门,窗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对都城,田地,水利,等工程的规划做了列举;对各种建筑的建筑规则,建造尺度做了细致的讲解;还指出了将人应该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