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23次-复习1中建史
- 格式:ppt
- 大小:12.89 MB
- 文档页数:85
一、木构建筑的特点:1、优点: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缺点:木材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木架建筑易遭火灾、虫蛀、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2、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4、井干式: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5、生起: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稍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二、屋顶级别:高—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三、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质的产物。
明代徐杲、蒯祥四、原始社会建筑: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干阑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木骨泥墙房屋——由穴居发展而来,黄河流域(地势高,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干阑式)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1、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陕西临潼姜寨村落——居住区住房分五组,每组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陕西西安半坡村——南面居住区,北面墓葬区,东面制陶窑场2、龙山文化—-父系氏族(住房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吕字形平面):土坯砖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与仰韶时期窖穴设在室外的布置方式不同仰韶晚期遗址中已有在室内地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普遍采用是龙山时期我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五、夏(奴隶社会的开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夯土台上面阔8间殿堂,回廊围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永定柱(廊下支承木地板)遗迹。
中建史复习题完整中建史复习题1、名词解释:间:“间”有两个概念:四柱之间的空间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常用)副阶:宋代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
正式建筑: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单核多核2、填空: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是一明两暗庭院的构成主要有廊院式和合院式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以木构架形态为主体、并存多种形态的多元体系。
3、简答题:间的不等宽现象是什么1)依次递减 2)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庭院有哪些多元功能出廊的作用是什么①空间组织上有利、增加了中间层次,内外空间有过渡,更具优越性②结构上出廊更稳固,结构上多圈柱网,且柱距小,比无廊建筑更具优越性4、填空题:抬梁式构架是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穿斗式构架是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穿斗式构架有两种做法密檩穿斗式和疏檩穿斗式根据部位的不同,宋代的斗拱可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5、名词解释:柱: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
梁: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檩: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枋: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坐斗:最大的又称大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槽升子: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以固定栱垫板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
宋代时起杠杆作用,清代做假昂。
翘:垂直于立面的栱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雀替:是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
6、填图题:清式斗拱正立面、清式斗拱侧立面7、简答题:抬梁式构架的特点是什么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穿斗式构架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局限性优点:1)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横担千,竖担万”2)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3)简化了屋面用料4)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5)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6)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局限性:1)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2)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荷载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二者的互补机制体现在哪两个方面1)适用范围的互补机制抬梁式:主要适用于官式建筑,适合作为宫殿、坛庙、陵寝、苑囿、衙署、大型寺观、大型宅第等建筑类型,以及北方地区厚墙厚顶的民间建筑的构架穿斗式:主要适用于南方的民间建筑以及一些小型寺庙2)单体建筑构架的互补并用第一层次交融:正贴式、边贴式分别用两种构架第二层次交融:在穿斗式正贴中,渗入局部抬梁做法大、小式建筑区分的标志是什么1.增加挤压面的作用2.支承挑檐檩3.联结柱网4.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5.抗震6.装饰作用7.等级标志8.模数作用宋代的材分制和清代的斗口制的比较宋代材分(fèn)制: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材的高宽比为3∶2材分八等:据等级之别而用:一等材6寸x9寸八等材3寸x4.5寸柱径大小已被确定:2个足材到3材即42分…45分之间8、填空题:台阶的类别根据做法不同可分为垂带踏跺、如意踏跺和礓礤;根据部位不同可分为正阶踏跺、垂手踏跺和抄手踏跺9、简答题:台基的作用1.防水避潮:结构、生活2.稳固基础3.调适构图4.扩大体量5.调度空间6.等级标志7.独立建坛平台式台明的理性化特点台明的长宽尺寸遵循“下檐出”小于“上檐出”的规定,留出必要的“回水”。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材料最终版绪论:1、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种特征?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木构架建筑取材方便,加工方便,适应性强;用柱梁等承重,墙只起围合分隔的作用,因而有“墙倒而屋不塌”的说法:采用榫卯结合,有较强的抗震性;唐宋以后采用模数制,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火灾和虫害,易受潮朽坏,并且由于简支体系的自身局限性,用材量大,跨度有限。
木构架建筑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
2、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3、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出现在何处?有何种特征?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此神庙建于山丘顶部、有多重空间组合,已出现序列式布局,庙内有成组的女神像,主像的尺寸比真人大一倍。
其中一个非主像的完整头部和真人相当。
塑像形态逼真,手法写实。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地面,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屋盖的。
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
4、现存最早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5、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6、瓦的发明与运用始于哪个朝代?西周7、减柱造是什么时代建筑中常见做法?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
出现于11世纪后,辽金开始使用,可使室内空间宽敞。
元代盛行。
明以后少用。
8、简述汉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融合,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
后世常见的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为普遍,本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
当时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仍采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抱夯台来形成大体量。
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尚未统一,远未像唐宋时期的定型化程度。
简答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过那几个阶段?各阶段经历了哪几朝代?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后期)元、明、清2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在哪个朝代?遗址在何处?有什么特点?默画平面图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出现在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
其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间用廊子连接。
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
屋顶已采用少量的瓦。
3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在哪个朝代,为何图?有什么特点?最早的总平面图是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98cm*48cm*1cm的“铜版错银兆域图”。
推测制图年代为公元前308年,距今2300余年。
是按一定比例绘制的。
表示了陵墓的总平面布置:王、后、夫人五墓横列,墓上各有享堂,五堂立于同一土台上,其外有两道宫墙环绕。
4 汉代建筑方面的成就是什么?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斗拱普遍使用。
2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3西汉时,都城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
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有很大发展,说明石窟有几种类型,并举出几个实例1、塔院型:以塔为石窟中心的石窟,将窟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例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佛殿型:石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的石窟,例如山西太原天龙山第十六窟3、僧院型: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在石窟中放置佛像,周围凿若干小窟,每个窟供一僧打坐,例如敦煌第285窟6隋唐长安都城建设有何特点?1、总结各朝经验,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1)宫城居中、对称布置(2)城郭制度、三套方城(3)封闭里坊制(4)独立设市2、总结我国建筑群体及城市布局的经验,明显加强城市中轴线的作用,突出城市的主体建筑,是道路、市场对称,使城市布局完整统一。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绪论 1.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2.我国木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的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两两者的比较: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因此,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也多混合适用这二者。
3.斗拱在宋代也称作“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 4.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6.P7图,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式样7.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8.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9.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 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3.整治环境:不一味的顺从环境,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环境进行改造 4.心理补偿,利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第⼀章绪论1. 简述⽊构架的优缺点(为什么⽊构架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P2⽊构建筑优点:1) 取材⽅便、易于加⼯2) 适应性强、部空间灵活3)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 施⼯速度快5) 便于修缮、搬迁缺点:1) ⽊材成才周期较长,对⽣态环境的破坏⽐较严重2) ⽊材易引发⽕灾,是⽐较⼤的缺点,历来⽐较重视消防,重视中⽤⽔中动植物作为装饰3) 简⽀梁体系难以满⾜更⼤更复杂的空间需要4) 易腐朽、易遭受⾍蚁等破坏2. 简述中国⽊构中穿⽃式与抬梁式结构的区别,并画简图表⽰。
(按照结构体系,⽊构建筑可以分为哪⼏种?)P3穿⽃式:⽤穿枋把柱⼦联系起来,形成⼀榀榀屋架,柱上直接放檩条,在沿檩条⽅向,⽤⽃拱把柱⼦串起来形成框架,整体性好,空间⼩,⽤于等南⽅地区,徽居⼀般⽤抬梁与穿⽃相混合。
优点:⽤材较⼩,⼭⾯抗风性较好,缺点:室柱密⽽空间不够开敞抬梁式:柱上搁梁,梁头搁檩条,梁上再⽤短柱⽀起较短的梁,柱上采⽤⽃拱时,梁头搁⽃拱上,梁可达3—5根,主要⽤于北⽅及宫殿、庙宇等⼤规模建筑。
井⼲式:最古⽼的形式,将圆⽊或半圆⽊两端开凹榫,组合承矩形⽊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
以圆⽊或者矩形六边形⽊材平⾏层叠,接头⽤榫卯交叉咬合,主要⽤于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材量⼤,⾯阔和进深都受到⽊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较厚重,⼀般⽤于盛产⽊材的林区。
3. 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拱的演变:P4⽃拱是中国⽊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所⽤是在柱⼦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古代的殿堂出檐可达3⽶左右。
唐宋以前,⽃拱的结构作⽤⼗分明显,布置疏朗,⽤料硕⼤;明清以后,⽃拱的装饰作⽤加强,排列丛密,⽤料变⼩,远看檐下⽃拱犹如密布⼀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仍未丧失。
名称:宋代称为“铺作”清代称为“⽃科”或者“⽃拱”宋: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铺作阑额清:柱头科、平⾝科)、⾓科额枋4.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点:P5简明:平⾯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
中建史复习资料1.中国的院落空间何时形成?绘制实例平面图并简述其特点。
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开始走向定型。
殿堂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隔间面阔统一,由此可以看出木构架技术已有了较大提高。
殿堂为规整的廊院式,每根檐柱前两侧留有较小的柱洞推测是廊下支承木地板的永定柱遗迹。
董奉军是大帅哥,谢谢!2.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
木建筑覆盖面广各地地理气候生活习惯不同,有使之产生许多变化,在平面组成、外观造型等方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盛景象。
木建筑如此长期广泛的被作为一种长期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首先,木材越来越稀少。
其次,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再次,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他继续发展的前景。
因此,进入20世纪后,当新的建筑需求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理论出现时,传统的木架建筑被逐步取代。
3.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了那些进展?在夏时期,发现我国迄今为止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甲骨文出现于商朝,手工业专业分工已很明显,青铜工艺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建筑技术水平亦随之有了明显的提高。
西周时期以出现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处于各方面的需要,建造大量高台宫室,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土台若干座,上建殿堂屋宇。
董奉军是大帅哥,谢谢!4.举例说明中国砖石技术的成就。
1中国在春秋时期出现了用砖的历史,各诸侯国建造了大量高台宫室。
如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台。
2战国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装修用的专业出现了。
如地下所筑墓室中,用长约1m,宽约三四十厘米的大块空心砖做墓壁与墓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