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教师成长的助燃剂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作者:朱郁华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年第12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关注。
怎样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为当下教育教学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
许多调查和研究表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有效的活动方式是进行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行动研究,它把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让教师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因此,它备受专家学者推崇,也深受一线教师认同。
课例研究就是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
研究对象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几节课;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断,也可以是几个同质或异质的教学细节;可以是本校教师的课例,也可以是我们所搜集到的名师课例。
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或细节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反思,探讨问题产生的背后原因及影响,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课例研究要有主题,没有主题就谈不上研究。
课例研究的主题是多样性的,它可以是教师教的行为,也可以是学生学的行为,还可以是课堂管理策略等。
课例研究的主题应该符合“四个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即研究主题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想象;二是典型性原则,即研究主题是教研组教师或不同层次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三是可能性原则,即研究主题通过研究有得到解决的可能性;四是匹配性原则,即研究主题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有效对接。
除此之外,研究主题还应该是切口小的问题,便于深入研究,尽量避免“大”而“空”的主题。
研究主题的确定主要有三种途径:在学习、思考中确定主题;在不断“看别人、找差距”中确定主题;在不断追问实践、自我反思中确定主题。
课例研究活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它包含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和反馈会议三个实践研究环节。
具体来说,教学设计:教研组或备课组围绕研究主题,学习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站在理论高度分析、研究教材,共同设计教学方案。
课堂观察:选择恰当的观察技术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描述课堂情景,搜集课堂信息。
课例研究,助推教师专业成长摘要: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可通过有效的课例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教学研究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本文从课例研究的价值、内容、方法三个层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例研究专业成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在专业上不断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有很多,课例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推进教师专业学习、教学研究和团队合作提升的重要方式,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培训方式的校本研修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课例研究的价值教师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课例研究扎根于课堂并服务于课堂,以改进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目的,是一线教师专业发展比较有效的方式。
第一,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一般情况下,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好于教学理论知识,他们通常更关注教学设计的形式、教学过程的效果、教学内容的传授,对于教学设计运用的理念、实现的意图等缺乏思考,这些都源于缺少对专业教学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课例研究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自觉、主动、精准地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和教学质量。
第二,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课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达到教学改进。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通过课例研究能够能到有效提升,在研究的状态下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研究,既关注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又关注到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
课例研究对教师来说,能更理性地认识课堂,发现一些教学规律、方法和技巧。
对新教师来说,能更快的上手教学,观察研究课例可以直接搬用套用改用课例用于自己的教学,用多了就熟悉了,就可以从一个新手变成一个熟手;对骨干老师来说,研究课例有利于总结经验方法,更快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能更好地积累教学经验,教学经验跟教学年限并不是一个强正相关的关系,有的人教学年限很长,却说不出几个课例,有的人教学年限并不是很长,却能随口说出不少课例,并总结出不少经验方法,原因是对课例研究重视与否。
促进教师成长的课例研究一、引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促进教师成长十分重要。
在教师成长过程中,课例研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通过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教学技能,提高专业水平。
本文将以促进教师成长的课例研究为主题,探讨如何利用课例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概念课例研究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某个具体班级或学生而进行的系统性研究。
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从中提炼出一定的规律和经验,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
课例研究既是一种反思性的教学实践,也是一种系统性的教学改进过程。
三、促进教师成长的课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 深化对教学实践的认识。
课例研究能够帮助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出问题所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课例研究能够让教师不断总结、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 促进学校教学改革。
课例研究能够通过教师个体的改进,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课例研究的实施方法1. 选取研究课例。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例进行研究,可以是一节课或一段教学过程。
2. 观察、记录教学过程。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下来,包括学生的反应、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方面的情况。
3. 分析、总结教学经验。
教师需要仔细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和规律,并找出改进的途径和方法。
4. 开展交流、分享。
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课例研究成果与同事、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分享,从中获取更多的思想碰撞和启发。
五、课例研究的案例分析某中学语文老师在一次课例研究中,选择了一堂阅读课进行研究。
在这堂课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明显不足,导致阅读效果不佳。
再次,心理契约是辅导员许多心理问题的基础,心理契约违背将对辅导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等的降低都可以看作是心理契约违背后出现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1]勾柏频.试论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87-89.[2]孟立军.心理契约高校教师管理的新视角[D].中南民族大学,2006.[3]王五杰,李琰.心理契约:学校教师资源的管理[J].赤峰学院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160-162.[4]李兴华.心理契约在高校辅导员管理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7,(10):90-92.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和新形势下的学生和课堂,如何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如何让广大教师尽快走进课改?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利用城区的区域优势,联片持续开展了六年的课例研究,使它成为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支点。
一、课改呼唤:课例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课例研究的背景。
课改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可学生怎样发展、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们认为:要想让学生发展,首先要让教师发展。
一个发展的教师,才能更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改革是否顺利实施,关键也在教师。
教育部“十一五规划”对教师教育明确提出了基本于校本的教师培训要求,换言之,教师教育这项工作的重心已经转到了学校,学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主体,需要直接对本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负责。
那么,基于校本的教师教育的落脚点在哪里呢?就这个问题,我们经过反复学习研讨论证,取得了共识:课例研究,是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支点。
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教学中的脱产学习,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新的教育思想,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之中才能逐步确立。
因此,作为增强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应立足于教师教学实践研究,即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了更好地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学校教科研室组织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打造学习型、知识型、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我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以下是这次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及我的收获。
一、确立主题、设计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9 章第二节安排了勾股定理内容的学习,在教材的阅读材料中,有《九章算术》中的“葭生池中” 的问题,这道题很有趣,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决定给大家呈现一节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研究课,探讨教师应如何设计教案、把握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们准备好教案后去请教两位数学特级教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两位专家对我们的教学设计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课题设计非常新颖,课程内容人文价值丰富,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两位专家还就讲课过程的设计给我们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我们参考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教案进行了修改。
二、上课和观课1. 第一次上课教学环节一:复习①勾股定理的历史及内容(学生回答);②勾股定理的变式(多媒体展示);③应用勾股定理的必备条件,没有条件的话,如何解决?(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教学环节二:新课引入①出示例题:名题鉴赏一一“莲花戏水”(板书: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12世纪的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Bhaskara)的著作中有一道“莲花戏水”的问题:波平如镜一湖面,半尺高处出红莲。
亭亭多姿水中立,劲风吹来斜一边。
偏离原地两尺远,花贴湖面似睡莲。
请你动脑想一想,池塘水面多深浅?②展示示意图,让学生思考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板书分析过程);③挖掘图形中线段之间的关系;④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⑤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
课例研究——教师快速成长的助推器一、课例研究对您的专业成长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试举例说明。
课例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是专业引领下教师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堂教学的过程。
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不仅从“课例”本身获得技能,也从同事那里获得教益。
教师相互提供经验和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里课例研究真正成为教师快速成长的助推器。
通过课例研究我发现自己以前并不能完全吃透教材,虽自己感觉也在研究教材,也能主动研究学生预设课堂,但在课例研究中,通过一次次的对课例打磨,我对教材又有了新的认识,而通过打磨发现的问题往往是关键问题。
通过精细磨课我自己也发现通过这种方式课上起来也更得心应用,学习学的也更扎实,也让我对课例研究从被动参与变成了主动参与。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课例研究有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从开展课例研究活动以来,我们发现老师们拿到一个教材,首先能分析教材,寻找其中隐藏的教育价值;在制定目标时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做到明确具体可行;在设计过程时更是紧紧围绕目标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这样以来,活动的质量就大大提高了。
除此之外,组织活动的教师是凭借了集体的力量,在实践中感悟、反思和提升的,因此,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也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课时,让学生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捆成一捆,数出10捆,然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自己小组数了多少根小棒,都是怎么数的。
等学生回答完,也快下课了。
原因是因为我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课后我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我发现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应该多交流,说一说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理解为什么把10根捆成一捆。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感知100的大小,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主题教研:工作室发展教师的助燃剂作者:杨友红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9年第11期工作室建设应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为使命,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结构和核心要素,着眼有效课堂、精致课堂,高端设计教学研究问题,强调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素养结构优化、课堂设计、文本解读、教学资源整合和课堂文化品位提升等有关研究要素,形成系列主题教研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打造价值链条,助燃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丰富和优化。
一、系列化: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链根据工作室“名师汇聚”的现实特点和发展定位,工作室需要以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为根本出发点,以系列规划为统领,有序列、有层次地研究教学中的各种发展要素,在理解教学的基本理念、结构、手段的基础上,逐渐实现教学研究的品位建设。
为此,工作室需要以召开教师座谈会为切入口,了解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各种状况,保证问题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并认真梳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各种真问题,形成问题解决的发展链条。
具体研究链条的设计,需要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局部、从单一到多元、从低端到高端的设计思路,可以先从一般技术研究开始,突出教师群体的发展水平,开展同课异构、教师发展个案研究、课堂观察等活动。
目的是在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的展示中,窥见每个教师发展的个性;同时,教师发展个案的研究,又可以为教师的整体发展寻找到优化路径和方法指引。
课堂观察活动还可以为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找到科学的手段。
在此基础上,工作室可以把研究的视角转向教师的课堂局部教学设计,开展“深度课堂”引领下的教材文本解读、学习指导策略建构、教学目标的编写和教学情境设计等研究。
研究教师的教,也必然要关注学生的学,这就使主题教研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研究学生的学。
工作室可以开展“学习案例研究”主题教研活动,着重从学生的视角关注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讲解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
工作室也可以开展学生学习力的研究,侧重从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研究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策略和途径,试图找到教师的指导策略。
促进教师成长的课例研究教师成长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如何促进教师成长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下面是一个教师成长的课例研究,通过研究教师的成长和变化,来寻找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实施主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例:教师:王老师教学目标:1.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新学习的知识。
2. 教学目标:通过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实施步骤:1. 教师选取一门有趣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例如“环保”。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3. 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和资源,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自主学习和探究。
4. 教师通过问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5. 学生在小组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
评价和总结: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包括学习积极性、合作能力等,从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互相评价和总结自己在小组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3. 教师与学生进行反馈和沟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教师成长与变化:通过这个课例研究,教师王老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收获了很多。
他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了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能力,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小组中分享和交流。
这使得教师意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和合作学习者是十分有效的。
通过这个课例的实施,教师也更深入地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师王老师还发现,自己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他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他开始更多地运用问题引导和讨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思考,并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和沟通,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成长。
以课例研究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课例研究为课题服务,课例研究是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出其成功和不足之处,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教学问题的反思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问题式教学实践来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学研究。
而课题也可以称之为问题、主体或专题,是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的系统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揭示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探讨教育规律和获得理论认识的活动。
(一)课例研究目的首先,教育者和研究者完成教学过程信息的共同分享;其次,通过课例研究,调查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再次,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最后,形成成果性材料,对成果进行视频开发或文本开发,有助于推广。
(二)课例研究过程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过程,包含"反思契机--问题界定--知识基础--行动选择"四个主要阶段:1.反思契机反思契机来自实际的教学过程,这要求课例研究的参与者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寻找适当的部分,追问"为什么要这么教"这样的问题。
2.问题界定一线教师在观课者的帮助下,确定哪些知识基础与前述问题相关。
3.知识基础在问题界定的指引下,全体参与人员共同研读相关的理论知识,目的是将这些相关知识与要研究的课例联系起来4.行动选择这种行动选择,既可能是对原有教学设计方案的更新,也可能是维持原有的设计保持不变,无论如何,最终的行动方案都有了更稳健的知识基础,都是在更充分的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样形成新一轮反思的起点。
二、以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径(一)树立专业化成长的意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首先树立专业化发展的意识,让课例研究同听评课活动一起,为自己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服务,以教师和学生的同时发展作为动力,制定合理的规划,量化评价体系,相互合作、相互探究,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真正步入专业听评课的殿堂。
然后,考虑自身的熟悉程度。
1、课例研究对您的专业成长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试举例说明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进入教师行业四年了,通过这三年的研修我认为课例研究就是把我们平时教学中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反复的探讨和研究,寻找最佳教学策略和方法,最终更好的解决问题。
课例研究就是课题研究,是一种教研活动形式,目的是提高我们教师教学和把控学生的能力,让老师教的有的放矢,学生学得轻松。
通过研修中的课例研究,我觉得对我的思想成长有了很大的帮助,使我的业务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例如,在讲授统计类的题目时,我以前只是让学生明白课本内容,会做课后题目而已,这样在考试时学生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通过课程研修使我明白这样做不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必须让学生经历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这几个完整的过程才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
这样的授课方式,提高了我的水平和能力,也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学生们觉得很有成就感,自己总结出来的东西应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以上是我通过研修,了解课例研究后,我上课转变的一个普通的课例。
课例研究对我的改变是明显的,我会继续虚心学习,深造自己,提升自己。
2、在新的课例研究中,你期望对您的专业成长发挥哪些作用?
在新的课例研究中,我了解到“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课例研究,作为青年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迫在眉睫,期望对专业成长有大的提升。
一、深入学习,让课例引领课堂水平提高。
通过研修,通过对名师的磨课研究和课例学习,结合专家的引领和课题组的案例,让我能够看到自己的专业水平还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让我看到,我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多向身边的名师学习。
然而专家是太远的,所以身边的同事就是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在课堂水平上,课例研究让我能真真正正的看见自己的不足,感觉到自己需要努力提升自己。
二、期待能落地开花的理论指导。
专家的水平很高,磨课的老师们水平也很高,但是我要面对的是有自己想法的那些学生,所以,期待专家的理论能够接地,能够落地生根。
在磨课学习中,学生的各种实际情况,很需要我面对,思考,慎重对待,所以磨课的经验需要能够落地开花,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导都很期待。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例研究,是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理论用于实践,如何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很重要;通过学习磨课,不断进步。
希望通过课例研究真正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大胆创新,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促进老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