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千神奇的微生物
- 格式:ppt
- 大小:7.02 MB
- 文档页数:35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设计本节课的理论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学教学的传统做法。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
基于此,教师在生物学教学改革中,必须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各种生物学新课程资源,以利于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所以这节课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加入从网络中查找的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思路1、指导学生搜集细菌的有关资料;课堂中反馈,让学生从熟知的生活常识入手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2、观看网上查找的水果腐烂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愿望想要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在网上找教科书中没有的细菌图片,让全体同学根据图片中细菌的形态进行分类。
(1)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2)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认识多种细菌。
4、吸取26中老师二课活动制作模型的经验,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上课时让学生动手制作细菌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意识,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重点。
5、把在网上查找的资料和26中刘丽老师备课时指点的细菌分布的相关知识加以整合,出示在课堂中,让学生阅读:(1)丰富学生的知识面(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6、首先播放视频:“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让后出示与细菌繁殖有关的相关习题(我把书上的习题改成与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关系密切的内容)这样设计(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
7、播放视频资料“731部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反思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时刻要思考的问题。
本节课也充分展现了这些基本理念:丰富的资料、影片深深地吸引着每个学生,学生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有良好的效果;合作学习、归纳总结等都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资料分析、联系实际等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学生得到很好的培养。
苏教版八上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教案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出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收集整理从网上查询有关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小组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学习重点: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习难点: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课堂导入:有一种生物,它们食入铁锈,清理污染的下水道,并同时产生电能,这些微小的生物中可能包含着原始生命的线索。
2003年SARS病毒肆虐,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2005年禽流感在世界一些国家流行,又引起极大的震动。
灵芝又称为瑞草,灵芝草,被人们喻为“仙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它到底是什么生物呢?其实这些生物都是神奇的微生物。
那么,你想了解微生物的知识吗?这一节你会了解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微生物的世界。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7---29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细菌细菌的结构特征:具有细胞结构,但没有。
细菌细胞一般由、、、等部分构成,有的还有和等结构,它们作用分别是和。
细菌的营养方式:或。
细菌的生殖方式:。
2:真菌真菌的个体大小:单细胞真菌个体小,如:酵母菌和霉菌。
多细胞真菌个体较大,如。
真菌的结构特征:具有真正的细胞结构,真菌细胞由、、等部分构成。
真菌的营养方式:或。
真菌的生殖方式:或。
3:病毒病毒的个体大小:十分微小,要用才能观察到。
病毒的形态(图14---39):_____状、状和螺旋状。
病毒的分类:根据寄主的不同可分为病毒、病毒和。
病毒的结构:无细胞结构,由和构成。
病毒的营养方式:病毒的生殖方式:。
合作探究:探究1(P28):.细菌对人类生活有何影响?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呢?探究2.为什么受伤后不及时对伤口处理,会导致伤口发炎、化脓?合作探究:探究3.探究霉菌生长的条件(P30)温故知新:微生物适宜生活在、、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