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 古诗词三首课前预习1.本文共有( )首古诗。
2.默读两遍,背诵古诗。
3.把汉字与正确的读音用直线相连。
榆 畔 更 聒pàn gēng guō yú4.拼读并在田字格中抄写生字。
孙s ūn 泊b ó 愁ch óu 寺s ì 榆y ú 畔p àn注意:“寺”上下结构,上部的“土”和下部的“寸”中间的竖不要连成一笔。
“畔”左部的“田”要写小,“半”起笔稍高。
5.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下列词语,并抄写一遍。
空山故园明月浣女寒山寺榆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通过课文注释和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下列词语的意思。
竹喧:_____随意:_____空山:_____那畔:_____故园:_____乌啼:_____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朗读课文,《山居秋暝》这首诗中动态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长相思》这首词,描写了山、水、山海关、____、____和故园。
8.古诗《山居秋瞑》中的千古佳句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C.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9.《枫桥夜泊》中哪句诗体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江枫渔火对愁眠。
C.夜半钟声到客船。
D.姑苏城外寒山寺。
10.填空。
(1)《山居秋瞑》的作者是____朝诗人____。
(2)《枫桥夜泊》的作者是____朝诗人____。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1.结合诗词句判断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边,指关外)行。
..(山海关)那畔()(2)随意春芳歇.(休息),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自可留。
()(3)姑苏...(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夜半..(苏州的别称)城外寒山寺钟声到客船。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江畔.(pàn)B.聒.噪(kuō)C.寺.庙(sì)D.榆.树(yú)3.下列关于《山居秋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B.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的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C.这首诗通过写山水田园的清新宜人,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D.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前一句写静景,后一句写动景,动静结合,写出了山间的静谧感4.补全词句,完成练习。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故园无此声。
(1)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程:聒:(2)《长相思》的作者是代的。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的情景,下阕描写了将士们的情景。
(3)“故园无此声”中“故园”指,“此声”指词中的,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久久不能入睡,苦不堪言B.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C.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D.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5.根据古诗文填空。
《枫桥夜泊》的作者是代的,《山居秋暝》的作者是代的,两首诗写的都是季的景色。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与运用1.读拼音,写词语。
wáng sūn ting bōfā chóu hé pànyú shùsì yuàn guī huàn nǚ2.分析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暝”的意思是。
()A.王维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B.张继苦苦思索(2)《枫桥夜泊》一诗中作者听到的有()。
A.月落寒山寺B.乌啼夜半钟声(3)“夜深千帐灯”中的“千帐”指的是()。
A.有一千座帐篷亮着灯B.有许许多多的帐篷亮着灯。
3.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C.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空”渲染出宁静淡远的氛围。
B.颔联上句是俯视:月照林间;下句是仰视:泉流石上。
C.颈联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
D.尾联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隐居山林的意愿。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秋天雨后山间的美景。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
()(3)《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是词牌名。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语序倒装,正确的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闹,渔舟下莲动。
”()6.课文内容梳理。
《山居秋暝》这首诗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枫桥夜泊》表达出诗人满怀的;《长相思》则表达出作者对之情。
7.根据课文《枫桥夜泊》理解填空这首诗采用的写法,先写,然后追忆,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长相思》的作者是,人,是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
他的诗词在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以“”在词坛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
二、阅读与理解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部编版)含答案一、根据拼音,写词语1.wáng sūn yōu chóu yúshùhépànsìmiào piāo bóbúdìng chóu méi bùzhǎn二、填空题2.读《山居秋暝》,理解“空山”。
(1)“空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有关“空山”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再按照要求做题。
(1)_____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
静态景物:___________动态景物:____________描绘的景象:_____________(2)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___。
静态景物:____________动态景物:____________描绘的景象: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江枫渔火对愁眠。
静态景物:____________动态景物:____________描绘的景象:_____________ 4.《长相思》的作者是____代的_______,词中借描写天气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深怀念和依恋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5.下列与《山居秋暝》所描绘的画面不符的一项是()。
A.雨后秋山B.明月清泉C.浣女归舟D.王孙惜花6.《长相思》表达作者的情感是()。
A.思乡之情B.儿女之情C.爱国之情D.朋友之情7.“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到”的意思是()A.往B.周到C.到达,达到8.“江枫渔火对愁眠”中“对”的意思是()A.正确B.伴随,相伴C.向着9.下列对《长相思》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
21一、积累与运用1.读拼音,写词语。
wáng sūn tíng bó fā chóu hé pànyú shù sì yuàn guī huàn nǚ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秋暝(míng)浣女(huàn)那畔(bàn)B.榆关(yú)聒碎(kuò)一更(gēng)C.姑苏(gū)竹喧(xuān)山寺(shì)D.帐灯(zhàng)随意(suí)泊船(bó)3.下列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D.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的纳兰性德,“长相思”是词牌名B.“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运用动态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C.《枫桥夜泊》透过“愁”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孤寂、忧愁的羁旅之情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没有用错的一项是()A.我们老师口才好,讲起道理夸夸其谈。
B.王老师对我们可好了,说话总是甜言蜜语的。
C.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D.目前,正值北京黄金季节,各国游客纷至沓来。
6.下列诗句中没有写到边塞情景的是(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B.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7.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8.下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第21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分层作业【参考答案】1.bófēng mián gūgēng【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泊,读音bó;船靠岸;停船。
本字还有读音[ pō ]湖(多用于湖名):湖~。
枫,读音fēng;枫树,也叫枫香树。
落叶大乔木。
叶互生,掌状,秋季颜色变成艳红,故又名红叶。
眠,读音mián;睡眠;某些动物的一种生理现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不动不吃。
姑,读音gū;姑母;称父亲的姐妹。
更,读音gēng;改变;改换;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本字还有读音[ gèng ]更加;越发。
2.C【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常识的理解。
AB说法正确。
C.有误。
《山居秋暝》它是一首五言律诗,韵尾是:秋,流,舟,留。
韵脚是iu、ou。
之所以有两个韵脚是因为古代读音和现代的不同,如果用白话会发现韵脚是一致的。
因此,这里有两个韵脚。
3.空旷的山林 b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积累与鉴赏能力。
《山居秋暝》作者王维。
全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1)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2)“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3)有关“空山”的诗句还有:“来不言兮意不传,作暮雨兮愁空山。
”、“曙月孤莺啭,空山五柳春。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等等。
4.B【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
A对偶。
译文: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这里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基础百花园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浣.()衣那畔.()榆.()聒.()碎三更.()日将暝.()二、看拼音,写词语。
tíng bóxiāng chóu shuìmián sìmiào ( ) ( ) ( ) ( ) yúɡuān húpàn() ( )三、比一比,再组词请给下面形近的字组词,并填入括号里。
榆愉1.我家的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
2.这个假期,我过得非常()。
泊伯3.一只小船()在江边。
4.他的()在当地是个出名的人物。
提升训练营四、分析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暝”的意思是。
()A.王维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B.张继苦苦思索2.《枫桥夜泊》一诗中作者听到的有()A.月落寒山寺B.乌啼夜半钟声3.“夜深千帐灯”中的“千帐”指的是()A.有一千座帐篷B.有许许多多的帐篷五、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秋天雨后山间的美景。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
()3.《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的纳兰性德,也叫纳兰容若。
()思维大练兵六、本课中的三首古诗词,分别描写了什么?把自己初读的感受写下来。
答案:一、huàn pàn yúɡuōɡēnɡ mínɡ;二、停泊乡愁睡眠寺庙榆关湖畔;三、 1.榆树愉快 2.停泊大伯四、 1.A 2.B 3.B五、 1.√ 2.√ 3.√六、《山居秋暝》描写了一场秋雨过后山村里美丽的景色。
《枫桥夜泊》写了诗人夜晚住宿在江上的小船上确夜不能寐,江边的景色和寒山寺的钟声勾起了诗人的愁思。
《长相思·山一程》写了作者在远赴边关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
(此答案仅作参考。
因为是初读感受,学生能表达出诗词大意即可。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朗读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
背诵指导: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可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再结合画面来进行背诵。
默写指导:默写《枫桥夜泊》是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的。
要注意熟练掌握所要背诵的诗句并注意正确书写。
2、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答:(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意:竹林里传来阵阵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
莲花响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
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落月、江枫、满天霜是静景,乌啼、渔火是动景。
特别是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21.《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题一、读拼音,写字词。
sūn chóu bó pàn祖()发()停()河()sì yú mián()中()树夜不能()sūn bó bo()把船tíng bó()在hépàn(),自己上岸,走进sìmiào()。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竹喧归浣女。
()2.随意春芳歇。
()3.身向榆关那畔行。
()4.聒碎乡心梦不成。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分析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暝”的意思是。
( )A.王维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B.张继苦苦思索2.《枫桥夜泊》一诗中作者听到的有()。
A.月落寒山寺B.乌啼夜半钟声3.“夜深千帐灯”中的“千帐”指的是()。
A.有一千座帐篷亮着灯B.有许许多多的帐篷亮着灯。
五、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秋天雨后山间的美景。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
()3.《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是词牌名。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语序倒装,正确的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闹,渔舟下莲动。
”()六、课文内容梳理。
《山居秋暝》这首诗体现出诗人对________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枫桥夜泊》表达出诗人满怀的________;《长相思》则表达出作者对_________之情。
七、读诗歌,回答问题。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_。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课时练习题(含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秋暝.(míng)浣.女(huàn)那畔.(bàn)B.榆.关(yú)聒.碎(kuò)一更.(gēng)C.姑.苏(gū)竹喧.(xuān)山寺.(shì)D.帐.灯(zhàng)随.意(suí)泊.船(bó)2.“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中的“王孙”指的是()A.姓王的子孙B.贵族子弟C.诗人自己3.想象下列诗句描写的景象,()句是静态的。
A.西塞山前白鹭飞。
B.清泉石上流C.江枫渔火对愁眠D.莲动下渔舟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的纳兰性德,“长相思”是词牌名B.“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运用动态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C.《枫桥夜泊》透过“愁”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孤寂、忧愁的羁旅之情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5.下列对《长相思》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久久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6.下列对《山居秋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
B.诗中的泉水、青松、翠竹、荷叶等意象,都是高尚情操的写照。
C.这是一首五言绝句,韵脚是秋、流、舟、留。
二、填空题7.选择加点词语的正确解释。
(1)随意春芳歇. ( )①停止②休息③尽(2)故园..无此声( )①故乡②祖国(3)风一更,雪一更. ( )①改变②旧时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为五更③经历8.古诗词理解山居秋暝①[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一、读拼音写词语。
huījìn sǔn shīxiāo huǐɡuībǎo
()()()()
hónɡwěi qīn luèyáo tái huánɡɡōnɡ
()()()()
二、辨字组词。
幻()征()凡()艺()
幼()证()几()芝()
值()稍()统()般()
置()梢()流()股()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天南地()众星()月金()辉煌玲珑()透
亭台楼()田()风光诗情画()不可()量
五、将下列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1、元清唐明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圆明园皇家园林长春园园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词填空。
统一统治
1、两岸人民隔海相望,盼望着祖国早日()。
2、秦始皇()六国之后,实行暴力(),焚书坑儒,民不聊生。
测量估量
3、毛泽东主席的逝世,是中国人民不可()的损失。
4、詹天佑带领工人仔细地()了隧道的地形。
不但……而且……因为……所以……
5、()许多小园是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像众星拱月一样。
6、圆明园()建筑宏伟,()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七、填空。
2、圆明园中,有()的殿堂,也有()的亭台楼阁;有
()的买卖街,也有()的山乡村野。
3、漫步园内,有如(),饱览着();流连其间,
仿佛()。
八、回答问题。
1、课文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3、有人主张重建圆明园,你同意吗?为什么?
七、结合课文理解句子。
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的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斩钉截铁”形容,这个成语表现了班长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
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石头像雹子一样”形容石头,表现了五壮士在打击敌人时。
八、阅读下列段落并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
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注音。
2.“居高临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山涧”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和(),表现了壮士们()的精神。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1.用小标题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_________。
2.画出文中有“看”的意思的两个词,并体会这两个词的含义。
(1)___________(2)_________
3.他们的脸上为什么露出胜利的喜悦?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纵身跳下深谷”和()我们看到了五壮士()光辉形象。
5、五壮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五壮士接受了什么任务?
7、为什么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8、为什么把第二次掩护任务作为重点来写?
九、造句。
1、不仅.........还..........
2、是...........也是...........
3、一如既往
4、既.........又..........
5、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