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板图、板画(高中地理必修一)
- 格式:doc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16
地理“三板”教学是一门学科艺术地理三板教学即板书、板图、板画教学,是趣味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宋济平教授研究创办的,是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业务素质。
一个地理教师如果不具备地理三板基本功,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一堂地理课如果不充满地理三板艺术,这堂地理课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一个学生如果不能接受或没有机会接受地理三板教学,就难以调动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在地理课堂上实施三板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它在地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板书(一)作用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文字、图示、手势等活动来完成的,其中设计合理的板书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合理的板书,讲授时边讲边展示,能够提纲携领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要点,以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和内在联系,教学要点十分明确。
1、教学进程清楚。
每堂课的板书都不是一气写成的,而是教师将设计的板书形式和内容按讲课的进度边讲边写,进程十分清楚,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层次化,学生可以按照教师板书递进的顺序听讲、理解、记忆。
2、教学内容具体。
合理的板书既不是课文黑体字的重复,也不是课文内容的摘录,而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知识特点与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告度的概括,既不缺不漏有简明扼要,既不啰嗦又累赘又能体现知识骨架,使学生感到问题清楚、内容具体、要点明确。
3、教学效果明显。
合理的板书是在熟悉大纲要求、掌握知识结构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既简明扼要又全面具体,既重点难点突出又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所以必定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做笔记,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智力发展。
4、有助于复习。
课文内容往往繁杂长,而合理的板书可以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层次化,有助于学生独立的理解、记忆、复习、巩固。
“三板”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三板”(板书、板图、板画)教学是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多媒体教学已进入课堂,可“三板”在现在教学中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常规教学手段。
黑板上漂亮的粉笔字、精美的板图、板画,呈现在学生面前,会使学生耳目一新,精神振奋,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加深、加快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它同地理语言教学艺术相配合,形成边讲边画边教学的进程,体现了地理教学循序渐进的特点,符合认知规律,成为公认的一种地理教学基本功。
一、板书的重要性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是一节教材重难点的“大集合”,但这种集合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条理有序的,板书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由知识点构成的知识网。
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是板书设计的重要内容,重点和难点是通过知识点的有机联系、因果对照得以体现的。
2.精练浓缩,宏观把握板书是对教材中的定义、原理、规律等的概括和总结,是教材内容的高度精练和浓缩。
它以短小精悍的整体形式展示给学生,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内在层次逻辑、因果关系,共性或差异性结构,便于学生学习、记忆、宏观把握。
二、板图、板画在地理教学中作用1.化繁为简高中地理中对不少的地理原理、地理事物都用较大的篇幅来阐述。
采用板图、板画教学,可以简明扼要地讲清这些知识的实质和因果关系,以突出重点。
2.化文为图板图、板画能以最简单的笔触表现复杂的地理事实,所以一幅恰当的板图胜过大篇文字描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化抽象为形象高中地理教材中讲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中,有不少是学生不易观察到的。
如果单用口头讲解,不但不易讲清,而且学生理解也很困难,而采用板畫、板图教学,化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描述,对学生形成具体、明确的地理概念,是极有帮助的。
“三板”教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可以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可以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即便是在现代化教学设备条件好、手段多的情况下,其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地理教学中“三板”的应用作者:袁苇来源:《教育》2015年第34期“三板”指板书、板图和板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它作为地理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被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于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教材中复杂的、抽象的、繁琐的知识通过简洁漂亮的板书,展现在学生面前,会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
“板书”的应用地理板书指地理教师运用文字、符号、图表等形式,将教学要点和提纲呈现于黑板。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普及,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倾向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
教师充分使用多媒体,制作文字、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的课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把知识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优势确实非常明显。
但通过几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多媒体教学的严重不足:课上精彩,课下迷糊,达成的教学效果就是学生似懂非懂。
而“三板”的应用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例如:高二文科《区域地理》中“俄罗斯地形分布特点”的教学。
课本上相关的文字和插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学生通过阅读很难把握重点,即便是通过教师详细讲解,学生也难以对俄罗斯的地形分布有整体的到位的把握,这样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
如果有到位的板书辅助情形就会截然不同。
对应的板书设计(如图一)。
表格式的板书设计,把复杂的内容和地图信息简化,信息清晰明了,重点突出,且能直观展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便于学生学习、记忆和宏观把握,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明显提高。
板书具有紧密联系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纽带作用。
设计合理有效的板书对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板画”的应用地理板画指教师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及演变过程等描绘成图画。
图文并茂的教科书最迎合中学生的“胃口”,将“地理板画”引入课堂教学中,边讲边画,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而且地理课中的图画就是一种简笔画,难度不大,地理教师只要稍下功夫就可以让课堂变得精彩。
高中地理必修(一)板书、板图、板画目录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 宇宙中的天体类型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间的气体和尘埃。
3.太阳系2.天体系统① 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② 天体系统的层次①太阳系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带、彗星等组成;②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③太阳系八大行星自里向外依次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其中水金④地火属于类地行星,木土属于巨行星,天海属于远日行星。
⑤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特征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地球行星的普通性和特殊性①普通性: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自转、公转特点并无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②特殊性: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5.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①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②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③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④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一课时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概况①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②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③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的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3.中国年太阳辐射的分布①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西北地区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洋远,水汽少,晴日多,且夏季日照时间长,至V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水平运动高空风 近地面的风季风移动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大气的水平运动环流的形成水平运动成因垂直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三圈环流地转偏向力地面冷热不均最终结果热力环流季风环流局部环流能量来源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太阳辐射相互联系的水体现象反气旋气旋 因素因素 现象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大气环流冷热不均引起常见天气系统气候现全球气候变化 原策影气候分布 规成人类影响气候因素 自然锋的形锋面系统 锋的分高低气压系统 气流环气压状水循环宇宙天体系统大气运动太阳地球太阳辐射自转公转生物圈 水圈大气圈 自转中心 方向 周期速度公转五带四季 意义意义周期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大气的圈层结构太阳活动现象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因素及动力人类生产生活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其它天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黄赤交角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震波圈层划分及其依据大气的垂直分层 底层大气组成成分 能量来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性差异性 四季更替回归年 恒星日 太阳日五带划分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更替 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昼夜长短、正午太昼夜长短、正午太各要素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海洋与陆地水平分异垂直分异赤道到两极沿海到内陆山地意义类型环节地标形态的塑造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 河流地貌内力作外力作种类 种类结果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堆积 侵蚀风化搬运岩浆岩变质岩 沉积岩岩石圈物质循环对交通运输的河流地貌的对聚落的山地的形火山断块褶皱堆积地貌 侵蚀地貌 冲(洪)积平原河漫三角河谷大规模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循环的过程动力 维持全球水量更新陆地淡水调节全球热塑造地表世界表面洋流的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成因类型 分布规律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运动的基本形式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知识结构图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1级师范三班第二学习小组制。
高中地理必修(一)板书、板图、板画目录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宇宙中的天体类型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间的气体和尘埃。
2.天体系统①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①太阳系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带、彗星等组成;②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③太阳系八大行星自里向外依次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其中水金④地火属于类地行星,木土属于巨行星,天海属于远日行星。
⑤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特征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地球行星的普通性和特殊性①普通性: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自转、公转特点并无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②特殊性: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5.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①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②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③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④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一课时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概况①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②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③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的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3.中国年太阳辐射的分布①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西北地区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洋远,水汽少,晴日多,且夏季日照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高中地理必修(一)板书、板图、板画目录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宇宙中的天体类型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间的气体和尘埃。
2.天体系统①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①太阳系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带、彗星等组成;②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③太阳系八大行星自里向外依次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其中水金④地火属于类地行星,木土属于巨行星,天海属于远日行星。
⑤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特征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地球行星的普通性和特殊性①普通性: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自转、公转特点并无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②特殊性: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5.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①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②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③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④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一课时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概况①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②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③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的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3.中国年太阳辐射的分布①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西北地区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洋远,水汽少,晴日多,且夏季日照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贫乏的原因:四川盆地阴雨天多,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云雾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第二课时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人类直接观测的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
2.太阳大气的大规模运动,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3.黑子出现在光球层,黑子的温度比光球表面的其他地方低,所以显得暗一些。
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它是太阳大气层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黑子和耀斑的周期约为11年。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活动产生的电磁波进入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的扰动,使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
②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
③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与两极地区高空大气碰撞,出现美丽的极光。
④地球上的地震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自转1.北极与北极星①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②北半球上,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南半球上看不到北极星。
2.地球自转方向: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3.地球自转周期①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360°;②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照物,为24小时,地球自转361°4.地球自转速度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②赤道上的线速度为1670km/h,60°纬线上线速度为837km/h,赤道上的线速度是60°纬线线速度的2倍。
③地球自转角速度除极点外均约为15°/h;极点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0。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1.公转方向: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
2.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一个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3.公转速度①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②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的点为近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近日点附近的公转线速度和公转角速度都最快。
③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远的点为远日点,7月初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远日点附近的公转线速度和公转角速度都最慢。
④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为30km/s,平均角速度为1°/d第三课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①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叫黄赤交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为66°34´。
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③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2.在图上判定二分二至的方法①过太阳中心向左右画一条水平光线;②水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的位置为夏至日(图中B为夏至日);水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的位置为冬至日(图中D为冬至日)。
②顺着地球公转的方向按春夏秋冬顺序,判定出春分日和秋分日的位置图(图中A为春分日C为秋分日)。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①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②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秋分日到春分日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
③夏至日到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冬至日到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第四课时昼夜交替晨昏线1.昼夜交替①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
②由于地球的自转,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2.晨昏线①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②受地球自转的影响,晨昏线在地表自东向西移动;③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赤道上昼弧等于夜弧即昼夜平分。
④晨昏圈平面与地轴的夹角在0-23°26´之间;春分日秋分日夹角为0,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夏至日冬至日夹角为23°26´,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3.在图上判定晨线和昏线的方法过晨昏线自西向东画一箭头,①若箭头由夜指向昼,则为晨线;②若箭头由昼指向夜,则为昏线;第五课时地方时1.地方时:①同一纬度,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即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地方时早。
②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相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④向东越过经度15°,时间增加1小时,向西越过经度15°,时间减去1小时。
2.光照图中的地方时: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
3.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西- 若所求时间大于24,则所求时间减去24,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时间为小于0,则所求时间加上24,日期减一天。
第六课时时区和区时1.时区划分①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②0°经线东西各7.5°划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中时区以东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分别为东一区至东十一区;中时区以西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分别为西一区至西十一区;东、西十二区各跨7.5°,分居在180°两侧;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叫东西十二区。
2.区时①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中央经线的度数除以15,商就是时区数,东经度的为东时区,西经度的为西时区;②各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③北京时间是指北京(116°E)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
④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东边时区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1小时。
3.区时计算①已知经度÷15=商,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商即为该经线所属的时区数,东经度的为东时区,西经度的为西时区。
②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③若所求区时大于24,则所求区时减去24,日期加一天;若所求区时小于0,则所求区时加上24,日期减一天。
第七课时日期的变更地转偏向力1.日期变更①日期分界线:一条是自然日界线,即0:00经线,经度时刻在变化,0:00经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另一条是人为日界线,即180°经线,180°经线以西为今日,以东为昨日。
0:00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为今日,0:00经线向西至180°经线为昨日。
②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即东十二区为今日,西十二区为昨日。
③当180°经线为0:00时,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④为避免一个国家出现两个日期,国际日界线与180°经线不完全重合。
2.地转偏向力:①由于地球自转,在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发生偏向。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
②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③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平直的河道中,右岸附近的水较多较深,因此右岸侵蚀,左岸堆积,河中岛屿最终与左岸相连;南半球的河流则相反。
3.应用“左右手定则”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其偏向规律可用“左右手定则”来判断(如下图所示)。
北半球上用右手,南半球上用左手。
伸出手掌,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即为物体偏转后运动的方向。
第八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1.光照图上的昼夜判读①同一纬线上,各地的昼夜长短相等;②北半球各地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北半球各地的夜长等于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③自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
④自秋分日到春分日期间,北半球处于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
⑤赤道上任何时候都是昼夜平分。
2.昼夜长短的变化①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无极昼极夜现象;②夏至日时,北半球上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上相反;③冬至日时,北半球上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上相反;④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北半球上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北极周围极昼的范围渐大;南半球相反;⑤夏至日到秋分日期间,北半球上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北极周围极昼范围渐小;南半球相反;⑥秋分日到冬至日期间,北半球上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北极周围极夜范围渐大;南半球相反;⑦冬至日到春分日期间,北半球上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北极周围极夜范围渐小;南半球相反;3.日出日落时间①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北半球为夏半年,北半球各地6:00前日出,18:00后日落;南半球相反;②秋分日到春分日期间,北半球为冬半年,北半球各地6:00后日出,18:00前日落;南半球相反;③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全球各地都是6:00日出,18:00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