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短文两篇》CZY +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8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这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参考答案]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最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美好的品行,应努力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参考答案]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追名逐利,而是能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处于污浊的环境中,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洁身自好、保持自我。
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提示]先熟读,再背诵。
默写时,字迹要工整,注意易错字。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4分)(1)夸父与日逐走() (2)饮于河、渭()(3)怒而触不周之山() (4)地维绝()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弃其杖,化为邓林。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3、从这两篇短文可看出夸父和共工性格中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答案1、(1) 跑 (2)到 (3)碰、撞 (4)断 (4分)2、(1) 他丢下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2分) (2) 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动。
(2分)3、他们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2分)《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2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仗,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分)夸父与日逐走欲得饮2、翻译句子。
(4分)(1)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 未至,道渴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3分)答:5、弃其仗,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参考答案:1、竞跑,赛跑想要2、(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课后习题答案《陋室铭》这篇课文是唐代刘禹锡在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为自己居室所写的铭文,表述了自己的情操和抱负,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司马。
九年后被召回京城。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著有《刘梦得文集》。
铭,古代文体名,常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博约而温润(陆机《文赋》)。
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爱莲说》这篇课文是北宋周敦颐写的议论小品。
本文通过描写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衬托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从而表明自己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周敦颐(10171073),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先生,北宋道州(今湖南道县)人。
儒家理学思想家,其著作合编《周子全书》。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写法不拘一格,灵活自由,篇幅一般不长,类似现代的杂文小品。
这两篇短文的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同时,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落实教学目标。
《陋室铭》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体会本文的文外曲致。
阅读时可让学生找出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爱莲说》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体会莲的象征意义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需要指出的是,《陋室铭》中的惟吾德馨,《爱莲说》中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都有点自我欣赏的意思,而且把自己与众人对立起来,对此必须有所警觉。
自道有德,往往不能欣赏他人之德。
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假定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他自己是纯洁的,这样就把自己与社会对立起来了。
任何人都不应该这样想,必须意识到自己也是普通人,而多数人可能比自己更好。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这篇随笔围绕读书的话题,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及读书的价值,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不求甚解》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是“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是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章中对这一认识有过三处阐发说明:其一,第5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其二,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其三,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结合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有几个核心: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四、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巴金【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的情感脉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旸谷一撮灰皓月妲娥2、解释下列词语:皓月:露台:旸谷:二、合作研讨⑴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⑵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⑶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⑷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⑸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⑹“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⑺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⑻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短文两篇》优化检测一、积累与运用1、掌握下列字形并给加粗字注音:旸谷__________ 姮娥__________ 皓月__________ 浸__________2、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就你喜欢的写几句: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文两篇》习题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共9题)1.《陋室铭》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唐文》唐代刘禹锡难度:中等知识点:作家作品2.__________________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韵。
有__________________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答案】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难度:偏难知识点:字形3.《陋室铭》处处紧扣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难度:中等知识点:诗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难度:中等知识点:诗5.《爱莲说》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时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家,“元公”是他的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哲学谥号难度:中等知识点:作家作品6.《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__________________为莲的总陪衬,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练习及答案25.短文两篇【积累·感知】一.给加点字注音夸父___逐走___辩斗___盘盂___沧沧___探汤___孰___汝___二.解释加点字逐走___弃其杖___问其故___去人近___探汤___如车盖___不能决___及日中___三.翻译下列句子1.未至,道渴而死。
2. 一儿以日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4. 孰为汝多知乎?四.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这一人物形象?2.你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结尾?3.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4. 文中“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体验·探究】五.课内语段阅读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词并比较古今义有何不同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3.用原文回答“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此”指代什么?4.翻译下列句子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5.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证明的根据分别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原话回答。
小儿甲:观点:论据:小儿乙:观点:论据:6.这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而又寓意深刻。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用三言两语加以评说。
六.对“两小儿笑曰”一句中“笑”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善意的笑”;有人则认为这是“恶意的讥笑,嘲笑”。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答案《短文两篇》课后练习:训练一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冉冉 ( ) 丰硕( ) 姊妹 ( )沉甸甸( )2、贪ln( ) 点zhu( ) f小鸡( ) ch形( ) 污zhu(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 )4、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 )5、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 )6、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 )7、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 )8、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
()三、填空简答。
9、《行道树》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述,书写了--------的襟怀,赞美了-----。
10、《第一次真好》详写了第一次看见结果的柚子树和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时的感受,告诉我们--------。
11、《行道树》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12、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13、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训练二一、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
1、固执( ) 贪婪( ) 污浊( )2、珍重( ) 稀疏( ) 装饰( )3、不见天日( ) 不可磨天(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作用。
4、这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5、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6、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三、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加入初一学习小组精品资料免费奉送!(1)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奔驰。
庄稼收割了,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
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不再平行。
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伏着。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习题副标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38.0分)1.下列对文章《爱莲说》第1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C.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表现了作者对菊的爱慕之情。
2.下面对《陋室铭》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 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3.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随风直到夜郎西/中通外直B. 香远益清/益习其声C. 回清倒影/清荣峻茂D. 过中不至/明道中E.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4.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可爱者甚蕃(pān)惟吾德馨(xīn)B.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无案牍(dú)之劳形C. 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ái)清涟而不妖D. 谈笑有鸿儒(rú) 陶后鲜(xiān)有闻5.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文书)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多)C. 濯清涟而不妖(洗)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竖立)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赏玩)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艳)6.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 问女何所思B. 尝射于家圃C. 何陋之有D.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7.选出下列加下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 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C. 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8.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答案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
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2、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
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3、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
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
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
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4、《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
仙游坝下中学七年级语文科师生共用讲学稿课题:25 短文两篇主备:审核:时间: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教学目标:(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知识链接】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
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山海经》是现存保存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堪称中国上古神话的宝库。
全书十八卷,分为《山经》《海经》两大类,约三万一千字。
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哲学、历史学、名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可以堪称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
《淮南子》简介 :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夸父简介】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人。
《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载着一个“博父国”,经前人考证,“夸父”即“博父”,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
也有学者认为。
夸父不仅是人名,也是一个部落的名称。
【共工简介】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
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
后为颛顼年诛灭。
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3)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
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
在《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
无论如何,这个天柱本身就有缺陷。
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它本身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
【课堂导学】《夸父逐日》一、预习〃导学【学法指导】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1.诵读指导,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⑵未至,道渴而死⑶弃其杖,化为邓林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答: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4、课堂小结:为了让光明永存人间,夸父顽强不息奋勇追日,最终渴死途中。
但他身虽死而志长存,以生命铸成山岳,以手杖化为桃林,以甘美的鲜果帮助与鼓励人们在追寻光明的路上奋勇前行。
人的一生总要有所追求,如果拥有了夸父逐日的精神和力量,又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又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呢?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启示或感悟?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1.翻译下列句子。
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⑵天柱折,地维绝译: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7.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
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三.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练习: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结果是:“ ”二、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2、颛顼()()3、水潦()三、解释加点字词1、逐走()2、入日()3、欲得饮()4、河、渭不足()5、北饮大泽()6、弃其杖()7、昔者()8、怒而触不周山()9、地维绝()()() 11、地不满东南()10、故日月星辰移焉()12、故水潦尘埃归焉()() 13、天柱折()14、道渴而死()四、翻译下列语句1、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五、问答题: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答: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
”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5、“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参考答案: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2、(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
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5、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6、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略。
(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8、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
《共工怒触不周山》1、略。
2、“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3、《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5、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
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位)的性质。
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
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
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
6、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7、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
4、《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练习参考答案一、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它们都是神话故事(体裁)。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结果是:“ 天柱折,地维绝。
”二、1、夸父(kuā ) 2、颛顼(zhuān )(Xū )3、水潦(lǎo )三、解释加点字词1、逐走(追赶)2、入日(追赶到)3、欲得饮(喝水)4、河、渭不足(够)5、北饮大泽(喝)6、弃其杖(丢弃)7、昔者(从前)8、怒而触不周山(碰撞)9、地维绝(绳子)(断)10、故日月星辰移焉(因此)(移动) 11、地不满东南(饱满)12、故水潦尘埃归焉(积水)(归向) 13、天柱折(折断)14、道渴而死(半路上)四、翻译下列语句1、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3、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五、问答题:1、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愿为人类造福的英雄。
2、从以下内容可以看出:“饮于河、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3、从中可以看出夸父愿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
4、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精神。
5、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