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多角度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五课。
学习本单元,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和兴趣,并能够培养其敢于探险的勇气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本课的学习,则让学生懂得古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以及勇于挑战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3、中招考点近年来,河南中招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直以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呈现,课内文段内容的考查主要包括文段大意、作者抒发的情感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等,4、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一学期的训练,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但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遇到课外文言文往往难以把握。
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主旨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体会古代人类认识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 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神话来完成。
2、针对目标2,3 设计三个活动,创造性地“讲神话故事”,“议神话”,“写神话---习作大舞台”找出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当堂训练共工怒触不周山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昔者()(2)、怒而触不周山()(3)、地维绝()()(4 )故水潦尘埃归焉()2.翻译下列语句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说明了什么?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4.共工触山的结果是怎样的?你如何理解?5.你如何看待这场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六、作业做“研讨与练习三”。
25 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有关文言句意。
2、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
3、反复朗读,提高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4、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寓意。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词句义和短文整体意思。
教学难点多角度读故事蕴含的寓意。
知识连接作品简介:1、《山海经》,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2、《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
该书继承先秦道家思想,并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对后世研究秦汉文化有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学习《夸父逐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课堂教学(一)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逐走水潦颛顼天倾2、解释加点的词(1)夸父与日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渭(4)北饮大泽(5)道渴而死3、翻译句子(1)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未至,道渴而死4、《夸父逐日》选自《》。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西汉时期所编的《》。
两篇文章都是(体裁)。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2、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什么?3、夸父逐日的行为是自不量力吗?说出你的看法。
(三)成果展示1、各小组按照老师的提示,展示学习成果。
2、各小组之间互相检查,评价打分。
3、各检查小组的代表指出检查小组成果展示中出现的问题。
4、抄写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信息。
(四)质疑问难,点拨提高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三、课堂测试1、下列句子省略部分补写有误的一项是()A、渴,欲得饮,(夸父)饮于河、渭。
B、未至,(夸父)道渴而死。
C、弃其杖,(夸父)化为邓林。
四、布置作业1、背诵《夸父逐日》2、预习《共工怒触不周山》25 短文两篇(二)教学内容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二、课堂教学(一)预习检测1、解释加点的词(1)昔者(2)怒而触不周山(3)水潦尘埃归焉(4)地维绝(5)怒而触不周山(6)故日月星辰移焉2、翻译下列句子1、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夸父逐日》【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教学重点)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教学重点)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关于夸父: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导学】一、整体感知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3.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品味探究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如何理解?【检测】一、积累·运用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⑶弃其杖,化为邓林二、阅读·感悟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答: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三、表达·交流(1—2题)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初一下)【教材分析】太阳,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古到今,它一直是一个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
关于太阳的传奇、故事专门多,本文所记载的确实是与太阳有关的两个故事。
古人虽没有用科学知识来掀开太阳的隐秘,但那种丰富的想像,那种对大自然的挑战,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究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现代人学习的。
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太阳故事的资料、图片,采纳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同意课文内容,并明白得、把握其所包蕴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新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为学生构造一个轻松、爽朗、愉悦的学习平台,从而达到同意新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把握神话故事的知识。
2、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明白得、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故事中包蕴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课前预备】1、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太阳的资料、图片、连环画。
2、课前预习课文,并写出预习提纲。
3、录音带、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做好的课件,最好采纳多媒体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学习«夸父逐日»【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导入课文同学们,太阳是宇宙中和人类关系最紧密的星球,它发出的光和热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顺,使我们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
板书课题:夸父逐日2、学生介绍关于神话的知识教师补充:中国神话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辉煌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最初产生于我国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展中越来越丰富,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美,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包蕴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宝。
人们无不从丰富多彩的神话中受到启发。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神话和山海经的知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并积累逐走、入日、欲、大泽等一些文言词汇,借助书上注释读通并翻译课文。
3、感受夸父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理解夸父的英雄形象,体会夸父逐日的精神。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知道哪些神话故事?有《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神话故事《夸父逐日》。
课堂实录一、知识卡片1.关于《山海经》:成于战国-西汉年间。
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2.夸父其人,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人。
《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载着一个“博父国”,经前人考证,“夸父”即“博父”,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
他们的两只耳朵上各穿一条黄蛇作为耳珰,左右两手里各握一条黄蛇。
二、我诵读1.自由地把课文诵读两遍,力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顺。
2. 听读和小组竞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力求读准、读顺、读美。
3.注释及补充:①逐(zhú)走:竞跑,赛跑。
走,古义,跑;今义,走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于河、渭(wèi):于,到,河、渭即黄河、渭水;④大泽:大湖。
⑤至:到;⑥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⑦其:代词,此指代夸父;⑧为邓林:为,成为,邓林,桃林。
4.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
版)
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复备
神多自然现象
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
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
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教师对此也不
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
25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2、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2、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夸父逐日一、情境导入毛泽东同志在其七律《长征》中写下了这样荡气回肠的诗句:“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毛泽东的笔下只不过像是细浪翻腾;雄伟的乌蒙山高大陡峭,在毛泽东的笔下只不过像是泥丸滚动。
我们不禁感叹:“毛泽东的脚真大!”其实,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广阔,脚步就有多豪迈,人生的舞台就有多精彩。
在我国远古的神话传说中,也有这样一位巨人,他曾经徒步追赶太阳。
同学们能猜出他是谁吗?这位巨人就是夸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神话故事——《夸父逐日》。
二、资料助读1、神话神话是原始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的原始理解,是一种幻想性很强的艺术创作。
神话的起源是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看见大自然的变幻无常,如电闪雷鸣、暴风骤雨、日月运行、云霞聚散等自然现象,惊奇而无法解释,便以为它们都是“神”或者是有“神”在那里支配着。
于是叙述诸神的活动以及他们彼此的矛盾斗争的故事,我们就称之为神话。
神话体现了远古先民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精神。
2、《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富含神话传说的先秦古籍。
全书共18篇,主要记述古代地理、民族、物产、巫术、宗教、医药等方面的内容,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掌握基本的文言词汇,能正确翻译翻译文言文。
3.理解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资料链接】《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
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自主学习】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划出句子朗读停顿:2、划出生字词,整理在下面,注音释义:①夸父与日逐走,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欲:得:饮:④饮于河、渭;于:河、渭:⑤河、渭不足,不足:⑥北饮大泽。
北:大泽:⑦未至,至:⑧道渴而死。
道:而:⑨弃其杖,弃:其:⑩化为邓林。
邓林:【合作探究】1、翻译下列句子①夸父与日逐走,②入日,渴,欲得饮,③饮于河、渭;④北饮大泽。
道渴而死。
⑤弃其杖,化为邓林。
2、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古人在漫长的黑夜里,没有灯火照明,会带来哪些不便与危险呢?请大胆想象,自由表达:⑴那么,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⑵夸父临死前抛出手杖化成桃林又是为了什么?⑶夸父逐日的故事寄托着古人怎样的愿望?4.小结:夸父为了,不辞劳苦奋勇追赶太阳,最终。
这篇古代神话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先民。
【布置作业】1、《评价手册》相应题目2、背诵翻译全文。
25.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翻译“触、潦、尘埃、归、折、绝”等文言词语。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夸父逐日》一、导入新课:先请学生讲一些古代神话故事,然后播放动画片《夸父逐日》。
最后请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
师: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
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背诵竞赛。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
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4.指名学生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四、探究人物,品味文章:四人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
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
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短文两篇1课时教学目的: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图,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会思想随笔的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自读式一、简介:《(鲁迅诗稿)序》是郭沫若应邀为《鲁迅诗稿》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
在这200多字的短文中,作者全面而中肯地评价了鲁迅诗书的巨大成就,巧妙地展示了鲁迅的光辉人格,精辟地阐发了学习鲁迅诗书的门径,充分体现了作者深通的见解和高超的概括力。
本文用文言写成,句式参差又有对仗,语言平实又出奇,用词精妙又自然,这既是我们鉴赏此文的重点,也是我们学习借鉴的难点。
《(鲁迅诗稿)序》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
全文语言精练雅致,句式参差而有对仗,音韵和谐。
《我为何而生》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为《伯特兰·罗素自传》一书写的一篇导言,在文中作者高度概括地表述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展现了他丰富的精神世界。
作者回顾自己的一生,把它概括为对爱的渴望,对知识四追求和人类苦难的同情,在这样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驱使之下,罗素在不懈的奋搏中度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我为何而生》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挚爱”和“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
二、资料1.序:写在书或诗文前的文字,申述其写作因由。
内容、体例等。
也写作“绪”或“叙”。
序文始于西汉,以司马迁《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为最早。
早期的序,单篇文字的,放在前面;整部书的,放在后面。
至萧统《文选》等书,序始移至书前。
此后,写在后面的称“跋”或“后序”。
序之“为体有二,一日议论,二日叙事”。
现代序文的做法,或介绍书的内容,或对内容及作者有所评议,仍不外议论、叙事。
2.罗素:如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
罗素一生绝大多数时间从事写作和社会活动,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共有上百部著作和两千多篇文章。
他的这些浩如烟海的著作包括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哲学、文学、史学、数学、伦理学、教育学。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复习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短文两篇》复习复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背课文。
2.理解、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夸父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共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热爱祖国古代文化复习重难点:1、理解、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感受夸父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共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热爱祖国古代文化。
学法指导: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夸父和共工是两个非常有影响的神话人物。
今天我们对本课进行复习,希望同学们对这个人物有更深的体会。
一、个人独立完成(一)注音。
饮于河、渭(wèi)弃其杖(zhàng)颛顼(zhuān xū)水潦(lǎo)尘埃(āi)(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1)河、渭不足.(够)(2)北饮.大泽(喝水)(3)弃.其杖(扔下)(4)昔者..(从前)(5)怒而触.不周山(撞)(6)地维绝..(绳子)(断)(7 )故水潦尘埃归.焉(集中到一起)(三)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共工与颛顼/争为帝(2)故/水潦尘埃/归焉(四)翻译句子(1)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赶到大湖,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2)弃其杖,化为邓林。
(他)扔下自己的手杖,(手杖)化成了桃林。
(3)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共工)盛怒之下撞向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二、小组合作完成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答: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愿为人类造福的英雄。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答:从以下内容可以看出:“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教案1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积累“以、去、走、汤、及”等词语,理解有关文言句意。
2.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提高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2.体会短文的表现手法,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寓意。
德育目标学习古人的探索精神、征服大自然的顽强意志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词句义和短文整体意思。
●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故事蕴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1.诵读法。
两篇短文生动活泼、寓意丰富,都宜于诵读。
《夸父逐日》文字简洁却给人丰富想象,《两小儿辩日》则通过精彩的人物对话表现主题,展开情节。
教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诵读指导,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词句义和短文整体意思,体悟文章的表现手法。
2.探究讨论法。
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寓意,以活跃思想,开阔思路。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朗读《夸父逐日》,理解词句义的含义,并探究赏析,把握作品的主旨。
熟练背诵。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提及神话,我们自然能够记起上学期学习的那个富有人性化和生活气息的《女娲造人》的故事,那么,什么是神话呢?请同学们看投影显示:神话是原始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一种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的起源是在原始社会,幼稚的原始人类看见大自然的变幻无常,如雷鸣、大火、暴风、骤雨、日月运行、云霞聚散等等,惊奇而无法解释,便以为它们都是“神”或者是有“神”在那里支配着。
于是叙述诸神的活动以及他们彼此的矛盾斗争的故事,我们就叫它做神话。
神话虽是出于幻想,但和现实有着一定的联系。
神话所反映出来的现实,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因而神话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今天,我们学习的篇目是选自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夸父逐日》。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两篇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三、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授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授课方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授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第 25 课短文两篇授课方案设计 ( 新课标 )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授课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依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授课使用。
夸父每天夸父每天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
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细描绘:“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酷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
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什么要去追赶太阳?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每天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觉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没关系将水看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伍于时间”。
杨先生这一看法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碰到很多同志的同意。
其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每天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
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很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每天看作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
水神、火神相争,格格不入。
夸父每天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怎样理解这个故事,已不可是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相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多角度教案人教新课
标版
创意说明:
诵读较之一般朗读,更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现声律气韵,体味文意文采,进而领悟情感旨趣,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教师如能多角度、多形式、灵活地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教与学势必呈现新气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
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讲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地读、讲。
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
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
可拓展的想象点: 1.夸父的外形、夸父口渴之态,夸父饮河、渭的模样,手杖化为邓林之景……2.两小儿对话的表情、孔子被笑后的神态、辩斗的气氛……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 1.各用一句话概说内容。
2.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
3.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
4.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
5.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竞背《夸父逐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教学这两篇短文,不仅要讲明字词、疏通大意,更要引导深入探讨,在合作中研究一系列相关问题。
这种研讨式教学,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充实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熟读课文,启发思考。
这两篇文章浅显易懂却蕴含丰富。
你能发现文中有些什么吗?
有生动的人物,有丰富的想象,有浪漫的夸张,有太阳的知识,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气,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
请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或通过思考,说说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提供选题,小组合作。
说夸父/说夸父其杖
说两小儿/说两小儿的“笑”
说孔子/说“孔子不能决”
说神话/说太阳/说太阳距离人远近
三、各组推荐一人,全班交流,集体评价。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创意着眼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
《夸父逐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适于扩写。
《两小儿辩日》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充满童趣,适合演编。
这样设计既观照了两文自身的特点,也活用了教材。
教学步骤:
一、学《夸父逐日》,创造点:扩写。
1.教师范读,讨论归纳神话特点。
2.轻声吟诵,补充想象一些细节。
3.用白话扩写夸父逐日的故事。
二、学《两小儿辩日》,创造点:改编。
1.齐读全文,了解以对话推动
2.自由朗读,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
3.用话剧或小品的方式改编《两小儿辩日》。
三、范文交流、评点。
优秀文章张贴到教室墙后,可鼓励毛遂自荐者共同上演改编的优秀剧本。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扩读材料
太阳/吴冠中
(选自《短笛无腔》,原文略)
使用建议:课文表达人类探索自然原始美好的愿望,这篇散文更多透射今人对太阳理性、辩证的审视与思考。
可作课文延伸材料阅读,体会古今绵延不息的探索精神,从中窥见人类认识自然的漫长历程。
2.相关资源材料
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
是人类在生产力低的情况下,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而以非现实的想象和幻想来表现对自然力的征服和支配,如我国古代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
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力的实际上被支配而消失,但它叙人、叙事的艺术传统,在后世小说创作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教学案1(无答案)新
人教版
教师寄语: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赢得胜利!
第一课时
夸父逐日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五、了解神话特点
六、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5、了解文言文的省略现象,理解、积累并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6、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感受夸父勇敢、坚强、敢于牺牲的精神。
5、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学习重难点:
1、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夸父逐日》是一篇()(体裁),《夸父逐日》选自《》。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赛背诵。
二、自主学习
1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区解释加粗的字词。
逐走()入日()欲得饮()化为邓林()河、渭不足()饮于河、渭()北饮大泽()弃其杖()
3区翻译重点语句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三、交流提升
4区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5区《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6区《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即日光),逮之于禺谷”,那么夸父逐日的行为是自不量力吗?说出你的看法。
7区《夸父逐日》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8区夸父追日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用“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比喻什么?能以古诗文中名句做证吗?
9区《夸父逐日》文辞简约,却给人丰富的想象。
对于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浏览巩固
五、达标检测
1、解释加粗线的词语。
逐走()欲得饮()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其杖()
2、翻译句子。
河、渭不足,饮于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3、《夸父逐日》选自《________》,这部书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________知识,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的________。
4、背诵课文
六、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