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题型专练:全国卷41题小
- 格式:doc
- 大小:524.00 KB
- 文档页数:22
2020届高考历史查漏补缺之简答题型专练(二)一、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场合中一种常见礼节。
历史上“巨人”的握手,往往引发“震动”。
《第一次握手》中写道:“ 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两次握手分别2.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1992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举行会谈。
两会在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取了哪些成果?有何重大意义?3.简述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外交活动的突出特点。
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大约500年前,大多数帝国都很注重控制两种资源,即土地和人。
在陆上,如果他们不能占领大片土地,就很难达到致富目的,因为贸易商会想办法对付他们。
而在海上,他们的机会要多的多,只要能夺取有限的几个重要的港口。
或者巡视有限的几条由风向、洋流和海峡决定的航线,他们就能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区域内取得对一些商品贸易的控制。
他们也可以殖民有限的几个沿海海上运输交通枢纽,生产和运输有利可图的商品。
从16到18世纪,创建和扩大这种帝国的机遇不断增加。
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欧洲设计的船只部分借鉴了亚洲的技术;火炮和工事的改进;海图的作用已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必备的航海工具;经度测定技术逐渐得到改进。
材料二英国就人口来说,与亚洲巨人相比是渺小的。
1800年英国只有不到900万人口。
但这是自1731年530万人的惊人增长。
英国有着无可比拟的未开发地下资源,弥补了人力资源的不足。
18世纪西欧煤炭生产剧增,优质煤的最大供应者是英国。
17世纪晚期,英国煤炭产量不足三百万吨。
1800年则达到了一千四百万吨。
部分增长的原因是因为蒸汽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1. (2011 •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一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1〔12分〕高考改革成为当今社会热点之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
同文馆开始只招收十名学生,后扩大到一百多名。
1904 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12-1913 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193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的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 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1984 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以“英的化与百年中国社会迁〞,从上述材料中一个恰当的角度行述。
〔12分。
要求:点明确,史合〕2材料二尽管达文主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的,它是西方社会生了深影响。
它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极妙地与代向相吻合。
在政治上,一期正是俾斯麦“血〞一德国的期。
各国的民族主美者达文主了他支持和正当理由。
他与自然界一,政治活中最者是得者,好的程度决定了将在国“生存争〞中。
而在生活中,是一个自由放任和粗俗个人主盛行的期。
上、中生活舒适、心意足,烈反国家促更大的社会平等而作任何干。
⋯⋯在殖民地的黄金期19世后期,达文主被用来帝国主。
有人争,殖民地是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有人争,按照成就判断,各土著民族弱小、低劣,需要越大的欧洲人(的保和指。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达尔文主义〞。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 41题评述题答题范例第 41题单独成大题的评述题, 这类评述题一定要弄懂 SOLO 评分标准并严格注意格式和要求。
一评分标准 :一等 (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 , 观点明确 ; ②合理引用史实 , 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 , 一逻辑严密 , 表述清楚。
二等 (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 , 观点较明确 ; ②引用史实 , 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 , 表述清楚。
三等 (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 , 观点不明确 ; ②未引用史实 ;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
, 表述不清楚。
二解题方法一三段式 :1观点(提炼—表态—阐释2论证 (论点或角度 1—实证; 论点或角度 2—实证…史论结合 , 多角度分析, 层次要清晰。
3结论(升华、补充、拓展、评判三解题方法二:观点评论类题目类似于历史小论文,要表述成文,符合逻辑,不能简单列举。
解题思路为:1、找(紧扣评论对象, 找出材料观点 2、评(明确自己对观点的看法, 正确、错误、片面等 3、论(论证自己的观点,①要合理引用史实:可以是材料中的,也可是所学知识;②多角度论证: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也可以是内外因国内国际因素, 或与该事件有关的多个主体;③史论结合 4、综(总结升华,可以点明观点实质,也可引入史观或历史评价方法四典例练习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世界结束于 1820年,一部此前 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
如果世界结束于 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日本学者杉原薰评述材料中作者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 【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四、修改建议类高考历史41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
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但这只是基础思路,更重要的是以下几个绝招。
绝招一:运用史观1.(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解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
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题型专练1:图文信息提取类小论文一、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1.(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根据表格,可以分为宏观上、微观上(具体到每个要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如下:一、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二、读表格(标题、项目、数字等),分析变化趋势。
1995 年后增加星期六为法定假日(形成双休日);2000 年劳动节、国庆节法定假期增多;2008 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
三、联系所学,多角度分析。
与1950 年比较,1995 年-2008 年,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等,这与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等有关。
【答案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4 分)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8 分)二、强化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下图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部分数据信息。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12 分)示例:信息:中国网民人数和互联网普及率持续增长且发展迅速。
(3分)原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需求的提升,人民思想得到巨大的解放;中国政府不断深入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
(9分)(“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一:信息: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分析:明清时期江南沿海地区率先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末清初出现的反君主专制思想,在一定意义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近代中国沿海地区最早遭到列强入侵,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较多接受了西方民主观念,所以中国的民主启蒙思想家多集中在沿海地区。
这表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答案示例二:信息:明末清初的反专制思想,为近代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提供了思想武器分析: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提出了限制君权、实行众治等主张,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批判,为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近代中国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要求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的继承。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表1 1949—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最及构成情况(单位:所)教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表1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评分说明:正确指出表格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综合大学不断减少、单科高校为主体;工科院校不断得到重视、文科院校日益受到削弱;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增加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1:趋势:1952年后工科院校总体不断增加。
(3分)原因:国家的重视;经济建设的开展;工业化建设所需各类工业人才的缺乏;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
(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趋势: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增加。
(3分)原因:国家重视;各级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影响。
(9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晚清名人分类统计表——整理自蔡冠洛主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余下各省份人数均较少,故略)上表反映了晚清时期我国名人分布的多个规律。
请概括出其中一个规律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论述严谨。
)规律:从区域看,东南沿海地区最为密集,长江流域次之,东北、西南地区较少。
(3 分)原因:晚清不同地区遭到西方侵略的先后性;晚清西学东渐的地域差异;晚清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晚清社会开放的区域差异;晚清近代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晚清各地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等。
(答任三点得9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题型专练2:提炼(自拟)观点类小论文一、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 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 分)【解析】第一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主题词。
依据材料玄奘西行“他译出佛经 1300 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归纳概括,提炼出其中心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步,结合具体史实,史论结合进行论述。
根据观点选取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注意题目要求为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之外的其他相关史实进行论述。
第三步,补充关键词,务必补充与主题切合的自己相对熟悉的主题词,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运用相关史实对所提炼得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2.(2017•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 钟表的演变——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以钟表的时代变化为切入点,考查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要注意严格按照题目能力要求回答。
首先,提取信息;第二,拟定论题;第三,进行阐述。
拟定论题:字数一般不超过15 个字,以10 个字左右为佳;建议采用陈述句;言简意赅,主题突出者为上。
【答案】示例 1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阐述: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科技落后,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只有时和刻,但不精确。
近代科技的产生,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
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人们时间观念增强,特别是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
21 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总之,科技的进步推动钟表精度不继提高,钟表精度提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示例 2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阐述: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但日晷计时一般由政府控制。
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但当时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普及使用。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1850 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到了普及。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的进步,20 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佩戴。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总之,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而钟表的普及使用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示例 3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阐述:①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
②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
③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
综上所述:钟表的演变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的结果,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3.(2017•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上表为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经济科技、思想文化、中外交往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中外思想文化发展、中国与西方之间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如从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可提取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从中外思想文化发展中可提取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1论题:14-17 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2 分)阐述:14-15 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由此传人中国。
利玛窦到达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17 世纪,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瓷器等需求,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向中国。
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扩张;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中国的朱子学说在日本成为显学,影响很大。
(8 分)综上所述,中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但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也给亚非拉等地带来了灾难和破坏(2 分)示例 2论题:新航路开辟给明代的影响阐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