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完美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完美答案

高考全国卷41题最完美答案

2011年题组

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

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

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

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

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

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

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

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

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

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吉林省评卷组高度认可的一份试卷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确。论据及说明如下:

评论:①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再如中古基督教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

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③肯定西方历史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洲和拉丁关洲的传统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其对于西方崛起的贡献。东西方文明交往自古有之。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分别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业、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的繁荣。综上所述,强调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而将西

方崛起纳入到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则体现了“全球史观”。因此可以说材料中的观点有片面性,应当具体分析。

2012年题组

1.(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

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

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

史论结合。)

吉林评卷组比较认可的一份试卷:

观点:我认为这一模式是片面的。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但中国社会

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例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闭关锁国的对

外政策,天朝上国的心态,政治的君主专制抑制社会活力。中国近代化确实有西方冲击的作

用和一定的被动性。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觉醒,但只停留在表面,目的是“师

夷长技以制夷”。但随之外来势力加剧侵略,中国的学习日益加剧,从器物向制度、思想层

面的转变。西方入侵确实和中国近代社会改变具有一定同步性。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外

在条件,加速了中国进步。

2.在肯定西方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冲击并非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内因才是事

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内涵,比如明

清时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外贸易在世界中占据

重要地位;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思想具有反专制的色彩;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

不断的反封建斗争。所以,各阶层仁人志士是中国近代化的主体。

综上所述,这一模式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和中国的被动适应,是片面的。正确看待

这一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外来力量,也不可忽视内部的主观

能动性。西方冲击是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剂而非最终原因。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

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

留在理论上。

2013年题组

1.(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 唐开元十五道

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我们认为,除“参考答案”提供的两个角度外,考生还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作答:

信息1:汉代各州范围较大,唐代长江流域各道范围较小;

说明1:唐代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中央对长江流域控制加强。

信息2: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地区行政区划明显增加;

说明2:中央管辖版图扩大,唐代行政区划更加发展。

信息3:吐蕃、南诏、流求出现在唐代版图中。说明3:汉至唐边疆民族关系有所发展,

与中原联系加强,民族进一步交流、融合。

信息4:从汉代的交州到唐代的岭南道,、所辖范围变化不大:

说明4:说明岭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