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和精神因素都会导致肥胖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肥胖会导致什么
一、肥胖会导致什么二、肥胖如何控制饮食三、预防肥胖有那些方法
肥胖会导致什么1、肥胖会导致什么
1.1、易发冠心病及高血压
肥胖者脂肪组织增多,耗氧量加大,心脏做功量大,使心肌肥厚,尤其左心室负担加重,久之易诱发高血压。
1.2、易患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伴随肥胖所致的代谢、内分泌异常,常可引起多种疾病。
肥胖女性因卵巢机能障碍可引起月经不调。
1.3、会增加手术难度、术后易感染
肥胖者会增加麻醉时的危险,手术后伤口易裂开,感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机会均较不胖者为多。
2、肥胖的原因是什么
2.1、遗传因素
一般父母肥胖者或家族中有肥胖史的,其子女肥胖的可能性就很大。
2.2、运动过少
现代城市人习惯优裕舒适的生活环境,缺乏运动、锻炼的意识和行为。
特别要指出的是很多人晚饭后,长时间地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很少走动,长此下去,不胖才怪哩。
2.3、精神因素
俗话说:心宽体胖。
没有思想负担,吃得香,消化吸收也特别好。
或借酒消愁以大吃大喝来缓解自己不愉快的情绪,这些都能使热量大增,导致。
导致肥胖症的原因肥胖症的起因导致肥胖症的原因外因以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为主。
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肥胖的物质根底。
内因为脂肪代谢紊乱而致肥胖。
1.遗传因素人类单纯性肥胖的发病有一定的遗传背景。
有研究认为,双亲中一方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约为50%;双亲中双方均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
人类肥胖一般认为属多基因遗传,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一个易发的作用。
肥胖的形成还与生活行为方式、摄食行为、嗜好、气候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2.神经精神因素人类和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
一对为腹对侧核,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又称饥中枢。
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那么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那么厌食拒食。
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
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不管是炎症的后遗症(如脑膜炎、脑炎后),还是发生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如果腹内侧核破坏,那么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
反之,当腹外侧核破坏,那么腹内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厌食,引起消瘦。
3.内分泌因素许多激素如甲状腺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等可调节摄食,因此推想这些激素可能参与了单纯性肥胖的发病机制。
肥胖者对胰岛素抵抗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使胰岛素受体降调节而增加胰岛素抵抗,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胰岛素分泌增多,可刺激摄食增多,同时抑制脂肪分解,因此引起体内脂肪堆积。
性激素在单纯性肥胖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作用。
进食过多可通过对小肠的刺激产生过多的肠抑胃肽(GIP),GIP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
在垂体功能低下,特别是生长激素减少、促性腺及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引起的性腺、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情况下可发生特殊类型的肥胖症,可能与脂肪发动减少,合成相对增多有关。
临床上肥胖以女性为多,特别是经产妇或经绝期妇女或口服女性避孕药者易发生,提示雌激素与脂肪合成代谢有关。
龙源期刊网
人为什么会肥胖
作者:林萌
来源:《祝您健康》2010年第05期
引起单纯性超重和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原因包括: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子女的体重与父母有关:如果父母都较瘦,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约为10%:如果父母都体重正常,这一几率约为15%:如果父母中有一方肥胖,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为20%~25%: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可达到45%左右。
精神因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容易产生紧张或抑郁。
吃快餐、进食速度快、借助饮食缓解或发泄精神压力和情绪等,都可以在不经意间导致摄入食物过多,、而食物能量摄入过多是引起超重和肥胖流行的重要因素。
随着农、牧、食品工业的发展和食品贸易的全球化,人类食物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保障,各种各样口味和类型的食品层出不穷,刺激了人的食欲和摄入量,特别是饱和脂肪酸、酒精、糖含量较高的高能食物,更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和肥胖。
体力活动减少生产和工作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电脑化,代步工具汽车进入家庭,家用电器已经普及,更多的城市化和休闲生活,使人们的劳动量大为减少。
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和网络漫游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与此同时,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还远远不足,不愿拿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运动。
肥胖症的遗传易感性和环境调控在当今社会,肥胖症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外貌和自信心,还与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密切相关。
导致肥胖症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遗传易感性和环境调控是两个关键因素。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肥胖症的遗传易感性。
遗传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这是因为人体的体重调节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因的调控。
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会影响食欲、能量代谢、脂肪分布等生理过程,从而增加肥胖的风险。
例如,FTO 基因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与肥胖相关的基因之一。
携带特定 FTO 基因变异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到饥饿,并且在进食后身体对能量的消耗相对较少,这就使得他们更容易积累脂肪。
还有一些基因与脂肪细胞的生成、分化和功能有关。
当这些基因发生异常时,可能导致脂肪细胞数量增多或体积增大,进而引发肥胖。
然而,仅仅有遗传因素并不足以导致肥胖症的发生。
环境调控在其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的精神压力等,都为肥胖症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高热量饮食是导致肥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各种加工食品和高糖饮料充斥市场。
这些食物通常富含脂肪、糖分和盐分,但营养价值却相对较低。
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往往容易摄入过多的热量,而身体无法及时消耗这些能量,就会将其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缺乏运动也是肥胖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很多人的工作性质以久坐为主,日常活动量大幅减少。
而运动不仅能够帮助消耗多余的热量,还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使身体在休息时也能消耗更多的能量。
此外,长期的精神压力也会影响体重。
当人们处于压力状态时,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例如皮质醇分泌增加。
皮质醇会促进食欲,尤其是对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渴望,同时还会导致身体脂肪分布的改变,更多地集中在腹部。
人类基因组中的易感遗传因素人类基因组是我们身体内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记录了我们的全部遗传信息。
然而,众所周知,许多疾病是与我们的遗传信息有关的。
这些疾病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或其他遗传变异引起的,这种变异称为易感遗传因素。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易感遗传因素,以及它们在人类中的影响。
1.肥胖基因肥胖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而在人类中,肥胖基因通常被视为一个可能的易感因素。
据科学家们的研究,肥胖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人们容易发胖。
然而,并非所有的肥胖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而是在许多情况下与环境因素有关。
举个例子,营养不良和缺乏运动会增加人们患肥胖症的可能性,而肥胖基因则会加重这些风险。
2.心血管疾病基因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心血管系统相关的疾病,如冠状动脉疾病和高血压。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基因变异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例如,基因突变可以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和脂肪积累,从而引发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疾病等疾病。
此外,夜间睡眠不足和长期的应激反应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3.糖尿病基因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
近年来,科学家们确定了多个基因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例如,基因突变可以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从而引发糖尿病。
此外,科学家们也发现,环境和行为因素如饮食和生活习惯,也会影响糖尿病风险。
4.精神疾病基因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的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基因突变对这些疾病的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例如,某些基因变异与自闭症风险增加有关系。
然而,精神疾病的病因往往是复杂的,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经历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患这些疾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易感遗传因素是影响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复杂的疾病与基因突变或遗传变异有关。
尽管易感遗传因素不能完全决定疾病的发生与否,但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影响体质的因素
影响人体体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人体体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身体特征、疾病史和突变的基因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体质。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
例如生活环境的干净程度、气候、空气污染和工作环境等都会对个体的身体产生影响。
3. 饮食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
过量摄入油脂和糖分、长期饮食单调、食用含有重金属和有毒物质的食品都会影响身体健康。
4. 心理因素:精神压力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例如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会导致自身免疫能力下降,引起各种慢性病的发生。
5. 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包括运动、休息、抽烟、喝酒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身体体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要重视身体健康,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
青少年肥胖的发生机制和治疗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青少年肥胖的问题日益突出。
肥胖不仅会给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带来风险,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方面。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青少年肥胖的发生机制以及目前的治疗策略。
一、发生机制青少年肥胖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影响青少年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基因变异会导致青少年的食欲控制异常,从而增加体重。
例如,青少年中肥胖的亲属比例较高,且多个家庭成员都肥胖的情况也很常见。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原因。
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运动量、睡眠时间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体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越来越不规律、高热量、高脂肪,同时学生们的身体活动量越来越小,而静态娱乐(如手机、电脑游戏)的时间却越来越长,这些都使得青少年肥胖的风险增加。
3. 精神因素青少年的精神状态也与肥胖风险相关。
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会导致青少年倾向于食用高热量的食物,从而增加体重。
此外,青少年的自尊心和社交能力也会受到肥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可能加剧其精神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二、治疗策略针对青少年肥胖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控制对于青少年肥胖,饮食控制是首要的治疗方案。
通过合理控制饮食,调整膳食结构,避免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食物,同时增加蔬菜、水果、谷物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能够有效降低体重,改善身体健康状态。
2. 运动治疗运动是肥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帮助减重,还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例如,有氧运动能够提高新陈代谢,加速脂肪的分解,有益于减肥效果的提高。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用于严重肥胖或减重效果不佳的患者。
常用的药物包括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心血管抑制剂等。
但是,药物治疗副作用大,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 心理干预由于青少年肥胖常常伴随着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干预是治疗肥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肥胖症(obesity)是一种慢性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它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容易被忽视,但发病率却在急剧上升的一种疾病。
除人类外,许多宠物也会患肥胖症。
哺乳动物(包括人在内)储藏脂肪过多,以至于健康受到影响。
肥胖症又名肥胖病,英文名称为“obesity”。
当前肥胖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TOTF)指出,肥胖将成为新世纪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最大杀手。
不能否认的是,肥胖已经称为一些疾病,并且一直严重威胁我们的健康。
那么到底什么是肥胖症?肥胖症是一些社会性慢性疾病。
机体内热量的摄入量高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标、体态臃肿,实际测量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百分之二十以上,并且脂肪百分比(F%)超过30%者称为肥胖。
通俗讲肥胖就是体内脂肪堆积过多。
概括单纯性肥胖是各种肥胖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肥胖症简而言之就是非疾病引起的肥胖。
这类病人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混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
单纯性肥胖又分为体质性肥胖和过食性肥胖两种。
体质性肥胖胖既双亲肥胖,是由于遗传和机体脂肪细胞数目增多而造成的,还与25岁以前的营养过度有关系。
这类人的物质代谢过程比较慢,比较低,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
过食性肥胖也称为获得性肥胖,是由于人成年后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过度饮食,使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生长和活动的需要,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促进脂肪细胞肥大与细胞数目增加,脂肪大量堆积而导致肥胖。
继发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不同的是,继发性肥胖是于疾病引起的肥胖。
续发性肥胖是由内分泌混乱或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约占肥胖人群的2%~5%左右,虽然同样具有体内脂肪沉积过多的特征,但仍然以原发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肥胖只是这类患者的重要症状之一。
这类患者同时还会出现其他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皮质酵增多、甲状腺功能减退人群、性腺功能减退等多种疾病中。
浅议“青少年肥胖症原因及预防措施”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蛋白质和糖类摄入增加,加上膳食结构不合理、体力活动量减少等原因,使儿童、青少年肥胖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为了解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状况,为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先将我校学生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标签:肥胖症;危害性;因素;体育运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困扰我国多年的学生低体重与营养不良等学生健康问题开始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肥胖和不当减肥等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我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我校四至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共发放问卷1045份,收回有效问卷1032份,占总数的98.8%。
其中男生564人,超重人数75人,占13.3%,肥胖人数36人,占6.4%。
女生468人,超重人数55人,占11.8%,肥胖人数24人,占5.2%。
我对调查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
根据《2000年全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评定超重、肥胖状况,即体重超过同等身高标准体重的110%为超重,超过120%为肥胖。
二、研究成果与分析肥胖青少年沉重的精神压力、心理冲突和对自信心的打击,是对他们的个性、气质、潜能发育以及日后各种能力的发展、人际交往等都会有久远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不仅关系到他们当前的健康和心理发育,而且影响其成年后的健康和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是一个关系到生命过程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影响肥胖症状的因素。
儿童、少年时期发生的肥胖绝大多数属于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指学生吃得多、运动少,体内脂肪堆积造成的,超过正常体重20%以上的肥胖。
单纯性肥胖受遗传因素、社会观念、进食习惯、生活习惯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父母肥胖者,子女肥胖者的比例较高。
环境因素:营养过剩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最重要原因,吃进去的食物过多,以致使多余的热量转变成脂肪,在体内蓄积,同时,又缺乏足够运动,那么,缺乏运动也是造成儿童少年肥胖的最重要因素。
遗传因素
通常情况下单纯性肥胖者的家庭成员中肯定也有人是肥胖患者,我们可以看一下肥胖者收养的子女与肥胖者生养的子女,在观察后我们会发现后者出现肥胖的概率比前者要高很多,有时,就算是在同一个家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因此,我们没有办法用后天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来说明这个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的开展,科学家逐渐注意到了遗传在中间起得作用。
科学家经过实验后发现这些遗传因素的影响来自于基因作用的结果,现在已经检测出来十多个易感基因与肥胖病相关。
从家族遗传的角度来分析,爸爸妈妈胖的,孩子可能也会胖。
有统计显示肥胖者中60%~80%有肥胖病家族史,在对1556例肥胖者的调查中发现,爸爸妈妈都肥胖的,其子女肥胖率达60%~87%,而对照组仅36%;母亲肥胖101例中,其子女肥胖率为51%,而对照组为38%;爸爸妈妈都不胖的话,子女仅10%肥胖。
经过实验后发现肥胖是能够遗传的,那么是不是说遗传决定了肥胖呢?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遗传因素会导致肥胖,但这不是惟一的。
造成肥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饮食、运动、胰岛素反应、社会心理因素都可能会导致肥胖,同时肥胖病的遗传因素还是多基因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的基因。
我们也会发现,有爸爸妈妈很胖但是孩子不胖的情况,这种现象还是很多的,这就不是遗传作用的结果了。
另外,最新研究资料指出:成人脂肪细胞仍有较强的繁殖能力,成年肥胖者的脂肪细胞能以儿童期的速度继续繁殖,所以这也说明了肥胖不是遗传的。
神经精神因素
人类和很多动物的下丘脑中有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内侧核;另一对为腹外侧核,又称饥中枢。
饱中枢兴奋时会让人觉得很饱,从而吃不下东西,饥中枢兴奋时会让人觉得饿,然后开始进食。
两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处于动态的平衡中,从而使人的食欲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维持人体相对稳定的体重。
但是有的人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生气的时候,总是不想吃东西,而在焦虑的时候,总是会不停地吃东西,这主要都是精神因素对食欲的影响。
当精神过度紧张时,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能神经受刺激,就容易吃不下东西;而当迷走神经兴奋时,胰岛素分泌增多,整个人就会特别想吃东西。
因此,只要是能造成人的交感与迷走神经兴奋的因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造成人体的肥胖或消瘦。
有人推断,在体内有一种叫瘦素的物质,是一种蛋白体,由下丘脑分泌,进入外周血中,它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通过抑制神经肽Y的合成和释放,后者可增加摄食,减少产热并使胰岛素水平升高。
瘦素告知大脑人体存有多少脂肪,从而由大脑来调节脂肪的代谢,在肥胖病患者中,这一信号输送可能存在问题。
造成肥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饮食、运动、胰岛素反应、社会心理因素等都可成为肥胖病发病的因素之一。
所以,如果想要有一个完美的身材,一定要做到平衡膳食、经常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