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第12课关注改善民生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8
关注改善民生教案授课教师梁凤单位:新泰青云职业中专授课题目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12课关注改善民生授课形式新授授课时间2012年6月18日第6节授课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认知: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和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通过自己身边的人们能够享受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以及国家为了保障人们健康和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采取的重要举措,感受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怀,增强“人民政府服务人民”职能的认识。
运用: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活动。
基本内容医疗和社会保障:普惠百姓。
重点难点为什么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注【导入】复习提问“优先发展教育的意义”。
【讲授新课】二、医疗和社会保障:普惠百姓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病有所医一、中国医疗卫生现状1、看病难,看病贵2、因病致贫,因病返贫3、中国公共卫生的巨大危机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必要性(重点)医疗最重基本的社会公共产品,人人不可或缺。
医疗公平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医疗保障权的公平是社会成员在生存权、发展权上公平的重要体现。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保障全民健康的“社会安全网”,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建立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是,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中国启动新医改1、“面”“覆盖全民”“全民医保”包括(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亿多人)( 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亿多人)(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8亿多人)2、”点”“医疗救助资助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逐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负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
关注改善民生教案
教学过程
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三)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民之所安(重点、难点)
1、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的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2、社会保险
(1)含义: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在劳动者因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及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失去生活来源的时候,依法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保证公民和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范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3)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
个人不需要缴纳。
“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3)特点
A强制性B互济性C储蓄性D补偿性
(4)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4、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成员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
5、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以自己缴纳社会保险的实例说明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
出示图表,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总结,教师讲解,以加深对教学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
主备人:杨美佳第12教案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过程
1、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的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2、社会保险
(1)含义: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在劳动者因
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及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失去生活来源的时候,依法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保证公民和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范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3)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
个人不需要缴纳。
“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3)特点
A强制性B互济性C储蓄性D补偿性
(4)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4、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成员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
5、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以自己缴纳社会保险的实例说明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
出示图表,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总结,教师讲解,以加深对教学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2课增进民生福祉课件一、内容概要民生福祉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阐述民生福祉的定义,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强调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改善之间的联系,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展现经济增长对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
政府责任与措施:强调政府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责任和策略,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等。
社会参与与共建共享:讨论社会各界如何参与增进民生福祉的进程,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提升社会福利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共建共享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民生福祉的未来发展:分析当前民生福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更好地通过政策调整和社会合作增进民生福祉。
本课的目标是使学习者深刻认识到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相关政策和措施,认识到每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责任,从而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1. 介绍民生福祉的重要性和意义。
社会稳定基石:民生福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只有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其基础就是良好的民生福祉。
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民生的改善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增加,会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市场的活力。
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与民生福祉的提升密切相关。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民生福祉的提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只有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增进民生福祉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重要方面。
通过改善民生,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
第12课增进民生福祉教案中职高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于第12课增进民生福祉教案,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1. 导入:通过讲述民生福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b. 我国民生福祉的现状和发展。
c. 增进民生福祉的政策措施。
d. 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家庭和社区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社区设施,如养老院、幼儿园等,让他们了解如何为民生福祉做出贡献。
4.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增进民生福祉做出贡献。
教案示例:
一、导入(5分钟)
1. 讲述民生福祉的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认为什么举措可以增进民生福祉?
二、教学内容(30分钟)
1. 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 分析我国民生福祉的现状和发展。
3. 介绍增进民生福祉的政策措施。
三、实践活动(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自己家庭和社区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2.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
1.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2. 提问: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增进民生福祉做出贡献?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增进民生福祉的短文。
《关注和改善民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生及其相关概念和内容;2.掌握关注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3.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探讨不同方式改善民生的途径;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心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民生和民生保障的概念和内容;2.关注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3.不同方式改善民生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重点:1.民生及其相关概念和内容;2.关注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1.不同方式改善民生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案例分析;2.小组讨论;3.角色扮演。
六、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民生的概念和内容,引入关注和改善民生的主题,并提出关注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2.学习(30分钟)学生通过讲授和案例分析,了解不同方式改善民生的途径,比如改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各自认为最有效的改善民生的方式,并准备角色扮演。
3.实践(40分钟)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群体如何共同努力改善民生的情景。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心他人的意识。
4.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关注和改善民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七、课后作业:1.思考自身能够为改善民生做出什么贡献;2.撰写关于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心得体会。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民生及其相关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关心他人的意识。
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学生体验到了不同方式改善民生的实际操作,激发了他们的参与和贡献的热情。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改善民生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更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优秀公民。
本课小结布置作业第三、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科学文化基础;只有切实促进教育公平,才能保障社会公平,落实以人为本。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以两幅图片为例,说明中国急需大量的技术工人,中职教育培养一线技术工人,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中职生没必要自卑。
2、以泰安一职专学生就业顶岗实习及优秀旅游专业毕业生为例,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3、以我校部分学生的就业实例让学生在此领悟中职生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4、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职生遇到了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好时期,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
总之:从现代化建设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结构、数量上看,从中职生的继续升学途径上看,从中职生的就业渠道上看,中职生大有前途。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要途径,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上职业学校大有发展前途。
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重点)首先,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
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
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切实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类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都具有重大意义。
小结:面对光明的未来,追求民族的进步,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让人民共享满意教育的阳光。
第12课增进民生福祉(精品教案)-【中职专用】高中思想政治同步精品课堂《经济政治与社会》(北师大版·第四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什么是民生福祉,为何要增进民生福祉;2. 掌握政府如何增进民生福祉的措施和途径;3. 了解中国政府近年来为增进民生福祉所取得的成就。
能力目标:1. 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分析政府增进民生福祉的意义和必要性;2. 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评价政府增进民生福祉的措施和途径。
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关于民生福祉的常识和公民责任感;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于民生福祉的社会活动,提高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什么是民生福祉,为何要增进民生福祉;2. 学生掌握政府如何增进民生福祉的措施和途径;3. 学生了解中国政府近年来为增进民生福祉所取得的成就。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评价政府增进民生福祉的措施和途径;2. 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关于民生福祉的社会活动,提高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1. 授课法结合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课前准备、课上讨论、课后汇报;2. PPT辅助授课,引导学生多媒体互动学习。
【学时分配】本课程建议学时2~3学时,具体时间分配:授课1.5学时,讨论和汇报0.5学时,反思和总结0.5学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课前预习:请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国家近年来为增进民生福祉所取得的成就并做好笔记。
2. 用南航空难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增进民生福祉?民生福祉的内容包括哪些?二、讲解与探究(60分钟)1. 讲解:政府为什么要增进民生福祉?(1)保障社会稳定。
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是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社会不安定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而损害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2)保障人民的基本福利和权利。
政府应当为人民提供基本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的服务和福利。
(3)增加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促进经济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