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五单元第第12课关注改善民生
- 格式:ppt
- 大小:7.36 MB
- 文档页数:41
关注改善民生教案
教学过程
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三)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民之所安(重点、难点)
1、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的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2、社会保险
(1)含义: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在劳动者因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及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失去生活来源的时候,依法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保证公民和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范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3)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
个人不需要缴纳。
“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3)特点
A强制性B互济性C储蓄性D补偿性
(4)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4、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成员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
5、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以自己缴纳社会保险的实例说明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
出示图表,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总结,教师讲解,以加深对教学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
主备人:杨美佳第12教案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12课关注改善民生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注【导入】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
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作为民生之基的教育。
【讲授新课】第12课关注改善民生一、优先发展教育:学有所教(一)教育是兴邦之本1、情景:200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国家助学金达到308亿元,其中,中职学校的国家助学金超过一半。
资助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后,受资助的学生达1600万人,占当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90%情景_:从零开始的跨越:在西藏和干解放前,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5%文盲率高达95%目前,西藏自治区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正规学校从零到1000余所。
上述两个情境透视出国家采取了哪些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职业教育实行国家助学制度;义务教育实行城乡免费制度。
2、举出国家发展教育的举措和国家教育60年取得的成就。
3、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重点)第、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的重要基础。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
出示“中职学生资助卡”老师提问学生答图片展示老师重点讲解,识记理解关键词,把这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并当堂检验。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
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
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切实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类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咼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都具有重大意乂。
面对光明的未来,追求民族的进步,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让人民共享满意教育的阳光。
主备人:杨美佳第12教案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过程
1、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的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2、社会保险
(1)含义: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在劳动者因
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及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失去生活来源的时候,依法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保证公民和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范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3)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
个人不需要缴纳。
“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3)特点
A强制性B互济性C储蓄性D补偿性
(4)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4、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成员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
5、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以自己缴纳社会保险的实例说明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
出示图表,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总结,教师讲解,以加深对教学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2课增进民生福祉课件一、内容概要民生福祉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阐述民生福祉的定义,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强调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改善之间的联系,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展现经济增长对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
政府责任与措施:强调政府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责任和策略,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等。
社会参与与共建共享:讨论社会各界如何参与增进民生福祉的进程,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提升社会福利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共建共享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民生福祉的未来发展:分析当前民生福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更好地通过政策调整和社会合作增进民生福祉。
本课的目标是使学习者深刻认识到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相关政策和措施,认识到每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责任,从而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1. 介绍民生福祉的重要性和意义。
社会稳定基石:民生福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只有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其基础就是良好的民生福祉。
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民生的改善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增加,会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市场的活力。
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与民生福祉的提升密切相关。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民生福祉的提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只有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增进民生福祉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重要方面。
通过改善民生,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
第12课增进民生福祉(精品教案)-【中职专用】高中思想政治同步精品课堂《经济政治与社会》(北师大版·第四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什么是民生福祉,为何要增进民生福祉;2. 掌握政府如何增进民生福祉的措施和途径;3. 了解中国政府近年来为增进民生福祉所取得的成就。
能力目标:1. 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分析政府增进民生福祉的意义和必要性;2. 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评价政府增进民生福祉的措施和途径。
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关于民生福祉的常识和公民责任感;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于民生福祉的社会活动,提高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什么是民生福祉,为何要增进民生福祉;2. 学生掌握政府如何增进民生福祉的措施和途径;3. 学生了解中国政府近年来为增进民生福祉所取得的成就。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评价政府增进民生福祉的措施和途径;2. 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关于民生福祉的社会活动,提高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1. 授课法结合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课前准备、课上讨论、课后汇报;2. PPT辅助授课,引导学生多媒体互动学习。
【学时分配】本课程建议学时2~3学时,具体时间分配:授课1.5学时,讨论和汇报0.5学时,反思和总结0.5学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课前预习:请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国家近年来为增进民生福祉所取得的成就并做好笔记。
2. 用南航空难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增进民生福祉?民生福祉的内容包括哪些?二、讲解与探究(60分钟)1. 讲解:政府为什么要增进民生福祉?(1)保障社会稳定。
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是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社会不安定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而损害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2)保障人民的基本福利和权利。
政府应当为人民提供基本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的服务和福利。
(3)增加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促进经济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