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热力环流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20
大气热力环流公开课点评
大气热力环流公开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为学生提供了深刻的大气科学知识。
以下是对该公开课的点评:
1. 结构清晰:该公开课结构合理,分为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2. 生动案例:公开课中使用了丰富的实例和案例,通过实际的大气环流图、模型和观测数据,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大气环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环节:教师巧妙设计了问题提问和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使课堂氛围活跃,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图文并茂:公开课中运用了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动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大气热力环流概念,提高了教学效果。
5. 多媒体运用: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地图、实验模拟等方式,使得抽象的理论更具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6. 考察实地:公开课中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化了对大气
环流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增加了课程的实用性。
7. 知识延伸:公开课在结束时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延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培养了他们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深入学习的动力。
总体而言,该公开课既注重理论的传授,又注重实例和案例的应用,教学手段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热力环流教案公开课大气的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这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其形成原理是由于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地面的冷热不均。
具体过程如下:A地受热(温度较高),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温度较低),B、C两地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在近地面,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这种现象可以用热升冷降和热低压冷高压的原理来解释。
因此,研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对于理解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非常重要。
结论四: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分布状况正好相反。
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不相同,空气在水平方向上会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因此,高空的空气会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形成热力环流。
近地面的空气则从B、C两地流回A地,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
结论五:大气的水平运动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需要强调的是,高压与低压是相对于同一高度的周围地区气压而言的,但不同高度上的高压数值不一定比低压数值高。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
等压面在高压处凸起,在低压处下凹。
因此,等压面上凸的地方为高压,下凹的地方为低压。
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
海陆风的形成是因为海水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不同,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
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
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因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城市风是由城市热岛效应引起的,城市内部温度较高,形成高压,周围地区形成低压,风从高压吹向低压。
课堂练:1、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4-2-3-1.2、白天陆地受热,夜晚海洋受热。
3、热力环流过程箭头图略。
课后作业:将陆地换成山顶,海洋换成山谷,情况会怎么样呢?如果将白天换成夏季,将夜间换成冬季,情况又会怎样?板书设计:一、热力环流的概念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同一水平面上气压不同,空气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2、大气的水平运动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3、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实际上,不同地区受到的热量分布是不均匀的。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1、课时的安排:1课时。
2、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比较合理,紧扣知识点围绕知识点来展开。
3、这节课的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另外学生必备的空间建构能力还较弱,所以授课时我用视频和必要的多媒体动画演示解决这两个问题,变抽象为直观,变二维为三维。
利用这两个手段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更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探究欲望。
设置一系列探究问题,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多数同学完整的绘制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少数同学在我指导下也完成了任务,只有个别同学在讲解完后才完成示意图绘制,从而顺利完成教学重点。
在运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时,联系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引导其分析最熟悉的城市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使学生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同时提前下发学案让同学们提前收集有关热力环流知识的信息,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信息收集能力。
总之,通过三个案例的反复分析,不仅使知识顺利迁移拓展,而且最终突破了本节课难点。
4、在教学中,设计问题时注重问题的难易结合,由浅入深,符合教学规律和认识方法。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及时进行每个环节的小结与练习,强调重点内容,争取使学生当堂记忆消化。
5、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为:利用三个案例增强了学生理论分析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解释身边的地理。
6、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课堂有些沉闷,师生间的配合显得有些生硬,备学生备的不到位,对学生的期待较高。
热力环流说课稿比赛XXX《热力环流》说课稿XXXXXX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我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知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点。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为后面几节课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迁移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研究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教学重、难点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确定依据: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因为大气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定为重点;生活中,学生对许多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因此把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定为难点。
解决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教师补充归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法分析结合学生实际特性,详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感知,并验证所学结论。
《热力环流》说课稿《热力环流》说课稿1第一部分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第三课时,在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但却是理解本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的重要基础。
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同时它也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多有考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
四、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而且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实验演示和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差不多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得“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明白得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爱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截了当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教具预备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差不多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了解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太阳对地球的重要阻碍,和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等内容。
今天,我们接着就来学习下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多媒体)我们在初中学习地理的时候有学过这么一句: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但是真有如此的情形吗?什么缘故会产生这种奇特的现象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上白天的温度能够达到127℃,夜晚的温度降到—183℃,一天中的温差能够达到310℃;什么缘故地球的日温差和月球的日温差会相差那么多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第一,我们来看下今天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现:1、能运用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要紧的直截了当的热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差不多原理。
(重点) 2.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重点)3. 明白得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难点)带着第一个学习目标,我们来完成下【探究一】:读下图,并结合课本28页图2.1完成下列问题:上图显示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几个环节?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100%什么缘故到达地面才吸取47%?太阳辐射在通过大气层时被削弱掉了53%,一部分被大气吸取走19%,一部分被大气或者地面反射。
2024热力环流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热力环流》,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热力环流》是地理科目高中年级的教材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气候和天气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地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热力环流在地球上的分布与地理现象有着密切的关联。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全球主要热力环流带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地图和图表等工具分析和解释热力环流现象。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热力环流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说教法学法地理科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学习地理需要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深化理解。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示例法、实验法;学法是:观察学法、实践学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丰富的地图和图表资料,以直观呈现热力环流的分布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1. 引入新课我将通过呈现一张全球热力环流分布图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观察图上的特点。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存在着热力环流,以及热力环流对地球的影响。
2. 理解概念和分类我将通过示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分类。
首先,我会从大气循环和热量传递方面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
然后,我会进行实验演示来展示地球上的主要热力环流带,并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3. 分析特点和作用通过展示地图和图表,我将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热力环流带的特点和作用,比如赤道气候带的高温多雨,副热带气候带的干旱少雨等。
同时,我会让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作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比如季风、风纷扬沙等。
4. 实际运用在学生掌握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后,我将给学生一个应用题,让他们通过分析图表来解答问题,从而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