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0
地质年代是对地球历史的划分和时间尺度,用来描述地球上不同时期的地质特征和演化过程。
而第四纪地质则指的是地质年代中的最新时期,距今约250万年至今。
地球的地质年代划分主要基于化石的出现和消失、地层的沉积和变化、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球生物学等证据。
根据这些证据,地质学家将地球历史划分为了四个主要地质年代,即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和第四纪。
第四纪地质是指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期,也是人类居住地球的时期。
第四纪的地质时间尺度大约从250万年前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个时期内,地球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第四纪地质时期,地球经历了一连串的冰期和间冰期的循环,这被称为冰期—间冰期循环。
这种循环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轴的轨道变化引起的。
在冰期中,冰层扩张到较低纬度的地区,而在间冰期中,冰层逐渐消融并向极地缩小。
这种冰期—间冰期循环对地球的气候和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纪地质时期还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如火山喷发、地震等。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岩浆和气体,形成了许多火山岛屿和火山构造,同时也造成了破坏性的灾害。
地震则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当地壳各个板块发生位移时,会引发能量释放,导致地震发生。
此外,第四纪地质时期还发生了广泛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地质地貌。
在冰期中,冰川的扩张会导致大量的冰碛物和冰川物质沉积。
这些冰碛物形成了冰碛平原、冰碛湖和冰碛丘等地貌。
而在间冰期中,由于冰层逐渐消融,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及其沉积作用变得更加活跃。
此外,随着海平面的变化,海岸线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许多较新的海岸地貌。
第四纪地质时期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聚居形成村落和城市,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生产活动,逐渐形成了现代社会。
此外,在第四纪地质时期,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地质年代和第四纪地质是研究地球历史和演化的重要领域。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进展及意义
第四纪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历史上最新的地质时代——第四纪。
这个纪的时间跨度从约260万年前至今,是地球上发生大规模冰川活动、剧烈构造活动、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人类出现和演化的关键时期。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冰川活动研究:第四纪期间,地球上多次出现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形成大规模的冰川活动。
对冰川活动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
2. 构造运动研究:第四纪构造运动剧烈,表现为地震和火山活动。
对构造运动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的板块运动和地壳演化。
3. 生物演化研究:第四纪的生物演化是地球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生物演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的生命历程和生物多样性。
4. 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第四纪是人类的起源和演化的关键时期。
对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的演化历程和文化发展。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在于:
1. 揭示地球历史和地球演变的过程,为环境科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2. 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3. 揭示生命演化的过程和规律,为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和历史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总之,第四纪地质学是一门揭示地球历史最新时期的学科,其研究进展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历史和地球演变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概论一、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基本概念1. 第四纪的定义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时期,开始于大约258万年前,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个时期以全球性的气候波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哺乳动物的快速演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为特征。
2. 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时期地质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包括冰川作用、海平面变化、沉积物特征、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3. 第四纪地貌学第四纪地貌学关注的是第四纪期间地表形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这些形态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
二、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意义1. 环境演变研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环境在过去数百万年中的演变过程,这对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源开发第四纪沉积物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地下水、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等。
研究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形成条件对于资源勘探和开发至关重要。
3. 人类活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为人类活动提供了背景信息,包括城市规划、灾害防治、农业布局、历史考古等。
三、地貌学的基本知识1. 地貌形态- 侵蚀地貌:由水流、风力、冰川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峡谷、峭壁、峰林。
- 堆积地貌: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沙丘、三角洲、冲积扇。
- 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如褶皱山脉、断层崖。
- 火山地貌: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如火山锥、火山口。
-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冰川槽谷、冰斗、角峰。
2. 地貌成因与发展-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地球内部力量导致的地貌变化。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地球外部力量作用下的地貌形成。
-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如植物根系侵蚀、动物挖掘等。
3. 地貌发育的地带性- 山地地貌:通常分布在板块边缘,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0)、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0)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③发生于新近纪一现代的构造运动;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
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
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地质是1:5万平原深覆盖区区调的组成部分,这些调查既服务于经济建设,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区调工作要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就要开阔眼界拓展服务领域,重视上述方面的调查。
本《细则》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城市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要求进行编制的。
一第四纪野外记录描述内容(一)第四纪岩石命名及岩性描述粘土类描述内容:颜色、岩性名称、成份及含量(包括粒和砾径)、构造(包括层厚等)、结构、粘性、塑性、透水性、胶结性等。
1、粘土灰黄色……粘土,粘粒含量大于30%,块状构造,泥质结构。
干后坚硬,裂隙发育,手压不碎,铁锤打击成粉末。
湿土能搓成1mm左右细条,粘性和塑性大(好),不透水等。
2、亚粘土 (粉砂质粘土)灰黄色……亚粘土,粘粒含量5-30%,块状构造,粉砂泥质结构。
干后较硬,裂隙少,手压不易碎,手搌有少量砂感。
湿土能搓成球体或3mm左右细条,粘性和塑性较大(好),透水性极弱等。
3、亚砂土(含粘土质粉砂、粉土)灰黄色……亚砂土,粘粒含量小于5%,块状(层状等)构造,泥质粉砂结构,土质粗糙、松散、空隙发育。
干后无裂隙、结构松散、手压极易碎,砂感强,土块完整性极差。
不能搓成细条和球体,湿时也无粘聚力,过湿时成流动状态。
无粘性和塑性,透水性能好等。
4、淤泥质土主要有{粉砂质淤泥(淤泥质亚粘土)、淤泥质粉砂(淤泥质亚砂土、工程地质称淤泥质粉土)。
灰黑色……淤泥,块状(层状等)构造,泥质结构,岩性较软(稀)、水份大时不成形,水份含量较高,一般大于50%,水份特高时呈流动状态,具油脂光泽,手搌污手,有异味,粘性和塑性好,透水性弱等。
5、砂类颜色、成份、大小(粒径)、含量(各粒级含量)、构造、结构(砂质结构等),磨园度(滚园状、园状、次园状、次棱角状、棱角状)、分选性(分选性好、分选性中等、分选性差),胶结物成份、含量、胶结性(胶结松散、胶结紧密等)等。
第四纪地质学一、专业介绍1、学科简介第四纪地质学是一级学科地质学下设的二级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大约近300万年以来地球表层地质和环境发展演变历史,预测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关的气候、海面等自然环境的发展趋势,促进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最优化利用和管理布局的科学。
2、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达到: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身心健康,品行端正,服从国家分配,能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具有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
2.有良好的地质学、地貌学基础及一定的数理化知识,掌握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室内、野外工作方法。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学位论文的主要成果,应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3、专业方向01 第四纪古环境演变02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03 古气候学4、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60高等数学④ 827地球科学概论或 808岩石学(注:各个学校专业方向,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上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二、就业前景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随着现代技术手段的引入和相关学科的不断交叉、渗入,地学新发现、新理论不断问世,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展,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地质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由于地质存在人才断层现象,就业前景一片光明。
现在地质学有很好的前景,在这方面人才是很稀缺的,至少找工作会简单一些的,毕业生的就业率还是很高的,不过一般都是在野外工作,条件很坚苦。
三、就业方向地质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土资源、石油、冶金、建材、核能、材料、环境等领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或在各类民用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等勘察设计部门从事相应技术工作和在市政、环保、水利等部门管理工作,也可在各类企业及商贸公司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概述1. 第四纪的概念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纪,根据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定义,始于约258万年前,即上新世/更新世界限(Pliocene/Pleistocene boundary),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时期以频繁的气候波动、大陆冰川的周期性进退、海平面的升降以及生物特别是人类的出现和发展为特征。
2.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纪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成因分析;- 第四纪环境演变,包括气候变迁、海平面变化、生物地理分布等;- 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第四纪地质事件,如火山活动、地震、滑坡等。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地表形态的分类和描述;- 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地貌与气候、地质构造、生物活动等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3.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意义- 提供地球表层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帮助理解地球系统的动态变化;- 为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基础。
二、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地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地层对比的标志和手段;- 地层序列的建立和区域对比。
(2)第四纪气候变迁- 第四纪气候变迁的周期性和不稳定性;- 气候变迁的驱动机制和全球气候模型;- 气候变迁的地质证据和生物证据。
(3)第四纪生物群及其演化- 第四纪生物群的组成和特征;- 生物群演化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地质背景。
(4)第四纪地质作用与地貌类型- 第四纪地质作用的类型和特点;- 地貌类型的分类和成因分析;- 地质作用与地貌演化的相互关系。
(5)各类地貌的发育过程与影响因素- 河流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发育特征;- 地貌形成的外部因素和内部过程;- 地貌演化的动力机制。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地质学的概念: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的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的概念: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的概念:是指约2.4百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1.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
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塑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外力成因地貌。
4.顺地质构造地貌与逆地质构造地貌:凡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岩体等)与高地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等)与低地一致,称为顺地质构造地貌;反之称逆地质构造地貌。
夷平面: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的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减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地形。
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风化壳: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和残积物同义。
5.崩塌: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
形成条件:陡坡岩体由于近临空面释重应力产生与边坡平行的张性垂直裂隙,地下水侵入裂隙,使隙内风化加深,削弱岩体与边坡联结力,长期风化使裂隙的宽和深与日俱增,终使岩体突然发生崩塌。
6.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时代——第四纪的地质过程和事件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关注的时间跨度很大,涵盖了大约200万年以来的地质变化。
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地球经历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循环,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地质事件,对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冰川、冰期等与冰雪有关的地貌和过程,以及与这些地貌和过程相关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冰川、冰期等地质现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第四纪时期地球的气候变化、陆地演化和生物演化等重要问题,对理解地球系统的演化和未来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第四纪地质学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包括冰川和冰期等概念。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同时,本文还将总结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探讨其对理解地球历史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第四纪地质学,有望为人类认识地球系统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步介绍第四纪地质学的相关知识,向读者展示这个学科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本文的阅读,希望读者能够对第四纪地质学有更全面的了解,并进一步探索这个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未来发展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讨论和解释第四纪地质学的相关名词。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中给出第四纪地质学的概述,包括其定义、研究对象以及本文的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第四纪地质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其中,2.1小节将阐述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和范围,以便读者对该学科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我们将逐一解释几个重要的名词,包括冰川和冰期。
其中,2.2.1小节将解释冰川的概念、形成和作用,以及与其他地质现象的关系。
2.2.2小节将详细介绍冰期的定义、特征和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探讨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知识归纳整理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是经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举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
特点:1、人类的闪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闪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主要研究内容1、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照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地表形态。
研究内容: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非常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
研究想法:1、定性法: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2、定量法:仪器法。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阶段(第四纪)和历史阶段有过活动,现代正活动或未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1、时光上:第四纪研究260万年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光,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
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4、研究想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
5、实践应用: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第四纪地质(一)早更新世中国北部早更新世地层的成因是很复杂的,有河湖相的泥河湾组、三门组等,有土状堆积的红色土B 带,有洞穴堆积,有冰川堆积,有海相堆积,还有火山喷发堆积。
与中国北部情况相似,在南部,早更新世时也是以河湖相最为发育,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也有洞穴堆积和冰川堆积,以广西和庐山研究得最好;深度红土化的红土(网纹红土)分布也很广泛,但研究资料比较分散。
此外;还有海相地层和火山岩的分布。
西部的早更新世地层以山麓相砾石堆积为主,分布在新疆天山南北两麓及甘肃河西走廊;但在柴达木盆地则是湖相堆积类型。
此外,冰川堆积与火山岩类也较普遍。
(二)中更新世中国北部中更新世地层足以洞穴堆积的完整发育为特点,主要分布在北京周口店。
与早更新世相比,这一时期的河湖相堆积相对减少,而以坡洪积成因的土状堆积却得到广泛的发育,黄河中下游大山山前地带的红色土C 带及陕北榆林组就是这种土状堆积的典型代表。
渤海西岸有海相地层。
在太行山东麓及东北地区皆有火山岩分布。
另外,有些人认为太行山、燕山有冰川堆积。
南部中更新世地层,与北部相比,洞穴堆积同样占很重要的地位,分布极其广泛。
在长江上游有砾石相堆积。
与早更新世一样,我国西部的中更新世地层仍以砾石层为主,分布在祁连山山麓及河西走廊、天山山麓及准噶尔盆地北部。
在柴达木盆地则为细粒的盐湖沉积;高山地区分布有冰川堆积。
火山活动的产物也有分布。
(三)晚更新世中国北部晚更新世的河流相及河湖相沉积得到了广泛的发育,它分布在各大河两岸,常造成一、二级阶地,在黄河中下游还可造成三级阶地,高出当地河水面100 多米。
洞穴堆积相对减少。
多种成因的马兰黄土分布很广,差不多在红色土分布地区它皆覆盖其上。
中国南部晚更新世的河湖相堆积与北部一样,分布也很广泛,长江上下游皆有其代表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概述一、第四纪地质学概述1. 定义与时间范围-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地球表层在第四纪时期(约258万年前至今)的地质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2. 研究内容- 第四纪地质年代划分:基于地质事件、生物地层、同位素地层等方法,对第四纪进行详细划分。
- 第四纪地层对比:研究不同地区第四纪地层的相互关系,进行地层对比。
- 第四纪气候变化:探讨第四纪期间气候的周期性变化、重大气候事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第四纪生物群演变:研究第四纪生物群落的演替、灭绝与新生。
- 第四纪沉积学与沉积环境:分析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特征、分布及其形成环境。
- 第四纪地貌:研究第四纪期间地貌的形成、演化及其与地质构造、气候、生物等因素的关系。
- 人类活动对第四纪地质环境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质环境,以及这些变化的地质记录。
3. 研究方法- 地质调查与观测:包括野外考察、剖面测量、岩心取样等。
- 地球化学分析:利用元素、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地质过程。
- 古生物学研究:通过化石分析,重建古环境和生物演化历史。
- 同位素地质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测定地质年龄和追踪物质循环。
- 遥感与GIS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地表形态和地质现象。
二、地貌学概述1. 定义-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成因、分布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 研究内容- 地貌类型及特征:分类描述各种地貌形态,如山地、平原、丘陵等。
- 地貌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探讨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作用,如构造运动、水流、风力等。
- 地貌发育与演化:分析地貌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
-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和地貌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貌分类- 按成因分类:构造地貌(如褶皱山脉、断层崖)、侵蚀地貌(如峡谷、河流阶地)、堆积地貌(如沙丘、三角洲)、气候地貌(如冰川地貌、风化地貌)、生物地貌(如珊瑚礁、泥炭沼泽)等。
第四纪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貌学。
一、名词解释1洪流地貌洪积物2滑坡堆积物泥流堆积物。
崩塌:陡坡上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角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3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一般来讲时代较新的褶皱,往往形成顺构造地貌,即地貌形态与岩石的构造形态是一致的,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副地貌,向斜成正地形,时代较老的褶皱,往往形成逆构造地貌,即地貌形态与岩石的构造形态是相反的,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4、干旱期:当高纬区冰期时,冰盖上空冷高压反气旋往中低纬度移动,降水带南移,季风萎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气候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的时期。
湿润期: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方向收缩的同时,降水带北移,季风活动势力强,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降水量相对增加时期。
5滑坡:斜坡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滑坡要素:①滑坡体②滑动面与滑动带③滑坡床泥石流:是洪水夹带大量固体碎屑物质沿着陡峻的山间沟谷下泻而成的特殊洪流。
其中粘性泥石流是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速运动的重力流6、正形态—高出周围地貌。
如阶地,垅,丘。
负形态—比周围地貌低。
如谷地,洼地,坑,穴。
7、现代地貌——指全新世(≤1万年)的地貌,和当地的气候一致。
古地貌——指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参与现代地形,和当时的古气候一致8、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剥蚀面:内、外营力相近条件下剥蚀削平的有限地面。
如山足剥蚀面、冻融剥蚀面。
(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侵蚀面:限于河流地质作用9、冰期-第四纪时期全球性的降温期,此期内发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在大陆冰川作用区,大陆冰川从高纬向中纬扩大,引起生物群从极地向赤道迁移;在高山区,高山上部的山岳冰川向山下或向山外围扩大,生物群垂直分带向下迁移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性的增温期,地表大量的冰雪消融以致消失,大陆冰川消失或向高纬后退,高山区由山下向山上后退,但有大量的新生种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