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八百词词语辨析吕叔湘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0
副词“一律”“一概”和“都”辨析1.引言“一律”“一概”和“都”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三个副词。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对这三个副词的用法作了详细的说明,一些其他的虚词著作也基本因循了《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说法。
我们就以《现代汉语八百词》为主要依据简要地介绍一下它们作为范围副词的用法。
1.1 “一概”的用法“一概”是总括范围的副词,表示没有例外。
后面接两个以上的单音节词。
它又有两个用法:1.1.1 一概+动词。
如:(1)不分好坏,我都一概要。
(现代汉语八百词)(2)各有各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同上)1.1.2 一概+形容词。
如:(3)这些事我一概不清楚。
(现代汉语八百词)(4)心、肺、血压一概正常。
(同上)1.2 “一律”的用法总括范围的副词,表示没有例外。
后面要求至少有两个音节。
它有三个用法:1.2.1 一律+动词。
如:(5)所发文件会后一律回收。
(6)损坏公物一律照价赔偿。
1.2.2 一律[+是]+名。
(7)到会的少先队员一律[是]白衬衫蓝裤子。
1.2.3 一律+形。
比较少见。
(8)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
1.2.4 “一律”在句中修饰名词成分的时候,可以理解为当中含有一个动词,只是动词省略了而已。
例如:(9)来的三个人,一律长衫。
(“一律”后省略了动词“是”)(10)屋里的家具,一律新的。
(同上)1.3 “都”的用法表示总括全部。
除问话以外,所总括对象必须放在“都”前。
它又有几个用法:1.3.1 所总括的对象可以用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
如:(11)给谁都行。
(12)我什么都不要。
1.3.2 所总括的对象可以用连词“不论”“无论”和“不管”连接。
(13)不论大小工作,我们都要把它做好。
(14)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非常认真。
1.3.3 问话时总括的对象(疑问代词)放在“都”后。
(15)你都去过哪儿?(16)你刚才都说了些什么?2.“一律”和“一概”的相同点和区别2.1 “一律”和“一概” 的相同点“一律”和“一概”都可以在句子中作状语总括前面的成分,表示“全部、全都没有例外”的意思。
“常常”“经常”“往往”对比分析汉语中的频率副词“常常”“经常”“往往”在词义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点及差异。
文章通过对“常常”“经常”“往往”三个词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系统说明“常常”“经常”“往往”之间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标签:常常;经常;往往;对比;分析汉语中的频率副词“常常”“经常”“往往”在词义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点及一些细微的差异。
外国汉语学习者对这三个词之间存在的差别,一般难以做到有效区分,容易产生偏误。
本文对“常常”“经常”“往往”三个词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语义对比1.语义共性在吕叔湘编著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其分别对“常常”“经常”“往往”进行了释义。
“常常”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
“经常”常与“时常”通用,表示事情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
“往往”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出现。
结合其他著作对“常常”“经常”“往往”的释义,可以总结出三者在语义上存在的共性,即都可以表示行为、事情多次发生,都具有频发性。
这一语义共性使得“常常”“经常”“往往”在某些句子可以互换。
例如:(1)该阶段常常/经常/往往与第一阶段同时进行。
(2)广告常常/经常/往往大量采用妇女的形象。
在例(1)中,“常常”“经常”“往往”都适用于该句子,表示“该阶段”多次与“第一阶段”同时进行,表达一种频发性。
例(2)中,“广告大量采用妇女的形象。
”是一种客观陈述,加上“常常”“经常”“往往”修饰后,表达多次、频繁发生的效果。
2.语义差异“往往”相较于“常常”“经常”在语义上具有推论性,在语义表达上具有总结的意味。
这一语义特征使得人们在使用“往往”时需要交代一定的语境或条件。
在一些句子中,“常常”“经常”可以替换“往往”,而反过来则不一定适用。
例如:(1)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往往/常常/经常选择一种方言作为“通用语”,用作方言区之间交际的工具。
(2)我们常常/经常/往往看到他。
“可惜”和“遗憾”语法语用辨析“可惜”和“遗憾”都可表达“惋惜”之义,二者的用法却存在差异。
“可惜”和“遗憾”的词性、词义都有不同,都作形容词时,均可充当谓语、定语和补语,且“可惜”的用法比“遗憾”的用法更加灵活和广泛。
二者的差别还体现在词性和语用上:“可惜”和“遗憾”充当状语时词性不同,二者的否定形式也不同,并且“可惜”已经衍生出动词的功能;语用上“可惜”更多用于非正式的口语之中表达惋惜、不满、劝勉等消极或积极的情感;“遗憾”更多用于正式的书面语中表达沉重、无奈或劝勉等积极的情感。
标签:“可惜” “遗憾” 语法语用辨析一、引言近义词辨析是现代汉语的重点和难点,以往的研究对“可惜”和“遗憾”这组近义词辨析较少,笔者认为有必要就二者的异同作进一步研究。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可惜”的解释为“值得惋惜”,指出“可惜”可作形容词和副词。
①《现代汉语词典》对“可惜”的解释是“令人惋惜”,对“遗憾”的解释是:作名词指“遗恨”;作形容词指“不称心,大可惋惜(在外交方面常用来表示不满和抗议)”。
二、“可惜”和“遗憾”的语义、语法辨析(一)“可惜”“遗憾”作形容词的异同吕叔湘(1980)指出,“可惜”作形容词充当谓语时主语常是动词语或小句,作为形容词的“可惜”具备形容词的一般功能,如能受“很”“非常”“太”“真”等副词修饰,可作谓语,后面可以带补语,但不能带宾语。
“遗憾”作形容词也能充当谓语,不能带宾语,但“遗憾”作谓语时灵活性不如“可惜”。
1.充当谓语(1)这块碎布扔了可惜,留着还能用。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这块碎布扔了遗憾,留着还能用。
(2)昨天没看这个电影真可惜(遗憾)。
②(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3)可惜(遗憾)得很,我的蛋糕都压碎了。
(郝雪飞《“可惜”的用法》)例句(1)~例(3)都是说话者表达对一件事情的惋惜,是说话者的主观感受。
因此在“可惜”和“遗憾”前面可以加上表示心理活动的“觉得”“认为”“感到”等词语,如果要增强说话者的感情,可在“可惜”和“遗憾”之前加上“很”“非常”“真”等副词。
副词“才”与“就”在句法中的异同摘要在现代汉语中,“才”与“就”是使用频率很高,而又具有着复杂意义和用法的副词。
有关副词“才”与“就”的研究很多,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才”与“就”在句法应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其表义类型及结合功能两个方面去探讨、分析“才”与“就”在句法中的用法。
“才”与“就”都属于主观性相当强的副词,具有基本相同的表义类型,但在具体的用法中,所表达的语义,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时与量两种表义类型中存在着的差异最大。
副词“才”与“就”都具有很强结合功能,但副词“才”在结合功能上更要优于副词“就”。
关键词:副词“才”“就”表义类型主观性结合功汉语是一种词根语,由于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虚词在汉语中承担着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职责。
据统计,汉语中所使用的虚词总数约700多个,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很高,而且个性强,运用复杂。
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和运用复杂,构成了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特殊的重要性。
因此,虚词历来都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虚词词类所揭示的特点对于了解该类各虚词的用法是远远不够的。
同一类,甚至是同一小类里的虚词在用法上所存在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例如副词“才”与“就”都可以表示时间、表示、数量、关联等等,但他们在具体的用法及所表达的意义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副词“才”与“就”的语法意义,在副词研究领域中,各家说法是不一样的。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 1980)列举了“才”的五个语义项,“就”的七个语义项;〈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大学中文系55、57级语言班编 1982)列举了“才”的四个语义项,“就”的六个语义项;《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 1998)列举了“才”的五个语义项,“就”的四个语义项;《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现代汉语辞系(陶然、萧良、岳中、张志东)1995)列举了“才”的五个语义项,“就”的四个语义项。
我们通过对以上四家的说法的分析、比较,最终发现关于“才”和“就”的各自用法,实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彼此之间大同小异。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一】字词解释1、吕叔湘:吕叔湘(1898-1976),现代著名汉语学家,被誉为“汉语学之父”。
他是先行同化语言学,并发展出了现代汉语教学语言学理论,为世界汉语教学和汉语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2、汉语八百词:汉语八百词(又称吕叔湘八百词),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最为广泛使用的自然语言的汉字词表。
它经历了近百年的演变,反映出汉语的时代演变。
【二】贡献吕叔湘为现代汉语教学和汉语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改进了汉字表意文字分类法,根据汉字的起源、音肤和义结等特点,将汉字按照意义意向由抽象到具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抽象表义,也叫做象形文字;另一类是由抽象内容而变形,或由抽象意义变化形成的具体文字,也叫做会意文字。
他还发展出暂留音法,暂留音法的主要意义是,由于汉字的简化,有的汉字失去了字音。
为了方便汉字的表述和读写,他提出在简化汉字的同时,应该将失去的字音取一个暂时音来代替它,使用一种朗读音测试字义,形成系统的字音解释系统,也就是暂留音法。
暂留音法解决了读写困难,并为后来汉语拼音正式建制提供了良好资料。
【三】吕叔湘汉语八百词吕叔湘汉语八百词由他在上海大学1936年开发的汉语普通话课程正式制定。
这套词表对1930年的四大普通讲述文字(廣東話、晉語、徽語和客家話)以及汉语拼音文献中出现的800多个汉字进行统计,并将其分类研究,形成了自然普遍的汉字词表。
汉语八百词选择出汉字在普通话说话中最常用的汉字,组成了一套包括词语、句式和句子,反映汉语普通语特征的书写规范,有助于解决中国不同民族宗教讲述文字的书写规范困境。
【四】时代价值吕叔湘的汉语八百词不仅满足现代汉语的读写需求,还满足了大量活说话的普通话的学习要求。
它促进了汉语拼音的普及,使汉语普及,使普通话成为一个联系中国不同民族的桥梁。
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新时代的桥梁,是建设中国梦的基础和动力,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现代汉语的“半A半B”式人文艺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一班11411020131陈小艳摘要:《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84)认为:“半A半B”里,A,B为音节相反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或名词。
表示相对独立的的两种性质或状态,同时存在,在句法上它可以充当定语、状语、谓语和宾语。
故对“半A半B”式做进一步考察。
关键词:“半A半B”式,A,B类型,“半A半B”格式。
一. A.B的类型及意义关系1. A,B的类型。
“半A半B”里,A,B常见的是单音节动词,其次是单音节的形容词或名词。
A,B的词性一般是相同的。
例如:A,B均为单音节动词:半工半读,半疯半醒,半开半掩。
A,B均为单音节形容词:半真半假,半明半暗,半红半白。
A,B均为单音节名词:半人半鬼,半粮半菜,半水半雾。
但,需要注意的是:(1)“半A半B”限于粘合结构,不包括“半是…半是…”“半带…半带…”等形式。
(2)“半”用在量词前,这是基本用法。
(3)A,B 不一定都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
(4)A,B的语法类别大多是相同的,但也可以不同。
2.A与B的意义关系。
A与B的意义关系,有三种情况,并不限于“意义相反”一种情形:A、B意义相反:半睁半合,半真半假,半推半就。
A、B意义相近:半遮半掩,半昏半迷,半心半意。
A、B意义相差:半黑半黄,半躺半坐,半师半友。
二.“半A半B”格式的构成基础1.“半”的意义及其数值域。
《现代汉语八百词》(1984,54页)认为“半A半B”的“半”是副词,表示“一半程度,不完全”的意义。
“半”表示“部分”的意义(包括“一半,不完全”)。
部分是相对于整体来说的,如果把整体记为1,那么“半”的数值域在0—1之间,即“0<半<1”,处于混沌的数量状态。
“半”的数值有三种可能:0<半<0.5;半=0.5;0.5<半<1.这三种状态在句子中都有可能存在。
如:箱中的猫死去和活着的概率相等,即猫的状态概率分布为(死:活)=(1/2:1/2)。
现代汉语八百词列举后煞尾
现代汉语八百词,由吕叔湘编著,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经典之作。
至于您提到的“后煞尾”,可能是指词语后缀,是附着在词根后面、表示附加意义的词缀。
例如:
1. 名词后缀:
-子:桌子、椅子、鞋子、车子
-儿:花儿、鸟儿
-性:可能性、偶然性
2. 动词后缀:
-化:绿化、美化
-见:不见了
3. 形容词后缀:
-的:快乐的、悲伤的
-然:忽然、显然
-度:温度、湿度
4. 副词后缀:
-地:默默地、悄悄地
-样:一样、似的
以上只是部分例子,实际上现代汉语的后缀数量庞大,使用也比较灵活。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建议阅读相关文献或语法书。
现代汉语八百词词语辨析吕叔湘1.按&按照(二者的选择与后面名词音节的多寡有关)按时完成按照预定期限2.巴不得&恨不得巴不得希望的是可能做到的事巴不得有人来帮帮忙宾语可以带否定式巴不得不去巴不得可以加“的”修饰名词正是我巴不得的事恨不得希望的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我恨不得马上见到他3.不比&不如都用于对比不比强调前后两者有差异,但不一定谁好谁坏不如强调前者不如后者4.不必&未必不必是必须的否定,不需要、用不着未必是必定的否定,不一定5.不得了&了不得高兴得后加二者没什么区别,但了不得可做定语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了不得可以做有(没有)的宾语,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了不得可以表示超乎寻常6.不管&不论&无论不管多用于口语不论,无论多用于书面语,后常可接如何,是否,与否等文言色彩的词不管天气热不热无论天气热还是不热7.不及&不如不及用来比较不同的人或事物前后只能是名词不如除此之外还能比较动作行为的利弊前后可以是名词、动作或小句8.采取&采用采取对象多为抽象名词,如策略、方针、态度等后可接名、动、形容词宾语采用对象多为具体事物或某种方法,后只能接名词宾语9.参与&参加参与指参加事物的计划、讨论、处理等活动参加加入某种组织或对某事提出意见10.曾经&已经曾经现在已结束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现在可能还持续时间一般是不久前11.朝&向用朝的都可以用向向可以用在动词后,朝不可以跑向终点向还以用在抽象名词向群众学习12.除非&只有只有从正面提出唯一的条件只有,才。
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条件,语气更重除非是。
除非才。
除非,不。
13.处处&到处到处多指具体的场所处处可指抽象的场所14.此外&另外此外和另外都可以当连词另外还有指别词的用法。
另外的人都去了15.在&当在只能跟处所词、方位词结合在头上泼冷水当只能跟少数名词组合当头泼冷水16.而况&何况二者基本用法相同,都可表示反问加强语气何况前可加“更、又”17.非常&十分非常可以重叠使用十分不可以重叠十分前可用不18.分别&分头一般都可用于多个主体对多个客体或多个主体对同一个客体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我准备分别找老李和小张了解情况19.刚刚,刚,刚才刚,和刚刚都是副词用刚(刚刚)的句子,动词后可以跟时量短语我刚来一会儿刚才是时间名词20.各&每都指所有的个体,但意义上的重点不同每着重于取出一个或一组做例子每个人都有三辆车每加名词要与量词连用各着重于同时遍指,可以直接加名词各家各户21.固然&虽然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22.管/不管管他是谁后要加代词不管什么人后可直接加疑问代词23.由&归归只用于划分职责范围,由不限于此专机由(归×)三架战斗机护航24.还&又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又”表示已实现的动作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25.好在&幸亏“幸亏”指由于某种偶然出现的有利的条件而避免了不好的后果“好在”所表示的某种有利条件是本来就存在的幸亏遇到警察才转危为安好在我带了伞26.何苦&何必都表示无必要、不值得,但“何苦”比“何必”语气更重。
103355 学科教育论文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点儿”和“一点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绝大部分的留学生对“有点儿”和“一点儿”的用法,无论是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上,经常出错。
如:“这个东西一点儿便宜”,“你说话一点儿快,慢点说”等等。
可见,“有点儿”和“一点儿”的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因此有必要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两者进行进一步的辨析,帮助留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两个词的用法。
一、“有点儿”和“一点儿”易混淆的成因《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有点’用作副词,表示程度不高,稍微,作状语;有时是“动+量”,后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宾语,用作谓语。
‘一点’是数量词,表示数量少而不确定,可作宾语、定语、主语、补语和状语。
”但是两者都有程度轻,有稍微之意,且在英语中都可以用“a little”表示,很明显两者在语义上相近,容易混淆。
两者不仅语义接近,而且修饰成分具有共性。
“有点儿”经常与形容词或者状态动词连用,表示程度较低。
例:1、这个人有点儿聪明。
2、今天天气有点儿冷。
在这两个例子中,“有点儿”用作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聪明”状态动词“冷”,都表示程度比较低。
“一点儿”经常是形容词、动词的后续成分,表示“略微”的含义,程度较轻。
例:1、孩子们现在学习好了一点儿。
2、说话小声一点儿,孩子们睡了。
上面的例子中,“一点儿”分别放在了形容词“好”和状态动词“小声”后,意味着其对应的形容词、状态动词程度比较低。
由此可见,“有点儿”和“一点儿”都可以同形容词和动词连用,而且在语义上都有表示“少量”“程度较轻”的意义,所以留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
二“有点儿”和“一点儿”语意、词性、语用对比(一)语意、词性对比《现代汉语词典》等大多数辞书认为“有点儿”表示的程度不高;稍微(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有点儿+形容词,表达一种消极、负面的评价,例:他今天有点不开心;这句话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也可以用来表示中性或积极的事情,例:这杯水有点儿烫手。
辨析“能”与“可以”摘要:“能”和“可以”是助动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近义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较难掌握的两个动词。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对比分析助动词“能”和“可以”的异同,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能、可以、语法、语义一、引言助动词又叫能愿动词。
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能愿动词的区分并不是难事,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留学生往往难以正确的使用这两个词,经常造出别扭甚至是错误的句子。
如:*今晚的晚会,你能/可以来参加吗?A1 *能。
/我能来。
(可以√)A2 *不可以。
(不能)*阿里真可以写。
(能√)*他很可以团结周围的人。
(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多老师对这两个词的解释难以到位,甚至有时解释是约定俗成或者是语感。
纵观现有的语法书,对这两个词的区分也并不多。
大部分的解释都存在以下的缺陷:(一)有的书只是单纯的列举了这两个词的大量义项。
单纯的义项列举只会让学生越学越糊涂,没有对其系统的了解。
(二)有的语法书将义项分类概括,但所分的类条分缕析,没有触及本质。
分的类过细,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甚至使学生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
本论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义项,然后将“能、可以”的义项分为三个方面:能力、可能、许可。
然后从语法、语义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异同。
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仅仅列举义项,而脱离句子和上下文。
因此,本文还从这两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最后根据以上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贡献。
二、义项分析根据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能、可以”的义项的分析,我们可以将两者归为三类:表能力、可能、可以的“能、可以”。
另外,吕叔湘先生认为“可以”义项中还有“值得”这一义项,如:美术展览倒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很可以研究一番。
但武荣强在《助动词“能”和“可以”用法考辨》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这类句子仅是表示“建议、推荐”的语气。
此时,一般用“可以”不用“能”。
了得\了不得\得了\不得了对比《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了得、了不得、得了、不得了”四个词语的解释,发现两部工具书在一些义项的设立上存在差异。
本文通过大规模语料检索,在实际语例的基础上重新分析了四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和句法分布状态,它们呈现出了一种较为整齐的对应格局。
工具书中词语的义项应该根据真实语料的实际情况来设立或废止,以避免漏收义项或多设义项。
标签:了得了不得得了不得了义项一、引言考察《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99,以下简称《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吕叔湘等2005,以下简称《词典》)中对“了得、了不得、得了(liăo)①、不得了”四个词语的解释,发现两部工具书在义项的设立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如表1的对比所示。
表1:《八百词》和《词典》中四个词语的义项对比《八百词》义项《词典》义项了得同“了不得”2项。
专用于反问句。
①用在惊讶、反诘或责备等语气的句子末尾,表示情况严重,没法收拾(多跟在“还”的后面);②不平常;很突出(多见于早期白话)。
了不得①形容大大超过寻常,很突出;②表示情况严重,没法收拾;③表示程度很深。
只作补语。
①大大超过寻常,很突出;②表示情况严重,没法收拾。
得了(未收录) 表示情况很严重(用于反问或否定句)。
不得了①表示情况很严重,没法收拾;②表示程度很深。
用于“得”字句。
①表示情况严重;②表示程度很深。
这种差异是反映了词条义项的新发展,还是由于哪一本工具书出现了疏漏所致?要回答此问题,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四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到底有怎样的义项解释。
二、四个词语的义项及句法分布我们借助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语料库),搜索了四个词语的相关语例,并根据这些实际语料,梳理了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实际义项情况,得出了一些不同于《八百词》和《词典》的结论。
同时我们还对它们各自的句法分布做了大致考察,梳理和考察的结果详述如下:(一)了得《词典》中“了得”有两个义项,我们统计了CCL语料库中所有“了得”的用例,共419例。
副词“原来”和“其实”的对比考察“原来”与“其实”是现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副词,二者在语义方面有某些相似交叉之处,留学生学习了这两个词后,常常混用。
所以本文从语义、语用两个方面对“原来”和“其实”做了对比考察,以期对学习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标签:原来其实语义语用一、引言副词“原来”和“其实”都可用来表评注。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原来:①起初;没有经过改变的;②表示发现真实情况。
(本文分别记作原来1和原来2)其实,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本文只讨论“原来2”和”其实”的区别)根据这样的解释,“原来2”和“其实”语义有某些相似交叉之处,在句中它们有时可以换用。
例如:(1)几天以前,大学同学聚会,只有她一个人没来。
她给我们发了一封E-mail:“对不起,我因为工作忙,回不了国,很遗憾。
祝大家快乐、幸福。
”后来有人告诉我,其实她很想回来,但是又怕使自己痛苦。
原来上大学的时候她和我爱上了同一个男同学,就是我现在的丈夫。
(《初级汉语·下》)(2)毕业以后她去了美国,我还以为她是因为羡慕美国人的生活,其实她是为了我的幸福才一个人去了美国。
(《初級汉语·下》)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副词“原来2”,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副词“其实”呢?什么情况下二者可以互换?互换后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根据大量的语料来考察、分析它们各自的使用条件。
本文正是从语义、语用两个方面试图具体描写说明副词“原来2”和“其实”的用法,并由此提出无论在汉语教学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即在辨析近义虚词时,要重视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进行。
二、语义比较(一)“原来2”的语法意义《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大中文系55、57级语言班,1982)、《现代汉语虚词》(景士俊,1980)对“原来2”的释义大致相同,表示说话人发现了从前不知道的情况或表示对某种情况有所醒悟。
一、"做"和"作"用法的区分分类:词语辨析"作"和"做"用法的区分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复杂,有的情况下还有争议。
根据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中提出的意见,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抽象一点的、书面语色彩重一点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如"作罢,作废,作对,作怪,作乱,作价,作曲,作文,作战,装模作样,认贼作父"。
不过,吕叔湘认为,区别的标准不是绝对的,遇到没有把握的词,他宁可写"作"不写"做"。
参考词典和有关专家的意见,下面对"作"和"做"用法的区分从语法和语义两方面进行分类辨析。
一、"作"作为双音词的语素和成语的语素的用法(一)制造:制作、作伪、作票、作俑、始作俑者、自作自受、为人作嫁、作茧自缚。
(二)工作、做工:劳作、作息、操作、深耕细作、日出而作。
(三)从事、进行某种活动:作法、作弊、作战、作恶、作案、作孽、作怪、作梗、作奸、作乱、作伴、作罢、作保、作为(指所作所为、行为、主动的行为)、大有作为、作恶多端、作奸犯科."作法"有三种用法:①指道士等施行法术;②写文章或绘画等的方法,如"小说作法"、"国画作法";③办事或制作物品的方法。
用于含义③时,一般写成"做法"。
(四)创作:写作、作文、作画、作诗、作曲、作家、作者。
(五)著作、作品:大作、杰作、拙作。
(六)为、充当、当作:作废、作伴、当家作主、为虎作伥、认贼作父、作贼心虚。
(七)故意装出某种样子:装作、作态、作派、装聋作哑、装模作样。
(八)起、兴起、出现:振作、一鼓作气、兴风作浪。
“做报告”,还是“作报告”“作”和“做”的某些用法,从来就是众说纷纭,专家们各有各的见解,好似到如今两个字的一些用法也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
做和作这两字区别是什么呢?我把《新编现代汉语多功能词典》和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的有关内容打出来,你自己参考吧。
你一看就明白了。
《新编现代汉语多功能词典》的相关解释:【辨】作和做:都可以作动词,表示从事某种活动。
在“作〔做〕诗”“做〔作〕文章”“叫〔作〕做”“当〔做〕作”等词语中可以互相换用。
区别在于:①适用的范围不同。
用“做”的地方大多都可以换用“作”;但有的用“作”的地方,却不能用用“做”,如“枪声大作”、“成功之作”等。
②所带的宾语不同。
“作”常带动词作宾语,如“安排”“演说”“估计”“斗争”“分析^p ”“研究”“调查”“评论”等,也可带较抽象的、有较浓书面语色彩的名词作宾语如“文章”“曲”“诗”等;“做”多带较详细的、有较浓口语色彩的名词或代词作宾语,如“饭”“衣服”“事〔儿〕”“活〔儿〕”“手艺”等。
③词性不同。
“作”还兼名词,“做”不兼名词。
《现代汉语八百词》的相关解释:[比拟]做与作语音上二者在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区别。
习惯上,详细东西的制造一般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抽象一点的,书面语色彩重一点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如“作罢,作废,作对,作怪,作乱,作价,作曲、作文、作战、装模作样,认贼作父”等。
虽然说得很明白了,但是在详细的语言环境,两个字的用法有时很容易说清,约定俗成。
“做客”,动词,是动宾关系,侧重指到亲戚、朋友处走访、聚会或是串门儿、聊天,强调的是就地、临时性的。
或表示互相间的一种应酬〔客套话〕。
如,他去同事家做客。
“作客”,动词,是连动关系,“客”名词作动词用,是“寄居”、“客居”或“旅居”之意。
侧重指寄居在别处,强调的是异地他乡、长期性或永久性的。
如,作客于异地他乡。
这样说来,“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中,一定要写成“做”,假如写成“作”就错了。
1.按&按照(二者的选择与后面名词音节的多寡有关)按时完成按照预定期限2.巴不得&恨不得巴不得希望的是可能做到的事巴不得有人来帮帮忙宾语可以带否定式巴不得不去巴不得可以加“的”修饰名词正是我巴不得的事恨不得希望的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我恨不得马上见到他3.不比&不如都用于对比不比强调前后两者有差异,但不一定谁好谁坏不如强调前者不如后者4.不必&未必不必是必须的否定,不需要、用不着未必是必定的否定,不一定5.不得了&了不得高兴得后加二者没什么区别,但了不得可做定语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了不得可以做有(没有)的宾语,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了不得可以表示超乎寻常6.不管&不论&无论不管多用于口语不论,无论多用于书面语,后常可接如何,是否,与否等文言色彩的词不管天气热不热无论天气热还是不热7.不及&不如不及用来比较不同的人或事物前后只能是名词不如除此之外还能比较动作行为的利弊前后可以是名词、动作或小句8.采取&采用采取对象多为抽象名词,如策略、方针、态度等后可接名、动、形容词宾语采用对象多为具体事物或某种方法,后只能接名词宾语9.参与&参加参与指参加事物的计划、讨论、处理等活动参加加入某种组织或对某事提出意见10.曾经&已经曾经现在已结束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现在可能还持续时间一般是不久前11.朝&向用朝的都可以用向向可以用在动词后,朝不可以跑向终点向还以用在抽象名词向群众学习12.除非&只有只有从正面提出唯一的条件只有,才。
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条件,语气更重除非是。
除非才。
除非,不。
13.处处&到处到处多指具体的场所处处可指抽象的场所14.此外&另外此外和另外都可以当连词另外还有指别词的用法。
另外的人都去了15.在&当在只能跟处所词、方位词结合在头上泼冷水当只能跟少数名词组合当头泼冷水16.而况&何况二者基本用法相同,都可表示反问加强语气何况前可加“更、又”17.非常&十分非常可以重叠使用十分不可以重叠十分前可用不18.分别&分头一般都可用于多个主体对多个客体或多个主体对同一个客体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我准备分别找老李和小张了解情况19.刚刚,刚,刚才刚,和刚刚都是副词用刚(刚刚)的句子,动词后可以跟时量短语我刚来一会儿刚才是时间名词20.各&每都指所有的个体,但意义上的重点不同每着重于取出一个或一组做例子每个人都有三辆车每加名词要与量词连用各着重于同时遍指,可以直接加名词各家各户21.固然&虽然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22.管/不管管他是谁后要加代词不管什么人后可直接加疑问代词23.由&归归只用于划分职责范围,由不限于此专机由(归×)三架战斗机护航24.还&又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又”表示已实现的动作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25.好在&幸亏“幸亏”指由于某种偶然出现的有利的条件而避免了不好的后果“好在”所表示的某种有利条件是本来就存在的幸亏遇到警察才转危为安好在我带了伞26.何苦&何必都表示无必要、不值得,但“何苦”比“何必”语气更重。
何苦一般可以可换成何必,何必不一定可以换成何苦何苦(何必)在这种小事上费脑筋。
她根本不会唱歌,你何必(何苦×)为难他27.既&既然连词“既”不能用在主语前,书面语色彩比“既然”重既然你。
28.既然&因为都用于因果关系,既然强调后面的推断。
因为则是提出实际的原因。
29.简直&几乎简直接近完全几乎表示接近,程度较轻30.尽管&不管尽管表示一种事实不管表示假设31.进而&从而进而强调进一步的行动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进而建立了岗位责任制从而表示除上一步的行动外,还跟上文有条件或因果关系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从而大大提高了产量32.举行&进行举行后面可带名词宾语,进行不能举行一个展览会绝&决都是副词,用在否定词无、非、不前,表示完全否定但绝还可以表示穷尽33.来着&过来着只用于已经发生的事,因此没有否定句。
一般指不久前发生的事过可以用于没有发生过的事,因此可以有否定。
可以指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我没去过兰州/ 我没去兰州来着×34.马上&立刻马上的时间宽度比立刻大,立刻只是表示当时,即刻马上就立春了35.莫非&难道都是语气副词难道表示反诘,莫非主要表示怀疑和推测36.莫如&不如不如可带名词短语,莫如不行我的梨不如你的大37.能&会都可表示初次学会和有可能恢复某种能力,只用能达到某种效率,只用能38.偶尔&偶然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频率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39.动/形+ 起来动形+下去起来强调开始一般多为积极的下去强调继续一般多为消极的40.千万&万万千万只用于祈使句千万不可大意万万只用于否定句万万没想到万万语气比千万强41.前后&先后前后可用于空间,先后不能前后指整段时间,前后放映三个小时先后强调时间上的顺序先后指修饰动词,前后不限42.却&倒倒后多表示积极意义的词语倒有时可表责怪意义你说得倒容易却的转折程度较低43.确实&的确的确只能做副词,不能做形容词这个是确实(确确实实的)消息44.群&批批含有次数的意思,不表示集聚的意思昨天又来了一批新同学,今天已经是第四批了群表示集聚45.如何&怎么如何多用于书面做指代词时,如何用于句末表示征求意见怎么用于句首表示惊讶46.上下&左右“上下”多指年龄“左右”除指年龄外,还可指时间、距离晚上九点左右,长度八百米左右47.始终&一直大部分时候可以换用但一直后的动词可以带时间宾大雪一直下了三天一直可以指将来我打算一直在这儿住下去48.势必&必然用势必的地方都可以用必然,反之不行势必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多用于社会生活方面水加温到了沸点,必然会变成水蒸汽49.双&对跟肢体、器官无关的东西不能用双,只能用对一对矛盾对有儿化用法,双没有50.顺&沿沿可用于抽象意义的途径,顺不行沿着改革的方向前进。
51.丝毫&一点儿丝毫只用于否定式,一点儿不受此限丝毫一般不修饰具体名词没一点儿水52.所有&一切所有是形容词,一切有指别词的用法,都可以修饰名词一切只能直接修饰名词,不能加的,所有加不加都可以。
所有(的)问题一切问题所有指某种事物的全部数量所有的困难都解决了(数量)一切必指某种事物包含的全部类别一切困难都不怕(强调所有种类一切只修饰可以分类的事物一切生物53.台&出出只能用于戏曲,一个独立演出的剧目叫一出台可用于歌舞,戏剧。
一台戏可以有几出戏54.据说&听说二者都可以做插入语,等于我听别人说听说还可以带了、过听说还可以作谓语55.通常&常常通常多指带有规律性的动作我们通常星期四下午碰头常常多指在不长的时间内不止一次出现某种动作行为他工作积极,常常受到表扬56.突然&忽然忽然同副词突然,一般可以换用,但突然更强调发生的出人意料忽然很少用在主语前57.往往&常常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行他希望常常去58.未免、不免&难免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不免、难免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不能混用59.无须、甭&不必无须不能单用,甭、不必可以单用无须可用于主语前,“不必,甭”不能60、相&相互相多用于书面,互相不限相多修饰单音节动词,互相一般不修饰单个的单音节动词想还可以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态度实不相瞒好言相劝61、些&点“些”可用于可计数的事物,“点”不大用于可计数的事物(这、那、这么、那么加点可以)些表示的量不一定很少,点都表示少量62、需要&须要须要是助动词需要是动词,兼有名词用法,可带名词、动词、小句作宾语63.要么&或者作为连词,都表示选择关系要么只连接句子,或者除了连接句子外,还可以连接名词性词语要么比或者委婉,含有商量的意思64、又&也也表示和他人动作相同又表示和自己以前的动作相同65、一方面、一边、一面一方面侧重表示并存的两个方面,时间可有先后。
“一边、一面侧重表示同时进行的两种动作”66、一概&一律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两者都可以概括人,通常用一律一律凭票入场67、一起&一齐一齐表示在时间上同时发生的事情或在同一地点发生的事情一般不能互换68、一直&从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二者可以通用,但从来的语气更重他一直(从来)就很随便持续的时间较短,离现在较近只能用一直最近一直很热69、以后&后以后可以用作名词,后不可以等~我再慢慢跟你说吧70、以及&及&和及只能连接名词性成分以及前能停顿,及不能及后可以用“其”,“以及”后可以用其他“以及、及”所连接的常常前边是主要的,后边是次要的以及可以连接小句,及、和不能71、以为&认为都表示作出判断,但以为的语气较轻以为多用于与事实不符的论断,认为一般用于正面的判断认为前面可以用被,以为前面只能用让游泳被当地的孩子们认为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运动你的态度让别人以为你不同意这样办72、以致&以至以致多用于不好的或说话的人不希望的结果73、应当&应该&该该可以用于假设句的后一分句,表示情理上的推测如果你再不回去,就该被骂了该可以和会连用,应当应该不能你这样说,该会造成什么影响呢该可以用于“有多....”前,应当应该不能该前可以用又,应该应当不能,只能用也74、由于&因为口语用因为,较少用“由于”二者都是连词,由于可以和因此、因而配合因为可以用在后一小句。
我昨天没来,因为我病了。
75、越发&更加越发同一事物的比较两种事物比较只能用更加76、再&又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用于未实现的,又用于已实现的再&才再表示动作尚未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才表示动作已实现,但实现的晚再&更二者都能表示程度更高,但更的适用范围比再广77、照&按“照”不能跟表示期限、时间或其他界限的词组合,下例用按不用照。
按期举行,按时完成照有模仿、临摹的意思,按没有照猫画虎,照着字帖一笔一笔的写78、这么、这么着、这样作为指别词,“这么”可以指示程度、方式和数量,不能指示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