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产后瘫痪的调查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99.35 KB
- 文档页数:1
奶牛产后瘫痪的诊治1 病例笔者于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在榆中县部分奶牛养殖场户兽医诊治中,共诊治奶牛常见产科疾病产后瘫痪的病例25例,其中产后瘫痪轻症病例17例,重症病例8例,治愈23例,淘汰2例,治愈率达到92 %。
2 临床症状奶牛产后瘫痪又叫乳热症,是高产奶牛产后突然发生的急性低血钙症。
患病的牛通常产后0~15 d,多发在分娩后12~72 h发生,少数也发生于4 d以上出现。
无明显的季节之分,第一胎及第四胎以上牛只多见,第二胎少见。
患牛食欲正常或减退,体温正常,心率正常或有增加(80~100次/ min),有的见心动过速或有心律不齐,多数患牛频频试图站立,然其后肢不能完全伸直,只能以部分屈曲的两后肢沿地面爬行,有的患牛两后肢向后移位而呈现出犬坐姿势或蛙腿姿势。
由于产后血钙过低,产伤性麻痹,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等原因而导致瘫痪卧地不起。
有的病畜表现精神迟钝、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瘤胃活动、排尿、排粪停止。
目光凝视、步态摇摆、站立不稳、后肢交替踏脚、肌肉震颤、鼻镜干燥,随后表现瘫痪。
卧下时四肢集于躯干下,头向前伸,不久四肢伸展,头部弯向下侧(颈部弯曲呈S状),病畜昏睡、眼睑反射迟钝或消失、呼吸缓慢,脉博微弱。
3 病因母牛产后迅速泌乳,大量的钙从乳中排出,使血钙的含量急剧下降,导致大脑皮质发生延滞性抑制。
由于平时运动不足,饲料单一,矿物质、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等也可引起发病。
4 诊断根据病畜的临床症状和典型特征及发病时间等可做出临床诊断,但应估计器官损害的严重性,以便能判断预后和决定采取的措施,因此首先应检查肝、肾和心肌的功能,尤其应估计运动器官损伤的程度,如神经麻痹,肌肉破裂,骨节脱位,肌腱断裂,骨折,产后肝功能不全、麻痹性乳房炎,产后血钙过低性轻瘫,肠骨挫伤,从视诊、触诊(包括直肠检查)和从牛的知觉敏感性、站立时表现、尿检、乳房检查诊断牛的器官损伤程度,同时配合血液生化检查可有助于临床确诊。
投资与创业2016.6一㊁发病原因奶牛分娩后大量泌乳,大量的钙㊁磷从乳汁中排出,造成血钙㊁磷的含量急剧下降㊂奶牛分娩前后,由于胃肠道消化机能减弱,分娩时雌激素升高致使钙的吸收降低,甲状腺机能减退㊂圈舍牛运动场地潮湿,有的牛久卧湿地,夜露风霜,阴雨水淋,风寒便乘虚而伤及肌肉皮肤,流窜经络,侵害关节筋骨导致经络阻塞,诱发该病㊂1.血钙浓度降低㊂奶牛分娩后,血钙浓度急剧降低,是引起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㊂使血钙降低的因素有以下几种㊂奶牛分娩前㊁后血钙进入初乳且动用骨钙的能力降低,是引起血钙浓度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㊂干奶期母牛甲状腺的机能减退,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导致奶牛动用骨钙的能力降低㊂奶牛妊娠末期如不更改饲料,特别是饲喂高钙日粮的母牛,血液中钙浓度增高,刺激甲状腺分泌大量降钙素,导致动用骨钙的能力降低严重㊂因此,奶牛分娩后大量血钙进入初乳时,血液中流失的钙不能得到迅速补充,致使血钙急剧下降而发病㊂在奶牛分娩过程中,大脑皮质过度兴奋,其后立即转为抑制状态,分娩后腹内压突然下降,腹腔的器官被动出血,以及血掖大量进入乳房,引起暂时性的脑贫血,因而使大脑皮质的抑制程度加深,从而影响甲状腺功能,使其分泌激素的能力减退,以维持体内的平衡,且妊娠后半期由于胎儿发育的消耗,各骨骼吸收能力减退,所以,骨骼中能被动用的钙已不多,不能补偿奶牛产后大量流失的钙而发病㊂奶牛分娩后从肠道吸收的钙量减少,也是引起血钙降低的重要原因,由于后期胎儿增大,胎水增多,占据了大部分腹腔,挤压胃肠器官,影响奶牛活动㊂只是从肠道吸收的钙量显著减少,而且分娩时雌激素水平增高,对消化道功能和食欲也有影响,从而使奶牛消化道吸收钙量减少㊂2.饲养管理不当㊂由于母牛产后能量消耗很大,失水较多,加之泌乳的需要,特别是初乳中的钙含量高㊂如果出现饲料㊁活动不足,饲养管理不当,母牛就会因缺钙而瘫痪㊂特别是VD不足或合成障碍,经肝㊁肾羟化酶作用后的活化型VD3,具有骨钙溶解㊁释放作用,促进肠黏膜上皮细胞对钙的吸收作用㊂由于日粮中VD的供应不足或合成障碍,这不仅妨碍了肠吸收钙的能力,而且,也影响骨的溶解与释放,其结果必将导致奶牛血钙含量的降低㊂母牛产犊后,有的奶农为了多挤奶,把乳房中的奶全部挤净,这样乳房内压就会显著下降,从而引起微血管渗漏现象加剧㊂血钙㊁血糖大量流失,加剧了乳房水中,导致奶牛产后瘫痪,甚至引起死亡㊂3.继发感染㊂母牛在产犊过程中,由于难产进行抢救时损伤奶牛子宫,或由于器械消毒不严格,污染严重,引起了子宫内膜炎,也可以发生瘫痪㊂4.脑皮质缺氧㊂脑皮质缺氧也可引起奶牛产后瘫痪㊂主要原因是奶牛分娩后腹腔内压降低,腹腔内器官被动充血,从而导致大脑皮质贫血㊁缺氧㊂分娩后血液大量进入乳腺是引起贫血㊁缺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㊂二㊁临床症状奶牛发生瘫痪时,表现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可将其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类㊂1.典型性病例㊂奶牛发病快,从发病到典型症状变现出来,整个过程一般不超过12个小时㊂奶牛通常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㊁瘤胃蠕动及排粪排尿停止㊂奶牛泌乳量减少,精神沉郁,表现轻度不安,不愿走动,后肢交替,踏脚,后驱摇摆,站立不稳,四肢出现肌肉震颤㊂有的病例与上述抑制症状恰恰相反,奶牛开始时出现短暂的不安㊁惊慌.头部及四肢肌肉痉挛,不能保持平衡㊂病牛初期症状持续的时间较短,特别是表现抑制状态的母牛,不容易被注意到㊂2.非典型性病例㊂此病例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常见,在生产后很久才发生的瘫痪也多是非典型性的㊂其症状除了瘫痪外,主要是头颈姿势不正常㊂病牛精神极度沉郁,但不昏睡,食欲减退或废绝,各种反射机能减弱,但不完全消失㊂病牛有时能勉强站立,但站立不稳,且行动困难,步态摇摆,体温一般正常或低于37ħ㊂三㊁诊断本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㊂高产奶牛的第3~6胎,刚分娩不久,大多数在分娩后的3d之内㊂病牛出现神经机能障碍,精神沉郁,昏睡,知觉丧失,四肢瘫痪,病牛具有特殊的卧势,头颈弯曲㊂病牛的体温正常或降低,如果用乳房送风疗法效果良好,更可做出确诊㊂在生产中奶牛产后瘫痪应与以下疾病鉴别诊断,防止误诊㊂非典型奶牛产后瘫痪应与酮病区分㊂患酮病的奶牛虽然有半数左右也发生产后,但酮在泌乳期间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发生㊂而且患酮病奶牛的奶㊁尿㊁呼出的气体都具有烂苹果气味,这是酮病的特殊症状㊂另外,酮病对于钙疗法,特别是对于乳房送风疗法没有任何效果㊂酮病与产后败血症也要加以区分,产后败血症和分娩而恶化的创伤性网胃炎的后期有些症状也和奶牛产后瘫痪的症状相似㊂四㊁预防从产前2个月开始,供给低钙㊁磷饲料,减少日粮中的钙量,以激活母牛甲状旁腺的机能㊂奶牛停止挤奶后,(下转第177页)奶牛产后瘫痪的综合分析与防治赵凤侠(兰陵县畜牧局长城兽医站山东兰陵277700)摘要:奶牛养殖是畜牧业的支柱产业㊂在我国农村存在大量散户奶农,由于奶牛粗放式的饲养,导致养殖效益差,疾病问题困扰严重,奶牛产后瘫痪就是其中之一㊂奶牛产后瘫痪经常在成年母牛产犊两天内发生,给养殖户的经济利益构成严重威胁㊂本文就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原因㊁临床症状㊁诊断㊁预防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㊂关键词:奶牛产后瘫痪;防治措施百业论丛·174·投资与创业2016.6(上接第175页)进行运转试验,合格后又做倾斜试验,完成稳性计算,最后做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并通过辽宁渔业船舶检验局的认可,自该船投入使用以来,效果很好,得到船东好评㊂参考文献[1]中国船级社 钢质海洋渔船建造规范 2009年P52~57[2]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船舶设计实用手册 2000版舾装分册P29~55[3]轮机工程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年中册P448[4]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局 海洋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程 2003年P31~32(上接第174页)要减少谷物精料的饲喂量,加喂优质的干草,以防止奶牛过肥,减少难产的发生㊂奶牛产后严禁饮用冷水,应喝温水最好饮用温热麸皮盐水汤㊂奶牛产犊后,不要立即挤奶,第一次挤奶时不要把奶挤净㊂正确的方法是少量多次挤奶,逐天增加,产后6d开始挤净㊂有条件的牛场,可以在产前8d开始肌肉注射维生素,每天1次,直到产前㊂保持牛体清洁,牛舍安静,减少应激,防止瘫痪㊂奶牛产后应立即恢复高钙,以保证其钙代谢平衡㊂现在在牛场中普遍采用的是在产前7d或分娩后,立即注射钙㊁磷制剂,以及补充各种微量元素㊂在合理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是可以防治本病发生的㊂本病一旦发病,要及时认真地诊断治疗,否则会给养殖场㊁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㊂五㊁治疗奶牛产后瘫痪的病程发展很快,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50%~60%的奶牛在发病1~2d之内死亡㊂在分娩过程中或是在产后6h左右发病的奶牛,病程发展的更快,病情也比较严重,个别牛可在发病后数小时之内死亡㊂如果治疗及时而且治疗得当的情况下,90%以上的奶牛会痊愈㊂因此本病治疗越旱,病牛痊愈越快㊂1.静脉注射钙制剂是治疗奶牛产后瘫痪的基本方法㊂常用方法是静脉注射20%~25%的葡萄糖钙溶液500ml,若病牛注射后8小时没有反应,可重复注射,但最多不可超过3次㊂2.乳房送风即向乳房内打入空气,特别是核对钙疗法不明显的病例,乳房送风是治疗奶牛产后瘫痪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㊂3.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钙制剂无效或者不明显的,也可考虑应用胰岛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钙制剂治疗㊂4.对症治疗,如注射强心剂㊁穿刺瘤胃放气及其他辅助治疗,但应注意严禁口服给药,以防止异物性肺炎㊂5.中草药治疗可以用补中益气散,其主要成分是炙黄芪90g,党参60g,白术60g,当归60g,牛膝60g,陈皮30g,炙甘草30g,升麻30g,柴胡30g㊂参考文献[1]祝秀懋;中西医结合治疗奶牛产后瘫痪[J];吉林畜牧兽医;2013年11期[2]包敬学;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与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年01期参与质量事故的调查和处理,一旦发生了质量标准不符合规定,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情况(即发生了质量事故),总承包单位要立即组织设计部门㊁施工单位和质量监察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分析,查明发生质量事故的原因,对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程度做出鉴定,并提出处理方案,经各方同意后,进行处理,再进行验收㊂对整个事故的调查处理,要有完整了技术资料存档备查㊂(8)竣工验收程序五㊁结论由于化工建设项目投产后所涉及的产品是易燃㊁易爆物品,并且在石油石化行业生产过程中,多数工艺流程均在高温㊁高压的条件下,所以装置建成后可靠性和施工质量稳定性要求格外高㊂做好化工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对于实现项目投资收益,以及保障参与项目建设人员及建成后的装置操作人员安全意义重大㊂百业论丛·177·。
92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与防控严翠霞(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461300)摘要: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高,严重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本文根据当地的养殖生产情况,详细分析了诱发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并和大家共同探讨防控措施。
关键词:奶牛产后瘫痪;病因;治疗;预防奶牛产后瘫痪又称为乳热症,是奶牛常发生的一种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典型的特征就是母牛产后知觉、意识丧失以及四肢麻痹瘫痪,严重的发生全身瘫痪。
本病多发生在高产奶牛,胎次在3胎以上,年龄越大,胎次越多,发病率越高,发病率一般在8%~10%。
多发生于产后3d内,偶然也会在分娩过程中或者在分娩以前发生,产后数周或者怀孕后期的发病者很少见。
产后瘫痪奶牛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奶牛场需要加大饲养管理,及时对症治疗,降低发病率。
1病因通常认为病牛甲状腺机能紊乱,血钙调节机能失调,低血钙是引起奶牛产后瘫痪的主要原因。
奶牛产后低血钙是比较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是经过精心饲养管理,母牛免疫力产后逐渐增强,很快恢复到正常范围8.6~11.1mg/100mL。
但是,病牛产后血钙浓度为3.0~7.7mg/100mL,低血钙导致骨骼肌强直收缩,这是奶牛四肢瘫痪的主要原因,至于血钙如此剧烈下降的原因,较为普遍的看法:一是大量钙质进入初乳,超过了能从肠道吸收和能由骨骼中动用钙的数量,是血钙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是分娩过程中大脑皮层过度兴奋,产后转入抑制状态;分娩后母畜腹内压突然下降,大量血液进入腹腔脏器和乳房,导致脑部贫血使抑制程度进一步加深,因而影响了对血钙的调节机能,动用骨骼中钙储备的能力迅速降低,因而血钙减少;而血钙减少又进而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深抑制程度,这样两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使血钙急剧下降,病情迅速恶化。
三是怀孕后期胎儿发育很快,需要消耗很多钙,特别是当妊娠期不注意调整饲料时,摄入高钙、高蛋白的高产乳牛,甲状腺调节机能衰退,骨骼吸收钙的能力减弱,钙储备大量减少;此外由于胎儿迅速增大,胎水增多,占据腹腔大部空间,影响胃肠道的消化机能,钙的吸收量减少;加之临近分娩时雌激素水平增高,也影响食欲和消化,使由消化道吸收的钙量减少。
XXX县奶牛养殖场生产瘫痪发病规律的调查与析学生姓名王海龙专业动物医学指导教师肖雄日期 2015-04-20目录摘要 (3)一、绪论 (4)二、调查程序 (4)(一)材料与方法 (4)(二)结果与分析 (5)三、讨论 (8)(一)发病原因 (8)(二)临床症状 (9)(三)诊断 (10)(四)治疗措施 (10)(五)预防措施 (11)四、绪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XX县奶牛养殖场生产瘫痪发病规律的调查与分析摘要奶牛生产瘫痪是奶牛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
主要发生于饲养良好的高产奶牛,发病率一般在5%~8%。
主要特征是低血钙,全身肌肉无力, 知觉丧失及四肢瘫痪。
多发生在产后12—72h内,第3-6胎发病率较高,少数发生在分娩过程中。
本病呈散发型,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本文主要概述了奶牛生产瘫痪的病因,诊断,防治方面的进展。
通过对县域奶牛养殖场进行摸底调查,对各类病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胎次、年龄和产奶量增加,生产瘫痪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日粮种类和微量元素越少,奶牛生产瘫痪就越容易发生;奶牛生产瘫痪能够明显地降低受胎率、奶产量和乳品质。
研究奶牛生产瘫痪的发病原因及其对奶牛群体危害的程度,主要为奶牛养殖场的产后期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地数据支持。
关键词:奶牛;生产瘫痪;防治一、绪论奶牛生产瘫痪又称乳热症,是奶牛分娩后突然发生的一种营养代谢疾病。
分娩后血钙,血糖浓度下降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其特征是体温下降、四肢麻痹、卧地不起、知觉丧失并伴有咽、舌及肠道麻痹。
多发生在产后12~72h内,第3~6胎发病率较高。
少数发生在分娩过程中。
该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是奶牛饲养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于饲养良好的高产奶牛,产奶量最高时发病最多,发病率一般为5%~8%。
该病严重影响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平时要注意饲养管理,注重该疾病的预防或发生时及时治疗。
二、调查程序(一)材料与方法1、调查时间、地点和对象该调查于2013年1月1日~2014年1月10日在我县3个奶牛养殖场进行。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防治摘要:奶牛产后瘫痪是奶牛养殖时非常常见的疾病类型。
一般情况下,泌乳量高且膘情好的奶牛更容易患该疾病,若是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能会带导致奶牛由于瘫痪而死亡,给养殖工作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因此养殖工作进行时要重视该疾病,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基于此,文章对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通过探究,能够为疾病的诊治防治等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奶牛产后瘫痪;病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防治引言奶牛产后瘫痪又称作奶牛临床分娩低血钙症、生产瘫痪,是奶牛的养殖生产中一种常见病。
在奶牛分娩后的12-72h是该疾病的高发期,会导致牛体温下降、肌肉松弛、四肢无力,严重时会导致其休克、昏迷,还会出现死亡的病例。
即使后期治疗痊愈后,会导致其生产性能受到影响,不利于后期养殖工作的顺利进行。
当前养牛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奶牛产后瘫痪出现的病例越来越多,为养牛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当前该疾病逐渐成为制约各养殖场发展的重要疫病类型之一,因此养殖人员十分的重视。
1病因分析1.1低血钙奶牛生产对于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消耗量较大,若是养殖人员忽视饲喂工作,长期饲喂单一的饲料,则容易导致营养供给不足,制体内血钙含量降低,从而引起发疾病。
一般情况下产后健康母牛其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一般为0.08-0.12mg/mL,平均值为0.1mg/mL,患病牛血液中钙离子的浓度是低于一般正常值的。
血液中钙离子浓度下降,与此同时,血磷和血镁的含量明显现将。
母牛逐渐进入到分娩期之后,体内大量的血钙会进入初乳中,大量的血钙会进入到初乳中,血液中的含量就明显下降,因此造成瘫痪。
其次,母牛进入妊娠中后期,胎儿的生长发育速度进一步加快,所以对于钙元素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多,母牛体内钙元素存储量不断的下降,若是补充不及时,容易诱发瘫痪。
在该时期,胎儿越来越大,子宫容易挤压肠道,影响其对于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导致牛难以从饲料中消化与吸收钙元素[1]。
奶牛产后瘫痪综合症的病因及防治摘要:奶牛产后瘫痪综合征是奶牛的常见多发病,病因复杂,本文从营养缺乏、产道损伤、心包创伤、产后感染、产后出血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产后瘫痪综合征的致病原因,并阐述了其临床症状,提出了详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防治效果,最后举例进一步论证了奶牛产后瘫痪综合征的特殊性。
奶牛瘫痪综合征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病因极其复杂,从而给临床的有效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根据本人的临床实践和体会,下面介绍本病的综合病因及其防治,以供同行们参考。
1 病的发生大多数在产后3天内发病,5~10岁、产犊3~6次的母牛发病最多,愈是高产牛,发病愈多。
发病与犊牛性别、体重大小、死胎和双胎无关。
上一胎泌乳期缺钙症是下胎泌乳期乳热增多的因素;发生过胎衣不下、子宫炎、酮病等症,有使乳热发生增高的倾向。
干奶期营养状况与本病的发生有关:1.1 干奶期精料喂量过多,特别是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过高,则对此病更为易感;1.2 产前饲喂高钙日粮、饲喂高阳离子Na+,K+和低阴离子Cl—、S—日粮,都易促使发病。
临床发现,发生过产后轻瘫的牛,下胎产犊后,有重复发病的趋势。
因此认为,本病是一个能复发和遗传的疾病。
发生过乳热的牛比未发生过乳热的牛易感性高2~5倍。
产后瘫痪是危胁奶牛生产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如失治,容易造成奶农及奶牛饲养企业极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弄清本病的发生原因,建立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笔者从1991年起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从临床上进行验证。
发现引起奶牛产后瘫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也不相同。
2 病因2.1 大量钙质随初乳进入乳房,奶牛血钙浓度急剧降低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
也是引起本病典型症状的基础。
干奶期,母牛对钙的需要处于最低限度。
胎儿的发育、尿液和内源性粪钙的排泄等,其总量为10~12g/d。
此时,血浆钙的补充机制处于无活性状态。
分娩后,奶牛泌乳的启动则需要一套快速的钙内环境调节机制。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分析与治疗施立松(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炼铁乡畜牧兽医站云南大理671208)牛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是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或分娩胎次较多的奶牛在产后发生的一种急性代谢性疾病。
通常在产后12~72h 发生,临床上以低血钙、全身肌肉无力、站立不稳,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四肢瘫痪,卧地不起,知觉减退或消失为主要特征,其不利于奶牛的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养殖户对于奶牛的产后瘫痪这一病症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对这一疾病的病因有全面了解,并且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治疗。
对此,本文就以此为例,对奶牛产后瘫的病因进行具体分析,并且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
希望本文能够给相关养殖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牛;产后瘫痪;病因;临床症状;治疗;预防所谓奶牛产后瘫痪,其实就是奶牛生产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代谢性紊乱疾病,也被称为产后风。
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四肢瘫痪,在知觉上逐渐丧失。
具体的发病原因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通常情况下主要有血钙流失或者是其他元素的抑制作用所引起。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例如年龄、品种等,都能导致奶牛产后瘫痪。
本面将对这几种病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对奶牛产后瘫痪加以控制。
1奶牛产后瘫痪的临床症状表现奶牛产后瘫痪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典型症状,另外一种是非典型症状。
其中非典型症状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佳,一些应激反应逐渐减弱,但是体温正常,观察其头颈会发现其呈现不自然的状态。
而典型的临床症状,则分为三个阶段:发病初期、发病中期和发病后期。
发病初期奶牛会表现的非常明显。
对刺激较为敏感,出现兴奋不安,紧张乱动等现象。
排尿、排粪以及采食都会停止,其头部和四肢会有震颤的现象[1]。
发病中期,这一阶段的奶牛站立会非常困难,四肢发僵,最终会卧倒在地,头顶部呈现出S 状的弯曲程度。
观察其眼神会发现较为迟钝,且肛门反射逐渐消失,并且松弛,胃部蠕动也会逐渐减弱,体温出现降低,脉搏微弱。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分析和防治发布时间:2023-02-24T03:36:03.938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第19期作者:央金措姆[导读] 生产瘫痪,是奶牛分娩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以体温下降、四肢麻痹央金措姆山南市洛扎县洛扎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山南 851200摘要:生产瘫痪,是奶牛分娩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以体温下降、四肢麻痹、卧地不起、知觉丧失并伴有咽、舌及肠道麻痹等为特征症状的代谢疾病。
该病主要发生于年龄以4岁以上的饲养良好的高产奶牛,而且出现在产奶量最高之时,因此大多数发生在3~7胎次间,并随着产犊胎次的增多,其发病率相增高。
日产奶25kg以上的舍饲奶牛多发,发病季节以3~8月青草充足节为多发,其他季节较少发病[1]。
本病的复发率特别高。
其严重地阻碍着世界畜牧业的发展,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近年来,随着奶牛业的迅速发展,这种疾病也日趋增多,对奶牛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奶牛产后瘫痪病因分析防治1病例报告发病时间 2018年4月-7月1.1症状:该病牛6岁半、产第四胎,主要症状:病牛卧地不起,产后精神委顿,食欲废绝,头紧贴腹部成s状卧地,对声音和光的刺激特别敏感,呈现出惊恐状,不时哞叫。
病牛体温偏低、呼吸加快、脉搏细弱。
1.2诊断:根据以上特征性症状,如卧地不起,s状卧地,体温偏低等,诊断为生产瘫痪。
1.3治疗 10%葡萄糖酸钙500ml,25%葡萄糖1000ml,5%的葡萄糖500ml,复合维生素B 20ml,尼可刹米30ml,地塞米松25mg一次性静脉注射,6~12小时后重复一次;维丁胶性钙20ml,肌肉注射,2次/日;皮下注射初乳10~20毫升。
乳房送风。
2发病原因分析2.1日粮因素奶牛生产瘫痪的发生,与饲料的质量和成分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饲料单纯,缺乏青绿饲料,造成奶牛营养物质缺乏,是导致产后瘫痪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报道,奶牛每日的钙磷量为45~60g和25~35g,二者的比例在1.2:1~2:1之间时,可预防此病的发生[2]。
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和防治【摘要】奶牛产后瘫痪是奶牛在产后发生的一种瘫痪现象,影响了奶牛的生产和健康。
产后瘫痪的发病因素包括营养不良、钙缺乏、运动不足等因素。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站立困难、行走异常等。
与其他疾病相比,需要通过详细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预防和治疗方面,关键在于提供良好的营养、增加运动量和定期检查。
综合管理策略包括合理的饲养管理、定期体检和及时治疗,以确保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水平。
通过进行综合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生,保障奶牛的生产和健康。
【关键词】奶牛产后瘫痪、发病因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防治措施、综合管理策略1. 引言1.1 产后瘫痪的概述产后瘫痪是奶牛在产后发生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无力、无法站立和行走。
这种疾病给奶牛的生产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可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和脂肪肝等并发症的发生。
产后瘫痪的发病率在奶牛中并不高,但一旦发生就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
产后瘫痪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如胎儿过大、难产、生产过程中受伤等。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下肢无力、站立困难、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等。
在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中,需要与酮症、酸中毒等疾病进行区分。
预防产后瘫痪的关键在于科学管理,包括合理饲养、产前检查、生产过程的护理等。
综合管理策略应包括提高营养水平、加强体检监测、及时治疗和预防难产等措施,以保障奶牛的生产和健康。
2. 正文2.1 产后瘫痪的发病因素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产后疾病,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营养不良:奶牛在产后需要大量的营养来满足产奶和身体恢复的需要,如果食物中缺乏必要的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等,就容易导致奶牛体力不支,从而引发产后瘫痪。
2. 运动不足:产后奶牛由于需要大量休息来恢复体力,但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也容易造成肌肉的松弛和萎缩,从而使奶牛丧失了正常行走的能力。
3. 胎产困难:如果奶牛在产犊过程中遇到胎产困难并需要手术干预或外力助产,就会增加其产后瘫痪的发病风险。
奶牛产后瘫痪的诊疗体会
奶牛是我国农牧业中极为重要的家畜,它们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牛奶、肉、皮毛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深受到人们的喜爱。
今,由于不恰当的饲养方法和医药技术的滞后,许多母牛产后出现了瘫痪症状,以致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自2011年以来,我在家乡饲养母牛,有时也帮助别人饲养母牛,而今年在一次帮助别人饲养母牛时,我遇到了一只母牛产后瘫痪的窘境,这让我非常的着急。
这只母牛出生活泼,一到产后就变得沉默寡言,大部分时间都在卧床不起,还伴有肢体抽搐的症状,然而我们企图给它投放的药物却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所以非常的担心,最终我们求助于一位经验丰富的饲养老师,让他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老师先向我了解了详细的情况,之后给这只母牛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发现这只母牛具有宫颈炎、子宫括约肌紧张和流产症状,并且宫颈炎比较严重,老师随后给它进行了输液、打针和手术治疗,并定时进行药物治疗,都表现出良好的痊愈效果。
随着我们的不断的治疗,这只母牛的症状逐渐好转,它渐渐能起身活动了,而且整个治疗过程也非常的顺利,最终这只母牛得到了完全的康复,这也感谢了老师的救治,使它重新恢复健康。
从这次治疗经历,我们意识到了饲养母牛产后瘫痪的重要性,我们要及时发现病因,运用适当的技术进行治疗,而且要仔细观察动物的反应,合理使用药物,力求控制好疾病的发展,从而让母牛
重新恢复健康。
我的体会是:饲养母牛产后瘫痪的原因很多,要及早发现、治疗、预防,同时要做好动物的观察、检查和药物控制,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X u m u s h o u y i奶牛生产瘫痪病又称乳热症,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出现在奶牛产后和产前阶段。
在发病后奶牛会出现站立不稳、失去知觉摔倒、瘫痪等状况,严重影响奶牛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因此,有必要对奶牛生产瘫痪病的发病因素和治疗措施进行科学研究,进而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对该疾病进行科学预防,提升奶牛产奶量。
一、奶牛生产瘫痪病的病因分析1、血钙含量下降奶牛在生产后,血液中钙离子含量会大量下降,使其出现低血钙问题,进而诱发生产瘫痪病。
其中,血钙含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奶牛生产前后血液中大量钙离子进入初乳,降低奶牛机体的骨钙性能,导致其体内钙离子浓度大量减少。
同时,在奶牛的妊娠后期,若胎儿生长速度较快,会对母体其他组织器官构成挤压作用,对于奶牛的正常生理活动造成影响,削减其消化能力,且肠道无法吸收足够的钙离子,进而出现低血钙情况。
2、头部脑皮质缺氧当奶牛生产后,其腹压会急速下降,对于腹腔器官的压迫作用立刻消失,因此会出现补偿性失血问题。
此现象容易导致奶牛的中枢神经系统由正常状态转变为缺氧情况,会丧失部分运动功能,出现短暂兴奋问题,导致奶牛生产瘫痪。
3、诱发类病因奶牛生产瘫痪病存在多种诱发因素,如饲料因素。
若奶牛饲料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容易引发瘫痪病。
致病原因是奶牛通过吸收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影响瘤胃的正常生理环境,形成营养代谢类病症。
同时,奶牛机体血液镁离子的含量和生产瘫痪病密切相关,若血液中镁离子浓度较高,奶牛会出现晕眩情况;若血液中镁离子镁离子含量较少,奶牛会出现神经兴奋、肌肉震颤等问题,最终导致生产瘫痪。
4、年龄因素生产瘫痪病的发病率会伴随着奶牛年龄的增长而提升,例如生长期奶牛相较于成年期奶牛,产奶量很少,因此血液中钙离子含量流失率较低。
同时,生长期奶牛的骨骼中含有大量的骨细胞,对于甲状腺激素的变化较敏感,会出现相关机体反应。
生产瘫痪病发病奶牛多为7岁龄左右、乳房生长发育良好、产奶量较高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