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公开课优秀
- 格式:pptx
- 大小:400.19 KB
- 文档页数:11
第6课《散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重拟标题,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 思维发展与提升:朗读课文,感悟景物描写的精妙处。
品味语言,理解文章的丰富意蕴。
3. 审美鉴赏与创造: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景物描写的精妙处。
(2)品味语言,理解文章的丰富意蕴。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深层象征意义,体会中年人肩负的责任。
(2)赏析对称句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精美。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一课时同学们,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家人之间的相处充满了爱与关怀。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步》,去感受一个普通家庭中的温馨场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投影出示读准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
散步(sàn) 熬( áo) 咕咕(gū)分歧(qí) 霎时(shà) 粼粼(lín) 明确:学生齐读词语,教师纠正读音。
2. 投影出示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明确: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教师进行点拨。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文章讲述了一家祖孙三口四代人:“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初春田野散步,发生了分歧,最终母亲迁就了儿子,改走小路的事情。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 投影出示回顾课文,拟写标题。
结合你的阅读感受,选择一个角度,为文章拟写标题。
明确:学生分组讨论,从事件、人物、景色、主旨等角度拟写标题,并说明理由。
《散步》优秀教案优秀10篇散步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体会祖孙三代人之间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千古传颂的关于母爱的诗,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现在还能记起来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吧……好,同学对以前的只是掌握得都比较扎实。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关于亲情的文章,莫怀戚的《散步》。
2、课文朗读:全班分为两大组,男生一组,读奇数段。
女生一组,读偶数段,一定要带敢情地朗读。
简要评价后四人小组讨论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也就是说文章写了哪些人,什么时间,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有如何,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
(提示:我、妻子、母亲和儿子,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为走哪条路,母亲和儿子发生了分歧。
最后我选择走大路,而此时母亲却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
母亲和儿子累的时候,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
)在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说说你的理由。
3、课文赏析过度: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值得欣赏,因为他们都有着令人倍感温馨的性格,那么现在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下本文的人物形象:分析“我” 的形象,妻子,母亲和儿子的性情又是怎么样的?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并且在文章中找到相关依据。
慈爱的母亲孝顺的我贤良的妻子懂事的儿子(分析人物形象时重点抓住文章的高潮段,即产生的分歧去把握)4、品味语言人物形象大家把握得也很到位,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我们说这是一篇很优美也很有含义的文章,好的文章不一定堆砌了多少华丽的辞藻,关键是在其中我们能感受到所要传达的一种感情,我们说这篇文章就是个很好的例证,我们就来分析下本文中体现浓浓亲情的句子。
说说你的感受并且带感情地朗读出来。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寒冬。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6课《散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散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2)理解并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如“信服"熬过”“嫩芽"分歧”“粼粼"各得其所”等。
(3)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2)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学会关爱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亲情的温暖。
(2)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亲情的珍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展示甲骨文的“孝"字和“老”字)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两个字,“孝"字和“老”字在甲骨文里是这样写的,从字形上我们可以看出,“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关爱和尊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散步》,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孝道的故事。
(二)走近作者(介绍莫怀戚的生平)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作协副主席。
他1951年出生于重庆,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律师现实录》和《经典关系》等。
(三)字词积累1.教师出示字词,学生朗读并理解词义。
信服(xìn fú):相信并佩服。
熬过(áo guō): 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散步》市一等奖公开课教案一、胸有目标学有方向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
能力目标学习“以小(故事、细节、情节)见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的写作方法。
领悟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二、推介作品激趣导入他是学富五车的教授,他是很有名士风范的才子。
穿着不讲究,不怎么用手机,家里不安装电话,不开会。
他第二天如果要讲座,头天晚上学生就开始抢占教室位置。
他讲课啊,舌绽莲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啊!更令人尊敬的是,他是一位是孝子,他用坚实臂膀扛起尊老爱幼无上光荣,孝感动天。
随手写下一篇小文字,就成了经典——这篇年轻的、朴素的短文,同时入选大陆、香港、台湾等各地中学教材。
获得无数人的喜欢。
它已经成为传奇。
这篇传奇就是作家莫怀戚的不足1000字的散文《散步》三、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目标导学一:预习交流积累语音词汇1.读准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
散.步(sàn) 熬.(áo) 咕.咕(gū)分歧.(qí) 霎.时(shà) 粼.粼(lín)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年生,重庆人。
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
著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目标导学二:美读课文概括主要情节1、自由读课文。
美读指导:第一步: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自我反省:我在欣赏自己写的《散步》,我要朗读它,我要修改它。
)第二步: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一个人在扮演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2023年《散步》教案13篇《散步》教案篇1《散步》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
下面是其公开课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1. 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及词义;整体感知课文,理解__所表达懂得思想感情.2.: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勾画重点.3.感知文中蕴涵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 指导学生把握文本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在指导学生批注阅读中,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品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亲情话题导入。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新字、词,利用工具书,掌握音、义。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板书)生字:嫩芽(nèn) 拆散 ( chāi )委屈 ( qū ) 熬 ( áo )分歧( qí ) 水波粼粼( lín )多音字:累铺解释词语:信服:相信并佩服。
粼粼:形容水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委屈:受到不因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初步理解课文。
3、请学生表演朗读自己喜欢并认为读的好的.句子。
三、请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介绍课文内容。
1、请学生表述你对课文内人物的理解:表达方式如: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板书)2、师生从不同角度表述并介绍课文内容。
(教师板书)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品读课文。
1、教师指导圈画美点。
2、学生自由对课文美点品读。
3、教师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散步》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散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作者莫怀戚以及作品的背景知识。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亲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爱护。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散步》是我国著名作家莫怀戚的一篇散文。
作品通过描述一次作者与母亲散步的经历,展现了母亲与儿子之间深厚的亲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子之间的亲情。
难点: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母子之间的亲情。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3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2 讲解课文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3 朗读训练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4.4 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就课文中的亲情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4.5 情景表演分组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抄写课文让学生抄写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5.2 家庭作业让学生向家人讲述课文内容,与家人分享感悟,增进亲情。
5.3 思考题(1)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哪种情感?(3)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如何去关爱家人?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讨论、情景表演等环节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6.2 评估方法采用教师观察、学生互评、问答等方式进行评估。
6.3 评估标准(1)朗读:语音准确、语调自然、情感丰富。
(2)讨论:积极参与、分享感悟、表达能力。
《散步》公开课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教学思路】莫怀戚的《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其构思之精巧,遣词之独特,内涵之丰富,令人叹服。
尤其在情理交融上,浑然一体,看似情醉人,其实,不知不觉中,人已为作者蕴含其间的意境和哲理所深深的感动。
它像一曲感人肺腑的歌,尽情颂扬了生命的美。
为此,本课主要设计为让学生自己“以问质疑”、“以读促悟”。
初问、初读,看到了自然的景和人间的情;再问再读,体会的是生命的美;悟至最后,不禁陡然感觉增加了生命的分量。
【教学内容】课文写了一家三代人散步的小事,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
【教学设计理念】1、新课标要求这一学段的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散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牧歌式的情景,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性美。
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进入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精彩的细节,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体验。
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
基于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反思,我尝试在教学中把“点菜”的权力还给学生——即教学不一定根据教师的计划来推进教学,教师将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6课《散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
本文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容易激发学生的感受、联想和思考;作品内涵丰富,又很适合做多元解读。
比如,可以读出“亲情-关爱"谦让一和谐”“孝道一伦理"中年一责任”“生命一感慨"选择一担当”等。
这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绝好契机,也是对课程标准中“阅读对话"原则的贯彻。
【学生学情】《散步》文风简洁优美,内容浅显,又意涵丰富,短短一篇文章展现了爱的不同侧面。
在第一单元中,通过学习《春》《济南的冬天》等几篇优美散文,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读的技巧,在《散步》的教学中可以强化朗读,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情感,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于此同时,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可让学生在阅读时进入文本的探究,紧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角度理解文章的思想意涵。
【教学目标】1.多角度理解“亲人之爱"的内含;2.学习朗读,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通过朗读感受句子,用声音复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3.通过梳理我与亲人的故事,体会作者笔下亲情的温暖。
【教学重难点】1.多角度理解“亲人之爱”的内含;2.学习朗读,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通过朗读感受句子,用声音复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作者及写作背景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主要作品有小说《诗礼人家》《经典关系》等。
作品集主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文章写于1985年。
我父亲刚去世。
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
我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征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
散步:莫怀戚教案散步被誉为“活动在室外,休闲为名,益于身心”的一种运动方式。
它不仅可以提供身体锻炼的机会,还能增强心理健康。
莫怀戚教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散步课程,通过散步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愉悦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散步的好处散步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具有许多益处。
首先,散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能。
长时间坐在课桌前学习容易导致肌肉僵硬和血液循环不畅,而适时的散步可以有效缓解这种问题。
此外,散步还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体态,提高身体的灵活性。
其次,散步对于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
在散步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呼吸新鲜的空气,从而舒缓压力,改善心情,减轻焦虑和抑郁。
散步不仅可以让思绪放松,还可以提供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增强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另外,散步还可以促进社交和交流。
在散步的过程中,人们有机会与同行的朋友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与他人的交谈,拓宽了视野,增加了对世界的认知。
此外,散步还可以促进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良好的社交习惯。
二、莫怀戚教案的设计莫怀戚教案针对散步这一活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旨在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全面发展。
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散步路线选择:教案中提供了多个不同的散步路线供学生选择。
这些路线既包括城市公园、绿道等开放的空间,也包括山区、海滩等自然环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路线,享受散步的乐趣。
2. 散步目标设定:教案中规定了每次散步的目标,如时间、距离等。
通过设定目标,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完成任务,并提高耐力和毅力。
同时,目标的设定也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明确自己想要获得的收益。
3. 个性化要求:教案中还提供了个性化的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要求,如携带音乐听歌、观察自然景物、与他人交流等。
这样的个性化要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4. 学习内容融入:教案中还将一些学习内容融入散步的过程中。
散步全国公开课教案一等奖散步全国公开课教案一等奖: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散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身体锻炼方式,它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还能放松压力,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
因此,散步的重要性逐渐被教育界认可,成为了一门全民健康教育的课程。
为了将散步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果,一等奖教案“散步全国公开课”应运而生。
散步全国公开课教案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每天进行规定的散步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成长。
散步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判断力。
学生在散步过程中,可以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思考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
这种锻炼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非常有益。
此外,散步全国公开课教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在散步中可以与同学们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建立友谊、增强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并且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散步全国公开课教案的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和学科的特点进行调整。
比如,在语文课中,可以利用散步的机会进行诗歌朗诵和写作;在数学课中,可以进行数学问题的实地探究;在社会科学课上,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和地理、历史知识的学习;在体育课上,可以进行长跑和团队竞赛等活动。
为了保障散步全国公开课教案的实施效果,还需要学校和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散步环境和设施,确保学生的安全和舒适。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散步活动,并引导他们观察、思考、讨论,确保散步不仅是一种体育锻炼,更是一种全面的学习和成长。
散步全国公开课教案获得一等奖,是对其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认可和肯定。
散步课程的实施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6课《散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散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能够找出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如以小见大、大词小用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文中蕴含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让学生珍惜身边的亲情。
二、教学重点1.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并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3. 体会文中以小见大、大词小用等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如“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悟能力。
3. 让学生学会运用以小见大、大词小用等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家人一起做过一些特别难忘的事情呢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一起旅游、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等。
2. 提问:这些事情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呢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开心、幸福、温暖等。
3. 教师引导:家庭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家人之间的亲情是最珍贵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家庭亲情的文章——《散步》,看看作者莫怀戚是如何通过一次散步来展现家庭亲情的。
(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提问:有谁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莫怀戚呢明确:莫怀戚,1951 年出生于重庆,笔名周平安、章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