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翻译历史与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翻译与传播: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海岸【核心提示】近30年间,随着文学翻译研究领域“文化转向”的趋势日趋深入,更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诗歌的翻译与传播已开始进入西方主流文化。
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已历经几个世纪,但重心落在古典诗歌上,有关新诗的译介相对来说起步晚、影响弱。
中国新诗的译介与传播最早的中国新诗英译本为哈罗德·阿克顿(Harold Acton)和其学生陈世骧合译的《中国现代诗选》,1936年在伦敦出版,随之是白英(Robert Payne)英译的《中国当代诗选》(1947年)。
在美国,许芥昱编译的《二十世纪中国诗选》(1963年),闵福德(John Minford)和宋祺编译的《山上的树》(1984年),叶维廉编译的两部中国新诗选集《中国现代诗歌:1955—1965》(1976年)、《防空洞抒情诗:中国现代诗歌,1930—1950》(1992年)等著作,可谓是英译中国新诗的里程碑式译本,改变了以往英语世界翻译与传播中国诗歌重古诗、轻新诗的局面。
然而,许多重要的英译本没有收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中国新诗作品,例如,爱德华·莫林(Edward Morin)编译的《红色杜鹃花》(1990年)、奚密(Michelle Yeh)编译的《中国现代诗选》(1992年)、托尼·巴恩斯通(Tony Barnstone)编译的《风暴之后:中国新诗》(1994年)都存在这样的缺点。
而个人诗集的英译大多集中于朦胧派诗人的作品。
王屏编译的《新一代:中国当代诗选》(1999年)开始重点关注朦胧诗之后出现的新一代诗人的作品。
张耳与美国众诗人合作英译的《别处的集结:中国当代诗选》(2008年)、海岸与英美诗人合作翻译的《中国当代诗歌前浪》(2009年)则将目光转向,聚焦于90年代以来的作品。
2012年,由杨炼选编,威廉·赫伯特(William Herbert)、霍布恩(Brian Holton)等英译的中国当代新诗选《玉梯》由英国著名的血斧(Bloodaxe)出版社出版,相信会给西方读者带来更大的惊喜。
《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一、本文概述《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篇章,被誉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和基石,它的英译研究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脉络,深入剖析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以期对未来的英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文章首先回顾了《诗经》英译的起始阶段,分析了早期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接着,文章详细探讨了《诗经》英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文章对当前的《诗经》英译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诗经》的英译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推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传播和传承。
二、《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与西方汉学研究的兴衰紧密相连。
早在19世纪,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一些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开始接触并翻译《诗经》。
他们多从宗教和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尝试将《诗经》中的诗歌翻译成英文,以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这些早期的译文往往存在较大的误解和失真。
进入20世纪,随着汉学研究的逐渐成熟和深入,《诗经》英译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译者更加注重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表达,力求在译文中再现《诗经》的诗歌韵味和文化内涵。
他们不仅关注诗歌的字面意义,还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使《诗经》的英译更加贴近原著。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诗经》英译研究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发展。
研究者们不仅关注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还开始探索如何将《诗经》中的文化元素和审美价值更好地传递给西方读者。
他们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和方法,试图在保持原文韵味的让译文更加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从早期的简单翻译到如今的深入研究,这一历程不仅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也展现了汉学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发展和新挑战。
意境的辐射中国诗词在国际间的影响意境的辐射——中国诗词在国际间的影响中国诗词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还传承着千百年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意境,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读者,并在国际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了世界注目的焦点。
中国古代诗人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人情的描绘,赋予了诗词深远的意境和美感。
从孟浩然的《春晓》到杜牧的《秋夜将晓》、李白的《静夜思》,中国古代诗词通过意象的营造和音韵的搭配,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个动人的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二、中国诗词的翻译与传播中国诗词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文世界,它们也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和意义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还要保持原作的意境。
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国诗词在国际间的传播效果。
因此,能够将中国诗词翻译得忠实而美观的翻译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诗词在国际文学界的影响中国诗词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国际知名作家受到中国诗词的启发而创作了伟大的作品。
比如,俄国作家普希金受到李白诗作的影响,将中国的诗情画意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使得俄国文学世界也拥有了中国式的诗意美。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则十分欣赏杜牧的诗作,并将其中一首《秋夜将晓》译为法文,在国际间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诗词的优美和独特魅力在文学界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四、中国诗词在东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中国诗词作为东方文化的象征,在东方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中国诗词不仅被翻译成日语、韩语等东方语言,也被东方国家广泛吟咏和传承。
比如,日本万叶集中大量引用了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对日本的古代文化和歌谣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诗词促进了东方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东方文化的发展。
五、中国诗词在国际比赛与演出中的角色中国诗词不仅在文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在国际比赛与演出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我国的诗歌翻译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越人歌》,汉代刘向的《说苑》记录了这首我国最早的译诗。
后来,进入北魏及唐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经的翻译活动也大量兴起,构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经文、韵文翻译实践。
我国古代虽然诗歌翻译实践颇丰,也了很多翻译策略与经验,但并未形成系统的诗歌翻译理论。
近代以来,为引进西方诗作,推广我国诗歌艺术作品,许多译家学者开始了对诗歌翻译理论的探索。
总体来看,我国诗歌翻译脱胎于文学翻译,且两者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本文拟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诗歌翻译理论进行梳理概括,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该时期诗歌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译与意译之争1919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使得西方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大量涌入中国,诗歌翻译作品激增,引发了各学者对诗歌翻译的思考与辩论。
这一时期,由于诗歌翻译理论基础的缺乏,针对诗歌翻译的讨论大多局限于直译与意译之争。
“直译”一词,因为鲁迅的大力提倡而得到了人们的拥护,也因为他“宁信而不顺”的理论,而遭到人们的误解和反对。
其实,鲁迅的所谓“直译”并非“死译”,不是死板地对照原文进行逐字翻译,原文多少字,译文也多少字。
1/ 5“直译”强调的是“信”,也即是对原文的忠实,是针对当时为迎合中国读者文化背景而在译文中歪曲原文的“乱译”怪象所提出来的。
正如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一文中,就其“宁信而不顺”理论解释道:“自然,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为‘跪在膝之上’……乃是说,不妨不象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
这里就来了一个問题:为什么不完全中国化,给读者省些力气呢?……我的答案是:这也是译本。
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意译则以传达原文本意本意及思想为宗旨,不受原文形式上的束缚,认为应给予译者适当的自由。
茅盾在其《译诗的一些意见》中明确提出意译一词:“我也赞成意译——对于死译而言的意译,不是任意删改原文,以意译之的意译;换句话说,就是主要在保留原作神韵的译法。
中国诗歌发展简史引言概述:中国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诗歌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古代诗歌的起源开始,概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并分五个部分详细阐述。
一、古代诗歌的起源1.1 诗歌的起源古代诗歌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古代祭祀活动,祭祀歌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有规律的文学形式。
1.2 《诗经》的出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被称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1.3 古代诗歌的特点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注重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形式简练,意境深远。
二、唐宋诗歌的繁荣2.1 唐诗的兴盛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维等,他们的作品在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宋诗的崛起宋代继承了唐代诗歌的传统,但更加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代表作家有苏轼、李清照等。
2.3 唐宋诗歌的特点唐宋诗歌注重形象描写和意境的构建,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有着高度的艺术价值。
三、元明清时期的变革3.1 元代诗歌的特点元代诗歌开始注重音韵和技巧,以及对民间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3.2 明代诗歌的发展明代诗歌在元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代表作家有杨慎、辛弃疾等。
3.3 清代诗歌的演变清代诗歌受到文人墨客的影响,形成了纯正的文人诗派,代表作家有袁枚、纳兰性德等。
四、现代诗歌的崛起4.1 新诗运动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新诗运动,诗人们开始追求自由、个性和现代性,代表作家有胡适、徐志摩等。
4.2 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20世纪中叶,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兴起,诗人们开始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和表达形式,代表作家有北岛、海子等。
4.3 当代诗歌的多样性当代中国诗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包括传统诗歌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新的实验性写作等。
五、中国诗歌的现状与展望5.1 中国诗歌的影响力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全球,为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诗三百首外译状况唐诗三百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唐诗三百首的外译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使得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一、唐诗三百首的外译历程唐诗三百首的外译工作始于17世纪,当时欧洲的传教士将一些唐诗翻译成拉丁文,并在欧洲传播。
到了18世纪,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唐诗三百首开始被翻译成欧洲各国的语言,如英文、法文、德文等。
其中,英国汉学家翟理思(Herbert A. Giles)的《唐诗三百首》英译本堪称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文学开始走向世界,唐诗三百首的外译工作也进入了繁荣期。
许多著名的汉学家如阿瑟·韦利(Arthur Waley)、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等都投身于唐诗的翻译和推广工作,使得唐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唐诗三百首的外译工作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许多优秀的翻译家如许渊冲、杨宪益、戴望舒等人都致力于唐诗的翻译和传播,使得唐诗三百首的外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二、唐诗三百首的外译现状目前,唐诗三百首已经被翻译成世界多种语言,如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俄文、日文、韩文等。
这些译本在各国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英文世界,唐诗三百首的译本种类繁多,既有全译本,也有选译本。
其中,英国汉学家韦利的《中国诗歌一百七十首》堪称经典,该书收录了大量的唐诗佳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美国汉学家华兹生(Burton Watson)的《唐代诗歌》也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唐诗英译本。
在法文世界,法国汉学家佛洛贝尔(Andre Ferréol)的《唐诗三百首》译本被誉为法国汉学界的瑰宝。
该译本忠实于原文,同时又注重诗歌的韵味和节奏,深受法国读者的喜爱。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历史与现状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有一批西方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进行翻译和研究工作。
最早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西方传教士首次将中国文学带入西方世界。
这些传教士们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翻译的方式将中国古典诗歌介绍给了西方读者。
但是真正系统化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一些具有中国通或中国文学研究背景的西方学者开始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并将其出版。
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是美国学者郭实,他在1920年代翻译了《全唐诗》(Complete Tang Poems)并将之出版。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高潮,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加,翻译和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工作愈发深入。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翻译之一是西方学者艾略特(Ezra Pound)的《大雅集》(The Great Yuan Collection),该译本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重大影响,并对后来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古典诗歌被翻译成英文,并在国际出版市场上流通。
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参与到翻译工作中,他们致力于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韵味和内涵传达给全球读者。
总体来说,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
不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都在不断努力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传达给全世界。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自从翻译传入国外以来,诗经的英译便成为了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以下是诗经英译的国外研究现状的相关参考内容。
1.早期的诗经英译研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学翻译的兴起,一些学者开始着手研究诗经的英译。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詹姆斯·列金顿(James Legge)的《中国经典丛书》(The Chinese Classics)。
这部翻译涵盖了诗经的大部分内容,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文化传统的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加,人们对于诗经中文化传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一些国外学者试图通过研究诗经的英译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例如,约翰·郁伯(John Yewell)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诗经的英译既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的转换,同时也是对于文化认同和认同危机的思考。
3.社会历史的研究除了文化方面的研究,诗经英译也涉及到社会历史的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诗经的英译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家庭结构等方面。
例如,大卫·洛伊(David Lowe)在他的研究中探讨了诗经中关于君王权力和人民支配的表达方式,并对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
4.诗歌形式的翻译策略诗经是一部以诗歌形式表现的文学作品,是以五言句式为主,也包含了一些其他句式。
因此,在诗经的英译中,研究者们面临着如何保持原作诗歌结构和节奏的问题。
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使用押韵和平行句式等,以保持诗经的原始韵律。
伊莉莎白·韦克斯(Elizabeth Wegener)在她的研究中探讨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音韵和语音的翻译方法。
5.跨文化交流的研究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研究也成为了诗经英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些学者试图通过研究诗经的英译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李白诗歌英译现状研究李白,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擅长乐府、歌行及绝句,后世尊称其“诗仙”。
他性格奔放,游遍祖国大江南北,诗歌多描写山水,抒发内心情感。
李白不仅是中国著名诗人,更是世界文化名人。
早在唐代,他的诗便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家,到了18世纪中期,由法国人钱德明带入西方。
同时,英国诗人索姆·詹尼斯将李白的诗编译成英文,自此开启了李白诗歌英译历史。
国内对李白诗歌英译始于1991年,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
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李白诗歌文化英译历史、策略和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系统总结李白诗歌英译现状。
一、李白诗歌英译历史(一)国外李白诗歌英译历史18世纪中期,英国诗人索姆·詹尼斯首次将李白的诗歌翻译成英语,开创了李白诗歌英译的先河。
接着,约翰·弗朗西斯·戴维斯对李白的诗歌做了具有很高价值的研究和英译。
19世纪初,很多英国诗人开始翻译李白的诗歌,其中P.K.道格拉斯影响力最大,他不仅关注诗歌语言特征英译,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和吟诵,他还提供李白诗歌汉语拼音版。
20世纪前,西方作者对李白诗歌英译数量少,所译诗歌没有统一标准和固定体裁。
从20世纪开始,国外译作者对李白诗歌的英译开始盛行,许多译者开始从自由体和律诗两方面对李白的诗歌进行英译。
其中,小畑薰良、宾纳、洛威尔、庞德、韦利和艾思柯等主张将李白诗歌译成自由体诗歌。
他们认为自由体不拘泥于外在韵律和音节,白话译作更能在英译形式中体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有利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公开出版含有李白诗歌自由体英译作品的著作有《中国古诗选一百七十首》《玉山:中国诗集》《李白诗集》等。
以律诗形式英译李白诗歌的代表译作家有H.A.翟理斯和W.J.B.弗莱彻,其收录李白诗歌律诗体英译作品代表作有《中国文学选珍》《中国文学史》《英译唐诗选》等。
20世纪中后期,美国开始主导李白诗歌英译。
美国译作者对李白诗歌的英译一般是中美两国译作者携手合作,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优于英国。
英语知识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辜正坤北京大学一、中国古代诗歌翻译成就略论要明白中国近百年的痔歌翻译及翻译理论的意义,有必要简单回顾中国古代的诗歌翻译实践。
中国占代诗歌翻译实践的历史至少有2500年。
史书记载的最早的诗歌翻译是《越人歌》,据西汉学者刘向(前77《前77年——前6年)《说苑•善说》中所记楚大夫庄窄讲述的《越人歌》故事,我们知道这首歌词的翻译大概发生在公元前540年左右。
”从《善说》中的“於是乃召越译”句,我们还知道那时就有了比较专业的翻译:[作者。
另据后来学者的考证,此歌系“周代南音中产生于越地的歌曲”,其历史可谓高古。
当代有学者进—一步考证《越人歌》实为壮族先民之古歌。
梁简文帝萧纲命徐陵所编《玉台新咏》也收入了《越人歌》,可见这首原本由划船人唱出的歌词,已经被看作正宗的诗歌作品,因此说它的翻译是诗歌翻译,应该没有疑义。
而从翻译诗歌成为诗歌选集的条目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翻译文学与原创文学在中国古代似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
关于翻译文学与原创文学在中国古代似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这个假设,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证据。
例如另一首广为流传的匈奴人歌曲即是明证。
据《史记•匈奴传》,公元前121年夏,霍去病二次西征,出陇西、北地二千里,攻祁连山,大破匈奴军,俘获三万多人。
是时,匈奴有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使我妇女无颜色。
”此歌旨载于北凉人编《西河故事》,转载于唐开元《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及唐末《十道志》。
宋《乐府诗集》及明《丹铅总录》亦收此诗。
不过究竟谁是译者,却没有一本诗集提到。
中国文学外译历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文学外译是指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并在国际上传播的过程。
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引起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因此,中国文学外译一直是跨越国界、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中国文学外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后的汉朝时期,中国古代文学就开始出现译作,例如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字。
而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学作品的翻译越来越多地引入了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译风格。
中国文学外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初期,中国文学外译主要集中在对佛教经典和历史文献的翻译上,这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各地对中国文学的了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到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外译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了古代文学作品,还包括了现当代作家的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
同时,随着翻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国际交流的加强,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文学外译的影响和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中国文学的外译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使得国际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
其次,中国文学外译也为中国作家和文化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推动了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
此外,中国文学外译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外译是一个漫长而又不断发展的历程。
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学外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翻译水平和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外译事业的发展,并为更多国家读者带来中国文学的魅力和智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组织和安排方式,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所呈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中国文学外译的历程和发展。
中国诗歌在国际文坛的地位和影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风格,自然成为了世界文学领域中备受瞩目的存在。
在当今国际文坛中,中国诗歌的地位和影响也逐渐日益提升。
一、中国诗歌的书写史中国诗歌的书写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早在古代周朝时期,中国就有了用篆字刻写的诗歌,如《诗经》等就是篆文诗歌的代表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诗歌的书写方式逐渐过渡到了隶书和楷书。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的书写技术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唐代的诗人们擅长用丰富多彩的词汇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诗歌内容丰富,流派复杂,至今仍然被世人津津乐道。
近代以来,中国诗歌的书写方式也跟着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变化。
现代诗歌以自由诗为主,诗歌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近年来,随着网络流行,诗歌创作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歌创作的门槛更加降低,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诗歌创作中来。
二、中国诗歌在国际文坛中的发展和影响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诗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多年来,中国诗人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积极参与到世界诗坛中,使得中国诗歌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具有越来越深入的影响力。
中国诗歌在国际文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中国诗人走上了世界的文学舞台。
世界文学奖项中有不少奖项都曾颁发给过中国诗人,如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李白、莫言等人。
此外,中国诗歌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可和喜欢。
很多国家都会邀请中国诗人来到本国学习和交流,或是在本国进行诗歌创作和演讲。
在这种交流中,中国诗人不仅可以展示中国诗歌的魅力,还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进行交流碰撞,从而使得中国诗歌有机会在世界上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
三、中国诗歌走向世界的不足和挑战尽管中国诗歌在国际文坛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不足和挑战。
首先,目前中国诗歌的翻译还较为单薄,翻译出版数量较少。
我对翻译中国诗歌的看法我对翻译中国诗歌的看法汉诗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翻译的诗歌。
因为要想成为一位真正优秀的汉语诗歌的译者,最少要在语言上做三门功课;在哲学上要做先秦诸子百家的最少十门功课;而生活上则最少要了解中国三个不同层面的生活。
具体来说吧:一在语言上的三门功课,是指古汉语,包括古诗词及格律的学习。
民歌,中华主要地域的各不相同的民歌,如陕北民歌、云桂民歌等。
近百年以来的中国新诗以及流变等等。
如果仅仅靠查字典或仅凭文字修养与参悟能力来翻译,恐怕是肤浅与轻率的。
轻则必定不准,重则闹出笑话。
二在哲学上最少要了解中国先秦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想,如,法、儒、道、农、兵、工等等,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影响,尤其在诗歌作品的展现与流露。
三是要了解中国三个不同层面人们的生活,包括上层高官,尤其五四以来更迭变幻的生活;知识分子,包括所谓左右两极知识分子的生活;百姓生活。
这是准确翻译的关键。
另外,就中国文学被世界翻译现状来看,受权利与金钱干扰,中国文学被世界翻译的现状并不乐观,国外的出版商与翻译家向中国官员、富豪作家诗人倾斜比例较大;而耐得寂寞成就较大的作家诗人的作品,被遮蔽现象最少还得10--25年,所以我对国外翻译界压根儿就不看好,他们的势力与拜金拜权~比中国更甚!综上所述,我以为中国新诗的翻译要实现“信达雅”的境界,估计最少要等到汉语成为世界最主要语言交流的语种。
当然这并不是说今天不可能有好的翻译,我是说真正卓越的翻译必在天时、地利、人合之时才能诞生。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以为中国当代诗人不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了,也必定不是最好的翻译。
以不是最好的翻译,翻译的诗歌推荐获奖,又怎么可能是中国最好的诗歌呢?偏差太大——这是翻译的先天不足造成,也许与意识形态无关,是纯技术层面的问题。
我这样以为。
中国诗歌英译中的意识形态(1966—1976)作者:李琳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1期摘要:虽然我国在1966—1976年间的诗歌英译受到严重影响,但始终保持了一定的规模,成为当时文化输出的重要手段。
这一时期的译介对象为我国国家领袖毛泽东的诗歌和歌颂新中国建设成果的诗歌,意在影响目的语文化中的中国领导人形象和国家形象。
集中型赞助人结构确保了对翻译活动的有效操控,小组翻译方式使集体主义价值观得到弘扬。
以意识形态和诗歌英译之间的关系为线索,还原当时强调翻译政治功能的社会文化背景,诗歌翻译行为的复杂性和对政治的依附性更加清晰可辨。
关键词:诗歌;意识形态;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1-7836(2018)11-0118-031966—1976年这十年是中国翻译历史百年来的一个低谷,“共出版翻译著作2 912种,其中中译外著作1 133种,翻译出版量呈历史最低点。
”[1]该时期的诗歌英译在选目、翻译主体、翻译方式、赞助人结构、译作发行范围和出版数量等方面与其他时期存在明显差异,并超出了纯粹政治批判的范畴,在文学作品极端匮乏的时期富有特殊意义。
然而,对外翻译是在原文化中发生的、脱离目的语社会生活背景的非母语写作形式,它的开展受到选材、译者素质、读者接受等诸多限制,在大多数异文化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也常为原文化的研究者所忽视。
国内已有的学术研究多从翻译史或编辑出版的角度对该时期包括诗歌外译在内的文学翻译活动进行条目式的梳理,并未认识到诗歌外译专题研究的价值。
学界往往将该时期诗歌外译的研究放置于更长的时间范围之中,如骆忠武指出我国外宣政策在“1966—1976年间为‘硬译、死译’”[2];郑晔归纳1966—1976十年间该期刊译介的作品“以阶级斗争为纲”,装帧设计为“全国上下一片红”,译介效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读者增多”[3],对本时期诗歌英译情况的专论仍较缺乏。
浅谈中国诗歌翻译的历史与现状摘要::中国不但创作了很多诗歌作品,而且引进和出口了许多诗歌作品。
在这一过程中,翻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纵观这段历史,人们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各方面作了全面而系统地创新研究。
本文陈述了中国诗歌翻译研究的特点、研究主题,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翻译诗歌功能翻译原则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代表着中国的文化。
如何把中国古诗介绍到国外去,关系中国诗歌乃至中国的形象;学习英语的人熟悉、阅读英语诗歌,可以开阔文学视野,增长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增进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素养。
因此,诗歌翻译在人们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诗歌翻译研究的现状现存的中国古诗英译本,有外国译者译的,也有国内译者译的。
外国译者的译本大多数在1889-1946年间问世,watson的译本可谓当代英译本的代表。
国内译者的译本,大多是在近二十年间出版的。
如今,国内外的译本,加在一起也不在少数,但真正好的译作仍然罕见,不少还是成仿吾在数十年前曾经指出的那样:“这样的译诗,除酿成一般人对于诗的误解与表示译者的肤浅之外,是丝毫没有益处的。
”(罗新璋,384)。
而粗劣的译品越多、越泛滥,则越有损于中国诗歌的灿烂形象。
英译中国古诗本应是由英美翻译家来做的事情。
国内翻译家之所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工作,主要原因是英译中国诗极难。
后来者有借鉴先行者的方便,watson的译作的确改正了不少过去译本中的“误译”。
然而,至少从现存译本来看,即使是出之国内译者之手,无论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英语表达,也很难说一定超过外国译者,尤其是像herbert h.giles那样的早期译家。
换言之,尽管身为中国人,又可以借鉴外国人的译作,但并没有取得应有的进步,甚至还存在不少出于缺乏中国诗歌基本知识的误译。
中国翻译文学最早面世的是诗歌,在我国数千年的译介长河中,这个历史并不算太长,但诗歌翻译及其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晚清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幼年期”到80年代的“成年期”后,发展至今,无论是在翻译诗歌实践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可谓百花竞放,成果颇丰。
从目前的状况看,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都在寻找语言学理论作为分析和研究的框架。
在形式理论与功能理论的选择上,功能理论更加受欢迎,原因主要是它与翻译的目的相吻合,都是从交际的角度出发。
据我们的观察,很多翻译研究者对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情有独钟,他们都试图用这个理论阐释翻译中的问题。
二诗歌翻译研究的特点1 古诗翻译研究为主诗歌翻译研究素材广泛,从古至今、由国外到国内,数以亿计,但通过阅读名家、学者的译著以及翻译批评,可以发现所用之例大部分选自古代诗人写的古诗,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黄水仙》(the daffodils),克莱尔的《夜莺之巢》(the nightingale’s nest),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围成一圈玫瑰花,来跳舞吧》(ring a ring of roses),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代表作《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与《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等;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有人译为drinking wine),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
2 研究视角多样化在翻译研究的各个发展阶段,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问题进行了研究,最有影响的研究视角有:(1)“译格律”研究诗歌翻译中的多元化格律观广义上讲,诗的格律包括节奏、音韵及其他乐感手段三大部分。
它不仅是诗歌“音乐美”的具体体现,也是诗区别于其他体裁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之一。
译诗虽非译格律如此简单,但“诗有别裁”,格律问题始终都是诗歌翻译中的一道难题。
在格律问题上,译诗者及其研究者彼此间有共识之处,也不乏歧见。
共识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还不曾有人成功且全面地否定过诗歌翻译中格律的审美价值和功能;二是译诗应追求节奏效果,这似乎不独为“格律派”所遵循,而是大家所普遍认可的。
中国科研网上有关诗歌翻译的论文中,80%是有关诗歌格律翻译与欣赏方面的。
(2)功能理论研究一般说来,语言是一种有规则的系统结构,是一种代码。
它由不同的成分组合而成,可用来表达语义。
同时,语言又是一个用于交际的系统,可以运用不同的代码形式来指称具体的和抽象的东西,并可创造具有交际价值的信号。
语言可以用来描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也可以用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还可以用来组织信息,这三种功能分别属于halliday所说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halliday,1985)。
halliday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1985)一书的前言中明确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黄国文,2001)。
目前,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开展了用功能语法指导诗歌翻译的研究,如黄国文曾经对杜甫的诗歌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进行评论;曾博曾经写过《从功能语法的角度看〈热恋的牧羊人〉及其和诗》。
此外,还有刘美莲的《试评王维〈送别〉英译文的人际功能》、姚勇芳的《论诗歌翻译中的英汉语词义和语篇的结构差异及其表现》等论文。
(3)诗歌研究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性质所谓诗歌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是指不遵循单一的某种模式,而是结合其它学科,如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交际学等。
如在诗歌研究中将翻译同信息传播科学结合,运用信息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诠释翻译的过程,注重研究源语与译语间的信息传递,整个翻译过程包括阅读(解码)、分析、转换和译文输出等不同阶段的过程。
再如,将美学原理应用于诗歌翻译,克罗奇在1936年出版的《诗论》中,明确地阐述了三种诗的区别:一为灵感和格律、表现和意象成功结合的“古典诗”;二为单纯诉诸感觉、情感和为了修辞而修辞的形式主义诗;三是重理智和说教的教诲诗。
三种诗中,他认为第一种才是真正的诗歌。
我国著名典籍翻译学者张保红在其《文学翻译的多角度及其美学效果》一文中,就曾提出将美学概念运用到诗歌翻译评论中来。
诗歌翻译离不开“求美”,要再现美,就必须弄清什么是诗之美?在这一点上,人们似乎已形成了一种定势,常借助于一些审美概念来说明问题,如意境美、意象美、情感美、入神之美、和谐之美等,其结果都是字眼的“空转”。
如果我们用一个命题来表述,就是诗之美乃x之美。
这里的x不仅包括审美客观层概念,如诗之结构、韵律等,而且还包括主观层和审美评价层概念,由此可见,诗美内涵的开放性、模糊牲和非理性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笔者认为,诗歌翻译中的“求美”问题恰如曾虚白所言:“因为我们不应该相信原文在我们内心的弦线上所拨出来的声音会同别人一样的……他(译者)的笔若能把他所认识的‘神韵’巧妙地表现出来,他就尽了翻译的能事”(1984:153)。
3 研究的主题(1)诗歌翻译标准翻译标准问题一向是翻译界研究的中心问题,并通过研究学者提出了许多标准,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奈达的“功能对等”等等。
目前对诗歌翻译标准出现了以下两种新的观点:①诗歌翻译标准是由诗的意象结构中的意蕴与审美价值所决定的,至近而意远,意境成了诗歌翻译的灵魂。
境生于象外,使象与象之间互相规范涵盖,互相融通生发并超越自身的限定性而获本真的生命。
这一本真生命之象,流光溢彩,”意味生”而“神境出”,无画处皆成妙境;②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2)诗歌翻译的方法译诗应当也是诗,译诗应当忠于原诗。
首先,必须保留原诗的意义和意境;其次,在此前提下,还应该字斟句酌地使译诗具有诗的形式和韵律、节奏。
要根据我们的入诗原则,入于诗,出于诗,真正再现出原诗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
(3)诗歌翻译的欣赏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没有想象,是没有这种再创造的。
诗歌欣赏的方法很多,如:对比欣赏法、背景分析法、语言学习分析法、艺术分析法、“翻译欣赏法”,每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与艺术修养不同,其欣赏的角度则各有侧重。
4 形成了几个有影响的研究中心中国有几个机构在出版的文献的数量和对诗歌翻译研究产生的影响方面成绩显著,堪称诗歌翻译研究中心。
如:南开大学翻译中心,刘士聪教授任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崔永禄和王宏印教授任副主任,成员包括翻译专业教学人员和在读博士生近40人;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该中心是集学术研究和翻译教学于一身的科研教学型单位。
翻译理论研究是该中心的研究重点与特色。
该中心有提出“翻译研究与文化对比研究、符号学研究相结合”的陈宏薇教授,有研究变译理论的黄忠廉教授。
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很多翻译研究中心,如北京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等。
三存在的问题及趋势展望诗歌翻译研究经过了近千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突出的有:1 研究对象太狭隘诗歌翻译研究要真正做到科学、规范、严密,必须扩大它的研究范围,不能局限于研究有限的古典诗歌,而要扩大到所有诗歌类型;不能局限本国,或两国诗歌的研究,而要扩充到世界各国诗歌的对比研究。
这样才能成为“放之皆准”的研究成果。
2 缺乏相关学科的理解与支持诗歌翻译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有了飞速的发展,从单一的翻译学分支研究进入了系列跨学科研究,但同其他发展更为成熟、学术地位较高的学科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研究人员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并应用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本领域的研究发展。
3 缺乏研究的动力翻译研究领域十分广阔,有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翻译理论研究,而诗歌翻译属于后者。
此外,由于诗歌翻译研究所得的经济回报远远低于其他类的翻译研究,因此,很少有人敢于或者愿意问津该项研究。
然而,正如上所述,翻译研究正朝着更具科学性和跨学科性发展。
要使跨学科研究不至于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真正做到学科交融,诗歌翻译界不但要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要竭尽全力帮助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加入到自己的研究行列中来。
“我们正处在译学研究的分水岭,各种思想得以不断重估和修订”。
在研究中,笔者始终感觉到,面临着译论流派异彩纷呈、此消彼长的局面,诗歌翻译迫切需要一个方向。
这不仅是诗歌翻译研究与时俱进的前提,也是综合创造的基础。
一言以蔽之,对传统诗歌翻译理的总结和深刻反思,对当代译学研究成果的借鉴与运用对译诗理论的多元化探讨和体系构建,是我国诗歌翻译研究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赋予每个诗歌翻译研究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