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五、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84
第五章儿童记忆的发展小学儿童记忆策略的使用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2019-4-222•复述是主体在记忆过程中,对目标信息不断重复,以便能更准确、更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的活动。
小学儿童复述策略发展的特点•第一,小学儿童与学龄前儿童相比开始逐渐有效地采用复述策略。
•第二,随年龄增长,小学生复述的质量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复述方式由被动的复述模式向主动的复述模式转变。
•第三,儿童使用复述的灵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复述策略的掌握对小学生记忆成绩的影响•①复述可以提高各年龄阶段个体的记忆成绩;•②只要采取复述策略,学生的记忆成绩就比没有采取任何复述策略的学生记忆成绩好;•③通过对不会使用任何复述策略的学生进行培训,可以提高其记忆成绩;•④对只会采取较简单复述策略的学生进行较高级的培训,可进一步提高记忆成绩;•⑤通过对智力落后的儿童进行有关复述策略的训练和大量练习,可以使回忆量达到没有经过训练的、具有中等IQ的成人的水平。
组织策略的使用:•记忆的组织策略是指主体在记忆过程中,根据记忆材料不同的意义,将其组成各种类别,编入各种主题或改组成其他形式,并根据记忆材料间的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
•小学生记忆中组织策略发展的实验研究发现,小学儿童记忆组织策略的发展可以分为产生性缺损和成熟运用策略两个阶段。
精加工策略的使用:•精加工策略是指当主体识记一些很难归类的材料时,就在这些材料中创造出某种联系,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以便提取。
•精加工策略要到小学高年级以后才能出现。
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第一节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2、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
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再现(回忆)【简答】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
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
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
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
儿童最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
3.记忆与言语的发展儿童学习语言要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离不开记忆。
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记忆的发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记忆使情感丰富,意志活动稳定。
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一、记忆的发生(一)记忆发生的指标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
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指标有关。
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个指标:1.习惯化;2.条件反射;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1.习惯化不学而能。
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
2.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出生1~3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
采用指标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同,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行研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简答】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1.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依次出现;2.记忆的潜伏期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3.由“幼年健忘”到出现可保持终生的记忆。
幼年健忘:指3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1.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4.再认依赖感知;再现依赖表象。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第一节信息加工理论一、信息加工阶段1.感觉登录:即瞬时记忆或感觉贮存,是一种照相式的记忆,完全保留刺激的本来属性,保存时间很短,大约250毫秒左右。
常见的感觉记忆形式有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
2.注意3.知觉: 知觉是指对感觉刺激的觉察、识别和解释。
4、记忆第二节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念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和重现)。
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解释: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一)根据记忆内容分1、形象记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动作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实际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二)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时有无意识1、内隐记忆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个体经验自动对当前信息的吸收和整理。
可理解为无意记忆。
2、外显记忆是在有意识的控制下,个体根据需要主动地对当前信息进行记忆加工的过程。
可理解为有意记忆。
(三)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指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并不立即消失,他还能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感觉记忆的特征时间极短(0.25-1秒);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编码: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编码方式是图像和声像。
影响因素:模式识别;注意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定义: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2秒到1分钟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征1.保持时间为一分钟左右;2.记忆容量有限,通常为7±2个组块;3.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组块(chunk)又称信息块,是指知觉体系被当作一个熟悉的单个单元的模式或顺序。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程导学大纲责任教师谢兆勤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方法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与学的科学;3.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感互动;4. 有的则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结果和评定。
我们的观点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我们观点的根据1.反映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把个体从一个生物的实体发展成为社会的实体。
也就是把一个新生婴儿的生物个体,经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品德。
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通过经验传递实现的,通过教与学的人际交往实现的。
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2.反映教育的结构系统(1)教育是一个系统,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子系统。
(2)经验传授系统是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也就是教;(3)接受系统是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学;(4)经验系统就是传递的对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等。
这三个系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反映了心理现象研究的独特领域。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1. 基本理论2. 学习心理学3. 教学心理4. 群体心理5. 个体差异6. 学生心理健康7. 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8. 教师心理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 开创阶段2. 发展阶段3. 成熟与完善阶段(一)开创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孔子的智商四分法;启发式教学思想学记:喻的原则2.两大支柱学科的推动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879年,自然科学引入心理学研究。
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点儿童心理发展第一章、绪论【考核目标】1、了解发展的系列概念,了解各年龄段的儿童发展特点,了解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研究方法。
2、理解儿童发展阶段及其划分标准,理解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一、发展1、“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2、广义的“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二、儿童发展1、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它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儿童发展的特点1、特点:发展的基础性、发展的递进性、发展的易感性四、儿童发展的四个领域1、四个领域: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文化性发展五、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1、影响因素:生物规律、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历史文化规律六、我国的儿童发展阶段划分标准1、新生儿期(出生到一个月);乳儿期(一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2、13-14、15岁);青年期(14、15-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
2、配以我国学制可分为:先学前期,即婴儿期(3岁以前,托儿所);学前期,即幼儿期(3-5,6岁,幼儿园);学龄初期,即学龄儿童(6、7-12岁,小学);学龄中期,即少年期(12、13-14、15岁,初中阶段);学龄晚期,即青年期(14、15-17、18岁,高中阶段)。
七、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有年龄决定的。
2、相对稳定,同时又可以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3、儿童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八、各年龄段的儿童发展特点1、婴儿期的特点(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①这一时期婴儿的行走动作、手的动作得到了发展。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2.2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第二节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一、儿童身心发展概述(一)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内发论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及观点:(1)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
(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3)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5)霍尔:他的典型论断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2.外铄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及观点:(1)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2)洛克:提出“白板说”。
(3)华生: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4)斯金纳: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学⼉童的记忆能⼒和学前⼉童⽐较起来,正在发⽣着本质的变化。
这些本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
第⼀,从记忆的⽬的性来说,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
学前⼉童记忆的有意性和⽬的性,还是很差的。
在⼤班⼉童那⾥,只能看到⼀些初步的发展。
⼉童进⼊学校以后,在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条件下,情况就不⼀样了,他们不能只去学习⼀些⾃⼰感兴趣的东西,⽽且要学习那些⾃⼰虽然没有兴趣但是必须学习的东西,因为学习和游戏不同,这是⼀种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这也就是说,他们必须把学习当作⼀种⽬的任务,并使⾃⼰的记忆服从于这种⽬的任务。
因此,在⼩学⼉童的记忆上,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就逐渐占有主导的地位。
当然,有意识记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排除⽆意识记的作⽤。
事实上,在整个⼩学时期甚⾄以后的中学时期,⼀⽅⾯,有意识记⽇益占有重要地位;另⼀⽅⾯,⽆意识记也在起作⽤,因为⼉童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兴趣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第⼆,从记忆的⽅法来说,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
学前⼉童对于⾃⼰经验范围内的事物,也能进⾏意义的、理解的识记。
例如,⽤事物的各种联系、对⽐关系等等,来进⾏记忆。
但是由于他们的经验还很不丰富,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不发展,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于很多材料,宁肯⽤机械的、逐字逐句的办法来识记,⽽不愿更多地通过对事物的意义的、内在关系的理解来识记。
众所周知,学前⼉童识记故事,⼀般总是从头记起,逐字逐句地重现。
⼉童进⼊学校以后,情况就不⼀样了,他们虽然还可以⽤逐字逐句的办法来识记故事和诗篇,但是不能单纯地⽤逐字逐句的办法来识记数学运算⽅法和有关历史、地理、⾃然的教材,在这⾥,他们必须学会分析出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必须学会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合乎逻辑的联系,也就是必须学会对识记材料进⾏思维加⼯或逻辑加⼯。
当然,这对于⼩学⽣来说,是有困难的,但是在合理的教学影响下,⼉童是有充分可能掌握意义识记的能⼒的。
在这⾥,也应该指出,在学习上,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不是对⽴的东西,因为它们在学习上都是必要的,是相辅相成的。
小学阶段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是儿童认知和记忆发展的关键时期,以下是小学阶段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学习能力的提高:小学阶段儿童的学习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开始接触更多的学科和知识,需要通过记忆来学习和理解。
他们能够记忆和掌握一定数量的信息和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2.记忆力的增强:小学阶段儿童的记忆力逐渐增强,可以记住和回忆更多的信息。
他们能够记住一些循序渐进的事物,例如数字、字母和词语等,并能够独立地回忆和运用。
5.自主学习和记忆: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记忆能力。
他们能够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自主选择适合的记忆和学习方法,并能够独立地进行学习和回忆。
同时,他们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思和总结来加深记忆。
6.受情绪和情感影响:小学阶段儿童的记忆容易受到情绪和情感的影响。
他们对于与自己经历相关的事物更容易记住,并且情绪愉快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和记忆,而情绪负面的事物则可能导致记忆的遗忘。
7.短期记忆和工作记忆的成熟:小学阶段儿童的短期记忆容量逐渐增大,并且工作记忆开始成熟。
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一定数量的信息,并通过工作记忆来进行临时存储和操作。
这对于他们进行复杂的学习和思考任务非常重要。
总之,小学阶段儿童的记忆发展呈现出学习能力的提高、记忆力的增强、长期记忆的发展、使用记忆策略、自主学习和记忆、受情绪和情感影响以及短期记忆和工作记忆的成熟等特点。
教师、家长和社会应该关注和
引导儿童的记忆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记忆习惯和技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