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火针疗法作用原理及适应症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58
中医适宜技术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毫针的构造一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可参考邱茂良主编《针灸学》的相关章节)。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01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爪切进针法0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舒张进针法0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提捏进针法0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三)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0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提插法0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捻转法(四)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 分钟。
毫火针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摘要:皮肤病严重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毫火针在皮肤病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
毫火针兼具传统火针与微创医学的优势,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毫火针疗法能显著改善各类皮肤病患者的自觉症状,主要用于缓解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和后遗神经痛、慢性湿疹皮损及瘙痒;恢复色素细胞正常功能,常应用于白癜风、黄褐斑等色素异常疾病的治疗;坏死软化非肿瘤性皮肤病病变组织,对治疗痤疮、毛囊炎以及扁平疣等非肿瘤性皮肤病优势明显;调控皮肤炎症反应,在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毫火针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可从提升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探索毫火针的优势人群和预测疗效的生物学标记物、研究毫火针治疗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丰富毫火针治疗皮肤病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毫火针;皮肤病;应用进展引言皮肤病种类繁多,临床多采用外用药膏及口服西药治疗,疗效持续时间短,容易复发,且内服药物副作用较大,长期服用对肝肾、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外感毒邪合并内伤导致气血失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肌肤。
中医治疗皮肤病历史悠久,且方法众多,其中火针不仅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功效,而且具有消肿止痛、散结敛疮的作用,治疗各种类型皮肤病疗效颇佳。
毫火针是对火针的继承和发展,温针灸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皮肤病,疗效显著。
1“毛发缺损与修复障碍”———斑秃患者女性,34岁,2020年12月2日初诊:主诉“斑片状脱发反复发作30年,加重2月”。
患者于3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头散发性斑片脱发,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诊为斑秃,服用中西药物治疗后好转,但其后间隔5~8年发作1次。
2个月前患者产子后于哺乳期再度发作斑秃。
查斑片状脱发6处,平均面积3×4cm,脱发区头皮色白油亮光滑,未见红肿、丘疹、脓疱及瘢痕,不伴瘙痒等不适。
纳眠欠佳,二便调。
舌淡红边有齿痕,左脉沉取无力,右脉沉滑数。
毫火针疗法临床观察与评价我了解到毫火针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它结合了针灸和火罐疗法,具有刺激经络、调节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
在参与这项研究之前,我已经对毫火针疗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其治疗效果充满期待。
这项研究的对象是毫火针疗法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包括疼痛、肌肉骨骼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参与研究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毫火针疗法治疗,另一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在进行毫火针疗法治疗时,医生对患者进行针灸定位,然后将细小的火针插入皮肤,留针一段时间后取出。
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疼痛,但通常可以忍受。
治疗结束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指导。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负责记录和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治疗效果以及任何可能的副作用。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我们可以对毫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们发现毫火针疗法在治疗疼痛和肌肉骨骼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表示疼痛得到了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毫火针疗法的疗效虽然不如治疗疼痛和肌肉骨骼疾病明显,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毫火针疗法治疗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部分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等副作用,但这些症状通常在短时间内自行消退。
治疗效果也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对毫火针疗法的反应较好,而有些患者则效果不佳。
毫火针疗法在治疗疼痛和肌肉骨骼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疗效不够明显。
同时,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但通常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毫火针疗法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方法,但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观察和评价。
在未来,我将继续关注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并积极参与相关临床观察与评价工作。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更好地了解毫火针疗法的治疗效果和应用范围,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在进行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过程中,我深刻地体验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毫火针-火针-火针疗效显著从火针这十大功能可以看出,不管虚实寒热,内外妇儿,都是火针是的适应症。
有人对近五年来火针的临床状况做过综合统计,证明火针的治疗范围愈加广泛,已向许多疑难症拓展,特别是对内科、妇科某种疾病的治疗。
并以大量的资料表明,火针对大部分疾病的有效率均在90%以上,部分疾病的疗效甚至达100%。
火针治疗疾病,既然适应症这样广泛,疗效又这么好,为什么临床上没有普及呢?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对火针疗法存在认识上的误解。
主要表现在有人对火针疗法的认识有偏见,为火针“土”、“痛”、“危险”。
认为火针是民间的,教课书上没有,正规医院临床不用,是上不了医学殿堂的土办法。
认为痛剧,非常痛。
故观看火针的人说痛,接受火针的人怕痛。
认为危险。
火针临床操作形象残忍,操作有时,耳朵可听到组织被灼时的“咝”的一声,眼睛可看到微淡的一缕青烟,鼻子可闻到少许肉焦味,于是肉跳心惊:担心烧得通红的针扎在神经、血管上,那还得了?然而这些恐惧与误解,一经火针的实践,便都会迎刃而解。
古医精典谈及火针,一再告诫说,针粗则:“入穴不可深,深则伤及筋肉;”“入穴不可留,留则痛剧;”“不可入颜面,入颜面则作疤;”“不可伤血管、神经,否则易造成伤害。
”“人身诸处,皆可行火针,惟面上忌之。
” 针粗导致对人体损伤过大,痛感强烈,不宜留驻穴中,并造成种种禁忌,限制了火针在临床上的使用与发挥。
所以针家在用火针治疗疾病时,常常不得不以毫针补之。
毫火针是火针与毫针的结合火针携火而气盛,但针粗则创重而痛甚,针长则难以操作驾驭。
毫针纤细而痛少,创轻而伤微,但体细则量微而气弱。
毫火针避火针与毫针二者之短,取火针与毫针二者之长,且兼有火针与毫针的双向功能与特性,既是两种不同物理刺激方式的结合,又是两者不同针具针法的择优。
普通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普通针刺即毫针技术,是指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适应症适用于内、外、妇、儿科等各种常见疾病。
二、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类型主要为环柄针、平柄针,规格主要根据针体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见表1、表2)。
臀部穴位,以及瘫痪、麻木等针感迟钝者;细针多用于头面、眼区穴位,以及小儿、体虚患者。
者用得最多。
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深刺或透穴;短针多用于肌肉浅薄部位浅刺,如头面部穴位、耳穴。
(二)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操作前准备、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1.操作前准备(1)要求:仪表端庄,衣帽整洁,戴好口罩,洗手(2)用物:治疗盘、消毒液、棉签、无菌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干棉球、纱布、镊子及清洁弯盘、必要时备屏风(3)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明亮,调节适宜的温度,关闭门窗,防止对流风,必要时屏风遮挡。
(4)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5)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6)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2.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3.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临床常用以下几种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火针原理.火针作用原理火针疗法借“火”之力而取效,集气针(毫针)激发经气、艾炙温阳散寒的功效于一身,临床常有事半功倍之效。
究其作用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借火助阳借火助阳,即借助火热,温壮阳气。
火针疗法通过加热的针体,经腧穴将火热直接导入人体。
这种被导入的火热,通过腧穴、经脉,在人体内可以直接激发经气,鼓舞血气运行、温壮脏腑阳气,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对传统经络学说的深入研究认为,古代的经络学说,实由经脉经气学说和脉络血气学说混合而成它们分别阐述了人体的两大调节系统:经脉经气系统和脉络调节系统。
在经脉经气系统中,经气为化源于下焦“命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具有生发人体各部,激发脏腑功能,温煦机体、防病御邪的多种功用。
由火针直接导入人体的火热之性,既可以增强经气的阳热作用,治疗经气虚损、阳气衰弱的各种疾病,又可以散寒除湿,温化痰浊,治疗寒湿痰浊所致的各种痼疾顽证。
在脉络血气系统中,血气化源于脾胃,在心脏的主导、宗气的推动下,循环往复,周流全身,具有滋养脏腑、濡润肌腠等多种功能。
血气得热则行,遇寒则凝。
火针导入的火热之性,可以通过温助人体阳气,间接的鼓舞血气运行,治疗血气运行不畅的各种气滞血瘀的病证。
二、开门祛邪开门祛邪,即灼烙人体腧穴腠理而开启经脉脉络之外门,给贼邪以出路。
《针灸聚英》曾云:“盖火针大开其孔,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即火针借助火力,灼络腧穴,出针后其针孔不会很快闭合,加之较粗的针具,加大针孔,,则痈脓、瘀血、痰浊、水湿等有形之邪,以及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均可从针孔直接排出体外,使痼疾顽证得以治疗。
痈脓、瘀血、痰浊、水湿均为致病性病理产物,它们有形、属阴、善凝聚,一旦形成,就会停滞局部经脉、脉络,使阳气、血气不能正常的温煦濡润脏腑肌腠,致使脏腑肌腠功能低下,出现各种病证。
同时,停滞的阳气、血气,功能低下的脏腑器官,又进一步产生新的瘀血、痰浊等有形之邪使局部病变加重。
2024年毫火针结合温和灸治疗胃肠病临证举要一、毫火针治疗原理毫火针疗法源于古法针灸,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良与深化。
该法所用之针极细,其操作技巧要求精准且细腻,既能刺激穴位,又能避免给患者带来过大的痛苦。
毫火针的治疗原理主要基于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够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脏腑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胃肠病的治疗中,毫火针主要作用于与脾胃相关的经络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天枢等。
这些穴位能够直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通过毫火针的刺激,能够改善脾胃的气血循环,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从而缓解胃肠病的症状。
二、温和灸治疗特色温和灸是艾灸的一种,其特色在于灸法温和,热量适中,既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又能避免给患者带来过热的刺激。
温和灸的作用机理在于通过艾叶的温热刺激和艾叶中所含的多种药效成分,共同作用于穴位,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
在胃肠病的治疗中,温和灸能够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对于脾胃虚寒、胃痛、腹泻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温和灸还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有助于胃肠病的康复。
三、胃肠病临证表现胃肠病是一类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临证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胃痛、胃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
这些症状往往与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情绪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毫火针结合温和灸治疗胃肠病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例如,对于胃痛患者,可选用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进行毫火针治疗,同时配合温和灸以温中散寒;对于腹泻患者,则可选用天枢、神阙等穴位进行治疗,以健脾止泻。
四、毫火针操作要点毫火针的操作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穴准确: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选穴时要充分考虑经络学说和穴位功效,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
手法精细:毫火针的针身极细,操作时需要精细入微,避免给患者带来过大的痛苦。
进针时要迅速而准确,刺激穴位时要适度用力,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医传统针灸疗法介绍之毫针法-精彩文章-中国艾灸网内容提要:毫针疗法,用毫针(包括芒针)刺入体表的经络腧穴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是常用的一种针刺疗法。
一般以针体长度在4寸以下(含4寸)者称为毫针。
针体长度在5 寸以上(含5寸)者,称为芒针(又称长针)。
实际上,芒针只是在长度上比毫针延长,其操作方法与毫针相类。
毫针刺入体表相应部位,可促进和调整经络气血运行,协调和恢复机体阴阳平衡状态,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国艾灸养生网治疗手法临床上具体应用的技术方法有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进针将毫针刺入皮肤的方法。
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掌握进针时的力量和针刺角度、深度,称为刺手;左手按压针刺部位或扶定针体,以固定腧穴皮肤,防止针体弯曲,并可避免疼痛,促使针刺感应的获得,称为押手。
①进针的具体方法:包括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等。
指切法适于短针,夹持法适于长针,舒张法适于皮肤松弛处(如腹部),提捏法适于皮肤浅薄处(如头面部)。
②进针角度:指针体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临床上,针体与腧穴皮肤呈直角(90°),垂直进针,称为直刺,适于肌肉丰厚处,如四肢、腹、腰部。
针体与腧穴皮肤呈45°角左右,倾斜进针,称为斜刺,适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及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针体与腧穴皮肤呈15°~25°角,沿皮刺入,适于肌肉浅薄处(如头面部),一针透二穴也可用此,称为横刺或沿皮刺、平刺。
③针刺深度:针体进入皮下的深度。
一般以取得针感而又不损伤重要脏器为准。
除根据腧穴部位特点来决定之外,临床上还需灵活掌握。
如形体瘦弱者宜浅刺,形体肥胖者宜深刺;年老、体弱、小儿宜浅刺,青壮年、体强壮者宜深刺;阳证、表证、初病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宜深刺;头面、胸背及肌肉薄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宜深刺;手足指趾、掌跖部宜浅刺,肘臂、腿膝处宜深刺等。
毫火针疗法1.毫火针是创新的疗法毫火针是纤细的火针,直径可达0.25mm ,形同33号毫针。
毫火针是在火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火针功能的延伸。
毫火针是毫针用法的丰富,却不是毫针以火来用,所以不隶属毫针麾下。
毫火针属于火针,是火针疗法之一,故火针的机理,适应症等都适应毫火针。
2.火针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火针就开始应用。
《黄帝内经》称火针为“大针”“燔针”,称火针疗法为“粹刺”。
《资生经》称火针为“白针”,《备急千金要方》称火针为“煨针”。
《伤寒论》称火针为“烧针”《素问?调经论》曰:“……燔针劫刺”。
称火针疗法为“燔针”。
晋代《小品方》一书,最早提出了“火针”的名称。
明清以来,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灸集成》中俱称为“火针”。
3.火针是针灸中的一种特色疗法火针是针法和灸法鬼斧神工般的巧妙结合,是机械能与高强热能融于一体的祛除疾病的技术,是以烧红的针身迅速刺入肌体表现的医疗手段,是火与针在人类与疾病斗争中演绎的精湛艺术,是中国古代微创医学中的一枝奇葩,是人类防治疾病的首创。
4.火针的功效与适应症火针具有十大功效。
①、止痛:火针能够治疗因为寒、湿或风邪引起的肿痛。
如对痹证、风湿关节炎、腰腿疼痛、尤其是顽固性风湿病有特殊的疗效;②、止痒:火针可治疗各种以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
如对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等各种疑难皮肤病,都有比较好的疗效。
③、止麻:火针引阳达络,助阳化气,则麻木自解。
④、止挛:面肌及腿部痉挛,神经麻痹的晚期痉挛现象,宜用于火针。
⑤、止泻:火针擅治慢性肠炎所致腹胀腹泻等疾病。
⑥、止咳定喘:火针祛邪引热,宣气通肺,寒去则咳喘自消。
⑦、泻火解毒:火针擅治带状疱疹、丹毒、小儿腮腺炎、乳腺炎等各种红肿热痛的热性病。
⑧、去瘀除腐:火针对外科性疾病,如: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痤疮、痈疮、痔疮、象皮腿等有特殊的疗效。
⑨、除节散结:瘰疠、瘢结及可见到,摸到的疮节瘀结,如:血管瘤,脂肪瘤,纤维瘤、疣、痣等,及腱鞘囊肿、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中风后遗症都可以施用火针治疗。
岐黄无痛火针介绍岐黄无痛火针是刘恩明的毫火针和宣蜇人的银制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的疗法。
毫火针简介:作者:刘恩明1.毫火针是纤细的火针,直径可达0.25mm ,形同33号毫针。
毫火针是在火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火针功能的延伸。
毫火针是毫针用法的丰富,却不是毫针以火来用,所以不隶属毫针麾下。
毫火针属于火针,是火针疗法之一,故火针的机理,适应症等都适应毫火针。
2.火针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火针就开始应用。
《黄帝内经》称火针为“大针”“燔针”,称火针疗法为“粹刺”。
《资生经》称火针为“白针”,《备急千金要方》称火针为“煨针”。
《伤寒论》称火针为“烧针”《素问?调经论》曰:“……燔针劫刺”。
称火针疗法为“燔针”。
晋代《小品方》一书,最早提出了“火针”的名称。
明清以来,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灸集成》中俱称为“火针”。
3.火针是针灸中的一种特色疗法火针是针法和灸法鬼斧神工般的巧妙结合,是机械能与高强热能融于一体的祛除疾病的技术,是以烧红的针身迅速刺入肌体表现的医疗手段,是火与针在人类与疾病斗争中演绎的精湛艺术,是中国古代微创医学中的一枝奇葩,是人类防治疾病的首创。
4.火针的功效与适应症火针具有十大功效。
①、止痛:火针能够治疗因为寒、湿或风邪引起的肿痛。
如对痹证、风湿关节炎、腰腿疼痛、尤其是顽固性风湿病有特殊的疗效;②、止痒:火针可治疗各种以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
如对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等各种疑难皮肤病,都有比较好的疗效。
③、止麻:火针引阳达络,助阳化气,则麻木自解。
④、止挛:面肌及腿部痉挛,神经麻痹的晚期痉挛现象,宜用于火针。
⑤、止泻:火针擅治慢性肠炎所致腹胀腹泻等疾病。
⑥、止咳定喘:火针祛邪引热,宣气通肺,寒去则咳喘自消。
⑦、泻火解毒:火针擅治带状疱疹、丹毒、小儿腮腺炎、乳腺炎等各种红肿热痛的热性病。
⑧、去瘀除腐:火针对外科性疾病,如: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痤疮、痈疮、痔疮、象皮腿等有特殊的疗效。
火针疗法简介火针疗法是将针具烧红后,迅速刺入穴位或者病患局部,并迅速出针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扶正助阳,温通经络,祛邪引热的功效。
可治疗的病种涉及到内、妇、儿、外、皮肤、五官等临床各科疾病近百种。
其临床应用的范围近年来仍在不断扩大。
毫火针是在火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火针功能的发展与延伸,具有安全,无痛,奇效,神速,微创的特点,是创新疗法。
火针是针灸中的一种特色疗法,是针法和灸法鬼斧神工般的巧妙结合,是机械能量与高强热能融于一体的祛除疾病的技术,是以烧红的针体迅速刺入肌体的形式表现的医疗手段,是火与针在人类与疾病斗争中演绎的精湛艺术,是中国古代微创医学中的一枝奇芭,是人类防治疾病的首创。
因为火针在对穴位刺激的方法中,合三而一,不但具有物理的机械刺激,物理的热能刺激,还具有生理的无菌性灼伤刺激。
因此刺激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产生的医疗效应也强。
火针疗法,借“火”之力通经活络,集针之法激发经气,取炙之温阳驱散湿寒,聚三大攻势而歼于一疾,故而临床上非但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反倒如虎添翼,常有事半功倍,出手非凡,出人意料的疗效。
火针在过去主要用于痹症,筋骨痛,骨关节痛,现代火针疗法已具有了十大功能:1、止痛:祛寒除湿,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津液运行,则疼痛自止,这是火针治疗痛则不通的病理机制。
因此火针能够治疗因为寒邪、湿或风邪引起的肿痛。
如对痹证、风湿关节炎、腰腿痛、尤其是顽固性风湿病有着特殊的疗效;2、止痒:疏通经络,使气机疏利,则祛风止痒。
火针不仅止痛,止痒效果也好。
火针可治疗各种以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
所以对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等各种疑难皮肤病,火针都有比较好的疗效。
3、止麻:气为血之帅,气到血则到,血到则营养到,火针引阳达络,助阳化气,则麻木自解。
火针可治疗各种以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
4、止挛:运行气血,调整脉络,则痉解挛止。
面肌痉挛,神经麻痹晚期的痉挛现象,宜用火针。
5、止泻:健脾利湿,协调肠胃,温中收敛,泄泻可止,火针擅治慢性肠炎致腹胀腹泻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