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麻黄汤总结
坚持一件事确实不容易,麻黄汤终于迎来了结尾。
从无数麻黄汤医案中挑好的摘录下来,然后再总结麻黄汤的用法
1、主治病名繁多,寒邪郁肺则多喘,寒邪犯胃则多呕。
但主证均为无汗、怕冷、脉浮紧。
病症为:感冒、受凉起荨麻疹、受凉音哑、感冒后遗尿、肾囊肿大、冷风哮喘、三叉神经痛。
2、服麻黄汤预后:
(1)汗出身凉,或小便增多,脉弱嗜卧,则愈。
(2)有转阳明的可能,以阳明法治之。
(3)无汗:饱尝风露之人,皮肤腠理厚实致密故不出汗;若下后,服麻黄汤不汗出,因为中气内陷,可加附子振奋心阳。
3、禁忌:阴虚用麻黄汤发汗致吐血。
麻黄汤为辛温剂,若服辛凉连翘等则加剧。
4、加减法则:伤寒脉微细,麻黄加黄芪汤;伤寒伤湿,麻黄汤加祛湿药;虚人外感吐血,李东垣用麻黄芍药人参汤。
麻黄证尺迟弱,以小建中汤加归芪养7日后,尺脉应,才投麻黄
5、注意:(1)【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如何区分,衄后病不解,可再发汗,下列三点为辨证关键:1、表实证仍在;2、确无里热;3、阴气未伤,无口干舌燥、尿短尿赤等症。
(2)伤寒谵语脉浮紧,服麻黄汤大剂。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伤寒但五日不大便,溲色澄清,仍用麻黄汤。
麻黄汤临证精髓!(注意红字部分)麻黄汤效果如何?以笔者临床体会及前贤论述,使用恰当,确可效如桴鼓。
为何不能广泛使用?近代著名医家祝味菊在《伤寒质难·第十四篇》中道出了原因,“凉药阴柔,隐害不觉;阳药刚暴,显患立见……譬如水火,水寒火热,犹药之有温凉也……水能死人,而人不知畏;火有殊功,而狎之者鲜。
”麻桂剂属于典型“阳药”,如果用错,会“如君子之过,路人尽知”,医者避之属于“人之常情”。
但同时说明麻黄汤犹如烈马,驾驭得当才可作用非凡。
如何驾驭而免使良方“以其峻猛而束之高阁”,正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创造条件也可用麻黄汤麻黄汤的使用在《伤寒论》中就提出了诸多“不可”,后世注家多认为“不可”是使用禁忌,而祝味菊却云“夫暴性之药,配置得宜,亦可化暴为良……脉虚血少,兼滋则麻黄可发”。
流传年深月久,麻黄汤禁忌越多,如“热证不能用麻黄汤”,“盛夏不得用麻黄汤”,“江南不宜用麻黄汤”,“虚人不可用麻黄汤”等。
议方时设置太多障碍,难怪临证时百无一用。
以下数案讲的正是麻黄汤在“禁地”如何使用。
《经方杂谈》中有章次公治疗曹颖甫夫人“坚决”使用麻黄汤的记载:“……盖被卧,恶寒甚,覆以重衾,亦不能温。
口角生疮,而目红,又似热证。
腹中和,脉息浮紧有力。
温覆已久,汗仍不出,身仍无热。
当以天时炎暑,但予:麻黄二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
服后,温覆一时,不动声色。
再作一剂,麻桂均改为三钱,仍不效。
更予一剂,如是续作续投,计天明至中午,连进四剂,了无所出。
计无所出,乃请章次公来商。
次公按脉察证,曰:先生胆量,何其小也?曰:如之何?曰:当予麻桂各五钱,甘杏如前。
服后,果热作,汗大出……”曹颖甫已在半日内给其夫人服下4剂麻黄汤,没有动静。
但章次公“按脉察证”,继续处方以麻黄汤,麻桂加量,果然“不满半小时”即知。
有麻黄汤证,就一定要用麻黄汤方。
条件成熟马上用,条件不成熟时创造条件也要用。
宋代伤寒大家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卷第八中的病案,就是创造条件,等候时机成熟再用的范例。
《伤寒悬解》太阳病——麻黄汤与禁忌症太阳二十三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太阳入阳明去路。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此麻黄证。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伤寒,不大便六七日,是有阳明之里燥,但头痛有热者,是为太阳之表证。
六七日不大便者,是宜与承气汤,以泻里热。
但有头痛发热之表证,且小便清长者,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此麻黄汤证,麻黄发表寒以泻卫闭。
卫闭不开,郁其里燥,表闭未解,故发热头痛,里燥未实,故小便清长,故知仍在表也。
麻黄汤,发汗解表,窍开卫泄,表里俱解,此是太阳入阳明之去路,此教辩病在太阳与之阳明之别也。
重点就是小便清长者,津液未亡也。
阳明燥实,必亡津液而无小便。
2若头痛者,必衄。
头痛者,即是表闭卫气不泄,逆冲头面也。
麻黄解表之前,而有头痛者,麻黄解表之后必衄,此衄,即是营郁不达而遏闭卫气上冲,卫气郁迫莫容,自寻出路,必上冲鼻窍而为衄证也。
为什么提纲言痛者,必衄,因头痛即为卫气上冲。
麻黄之后,卫气外泄而头痛外已解,营郁不解,营郁其卫,卫也如头痛上冲一样而上冲,故必衄血也。
此麻黄之后,故宜桂枝汤,以泻营郁,使不闭束卫气,卫气松缓,则衄证免矣。
桂枝仍是通经解肌,白芍息风凉血,调和营卫,卫气外达,则不上冲,气不冲则血不动。
故本条仍是麻黄证之后而又用桂枝汤者。
同上条麻黄汗后用桂枝一理。
试问不用麻黄之前,无汗而衄血,谁敢用桂枝,师言衄证,是麻黄之后也。
麻黄证之卫冲头痛,故营遏卫气,卫冲必同头痛之理而必衄也。
3综述;不大便六七日,是阳明里证,“宜”承气汤。
而头痛而有热者,是太阳表证,小便清长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麻黄证头痛者,卫气之逆冲,营郁不达必衄者,也卫气之逆冲也。
麻黄之后,营卫不和,卫气之上冲也,故言必衄而用桂枝汤也。
4本条提纲“当”须发汗,“若”头疼者,皆是为重点,辩证论治的关系,以后出现的这些字皆为重点,此即为中医定理,治辩公式,论治立法也。
太阳二十四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麻黄使用经验分享经方药证只看楼主倒序阅读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9小时前麻黄使用经验分享以下为个人服用感受,仅供参考,本人体质偏瘦偏虚一点,肠胃吸收不好,属于那种怎么吃都不胖的类型。
1、服用麻黄剂人会感觉有点虚、怕冷,情况再差点的会有一点心悸的感觉。
但配伍适当可减轻甚至避免这种情况。
个人经验为甘草、黄耆或者炮附子其中之一,与麻黄配伍等量使用,或麻黄再灼情减量使用,基本可大大减轻或避免虚的情况出现。
2、根据伤寒的发表的麻黄剂,麻黄用量应考虑减量使用,如麻黄汤原方用量为三两,应考虑减至二两。
3、麻黄剂不宜长期服用,连续服用建议不超过3剂。
4、麻黄是宣通气机最强的药,无可替代,用对了取效超快,有时可以考虑与利水的药配合使用。
5、刚开始学伤寒时,感冒时误服麻黄汤,导致不停的打喷嚏流鼻涕,这是人虚了的症状,后来经过思考,个人认为与条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中的遂漏不止的反应可等同看待,个人建议出现该情况时可考虑桂枝加附子汤或四逆汤。
根据误服麻黄汤的经验、伤寒的定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麻黄汤条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与麻黄汤方药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技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推断:典型的麻黄汤症状应为壮实之人才能见到,正邪相抗特别激烈,以至于全身体痛,病人本身体质较好,所以麻黄汤中扶正的药物只用了甘草一两。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就是体虚之人感冒往往反应不那么强烈,去上个课做点轻微的工作还是可以应付,反倒是壮实之人一感冒发烧就反应强烈,基本要卧床休息。
6、要用麻黄汤时必须考虑病人体质,斟酌使用葛根汤或麻桂合方以代之。
这是关于麻黄汤的其他宜忌情况。
太阳病是个很容易多变的病,从传变来看,人体某层次的防御弱,它就想办法往那里攻。
如太阳证的时候,寒水在背后是冰的,如果渗入肠间,引起下利,此时处方就是葛芩连汤而不是麻黄汤。
又如水气侵入心下,即心肺下面,胃的上面。
在胃外面的淋巴上,病人会呕逆,处方葛根加半夏汤,而不是麻黄汤。
此条中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代表有表证,有寒束在身上。
阳明有病,就是会热发散不出来,往上冲,冲到肺上,而肺又被束到,所以喘而胸满,这个时候不能用下法,绝对不能用攻里之药,因为胸满气喘并不是里证引起。
病还在太阳与阳明,还是伤寒论引起的。
这时,如果是麻黄汤证,会表寒很厉害、怕冷,病人陈述很冷、全身骨节酸痛、没有汗,如果攻下就会结胸,要确定病人没表证,才可以攻里。
如果感冒反而有汗,往往就是桂枝汤、葛根汤证。
不论什么样的症状,不论它的表现如何,一旦确定病在表或太阳与阳明合病时,应先解表。
如上面所说的“喘而胸满”的表证不能攻里攻下,攻下返而带着病毒往里往下传变。
此条文中的症状如果用攻里攻下误治会带来什么,攻里攻下而病邪不伤半毫,附着在病层不走,又因攻里攻下造成里虚又使病邪下陷于胸于腹,造成胸满腹胀或心下有水气痰饮等。
所以条文中说“不可下,宜与麻黄汤”。
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精选五篇)第一篇: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伤寒论》中太阳伤寒表实证在临床症状上,强调了太阳伤寒有恶寒,有发热,有身疼痛,身疼痛的病机主要是由寒邪的性质所决定的。
寒是主收引的,寒是主凝滞的,所以寒伤肌表以后,就可以使肌肤的气血凝滞,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
寒伤经表以后,使肌肤的筋脉痉挛,拘急它就疼。
所以疼痛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
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无汗是表闭,喘是肺失宣降,由于无汗表闭而导致肺失宣降,结果导致了喘,在第3条还提出了呕逆,那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所造成的,所以证候属于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治疗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在太阳伤寒表实证都具备的前提下,脉是浮的,脉浮提示了正气不衰,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这才能使用纯辛温的发汗的方剂。
凡阳虚的人不可以用辛温发汗,禁用麻黄汤,这属于麻黄九禁。
当自汗出乃解,应当是及时的用扶正袪邪的方法来治疗.第二篇: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证及禁忌症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证及禁忌症一、适应症1、不明原因的咳嗽。
支气管镜对于诊断支气管结核、异物吸入及气道良、恶性肿瘤等具有重要价值。
2、不明原因的局限咯血或痰中带血。
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
3、不明原因的局限性哮鸣音。
支气管镜有助于查明气道阻塞的原因、部位及性质。
4、不明原因的声音嘶哑。
可能因候返神经受累引起的声带麻痹和气道内新生物等所致。
5、痰中发现癌细胞或可癌细胞。
6、X线胸片和(或)CT检查提示肺不张、肺部结节或块影、阻塞性肺炎、炎症不吸收、肺部弥漫性病变、肺门和(或)纵膈淋巴结肿大、气管支气管狭窄以及原因未明的胸腔积液等异常改变者。
7、肺部手术前检查,对指导手术切除部位、范围及估计预后有参考价值。
8、胸胸部外伤、怀疑有气管支气管裂伤或断裂,支气管镜检查常可明确诊断。
9、肺或支气管感染性疾病(包括免疫抑制患者支气管肺部感染)的病因学诊断,如通过气管吸引、保护性标本刷或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标本进行培养等。
伤寒麻黄汤“九禁”关于麻黄汤的禁忌,张仲景从九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故名曰:“麻黄汤九禁”。
其一,《伤寒论》第49条云:“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
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这个条文主要在强调尺中脉微所提示的“里虚”。
尺部候肾与命门,尺部脉微是肾元不足、命火衰微的表现,因为命火之气的不足,无力运行生生之气,所以病人身重,命火是心火之根,命火不足则心阳自衰而不振,所以病人心悸。
麻黄汤是发越阳气之药,峻汗之剂,若阳虚者用之,势必导致阳亡而竭,所以此乃麻黄汤之一禁。
其二,《伤寒论》第50条云:“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个条文所强调的是尺中脉迟所提示的“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麻黄汤主要作用在于发汗,而汗之与血,异流同源,有互化之机,营血既已不足,再汗必夺其血,会致营血愈虚,而犯“虚虚”之戒,所以凡营血不足者,麻黄汤不可用之,此为麻黄汤之二禁。
其三,《伤寒论》第83条云:“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乃肺胃之门户,肝肾之脉亦绕行于喉咙,咽喉干燥说明肺胃肝肾津液不足,不足以上润,此类病人如患外感,亦不可用麻黄汤,用麻黄汤发汗是重夺其津,所以此乃麻黄汤之三禁。
其四,《伤寒论》第84条云:“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病是火热烧灼膀胱所为,久病于淋则膀胱及肾津阴必遭重伤,麻黄汤温热夺汗之剂若用于淋家,必使热愈炽而阴愈亏,阴亏之极,必及于血,热盛则必然迫血妄行,所以尿血是其必然变证。
所以淋家虽患外感,麻黄汤则必在禁用之列,此麻黄汤禁忌之四。
其五,《伤寒论》第85条云:“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久患疮疡,必脓血淋漓,阴分已为大伤,且疮疡之形成,原因于火热之毒腐筋灼肉所致,如此津亏火炽之躯,岂可更用麻黄温热发汗之药!麻黄性热如火,泄汗如雨,用之必致津血枯竭,热极生风,筋脉挛急为痉,所以疮家绝不可再用麻黄,此麻黄汤之五禁。
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7)(接上篇)我们讲了麻黄九禁之外,也谈到了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
第一个适应证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是上上次课谈到的。
我们上次课的开头,谈了麻黄汤的适应证,还有太阳和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麻黄汤主之。
我们谈到了太阳与阳明合病的阳明病,是指的阳明经脉被风寒邪气所伤,我们把它叫做阳明经表的证候。
这个证候在《伤寒论》里头,没有一条原文,把它从头到尾讲得很清楚。
所以后世医家就不怎么重视它,《医中金鉴》把《伤寒论》散见于许多条文中的、阳明经表的、症状归纳为一个歌诀,就是:“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这是阳明经脉受邪,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的证候。
这个证候在临床上,持续的时间非常非常的短暂。
因为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那么邪入阳明经表以后,很容易循经入里化热,出现阳明热证。
出现阳明实证,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阳明经表的证候,因为医生能够见到的很少,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就不被后世医家所重视。
但是,在《伤寒论》的阳明病篇有描述,以后我们会提到的。
当然,治疗阳明经表的证候,有汗的可以用桂枝汤,无汗的可以用麻黄汤,经气不利的,可以用葛根汤,后面我们讲阳明病的时候会提到的。
现在我们讲到的“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是指的二阳经表受邪。
因为有“喘而胸满”,这样肺气不利的证候,提示了太阳经的邪气偏盛。
因为太阳主表,肺主皮毛,肺和太阳的关系最密切,特别是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是这样的,更何况麻黄汤本身还有宣肺平喘的作用。
所以,二阳经表受邪,二阳合病,见到“喘而胸满”的,用麻黄汤。
这是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
上次课的随后,我们还谈到了伤寒和衄解。
衄,就是鼻衄;解,就是邪气解除。
通过鼻衄来达到解除邪气的效果,这就叫衄解。
在《伤寒论》中提供了三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伤寒日久,正气祛邪外出,没有通过汗,没有自汗作解,鼻子自己出血了,随着鼻子出血,症状缓解,这就叫做伤寒日久,自衄作解。
麻黄汤禁忌与误服麻黄汤后救治
【麻黄汤禁忌】《伤寒论113方临床应用使用经验》口舌、咽喉干燥,舌苔黄,渴欲饮水,喜食冷物,有汗,或素有血汗证,身体不恶寒,或反恶热,有出血证,或素有失血证,脉沉或迟,或微细,或脉无力,身体衰弱,大病愈后,小便淋涩,或尿赤,或素有溃疡,大便干燥,肠胃不敢见凉,脐上下左右有动气……等。
说明凡有本栏任何一证,虽主证副证齐备,也不可竞用原方。
若冒然用之,就会把病加重或发生危险。
必要时需作适当加减,方可使用,或用其他代用方微汗也可。
慎重证为:轻度的恶寒,在春夏季节,在近热带地方。
本方恶寒一证是很突出的,虽不像疟疾那样战栗的厉害,但也是重裘厚被不能稍解,如果恶寒程度较轻一点,用本方时就须慎重。
【服麻黄汤治误救治】
1、服本方出汗后,其热未退或热度转高者,就是用前诊审未确,还有内热的表现。
可参考麻杏甘石汤、白虎汤、银翘散等方的使用法。
2、服后汗出不止者,不是误发虚人之汗,便是药量太多,急需止汗以防亡阳脱液,外用炒糯米半斤、龙骨、牡蛎、麻黄根各一两研末,周身扑之。
参考温经益元汤、四逆汤等使用法,葡萄糖注射最好。
3、服后神昏谵妄者,误发温病之汗也。
可参考大、小复苏饮的使用法以救之。
张志励:麻黄汤运用心得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临床多用于风寒表实证。
在温病的治疗中,麻黄汤属于禁用之方,这似乎早已成了定论。
然而细阅《伤寒论》,以及参证临床实战中的认识,我觉得此论是否定得适当,还是值得商讨的。
《伤寒论》第五十八条明文写道:“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里说到的浮数之脉,无疑指的是风温在表之脉。
这虽然不是麻黄汤的主症,而且带有一定的伸缩性,但是即使如此,却足以证明麻黄汤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延伸。
这里说到的条件表现为以下2点:1.必须是邪未入里,表邪欲散的无汗之症。
2.要讲究舌诊。
如舌尖甚红,白苔薄润,则投之不妨。
典型病例蕲某,女,3岁。
2012年11月14日初诊。
家长诉患儿在半月前大叶性肺炎初愈。
因护理不周,体质未健,今又患感冒。
初起咳嗽无汗,子时热起,体温38.2℃。
经询问,患儿在就诊前,曾服辛凉解表之药,并已经注射青霉素2次,口服发汗退烧西药等,仍无汗发热。
西医诊断为扁桃体炎、支气管炎。
其母自述患儿此次外感情况和上次完全相同,所以忧心忡忡,生怕再次引发肺炎。
患儿就诊时,体温仍为38.2℃,咳嗽有痰,咽喉肿。
其脉浮数,左小右大,舌尖甚红,苔薄白而润根腻,此时只有解表,方可望愈。
处方:麻黄9g,桂枝6g,杏仁6g,苏子6g,莱菔子6g,甘草3g。
1剂。
上药服后,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7℃。
余热未传,舌尖已转红少苔,脉数略减。
效不更方,传解为治。
处方:羌活6g,蒲公英10g,板蓝根10g,牛蒡子6g,建曲6g。
1剂。
药后几个小时体温已降至36.1℃。
咳嗽痰多,食欲不振,舌已不红,苔白根厚脉缓。
转以调理脾胃而愈。
此诊用药不过2剂,价值几元钱。
却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麻黄汤在温病治疗中,也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视其为异途,将其完全排斥在外。
《伤寒论》37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麻黄九禁)我应当客观的说,虽然下面的9条,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九禁。
实际上,这个麻黄九禁,应当说是泛指辛温发汗的方剂,包括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甚至包括桂枝汤,葛根汤这类的方剂,都应当适合这九禁。
这九禁是泛指辛温发汗而言的,所有的辛温发汗的方子都应当注意这9条,遇到这9条情况的时候,都应当禁用或者慎用。
下面我们看麻黄九禁:一、第83条,《伤寒论》“八三、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 咽喉是肺胃的门户,同时又是足少阴肾经所经过的部位,因为足少阴肾经的分支,“徇喉咙,挟舌本”,所以咽喉干燥的病人,常常提示了他是肺阴虚、胃阴虚。
阴虚的病人,你如果单纯的用辛温发汗的话,就容易更伤阴,因为辛温发汗的方子象麻黄汤、大青龙汤这类的方子都是辛温燥烈,容易伤阴、容易动血的,在这里以咽喉干燥为例,提示凡是肺、胃、肾阴虚的病人,都应当慎用辛温的发汗的方法。
二、第84条,《伤寒论》“八四、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 是指素患淋病的人,什么叫淋病呢?那就是有小便短赤,小便淋漓不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有尿频、尿急、尿痛这样的泌尿道刺激的症状,这类的疾病,中医把它叫做淋病。
当然如果再细分的话,象现在的泌尿系感染,泌尿道结石。
凡是有泌尿道刺激症状的这些病证,中医都可以把它叫做淋病。
所谓淋家,就是久患淋病的人。
久患淋病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体素质呢?首先下焦湿热居多,久患淋病,湿热内盛,下焦阴伤,阴伤就有虚热,所以湿热、阴虚、虚热都可能存在,这种病人,你用纯辛温的方剂来发汗,就容易伤阴,就容易助热,伤阴,助热结果导致了有可能出现血尿,他说,“汗出必便血”这个便血应当是指的小便血,由于你伤阴助热,用辛温发汗方剂以后伤阴助热,热迫血妄行,就有可能导致尿血的变证,所以淋家不可以单独的使用辛温发汗的方法。
三、第85条,《伤寒论》“八五、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痓”- 这个字它应当读[zhi],但是在医学里,在这里确实应该写成“痉”字,痉是指以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方药】麻黄汤吴永刚麻黄汤为发汗峻剂,使用不当,可出现变证,甚则有大汗亡阳之弊。
临床用之慎重,尤其江南医者畏麻黄如虎狼,较少使用。
临证若辨证精准,药证相符,却可收覆杯之效!主症: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条经文提出了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八个症状。
刘渡舟教授称此为“伤寒八证”或“麻黄八证”。
这里的“证”字应是“症”字比较贴切,毕竟是症状。
从发病机制分析,可概括为三组症状:疼痛、寒热、无汗而喘。
“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寒邪袭表,寒性凛冽,由卫透营,外闭卫阳,内伤营血,营阴郁滞,运行不畅,致筋肉拘急,而见疼痛。
头项、腰脊乃太阳膀胱经所过,寒伤太阳,经输不利,故头项强痛、腰脊疼痛。
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太阳“主筋所生病”,所以太阳感寒则身疼,骨节疼痛。
“恶风”是恶寒的互辞,这在伤寒比较常见。
寒邪伤表,卫阳被遏,肌表失于温煦。
“发热”卫阳被寒邪郁闭,不得宣泄。
“无汗”寒主收引,腠理闭塞。
“喘”肺主皮毛。
表闭无汗,肺气失宣。
脉象: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此条经文指出,太阳伤寒的脉象应是脉浮紧(脉阴阳俱紧)。
结合其它经文,麻黄汤证尚有脉但浮(37条、232条)、脉浮(51条、235条)、脉浮数(52条)的脉象。
总以脉浮紧作为太阳伤寒的脉象。
根据以上两条经文,麻黄汤证的核心脉症是:无汗而喘、脉浮紧。
与桂枝汤证的核心脉症:汗出、脉缓,意义相同。
是鉴别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的辨证要点。
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辛温,入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解卫气之郁闭。
桂枝:透营达卫,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即可助麻黄发汗解表,又能通阳,温通经络,为臣。
杏仁:降利肺气而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适合肺性。
为佐药。
麻黄汤临床应用麻黄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方子组成比较简单,只有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疏风散寒、宣肺平喘的作用。
其虽组方简单,但是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但也要辨病用药,掌辨证治疗的要点。
辨病用药1、流行性感冒:恶寒,高热,头痛,舌质淡,苔薄白。
2、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无汗而喘,鼻塞流涕,痰多色白,舌质淡,苔薄。
3、荨麻疹、风疹、皮炎、银屑病:皮肤瘙痒,无汗干燥,皮屑多,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
4、肾炎、尿潴留:小便不利,浮肿,恶寒,发热,无汗,兼咳嗽气喘。
5、关节炎、肩周炎:关节肌肉疼痛,因寒加重,舌质淡,苔薄白。
应用要点1、麻黄汤是解表剂中的辛温解表方,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恶风、体痛、咳喘、无汗、身痒、高热、浮肿、脉浮紧是其治疗疾病的关键体征。
2、麻黄汤不仅适用于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当阳明与太阳合病时,若证属麻黄汤或病势更急时,同样可运用麻黄汤治疗。
只要邪在太阳,无汗,脉浮紧、但浮不紧、浮数,也用麻黄汤。
3、麻黄汤经常被用在正气不虚,邪气旺盛的外感患者身上,不宜用在正气不足的外感患者身上。
就算是无汗,但若辨证属正气不足,也不能用麻黄汤,否则伤正气。
4、据《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头痛、身痛、腰痛、骨头痛,全身痛又无汗的情况下,可用麻黄汤。
治疗痛症时,杏仁可有可无,还可加附子增强散寒止痛的功效。
麻黄汤作为汗法的代表方,无汗是其应用的要点,但是用后出汗是其是否见效的依据。
此外,麻黄汤是发汗作用极强的,临床中一定要谨慎用量,尤其是麻黄。
麻黄用量配比1、麻黄汤散寒解表力强,风寒束表重症要重用麻黄。
2、微汗解表时,麻黄量小; 大汗解表时,麻黄量大。
3、由于麻黄的特殊药理作用,对于睡眠不好的患者,麻黄用量不宜过多,且不宜睡前服用,否则易加重睡眠问题。
4、年老体弱者麻黄不宜用量过大,这样容易发汗过度,耗损精气。
三九会员招募啦三九配方颗粒积分商城会员持续招募中~会员0元兑换超值礼品~。
⿇黄汤证【主治】恶寒、喘⽽⽆汗、发热、体痛、呕逆,脉浮紧;肌肤灼⼿、起疹、⿐中⼲燥或咳喘⽽胸满者;头⾝肿或疼痛、喜热,阴冷潮湿则加重,⾆淡脉浮者。
【临症范围】 1、以发热、⽆汗、恶寒为主的外感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感冒、风湿热、肺炎、脑炎、局灶性化脓性感染。
2、以⽆汗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雷诺⽒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坐⾻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窦炎、⽪肌炎、硬⽪病。
3、以⽆汗⽽喘为主的疾病,如⽀⽓管哮喘、喘息性⽀⽓管炎、慢性⽀⽓管炎、花粉症、慢性阻塞性肺⽓肿、⼼包积液。
4、以⼲燥、⽆汗、恶风、脉浮或阴冷潮湿加重为主的⽪肤科疾病,如湿疹、荨⿇疹、冻疮。
5、其它⽅⾯,如五官科的⿐炎、⿐息⾁、喉炎、中⽿炎;泌尿外科的急性肾炎、慢性肾⼩球炎、肾盂炎、前列腺肥⼤;另外,尿崩症、肝硬化腹⽔、⾎栓性静脉炎、变态反应性⽔肿、⽇光性⽪炎等也有运⽤⿇黄汤的时候。
【使⽤注意】 1、⿇黄九禁,遇到患者肌肤⽩皙、疏松,有上冲感,易烘热汗出,甚⾄抚摸时湿润沾⼿;脉浮缓或尺脉沉细;平素易头晕、⽬眩、⿐衄或⼼腹动悸以及喘咳伴泄泻、⽆尿、失神者禁⽤。
2、恰当掌握药量的⽐例,⼀般⿇黄、桂枝、⽢草的⽐例为3:2:1。
若⽐例不当,可影响发汗解表的效果。
另外运⽤时⼀定要根据汗出的情况,来斟酌给药的剂量与时间,以温覆后汗出证减为度。
未汗,服⾄汗出。
但不要令汗出体虚、⼼慌、肢冷。
现代社会除⾮躺倒在床的,其他⼀边上班者是不可能“覆被取微汗”的,不妨服药后,间隔半⼩时看有⽆微汗出,若⽆,饮热开⽔250ml,表寒重者,若仍畏冷⽆汗出,可同时⿇黄汤煎⽔泡⾜,以促汗出! 3、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黄上沫含⿇黄碱。
⿇黄碱具有兴奋交感神经、使⼼跳加快、⼼烦、⾎压升⾼等作⽤,故其“上沫令⼈烦”。
先煎⿇黄去上沫,以免令⼈发烦。
4、⿇黄汤运⽤于⼀些慢性疾病。
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及各种疼痛性疾病时,不必⼀定要待其汗出。
对麻黄加术汤运用的一点心得
方歌曰:麻黄汤加四两术,寒湿在表微汗除。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粒,炙甘草一两,白术四两
用于外感风寒湿邪气,阳气痹阻,不通则痛之证。
《金匮要略》讲:湿家,身烦疼,发其汗为宜。
身烦疼是寒湿痹阻于肌表的表现,寒痹肌表则无汗,阳气被遏。
故用麻黄汤发汗,去在表之寒邪,加白术一味,既可随麻黄桂枝走表祛湿,又可以补中除内湿。
在表寒湿邪气一去,营卫得通,疼痛自愈。
此方辩证要点在于邪在表,无汗。
故,脉浮紧,舌苔白而厚(白则为寒,厚为有湿)。
身体烦疼,不能忍受。
此证是风寒湿邪气进入人体的最初表现。
约十天前,家母忽患脚痛,看照片在膀胱经京骨穴附近,痛到不能履地,行走受限,出入家门都要我弟搀扶。
打电话给我说,儿子能不能提前回来,哪怕回来一天就走,妈实在疼的不行,是不是痛风啊,是不是风湿啊,怎么一下就发作了。
此时方知道烦疼是何意,疼到心烦意乱,坐立不安。
看到痛在膀胱经上,就问母亲,是不是感冒了?答:感冒五六天了,没管。
拍了舌苔照发过来,明显的舌苔白厚。
我自己思虑,感冒日久,可能邪气入少阴,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请教过师父,师父一句点透:表症才有身体疼痛之证,邪气入里不会有疼痛。
疏方,麻黄加术汤原方,傍晚熬好药喝了一碗,睡前就可以走路,疼痛大减,可以说是覆杯而愈,不由的大赞中药之奇,师父妙手。
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
《伤寒论》中太阳伤寒表实证在临床症状上,强调了太阳伤寒有恶寒,有发热,有身疼痛,身疼痛的病机主要是由寒邪的性质所决定的。
寒是主收引的,寒是主凝滞的,所以寒伤肌表以后,就可以使肌肤的气血凝滞,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
寒伤经表以后,使肌肤的筋脉痉挛,拘急它就疼。
所以疼痛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
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无汗是表闭,喘是肺失宣降,由于无汗表闭而导致肺失宣降,结果导致了喘,在第3条还提出了呕逆,那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所造成的,所以证候属于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治疗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在太阳伤寒表实证都具备的前提下,脉是浮的,脉浮提示了正气不衰,,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这才能使用纯辛温的发汗的方剂。
凡阳虚的人不可以用辛温发汗,禁用麻黄汤,这属于麻黄九禁。
当自汗出乃解,应当是及时的用扶正袪邪的方法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