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地球与地图
- 格式:ppt
- 大小:4.07 MB
- 文档页数:69
高中地理苏教版必修一《地球与地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图的基本概念;2. 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3. 理解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绘制方法;4. 能够运用地图解答地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构造;2.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的深入理解;2. 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绘制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苏教版必修一《地球与地图》;2. 工具: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地球仪,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地球和地图的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地球的基本构造(15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以及地球的内部构造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3.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20分钟)通过示意图和生动的比喻,讲解地球的形状为近似椭球体,地球的周长和直径的测量方法,并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由此造成的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现象。
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测量和模拟实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4. 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绘制方法(30分钟)介绍地图的基本元素,包括比例尺、方位角、图例等,并通过实例讲解地图的绘制方法,如等经纬度网绘制、等高线绘制等。
鼓励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地图,提高他们的地图阅读和绘制能力。
5. 运用地图解答地理问题(25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和实地考察,指导学生运用地图解答地理问题,如找出某个地点的经纬度、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和方位等。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6. 归纳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地球和地图的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和实践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地图、绘制地图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中地理复习专题⼀《地球与地图》练习题附解析专题⼀地球与地图【考情探究】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经纬⽹运⽤地球仪,说明地球的形状和⼤⼩,熟悉经纬⽹的特征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内容:经纬⽹侧重考查特征(长度、形状、⽅向);地图三要素侧重考查⽅向;等⾼线地形图侧重考查判读与应⽤;地形剖⾯图侧重考查判读考查频率:等值线概率更⼤考查能⼒: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考查素养:侧重考查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经纬⽹:突出经线(经度)、纬线(纬度)形状、⽅向、长度、分布规律地图三要素:侧重地图在⽣活中的应⽤等⾼线地形和地形剖⾯图:侧重考查等值线的性质及其在实际⽣活、⽣产中的应⽤,如区位选址等地图三要素运⽤资料,学会运⽤地图三要素等⾼线地形图运⽤资料,学会判读等⾼线地形图地形剖⾯图运⽤资料,学会绘制、判读、应⽤地形剖⾯图【真题探秘】基础篇固本夯基【基础集训】知识1经纬⽹甲、⼄两地的夜晚北极星的仰⾓同为60°,甲、⼄两地经度如下图所⽰,结合下图完成下⾯两题。
1.甲地位于⼄地的()A.东⽅B.西⽅C.西北⽅向D.东南⽅向答案 A2.甲、⼄两地的距离⼤约是()A.20 000千⽶B.15 000千⽶C.10 000千⽶D.5 000千⽶答案 D知识2地图三要素加拿⼤萨斯喀彻温省边界⼗分简洁,由49°N、60°N(近似)、102°W和110°W这四条线相交划定,下图为萨省北界上M和N两地⽰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若M、N图上距离7.4 cm,两地地⽅时相差4分钟,则上图⽐例尺约为()A.1∶750 000B.C.⼆⼗五万分之⼀D.图上1 cm代表实地距离74 km答案 A知识3等⾼线地形图读我国某区域等⾼线简图,该区域东⾯临海,据此完成下⾯三题。
1.图中河流流向为()A.先由南向北,再向东北B.先由西向东,再向东南C.先由东北向西南,再向南D.先由东南向西北,再向西答案 A2.图中村庄夏季能看到⽽冬季看不到海上⽇出的是()A.甲村B.⼄村C.丙村D.丁村答案 C3.图中陡崖顶部P点()A.海拔可能为450⽶B.距陡崖底部垂直距离可能为398⽶C.可直视丙村D.距丁村的⽔平距离约为600⽶答案 B知识4地形剖⾯图下图为等⾼线地形图,a、b、c、d为等⾼线上的数值,xy为过等⾼线的⼀直线,虚线表⽰河流,图中等⾼距为200⽶。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本全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更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距离的比值。
地图符号和注记帮助解读地图信息。
3. 地图的类型:自然地图显示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图展示人类活动分布。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气候类型与分布。
- 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 气候因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的流域特征、水文特征。
- 湖泊、地下水等其他水体类型。
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冰川作用等。
-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高原等。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 植被的分布规律与生态系统。
-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迁移、结构和问题。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
- 城市问题与城乡规划。
2. 农业地理:- 农业类型与分布。
-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 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工业地理:- 工业区位理论。
- 工业布局与环境影响。
- 高新技术产业。
4. 交通运输:- 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与选择。
- 交通网络布局。
-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四、经济地理1. 资源与环境:- 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利用。
-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能源资源的开发与战略。
2. 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
- 区域经济一体化。
3. 国际贸易与金融:-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
- 世界主要贸易区与贸易组织。
- 国际金融体系与货币政策。
五、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新教材人教版(2020)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近似于椭球体的形状,赤道略大于极半径。
-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天。
- 地理经纬度:经度是垂直于赤道的线,用来表示东西方向的位置;纬度是平行于赤道的线,用来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
- 地球的地理格网系统:格网系统是通过经纬线和方位角来定位地球上的位置。
- 地图的制作和使用: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可以通过地图来观察地球的各种特征和现象。
2.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性:- 大气圈:大气是地球表面上方的气体层,包括了不同气候带和大气环流系统。
-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土壤中的水体。
-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几个相互作用的层面,包括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
- 地球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了地壳、地幔和地核,不同圈层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关系:- 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地理因素对地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等。
-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
- 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的需求而不危及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方式,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上是新教材人教版(2020)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性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关系等方面。
高考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点根据历年高考失分比较多的科目,为考生总结了一些答题注意细节及经验,请考生一定注意,以免丢分不该丢失的分数而追悔莫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一、经纬网图的判读及应用1.常用经纬网图的判读类型侧视图俯视图常见演变简图截取一段纬线,在其上标注经度截取一段经线,在其上标注纬度截取极地投影图中的一部分判读要领横线(或弧线)一般代表纬线,由南向北增大为北纬度,反之为南纬度竖线(或弧线)一般代表经线,由西向东增大为东经度,反之为西经度同一幅经纬网图中相邻的两条经(纬)线之间经(纬)度差一般是相等的关注经纬线的表现形式:纬线为圆弧线,经线则是从圆心出发的射线。
判断圆心是北极点还是南极点,确定纬线是南纬度还是北纬度依据自转方向及经线经度值的变化特征,确定经线是西经度还是东经度。
2.经纬网的应用定方向(1)定南北: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2)定东西:同是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是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 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经度,则要看两点的经度和,若经度和小于180° ,则东经的在东,西经的在西;若经度和大于180° ,则东经的在西,西经的在东定距离(1)任一经线上: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约是 111 千米。
(2)任一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的计算公式为:111 千米·cos θ ( θ为该经线的纬度数)(3)不同经线和纬线上:计算两点间距离时可进行估算。
一是可以先假设两点的经度相同或纬度相同,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二是可以先算出比例尺,进而计算出两点间距离定范围(1)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2)跨经度数相同的地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特别提醒:利用经纬网定“最短航线”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注:所谓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
地理高一必修一到三知识点高一地理学科是学习地理的入门阶段,主要包括必修一到三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必修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地球自转产生地球日和地球自西向东的运动。
2.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大气圈包含气体,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水资源,岩石圈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的结合,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物群落。
3. 地理经纬度:地理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地理纬度以赤道为基准。
经度和纬度能够确定地球上的任意一点位置。
4. 地图的制图要素:地图由比例尺、图例、方位角、图名和纬经网等要素组成。
比例尺可以表示地图上地理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5. 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是将地球的表面投影到平面上的过程。
常见的地图投影有等距圆柱投影、等面积投影和等角投影等。
二、必修二:中国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1. 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中国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高原、盆地、平原、河流和湖泊等地貌。
中国经度跨度广,气候多样。
2. 中国的主要山脉: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等。
这些山脉对中国的气候和地形有着重要影响。
3. 中国的主要河流: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黄河是中国母亲河。
4. 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常常遭受地震、洪涝、旱灾、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袭击。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三、必修三:人口与城市1. 人口分布与人口变动:人口分布不均匀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口变动包括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等。
2. 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城市发展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挑战。
3. 世界人口问题:世界人口问题涉及人口增长、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等方面。
人口问题对全球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压力。
4. 中国人口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电子书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1.1.1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1.1.2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1.3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地球的五带1.2 地图的基本知识1.2.1 地图的定义与分类1.2.2 比例尺、地图符号与注记1.2.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第二章地质作用与地貌2.1 地质作用2.1.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2.1.2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2.2 地貌类型2.2.1 陆地地貌:山脉、平原、高原、盆地2.2.2 海洋地貌: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2.2.3 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第三章气候与气象3.1 气候系统3.1.1 大气成分与大气层结构3.1.2 气候类型与气候带分布3.1.3 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3.2 气象现象3.2.1 气压、风、云、降水3.2.2 气象要素的观测与天气预报第四章水文地理4.1 水循环与水资源4.1.1 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4.1.2 地表水与地下水4.1.3 水资源的分布、利用与保护4.2 河流与湖泊4.2.1 河流的形态与流域4.2.2 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河流分类4.2.3 湖泊的类型与水文特征第五章人口与城市5.1 人口地理5.1.1 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与人口流动 5.1.2 人口问题: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 5.1.3 人口政策与可持续发展5.2 城市地理5.2.1 城市功能与城市结构5.2.2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5.2.3 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第六章农业与工业6.1 农业地理6.1.1 农业类型与农业布局6.1.2 农业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6.1.3 农业问题与农业政策6.2 工业地理6.2.1 工业类型与工业布局6.2.2 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6.2.3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政策第七章地理信息技术7.1 遥感技术7.1.1 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7.1.2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7.2 地理信息系统(GIS)7.2.1 GIS的基本概念与功能7.2.2 GIS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第八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8.1 环境问题8.1.1 全球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8.1.2 区域环境问题:水污染、土地退化8.1.3 环境管理与环境政策8.2 可持续发展8.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8.2.2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策略8.2.3 可持续发展与地理教育结语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涵盖了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也与社会科学紧密相关。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比例尺表示地图与实际地面的距离关系,地图符号和颜色用于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地图可以获取方向、比例、地形、气候等信息,需要掌握地图的基本符号和解读方法。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大气层的组成,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2. 水文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3. 地貌学:地壳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山脉、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的形成与特征。
4. 土壤与植被: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植被分布的地理环境因素。
5. 环境与自然资源: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对策,自然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可持续利用。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
2. 农业与工业:农业的分类与分布,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对环境的影响。
3. 交通运输与贸易: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
4. 文化与旅游: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
5. 区域发展与合作: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合作与全球化的影响。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概念,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工作原理,定位技术在地理中的应用。
五、地理实践与案例分析1. 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地考察的方法与技巧,地理实验的设计。
2. 地理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地理竞赛与研究:参与地理奥林匹克竞赛,进行地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六、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1. 地理学的科学方法:观察、分类、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思维方法。
图例常见矿产常见工业门类常见农作物常见气候类型太阳系天体系统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银河系正视图太阳系模式图2006年8月24日,北京时间晚9点20分。
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五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确认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行星新定义:一是必须围绕太阳运转的天体;二是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三是其轨道附近应该没有其他物体。
按这样的划分,太阳系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八颗。
读图记要宇宙中的天体宇宙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即天体组成的。
按天体的体积、质量、温度、成分、形态等物理和化学性质将它们划分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其中星云和恒星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本身不发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
会产生“流星雨”。
彗星是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在各自的位置上不停地高速运动着。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地球是存在生命的行星。
人造天体是人类探测宇宙的工具。
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八颗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及星际物质组成。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是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K ,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能量。
太阳辐射以短波辐射为主,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太阳的圈层结构 由内向外亮度逐渐降低,温度不断升高,厚度逐步加大。
八颗行星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 八颗行星可分为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颗行星公转运动的方向相同,轨道成椭圆形;倾角相差不大,近乎在同一平面;自转、公转周期各不相同;水星、金星没有卫星。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超全完整版以下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南北直径与东西直径之比约为3:4。
2.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使得地球昼夜交替,公转使得地球的季节变化。
3.地球的纬度和经度:纬度是用来表示地球表面位置的一个角度,以赤道为基准线,分为北纬和南纬;经度是垂直于纬度线的线,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线,分为东经和西经。
4.地图投影:地图是将球体表面的地理现象投影到平面上表示,常见的地图投影方法有等角投影、等积投影和等距投影等。
二、宇宙中的地球1.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经历了宇宙膨胀和加速膨胀等演化过程。
2.太阳系的形成和结构:太阳系由太阳和其周围的行星、卫星、小行星等天体组成。
3.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壳分为大洲和海洋两大部分。
4.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地球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三、地球的气候1.气候与天气:气候是指一定区域长期的天气状况,而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天的气象现象。
2.气候要素:气候由温度、降水、风向、风速和湿度等多种气候要素组成。
3.气候带:根据地球赤道附近和两极附近气温特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大气候带。
4.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形和环流系统等。
四、地球上的陆地1.地球的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两大类,构造运动主要有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变动,外力作用主要有风蚀、水蚀和冰蚀等。
2.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表面由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和高原等地貌组成。
3.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冰雪和地下水等,其中河流是最重要的水资源,也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五、地球上的水域1.地球表面的海洋:地球表面约71%为海洋,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北冰洋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择性必修一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特征的缩微表现。
比例尺、图例、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比例尺判断地图范围与内容详略,利用图例识别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根据方向确定地图上各地物的方位。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地球大气层由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大气组成,各层有不同特点和作用。
- 气候类型与分布: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气候可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气候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全球变暖是当前主要问题,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
2. 水文循环与水资源:- 水文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是地球上水分子循环的过程。
-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冰川、地下水和河流湖泊中,人类主要利用河流水和地下水。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等)共同作用下形成地貌。
- 地质构造:地壳的构造包括板块构造、断层、褶皱等,它们影响地貌形态和地震活动。
4. 植被与土壤类型:- 植被分布:植被分布受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如热带雨林、草原、荒漠等。
- 土壤类型:土壤根据其形成条件和成分,可分为砖红壤、棕壤、黑土等类型,不同土壤适宜不同作物生长。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政策等因素影响,人口迁移是为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机会。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伴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
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农业地域类型:根据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农业可分为灌溉农业、水稻农业、畜牧业等类型。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图文结合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构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自然与社会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图。
比例尺、图例和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3. 地图的投影:由于地球是一个三维球体,将其展开为二维地图需要进行投影。
常见的投影方法有墨卡托投影、兰伯特投影等。
4.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行政区划图、交通图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三个阶段:蒸发、凝结、降水。
- 河流的类型:内流河与外流河。
- 湖泊的分类:淡水湖与咸水湖。
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冰川。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老龄化、城市化。
- 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城市问题、城市规划。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
- 工业布局: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技术指向型。
- 工业区位因素: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
3. 交通运输- 交通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
- 交通网络:国家交通网、城市交通网。
- 交通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原理:通过卫星或航空器搭载的传感器远距离感知地表信息。
- 遥感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估。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功能: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展示。
- GIS应用: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环境评估。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原理: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地面定位和导航。
- GPS应用:导航定位、精准农业、交通管理。
地球与地图考点:1、经纬网的判读2、地图三要素3、等高线地形图4、地形剖面图一、经纬网的判读(一)、经线1、概念: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点的线形状:半圆不平行相交于南北极点2、特征方向:指示南北方向长度:约2万千米实质:某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面面角)3、经度分布规律:东经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度数愈向西愈大4、半球划分:东半球(20°W—160°E)西半球(160°E—20°W)注: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
一直一条经线的度数可以求出对应经线的度数。
(二)、纬线1、概念: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形状:圆平行2、特征方向:指示东西方向长度:由赤道向南北缩短实质:地表某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线面角)3、纬度分布规律:北纬的度数越向北都数越大,南北的度数越向南度数越大4、半球划分:北半球、南半球(三)、经纬线的运用: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方法:确定经纬线;定经纬度;)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两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图无图))3、最短航线的判定法(过地心大圆的劣弧最短)(1)、若两地经度差等于180°,过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线过极点,方向分为三种情况:a、同在北半球,先向北,过北极点之后再向南b、同在南半球,先向南,过南极点之后再向北c、两地位于不同的半球,则看劣弧过哪个极点而做讨论(2)、同一纬线,却不同经线上a、同在北纬:若A在西边,B在东边,A到B最短航线:东北—正东—东南;若A 在东边,B在西边,A到B最短航线:西北—正西—西南b、同在南纬:若A在西边,B在东边,A到B最短航线:东南—正东—东北;若A 在东边,B在西边,A到B最短航线:西南—正西—西北4、利用经纬网判定距离:(1)、两点经度相同,则两点纬度差乘110千米(2)、两点纬度相同,则两点经度差乘110千米乘(3)、两点不同经度,不同纬度5、对chi点(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经度数相加为180°(东西经不同),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不同)二、地图三要素一般情况: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一)、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有经纬网的地图: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形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大小(二)、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图幅相同,实地范围相同计算:原比例放大/缩小到n倍;比原比例尺放大/缩小n倍缩放:图幅面积的变化:(三)、图例:三、四、等高线地形图(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基本特征:(三)、等高线的运用1、高、低值区的判断:高低,低高2、坡度:等高线密集坡度越陡,反之亦然;3、凸坡凹坡问题4、闭合等高线区域内海拔的判断:高高低低选点:水库坝址、港口、气象站、疗养院、航空港5、选址选线:公路、铁路,引水路线,输油输气管道,选面:农业生产布局,工业区与居民区四、剖面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与地图教案教案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地球的大小是多少?2. 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以及赤道和极半径的差异。
3. 地球的转动引起的形成地球的不规则形状。
4. 中国地区的经度和纬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椭球体形状以及大小。
2. 掌握地球赤道半径、极半径的概念和数值。
3. 理解地球的不规则形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4. 了解中国地区的经度和纬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球的椭球体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2. 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形状不规则化的认识。
3. 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1. 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2. 利用教材、多媒体等展示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3. 小组合作,进行问题讨论和答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提问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和展示,介绍地球的椭球体形状和大小,并解释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以及两者的差异。
3. 原因分析:讲解地球不规则形状的原因,引入地球的自转概念,并解释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4. 练习与讨论: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和解答,激发学生思维,同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 经度与纬度:通过地图展示介绍中国地区的经度和纬度,并解释其作用和重要性。
6. 总结归纳:通过讲解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概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地球与地图及地球运动地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高中地理:地球和地图知识点易错点1 不理解经纬网的特征及其应用准确理解经纬网的特征及其应用1.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地球上除极点外,任何地点都有确定的经度和纬度,这也是区域定位的重要方法。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特征(东西经、南北纬、数值大小),可以确定某点或某区域的地理坐标,判断该点或该区域所在的半球位置、五带位置、时区位置、风带位置,也可以联系各大洲、大洋、主要国家的经纬度特征判定该点或该区域所在大洲、大洋或国家。
2.利用经纬网定“距离”(1)在经线上,纬度1°的实际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千米,如下图中AB。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在纬线上,经度1°的实际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大约是111×cos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如下图中AC。
3.利用经纬网定“范围”在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组成的网格可大致判断区域面积的大小。
在经纬线都是直线的经纬网图上,经纬度间隔相同的网格,其纬度越高,表示的实地范围就越小;纬度越低,表示的实地范围就越大。
在纬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区域所跨的经纬度越多,表示的实地范围就越大;区域所跨的经纬度越少,表示的实地范围就越小。
例如,下图中,四个阴影区域中实地面积最大的是④。
4.利用经纬网定“最短航线”球面上任意两点的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
确定最短航线时,可依据下面两个步骤进行。
(1)确定“大圆”:①在地球上,常见的“大圆”有赤道、经线圈、晨昏圈。
②非赤道的纬线上两点,所在“大圆”具有以下特征:北半球——大圆向北极方向倾斜。
南半球——大圆向南极方向倾斜。
(2)确定“劣弧”:大圆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具体应该是哪一段弧线,这由“劣弧”来决定,所谓“劣弧”即两点间的弧度小于180°,如下图中PQ间的劣弧为上侧一段弧,P′Q′间的劣弧为下侧一段弧。
沿劣弧的行进线路即为最短航线。
易错点2 地图上方向判断不准确地图上方向的判断1.在一幅地图上判断方向,首先看是否有经纬网或指向标,如果有经纬网,则根据经纬线的走向判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如果有指向标,则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方向来判断(一般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在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的情况下,按照一般规律来判断(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