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实行半工半读学习制度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职业学校“半工半读”办学模式探究作者:赵春山内容摘要:“半工半读”,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关系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战略举措。
学校把贴紧经济,服务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依托市场,融入社会,贴紧经济,产教结合,面向未来"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找准自身优势与社会企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逐步形成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半工半读”育人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受到了用人单位和培养对象的欢迎,得到社会的认可,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近年来,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坚持走“半工半读”的路子,学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学校在管理和发展中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新华社内参》、《中国教育报》、《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秦皇岛日报》、《秦皇岛晚报》、河北电视台、秦皇岛电视台、电台等多家新闻单位多次予以了专题报道。
学校简介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校,是秦皇岛市直属的一所普通中专学校,是秦皇岛市花园式学校和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市职教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市职教教育教学改革先进单位、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德育工作示范校。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是河北省职业学校学分制试点校,是中央教科所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家合作校》实验校,是国家《创建学习型学校》实验基地,是全国“十佳职业教育创新单位”。
“以德立校”是学校的治校方略,“以就业为主导,升学与就业并重”是学校发展战略。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作开放的学校,办开放的教育”,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大力开展订单招生、定向培养”,实行校企联合办学。
2005年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成功签约,成为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金海粮油等多家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
职业中专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实施方案职业中专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是指学生在进行职业中专学习的同时,辅以工作实践,以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本文将就职业中专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背景和目标1.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中专学生需要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职业市场的需求。
2. 目标:通过实施职业中专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施方案1. 学制安排:将职业中专学制划分为半工半读制度,即每学期的学习时间分为工作实践时间和理论学习时间。
2. 工作实践安排:(1)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提供岗位实习机会。
(2)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安排不同职业领域的实施计划,包括机械加工、电子技术、餐饮服务等领域。
(3)制定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标、内容和时间安排。
3. 理论学习安排:(1)学校教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3)鼓励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寻找问题,通过理论学习解决问题,并将解决方案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4. 教师支持:(1)学校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工作。
(2)学校教师要及时跟踪学生工作实践情况,提供相关指导和帮助。
5. 职业辅导:(1)学校设立职业规划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咨询和指导。
(2)组织行业导师进行定期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
6. 评估办法:(1)根据学生的工作表现和理论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估,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2)学生需完成每学期的工作实践报告和理论学习总结报告。
三、预期效果1. 学生能力提升:通过半工半读制度,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实际工作环境,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2. 就业竞争力增强:拥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更具竞争力,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市场的需求。
3. 教育质量提高: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职业市场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是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在这一模式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策新局面【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2-0034-01“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是近两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顾名思义,“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
它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
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职教的亮点。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非重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教育模式试行至今,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普遍在思想上存在误解,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力和水平都难以适应社会,是中等教育实施的教育模式,高等教育主要以学习研究高深理论为主,半工半读有损高校的形象;其次是在半工半读期间,企业对学生的安全负有一定责任,而且学生不能为企业创造同工人相当的利润,致使企业配合的积极性不高;第三是学生外出工作减少了理论学习的课时,影响了书本知识的学习,学校主抓的理论教育部分不能充分完成;第四是在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改革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不能及时有效得到解决。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1.思想上充分认识实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重要意义为了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明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式;课程设计及教学满足社会服务、生产一线实际需要,注重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实行半工半读学习制度的思考在高职院校推行半工半读学习制度,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资源
的优化配置,可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
应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推行半工半读学制,其中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关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龙头,创新管理机制是保证。
标签:高职院校;半工半读;意义;途径
高技能人才是指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领域一线从业者中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性
工艺难题的人员[1]。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技术创
新的不断进步,强力拉动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职业院校是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基地,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务,但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老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因此,对已有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推行半工半读学制的意义
2006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的工作要求,教育部紧随其后也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中指出:“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
”这种形式也是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它有利于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高职院校推行半工半读,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造就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如果人才培养过程仅局限在学校,那将很难满足企业、社会对人才素质,特别是实践性技能的需要。
实行半工半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迅速胜任工作岗位。
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能够在学习和工作的有效结合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和工艺流程,掌握生产技能,了解各个服务环节的质量要求,获得适应生产、服务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道德修养,形成综合职业素养,得以
全面发展,为他们将来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
2、可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着设备不配套,缺乏双师型教师,实验、实训条件差,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等问题是不争的事实。
而半工半读可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使专业富有生机和活力。
同时,半工半读的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强,符合产业需要。
最后,半工半读可使企业有效益。
在有一定技术性要求、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企业接收学生半工半读,既能保障用工质量,还能提高生产效益。
可以说,半工半读学制既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进入社会的自信心,缩短了岗位与学生间的距离;还使企业获得较好的劳动力,节省了成本;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局面。
3、有利于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职院校实行半工半读,学生在实习期间,腾空部分教学设备,学院可进行有效利用,扩大办学空间。
同时,实行半工半读不仅不会给企业增添负担,而且还能给企业有效地提供人力资源。
另外,学生在实习之前已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正规职业教育,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是很好的劳动力资源,企业接收他们实习,可以节省人力工资成本和教育培训成本,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定时期内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
4、有利于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高职院校中大多存在一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大多是农村、城市低保或困难户子女,在现实生活中,贫困生往往更加珍惜就业机会,更加吃苦耐劳,在工作中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因此,贫困生的成才就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
半工半读的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可通过顶岗实习,参与企业劳动,获得合理报酬,依靠自身完成学业,掌握就业成才的本领。
从而使自己甚至家庭走出贫困的处境。
二、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推行半工半读学制
就本质而言,工学结合”是以就业为导向,将“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进而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开发,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实现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2]
在新形势下应根据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半工半读。
在工学交替的具体形式上,学生可以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再到企业实习;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直至完成学业。
目前,常见的半工半读形式有四种:一是工学交替型,即学生半天生产实践,半天理论学习,工与学交替完成学业。
二是校企合一型,即把工厂办在学校,把学校办在企业。
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毕业与就业同步。
三是校
企契约型,即学校与企业建立契约性关系,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固定实习基地和学生的就业基地。
学生可以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员工也可以到学校进修学习。
四是学校自办产业型,即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的需要创办产业,既为学生提供实训场
所和实习机会,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三、推行半工半读学习制度的途径
1、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关键
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培养具有正确职业理想和良好职业道德、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其根本还是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和前提,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关键所在。
要推进校企合作,就必须找准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建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力机制,实现互惠互利。
高职院校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必须主动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在校企合作上,可以有多种方式和途径,如,学校为企业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训环境;又如,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将自己的技师派往学校提供教学服务。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龙头
实施半工半读学习制度,必须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来支持。
因为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目标、总计划,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学校都会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通过课程、环节、社会实践等活动,将学生培养成才。
要推行半工半读学习制度,就必须按照“知识必需、够用,能力突出、实用,素质优良、好用” 的原则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凸显技能培养,把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有机的整合为一体,形成“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岗位素质” 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体系。
3、创新管理机制是保证
要实施半工半读学习制度,就要推行弹性学制及学分制,采用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工学交替,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延长毕业年限甚至提前就业或创业。
按照学分制的需要变共性管理为个性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以提供给学生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的。
【注释】
[1]刘长安.关于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思考[J],希望月报,2007.12.
[2]张妍.关于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
业,2008.08.
[3]郭金耀,李艳华.半工半读学习制度在职业教育中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