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高层建筑的交通设计

超高层建筑的交通设计

超高层建筑的交通设计
超高层建筑的交通设计

超高层建筑的交通设计

超高层建筑的交通设计

【摘要】办公建筑是人群较为集中的一个地方,合理的防火疏散口的设置以及电梯设计很关键。本文就超高层建筑电梯设计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电梯分区;疏散楼梯

一、超高层电梯的配置

超高层一般根据建筑的高度以及功能来选用电梯。如高度超过200m且有多种功能的超高层一般通过空中候梯厅来进行转换。在超高层建筑中,快速、高效、平稳的垂直服务是不可缺少的。电梯作为垂直交通工具,对其数量的配置、控制方式及有关参数的选定,将不仅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一次投资,一般电梯投资约占建筑物总投资的10 %左右,而且还将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经营服务质量。在建筑物内,合理地选用电梯的台数、容量、运行速度、控制方式非常重要。建筑物内的电梯一经选定和安装使用就几乎成了永久的事实,以后若想增加或改型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在设计中应该在设计开始时对电梯的配置应予以充分重视。

二、电梯交通设计

在高层、超高层建筑中,电梯是主要的竖向垂直交通工具,其性能和数量直接关系到入驻客户的办公效率和对写字楼物业的满意程度,因此电梯的设置做为办公建筑物业等级的硬性指标之一,在高层公共建筑的竖向交通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切不可忽视。

(一)办公建筑的电梯配置标准

目前,国内还没有高层公共建筑电梯设置的规范要求,因此,只能结合国际上的评价体系和国内办公建筑的现状做为参考,主要指标为:

(1)依据国内办公建筑的电梯使用经验,常用电梯数量配置需保证每部电梯服务的办公楼建筑面积不超过5000m2,办公有效使用面积不超过2500m2,使用人数不超过300人,服务层数不超过3层。

(2)平均侯梯时间不超过40s。平均侯梯时间,是指乘客在任意层站等候电梯的平均时间,又称电梯平均运行间隔。平均运行间隔越短,电梯的服务质量就越好。

(3)乘客电梯在高峰期5min运载总人数13%~15%。5分钟运载能力,是指单位时间内电梯可运送的乘客数量占建筑物内常驻人数的百分比,一般以5分钟为单位计算,电梯的5分钟运载能力越强,电梯的服务质量就越高。

(二)电梯分区

一般建筑物层数超过25层或建筑高度超过75m时,电梯宜采用垂直分区设置,目前形式主要有:(1)奇偶层停站(2)高中低分区(3)单双层双轿厢(4)高空转换大堂。高中低分区是最常用的电梯分区方式,电梯分区结合消防分区,利用避难层做电梯机房。多台电梯宜采用群控,群控不宜超过4台。电梯分区设计应考虑以下原则:(1)10层以下采用全程服务(即一组电梯在建筑物的每层均开门)。10层以上可采用分区服务,或在建筑物上部设置转换层以接力方式为上区服务。

(2)分区时应考虑以乘客在轿厢内停留的时间为标准,一般采用1min较为理想,1.5~2.0min为极限。

(3)分区标准应通过计算确定,一般上区层数应少些,下区层数应多些。

(4)电梯分区宜以建筑高度50m或10~12个电梯停站为一个区。

(5)通向顶层的观光梯应是直达的。

(三)在配置超高层电梯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单侧并列成排的电梯不宜超过4台,双侧排列的电梯不宜超过8台。

(2)典型电梯载重量为1350kg、1600kg和1800kg。

(3)电梯的垂直加速度在0.9~1.5m/s。

(4)电梯速度偏重于克服长行程,典型的无减速箱电梯速度是:3.5、4.0、5.0m/s等。

(5)超高层电梯的供电系统一般都配置两路独立的供电电源,以保证电梯的用电,防止电梯的供电中断而使乘客滞留在行驶的电梯

内。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或进行维修时,另一路电源自动投入。若发生意外事故或大范围地区停电使第二电源也不能供电时,这时供电系统应转换到第三电源,超高层的第三电源一般由柴油发电机供给。当第三电源也发生故障时,只有依靠蓄电池供电,一般要求蓄电池能够给各楼层的公共通道提供应急照明和应急电力,其余向电梯供电,并且能够维持电梯继续工作。

三、消防疏散设计

一般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不仅高度高,而且功能复杂、人员密集,通讯设施、空调系统、机电设备和可燃装修材料多,竖向管井也多,一旦发生火灾,容易产生烟囱效应,火势蔓延迅速,扑救困难,最主要的问题是疏散距离远、疏散时间长,在正常情况下,要将一幢30层高、每层可容纳240人的高层建筑中的人员全部疏散到室外需要78分钟。由此可见,火灾时要将全部人员疏散到室外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超高层建筑中每隔一定层数设置避难区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办法,人们可以经过较短的疏散距离,进入避难区域,得到安全保护,等待消防人员救援。

(一)避难层的定义

避难层是超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避难间则是供消防人员在一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楼层)上设置的临时避难用的房间。

(二)避难层的作用

避难层和避难间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来不及疏散人群的临时避

难场所。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场所,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断开,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三)避难层的形式

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设备层结合,这种形式的避难层要做到一是设备管道要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合起来,二是要满足疏散人员的停留面积要求,假设避难层负责以上15层的人员避难要求,每层100人,共1500人,按每平米停留5人计算,则需要净面积300m2;另一种专用避难层,其核心部位的设备和垂直交

通设施,必须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合起来,人均占用面积应满足上述要求。

(四)避难层的设计要点

(1)能提供一定的面积供疏散人员避难;

(2)要有良好的通风和排烟设施;

(3)避难层或避难间与消防电梯间及疏散楼梯间应有通畅的交通组织流线,使得疏散人群易于识别并能安全地疏散和避难,与疏散楼梯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串联关系。

(4)避难层的净高不应低于2m。

(5)避难层距地面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由当地消防部门所装备的消防登高车的云梯高度决定,一般不宜超过45米,原因是发生火灾时聚集在45米高度左右的避难层人员,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

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和管道等的布置需要,并能方便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间的楼层,大致定在15层左右。在做具体工程时,距地面第一个避难层的面积宜较上部各避难层大一些,以防止过多的人员滞留在这一层。

(五)《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关于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相关规定:

(1)避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

(2)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3)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0人/m2计算。

(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5)避难层应设消防电梯出口。

(6)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并应设有消火栓和消防卷盘。

(7)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独立的防烟设施。

(8)避难层应设有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0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四、结束语

超高层公共建筑的竖向交通设计涉及电梯选型和数量、防烟楼梯间布置、结构选型、机电设备管道竖井设置与转换、避难层设计等一系列问题,难度较普通高层建筑竖向交通设计有很大提高,在设计时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合理布置各功能区域,妥善解决建筑功能与各专业之间的矛盾,真正满足使用者和社会对建筑所期望的各种需求。

------------最新【精品】范文

交通标志牌设计说明

交通标志牌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概述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设计要点 ( 一) 交通标志 1. 设计原理 交通标志指应用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传递特定信息,对交通进行导向、警规定 和指示,用以管理交通安全的设施。 (1) 标志及牌面信息以《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为基 础,参考河南省地方标准《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B41/419-2005。 根据实际需要,尽量做到各类标志完善、齐全。 (2) 标志内容应准确、醒目,以便引导司机正确行驶,应避免标志 遗漏或内容模糊等现象。 (3) 标志的结构设计应合理,牌面设计应以庄重、美观为原则。 2. 标志牌面设计 标志牌面设计以司机在公路上60km/h 速度下行驶能及时辨认标志 内容为基本原则。根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的有关规定设置标志牌。标志汉字高度采用30厘米,高宽比为1:1 ,字间 距不小于3 厘米,行距不小于1 0厘米,汉字笔划粗为3 厘米,标志

采用中英文对照,英文字高为汉字高度的一半。 牌面反光材料的选择,既要考虑各类反光膜的反光特性、使用功 能、应用场合和使用年限,又要分清牌面中不同内容部分的主次关系, 这样才能使牌面交通信息在夜间有较好的视认效果; 标志牌面采用 3M工程7年级反光膜。 3. 标志结构设计 根据标志牌面尺寸大小及设置位置的需要,采用悬臂式安装。标志下缘净空 4.5米;标志板采用2mn后铝合金板制作。 4. 标志技术要求 (1) 交通标志的形状、图案、颜色应严格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 1999标准或设计图的规定执行。 (2) 交通标志的边框外缘,应有衬底色。衬底色规定为指路、指示标志为蓝色,警告标志为黄色; 禁令标志为红色。标志板与滑动铝槽、卷边加固件连接,在保证连接强度和标志板面平整,不影响贴反光膜的前提下,可采用铆接或点焊。 5. 标志的设置原则 在十字路口和被交道路交叉处设置方向、地点标志,标志上地点名称应是交通流的主要生成源。 6. 施工主要事项 (1)路侧设置的柱式标志,标志板内缘距土路肩边缘距离不小于25cm;悬臂式标志,标志板下缘距路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 4.5m。 (2) 所有标志立柱和横梁都应焊接柱帽和横梁帽,柱帽和横梁帽用钢板冲压成型。 (3) 标志板在运输、吊装过程中应小心,避免对标志板、反光膜产生损坏。 (4) 标志支撑结构(包括: 立柱、横梁、法兰盘)应按照规定进行热镀锌处理。镀 锌量为600g/?. (5) 螺栓、螺母、垫圈采用镀锌处理。如采用热镀锌,必须清理螺方或作离心处理。 (6) 铝合金板、与钢材接触的部位,应采用相应的防锈措施。镀锌层在运输、安装过程中造成损坏,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道路交通标志设计的一般要求标准范本

操作规程编号:LX-FS-A35138 道路交通标志设计的一般要求标准 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道路交通标志设计的一般要求标准 范本 使用说明:本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交通标志的基本功能是为车辆和行人提供完善和清晰的情报。面对复杂多变的交通状况和环境因素,理想的交通标志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对交通标志颜色的要求 对于颜色的选择,一方面要确保交通标志的视认性,另一方面还应考虑颜色所表达的抽象概念。根据颜色视觉的规律,道路交通标志多采用红、黄、绿、蓝、白、黑等颜色,不用中间色。 a.红色,在人们心理上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感和刺激性,适用于表达禁止、紧急停止等信息。用于禁令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趋势分析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趋势分析 0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确定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当前构建我国交通运输系统所必须认真考虑的个问题[1,2]。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该系统是否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并以此为依据,具体指导该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其次,一个系统的合理发展,还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明确具体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该系统的发展目标[3,4]。因此,研究我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动态趋势对我国的交通事业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1.1交通规划 目前,交通规划呈现出持续化、民主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月重视,人性化交通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的方面,大家更为重视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方式,同时,对道路的分级和城市密度的改变也有了新的思想方法。 1.2决策模式 专家决策作为一种理性的决策,将人、环境、经济、社会、体制等一系列系统中的各种行为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的交互影响整合起来考虑。在具体决策技术上将经验规则、专家知识、系统关系等描述手段用于建立相应的定价模型[5]。同时,还要充分结合民主决策,考虑交通运输规划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便捷性,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系统做贡献,更好地服务人民。 1.3交通政策 提到交通政策,难免要考虑到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即战略层面、规划层面和应用层面。虽然这三个层面的交通政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但从国家层次及总体规划上来看,都体现了交通政策的可持续、一体化、民主化的原则。在具体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把应用层面的交通政策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针对交通设施硬件建设和针对交通工具两类。 1.4交通管理 目前,交通管理模式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一体化是传统交通管理模式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思想下的新发展,包括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客运系统和货运系统、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运输运营、土地规划与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诱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城市与乡村交通的一体化等。而在智能化的发展上,体现于计算机技术逐步引入交通规划中,包括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引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1.5交通技术 交通运输系统制定了可达、快捷、安全、舒适、可持续的目标,在科技的保障下实现的。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各种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交通工具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能源、材科、机械制造和控制等诸多技术的发展。 2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2.1智能运输系统的提出 目前,我国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挤阻塞、交通事故频发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与日俱增。通常考虑到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修建道路,不过仅考虑单一因素道路因素或车辆因素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的。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将人、车、路进行综合考虑,融入了先进科技、有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智能运输系统(its)就由此诞生了,这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说明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测量提供的地形图 2、沿线规划路网 3、现场踏勘资料 4、主体工程施工图设计图纸 二、设计采用规范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4)《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 (5)《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7)《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 (8)《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9)《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2012); (10)《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 (11)《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 24722-2009); (12)《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GB/T2518-2008); (13)《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热挤压型材》(GB/T6892—2006); (14)《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GB/T16311—2009); (15)《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 14886-2006); (16)《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GB25280-2010); (17)《道路交通信号灯》(GB 14887-2011); (18)《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术语》(GA/T 509- 2004); (19)《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方式适用规范》(GA/T 527-2005); (2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21)《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2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三、工程简况 工程全长564.62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为30km/h,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横断面形式为:25m=5m人行道+0.25m路缘带+2×3.5m车行道+0.5m中间双黄线+2×3.5m车行道+0.25m路缘带+5m人行道。 本工程交通安全和经管设施等级为C级。 四、设计原则 1. 根据行车速度、道路线形、交通流量、流向和交通组成、道路沿线的状况等,适当确定交通标志和标线等交通设施的设置位置;以道路工程设计为依据,统盘考虑,整体布局,做到连贯性、一致性,满足近期道路交通经管的需求,确保行驶的安全、快捷、畅通。标志的布设应以不熟悉周围路网体系的司机为对象,通过标志的引导,能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不允许发生错向行驶。 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是交通经管设施,路上的标志具有法律效力,应按交通经管法规及有关规范,正确、合理地设置。道路交通设施设置不得侵占建筑限界,保证侧向余宽;不应侵占人行道有效宽度和净空高度。 3.当需要在同一地方设置两种以上标志时,可以安装在一根标志立柱上,但同一方向的标志最多不应超过四种。标志牌在一根立柱上并设时,应按禁令、指示、警告的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地排列。交通标志设置的净空高度:单柱式一般宜为1.5~2.5m,悬臂式一般应大于该道路规定的净空高度。 4.道路标线中车行道分界线的尺寸、导向箭头的尺寸和路面文字标记的高度应根据路段的设计速度确定。 五、交通标志设计 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用于经管交通的设施。道路交通标志的形状、图案、尺寸、设置、构造、反光和照明以及制作,必须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规定执行。以不熟悉本工程路网体系的司机为使用对象,使其通过交通标志的引导,顺利、快捷、安全地抵达目的地,避免发生错误行驶。 1. 警告标志 警告标志颜色为黄底、黑边、黑图案;形状为等边三角形,顶角朝上;黄底反光,黑图案和边框不反光。 2. 禁令标志

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

1.0 . 1为引导城市交通发展需求,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使本市建筑工程和停车库(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符合城市交通组织需要和管理要求,制定本标准。 1. 0 . 2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以及停放标准车型的停车库(场)的新建、扩建工程,改建工程经技术、经济及交通影响评价,可适度放宽标准。不变动主体承重结构的建筑物修缮工程、特种车型的停车库(场)、历史风貌保护街区的改扩建工程、文物保护建筑、工业建筑的标准厂房和普通仓库工程、公路工程在技术条件相同时也可执行。 1. 0 . 3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和停车库(场)的设置,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结合相关城市规划、专项规划的要求以及交通影响评价结论实施。 2术语 2. 0. 1 道路road 指供各种车辆和行人通行的交通工程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道路广场以及住宅和公共建筑范围内具有交通功能的公共通道等。 2. 0. 2 主干路arterial road 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为连接城市各区和国道、省道相通的交通性干路。 2. 0. 3 次干路secondary trunk road 以区域性集散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沿线服务功能,与主干路组成城市干路网 2 . 0 . 4 支路branch road 以解决交通到发为主、连接次干路与街坊的道路,服务沿线交通需求。 2 . 0 . 5 公共通道public road 主要满足沿线地块公共通行的通道,包括总弄、街坊路。 2 . 0 . 6 小区路district road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2 . 0 . 7 组团路cluster road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2 . 0 . 8 宅间小路residential alley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2. 0. 9 机非隔离带central reserve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物理隔离。

道路交通标志设计的一般要求示范文本

道路交通标志设计的一般要求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道路交通标志设计的一般要求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交通标志的基本功能是为车辆和行人提供完善和清晰 的情报。面对复杂多变的交通状况和环境因素,理想的交 通标志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对交通标志颜色的要求 对于颜色的选择,一方面要确保交通标志的视认性, 另一方面还应考虑颜色所表达的抽象概念。根据颜色视觉 的规律,道路交通标志多采用红、黄、绿、蓝、白、黑等 颜色,不用中间色。 a.红色,在人们心理上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感和刺激性, 适用于表达禁止、紧急停止等信息。用于禁令标志的红 圈、红斜杠、“停车让行”标志、“禁止进入”标志等的 底色;

b.黄色,具有警戒的感觉,适用于传递警告信息。用于警告标志、高速公路的“终点提示”、“车距确认”等标志的底色; c.蓝色,使人产生沉静、安宁的感觉,多用于传递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标志、施工标志、一般道路指路标志的底色; d.绿色,使人产生舒适、恬静、安全感,多用它来提示安全、行进等信息。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的指路标志底色; e.棕色,用于旅游区标志的底色; f.黑色和白色,具有较好的对比度,交通标志的文字、图形符号多采用这两种颜色。 (2)对交通标志形状的要求 人们对于交通标志的认知始于对其形状、颜色的判断。因此交通标志的形状被赋予了一定的含义,以增加其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 3套模拟测试题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 3套 模拟测试题 目录 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2)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一) (2)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二) (4)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三) (6)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一)答案解析 (9)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二)答案解析 (15)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三)答案解析 (19) 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一) 考试科目: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 1、卷杀 2、吕彦直 3、上海沙逊大厦 4、芝加哥学派 5、贝伦斯 6、南禅寺 7、多立克柱式 8、圣马可广场 二、画图 1、佛光寺大殿立面 2、“一殿一卷式”垂花门的立面和剖面示意图 3、文丘里母亲住宅立面图 4、包豪斯校舍平面图 5、朗香教堂立面 6、殿堂型和厅堂型构架的正立面图 三、简述 1、通过北京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总体布局谈谈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造园艺术特色 2、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结构特色和艺术特色

3、古罗马万神庙的艺术特色 4、芝加哥学派 四、论述 1、明清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成就,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认识和理解。 2、当代西方的建筑师注重建筑技术对建筑创业的促进作用,如R·皮亚诺,N·福斯特,R·罗杰斯等建筑师及其作品等,谈谈对此现象你个人的观点。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二) 考试科目: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填空

建筑方案设计说明案例

柘城·万洋城方案设计说明 一建筑设计篇 一、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柘城·万洋城 选址: 项目位于柘城县,南面为学苑路,东面为九华山北路,西面为太行山路,北面为玄武湖路。整体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总用地面积109809.2平方米(约164.7亩),实际用地面积97122.99平方米(约145.68亩)。 使用性质:商业用地 建设规模:建筑实际面积约为110840.39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1.根据甲方提供的用地现状图(含道路红线等规划要求) 2.《总图制图标准》(GB 50103-2010)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5.《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2014)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50763-2012 8.《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9版) 三、总体定位及规划 空间设计的新特点: 1.商业空间步行化 为减少机动车交通对购物活动产生的干扰,商业空间步行化,即将一定范围的商业空间辟为步行空间,禁止机动车通行,从而提高商业活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2.商业空间室内化 商业空间室内化是利用屋顶的覆盖功能,将步行商业活动引入室内,并通过人工环境控制,减少不良自然条件对步行活动的影响,从而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 3公共空间社会化 商业建筑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公共空间中加入更多的社会活动,可以增加商业空间的价值,整体打造双首层商业,通过东西轴线、南北轴线、中心广场、及区域广场的整体设计。整个市场流线四通八达、有场有市,更利于专业市场业态需求,形成柘城新的城市中心,商业地标。 本项目充分利用基地周边资源,采用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和人性化的结构特征,打造优美的城市景观,为投资商、消费者等提供亲切宜人的空间感受。 通过对周边已形成的城市资源的研究,抓住与城市紧密衔接的切入点,是本设计规划结构的基础。交通、景观资源等元素的叠加、重组,构成了该设计的基本格局。人车分流,建立通畅安全的步行空间。 四、功能分区与平面组成 总平面布局围绕轴线、广场、街市展开,以提升广场的商业价值及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和创造最大的商业面为原则,本项目共分左右两区块。 1. 地块中间有一个大中心活动广场,是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聚焦点,形成建筑组群的“核”,成为顾客休憩、驻足的场所,也成为商业宣传活动的宝地,极力为人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计

浅谈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计 摘要: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是用以管制和引导交通的安全设施,在道路交通技术中广泛地被广大道路使用者所接触,是驾驶员行车的方向和向导,是道路标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都有共同的设计原则:规范化原则,良好的视认性原则,明确的引导性原则,良好的易读性原则,良好的通用性原则,环保性原则。城市道路交通标志的设计应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交通流,提高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预防交通拥堵,节约能源,降低公害,美化道路交通环境并提高城市品位。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设计 abstract: road traffic signs and markings are used to control and guide the traffic safety facilities, in the road traffic technology widely vast road user contact, is the direction and guide the driver driv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road sign. city road traffic signs and markings are design principles in common: standardization principle, legibility principles of good, clear guiding principle, principle of good readability, principle of good versatil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inciple. the design of city road traffic signs should b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fficient organization of traffic flow, to improve traffic capacity, reduce traffic accidents, prevention of traffic congestion,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DOC)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布局和结构得到改善,设施装备水平较大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交通运输仍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瓶颈”制约尚未完全消除,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任务,需要加快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经济社会对运输的总需求。为明确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发挥综合交通的整体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综合交通网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通过在地理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有机组合、衔接,形成网络布局,构成了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构建一体化整体最优的综合交通系统为目标,遵循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地理特征,对各种运输方式按照其经济技术特征进行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突出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衔接和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网络总体规模与构成、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方案,以及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从局部最优上升到整体最优,进而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综合效益。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和发展规划的依据。本规划已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能源、工业等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今后,将根据交通运输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本规划有关容进行修订和调整。 一、综合交通网现状评价 (一)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建设,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交通网络总量已初具规模,网络布局和结构明显改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到2005年底,全国运输线路总里程达

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

1 总则 1.0.1 为引导城市交通发展需求,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使本市建筑工程和停车库(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符合城市交通组织需要和管理要求,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以及停放标准车型的停车库(场)的新建、扩建工程,改建工程经技术、经济及交通影响评价,可适度放宽标准。不变动主体承重结构的建筑物修缮工程、特种车型的停车库(场)、历史风貌保护街区的改扩建工程、文物保护建筑、工业建筑的标准厂房和普通仓库工程、公路工程在技术条件相同时也可执行。1.0.3 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和停车库(场)的设置,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结合相关城市规划、专项规划的要求以及交通影响评价结论实施。 2 术语 2.0.1 道路 road 指供各种车辆和行人通行的交通工程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道路广场以及住宅和公共建筑范围内具有交通功能的公共通道等。2.0.2 主干路 arterial road 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为连接城市各区和国道、省道相通的交通性干路。2.0.3 次干路 secondary trunk road 以区域性集散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沿线服务功能,与主干路组成城市干路网。2.0.4 支路branch road 以解决交通到发为主、连接次干路与街坊的道路,服务沿线交通需求。2.0.5 公共通道public road 主要满足沿线地块公共通行的通道,包括总弄、街坊路。2.0.6 小区路 district road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2.0.7 组团路 cluster road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2.0.8 宅间小路 residential alley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2.0.9 机非隔离带 central reserve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物理隔离。2.0.10 机动车 motor vehicle 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牵引,达到一定的排气量和速度,在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作业的轮式车辆。2.0.11 非机动车 non-motor vehicle 指以人力或畜力驱动,在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2.0.12 停车场 parking lot 停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露天场地。2.0.13 停车库 parking garage 停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建、构筑物,包括封闭、敞开的单层、多层、地上及地下停车场所。2.0.14 接入道 access way 连接基地内部通道与城市道路之间的通道。2.0.15 通道 passage

国家道路交通标牌标识标志标线设置规范

国家道路交通标牌,标识,标志,标线设置规范 篇一: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第一部分概述 1.1规范设置公路交通标志标线的意义 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是公路交通的重要管理手段,它是通过图形、符号、颜色、文字形式传递规范化信息,为公路上行驶的交通流提供了应遵循的交通法律、将交通管理的命令和要求传递给公路使用者,是管理和疏导交通的重要设施。例如:禁令标志明确交通管理中不被允许的交通行为;部分指示标志指示道路使用者应当采取的交通行为;不同形式的交通标线设臵了限制交通流的路权等。这种传递的信息具有法律强制性,是进行执法的法律依据。 交通标志和标线设臵是公路设计、施工、运营和养护管理中,交通工程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科学合理地设臵交通标志标线,直接决定着向公路使用者传递信息的有效性。正确完善地设臵公路交通标志标线,不仅能体现道路交通法规和相应的控制管理措施的落实,同时能更大程度上提

高公路通行率和有效增强交通安全性。 1.2标志标线设置原则 根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规定,使用和设臵标志标线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如下: 原则一:公路交通标志标线应传递清晰、明确、简洁的信息,以引起公路使用者的注意,并使其具有足够的发现、认读和反应的时间。原则二:公路交通标志标线不应传递与公路交通无关的信息,如广告信息等。 原则三: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传递的信息不应相互矛盾,应互为补充。需要说明的是原则三,在标准的使用中,包括公路使用者和管 理者有误解,认为标志和标线表达含义应完全一致,标志的设臵要体现在标线上,标线的设臵要体现在标志上。一般情况下,这样做最好。但是有些情况下,这样要求可能很难做到或没有必要。如下列一些情况: 情况一:没有设臵条件,做不到。在标志和标线的配合使用上,GB5768-2009是有一些建议的,比如,平面交叉口进行停车让行或减速让行控制的,标志和标线应同时设臵,但是有些支路是砂石路,没有铺装,无法施划标线。 情况二:标准已经明确了,不要求同时设臵。如人行横道,设有信号灯的场所,只设标线。(路面未铺装或积雪等原因,标线设臵管理有困难,只设标志。)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前言 ”十二五”时期,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交通运输也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国务院批准交通运输部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我部组织编制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进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 积极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规划》包含了综合运输、公路交通、水路交通、民用航空、邮政服务以及城市客运管理等方面, 反映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加强养护管理, 强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提高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 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提高行业发展软实力等内容, 体现了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描绘了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蓝图, 提出了交通运输发展的行动纲领, 对”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纵观国际国内形势, 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 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 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 必须清醒地看到, 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交通运输发展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趋势, 紧紧抓住战略机遇, 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加快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现 代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发展需求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保障 能力 根据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预期, GDP将年均增长7%, 城市化率将从47.5%提高到51.5%, 外贸进出口将保持8%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到”十二五”末, 公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00亿人、 300亿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8亿吨。内河货运量达到38.5亿吨。民航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5亿人、 900万吨。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在的基

浅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建筑交通设计的分析

浅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建筑交通设计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17T15:14:24.77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作者:戴雯 [导读] 理想的建筑中的交通设计应该是以体现人性化地设计为根本目的。 杭州尚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3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水平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原有的一些建筑交通设计已远远落后于人们现在的要求。因为很多建筑中的交通设计仅仅只能解决当时最基本的要求。现在建筑中的交通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的定位。在建筑中的交通设计,应从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性化的精神角度出发,特别应考虑到一些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并为其提供最好的人文关怀,让他们感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与和谐。本文建筑中的人性化交通设计的现状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建筑;交通设计;人性化;设计理念 理想的建筑中的交通设计应该是以体现人性化地设计为根本目的,即能为人们的生活起居、学习工作和休闲娱乐等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服务。缺乏人性化的交通设计,只能给人们的交通设置障碍,甚至带来安全、健康等隐患。原有的一些建筑交通设计,已远远落后于人们现在的要求。现在建筑中的交通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的定位,必须符合人性化的要求。 1.建筑中的人性化交通设计的现状简析 过去很多建筑中交通设计都缺乏人性化:楼道宽度不足,楼层安全疏散通道指示不明显,通道设置的防火门不符合要求,室内交通空间不符合人性化设计的要求等。经常出现人在通道上因地面过于光滑而摔倒,造成人身伤害的事故;一些弹簧门的弹力过大等情况;一些公路交通坡度弯道设计不合理,酿成多起交通安全事故等。另外,除了“安全”这一起码的因素外,还存在一些人性化设计的问题:不便于人们生活起居、采光不足、缺乏亲和力等。 2.建筑中的人性化交通设计的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中交通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中的人性化交通设计至少应体现在四个方面:安全、健康、方便、舒适 2.1“安全”是建筑中的人性化交通设计考虑的第一要素 享有安全,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活着的人最起码的心理需求。若建筑中的交通设计没有安全可言,那么一切都毫无意义,人性化的设计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确保人的身心安全,这是建筑中人性化交通设计的第一要素。 在建筑中进行交通设计时,因从考虑人的安全方面进行思考,除了要考虑人们的一般情况外,还应重点考虑特殊群体:老年人、身体残障者、精神障碍者和病人、孕妇和婴幼儿等。这些人对安全要求比较特殊,在设计时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予以考虑,尽量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在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考虑的建筑交通设计中,首先应当考虑的就是出行和使用受限制等因素。这些大多可以通过步行中无突变高差,确保通道具有一定宽度等方式来解决。其次,对视觉障碍者还应考虑到导向等重要因素。 在建筑中的人性化交通设计,在安全方面注意:防火、防盗、防雷、防地震、防水灾等,一旦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便于及时有效地安全疏散,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灾害造成的身心伤害和损失。 2.2“健康”是建筑中的人性化交通设计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健康是幸福之本,是快乐的源泉。在建筑中的人性化交通设计,必须将健康纳入重点思考的要素。在建筑中交通空间的设计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对健康的影响: 2.2.1 外在环境对建筑中交通设计健康因素的影响应充分考虑建筑物所在的地理位置、外部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内部空间设计的影响,如周边的交通、噪声、空气等对内部交通设计的影响。设计时,应想方设法降低外部环境因素对人们健康的不良影响。 2.2.2 室内环境对建筑中交通设计健康因素的影响无论生活住宅区、办公楼还是商场、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都应在整体规划、内部设置时充分考虑到交通设计对人们健康因素的影响。其中,应重点考虑的是空间设置的健康因素、选用材料的健康因素。特别是不能忽视的是:室内的交通设计应体现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要求,通过一些人性化的交通设计,构建一个身心健康的内部交通空间。 2.3“方便”是建筑中的人性化交通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筑中的人性化设计,必须体现方便的基本原则。一个理想的建筑带给人们的是方便的体验,人们从中能体验到的是方便的喜悦。它应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便于通行在建筑中的交通应该是便于通行的,这就要求楼梯、电梯、出入口、室内平面交通等设计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参数,确保这些设计都符合有关要求,能尽可能地满足“便于通行”的原则。例如:一般公共建筑楼梯踏步最小宽度为280毫米,最大高度为150毫米。理想的楼梯前缘应是向外伸展成圆弧形,半径应不小于6毫米,前缘上不要有突出物等。 2.3.2 “省时、省力、省钱” 人们都喜欢方便快捷的交通空间。在设计时,应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地前提下尽量按照“省时、省力、省钱”的原则进行。在室内交通空间的装修设计时,应对整个空间做一个科学的规划,例如客厅、卧室、厨房之间的交通设计,应尽可能地减少交通中的障碍设置。 2.4“舒适”是人性化交通设计的最大亮点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标准也提高了。在建筑中的交通设计要体现人性化的要求,就必须给人们带来舒适的体验。设计时,应注意体现亲和力。大到建筑中交通设计的整体规划布局,小到一条安全通道的温馨提示,都必须从给人亲切感。如在幼儿园的交通设计应体现校园文化,把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元素引入其中,譬如交通安全提示可以设计成小朋友喜欢的动物、卡通的形象等。舒适的物理环境是人们对生活、学习、购物、休闲、娱乐等建筑中交通空间设计提出的要求。 其中,自然舒适的光影,给建筑中的交通设计增添无穷的魅力。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对舒适度的影响。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场所,进行不同的设计,就会得到不同效果的光影环境。通过对光照传播路线、界面的处理,不同的天气就会有不断变化的光影环境,使

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设置标准

1 总则 1.0.1 为引导城市交通发展需求,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使本市建筑工程与停车库(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符合城市交通组织需要与管理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以及停放标准车型的停车库(场)的新建、扩建工程,改建工程经技术、经济及交通影响评价,可适度放宽标准。不变动主体承重结构的建筑物修缮工程、特种车型的停车库(场)、历史风貌保护街区的改扩建工程、文物保护建筑、工业建筑的标准厂房与普通仓库工程、公路工程在技术条件相同时也可执行。 1.0.3 建筑工程交通设计与停车库(场)的设置,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与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结合相关城市规划、专项规划的要求以及交通影响评价结论实施。 2 术语 2.0.1 道路 road 指供各种车辆与行人通行的交通工程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道路广场以及住宅与公共建筑范围内具有交通功能的公共通道等。 2.0.2 主干路 arterial road 就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为连接城市各区与国道、省道相通的交通性干路。 2.0.3 次干路 secondary trunk road 以区域性集散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沿线服务功能,与主干路组成城市干路网。 2.0.4 支路 branch road 以解决交通到发为主、连接次干路与街坊的道路,服务沿线交通需求。 2.0.5 公共通道 public road 主要满足沿线地块公共通行的通道,包括总弄、街坊路。 2.0.6 小区路 district road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2.0.7 组团路 cluster road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2.0.8 宅间小路 residential alley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2.0.9 机非隔离带 central reserve

交通枢纽换乘空间建筑设计的研究

交通枢纽换乘空间建筑设计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8-03-09T14:39:08.83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0期作者:陈晓晖 [导读] 交通枢纽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体现城市交通文化、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200092 摘要:一个高效的枢纽站,它的换乘空间起着极大的作用。在提倡快速交通的今天,交通枢纽需要为过往乘客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人流活动线路及流动空间。 本文以交通集散枢纽换乘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分析换乘空间的功能、流线和空间组织的构成方式入手,对换乘空间的设计进行研究。 关键词:交通枢纽;换乘空间;空间特征;空间组合 1绪论 交通枢纽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体现城市交通文化、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交通枢纽的换乘空间是交通枢纽使用率最集中的部分,它的每一个细节都与乘客的使用息息相关,是评价枢纽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之一。 在交通枢纽中,乘客大都需要从一种交通工具再换乘另一种交通工具,“一体化的客运站”概念基于这个事实产生。因此产生了“换乘空间”这种新的空间形式。 交通枢纽换乘空间是一种动态的建筑空间。它以快速交通为特性,在设计上趋向于简单化、流线化、快速化、自动化,它是一个多方位、多功能、高效率的使用空间,大大提高了空间的使用率、灵活性。 2交通枢纽换乘空间的功能特征 交通枢纽换乘空间具有综合性、聚集性、多样性、外向性的特点。 3综合性 交通枢纽换乘空间有两种以上不同交通方式在此换乘、组合,在不同交通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换乘系统,大大提高了换乘效率。另外,换乘功能间的相互交叠会,引发出新的功能,反过来这些新功能又对原有的功能产生促进作用,从而使换乘功能具有更大的兼容性、有机性、持续发展性,同时形成不同功能部门利益上的协调互补。例如,综合换乘促进了大型枢纽的高智能化,为乘客提供了方便,使工作人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交通的便捷又为各类交通带来了客源,带来了效益。 4聚集性 由于大型交通枢纽一般位于城市的郊区或周边地带,所以城际交通的乘客要到达的目的地往往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因此城市交通的主要工具及线路都需要分布于大型交通枢纽换乘系统之中。客流量、运输线路量、交通种类都反映了交通枢纽换乘空间功能的聚集性。 5多样性 功能的综合性和聚集性造成功能的多样性。空间不再是单一功能的绝对划分,而是完善的功能体系。各个空间不再是各自独立的无机体,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的整体。功能的多样性还决定了换乘空间设计的多元化、灵活性,有利于创造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 6外向性 交通枢纽功能的聚集性与外向性是共存的。换乘空间只有与城市空间及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务体系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优势,增强其活力。换乘空间对交通枢纽中的其他空间也是开放的,高效的换乘离不开其他空间密切的配合。例如,它需要高速有效的售票空间,需要现代智能的检票系统,只有功能上的外向才能保证换乘空间的流通和顺畅。 7交通枢纽换乘空间的空间结构分类 交通枢纽的换乘空间一般以室内换乘中心的形式存在。根据其空间结构的不同,可以归纳为通道式、大厅式和组合式。 8通道式换乘空间 通道式换乘空间是沿主要客流进、出方向,形成一个较为宽敞的主通道,所有换乘交通沿主通道布置出入口,是一种用通道组织各种换乘交通的换乘空间。 这种换乘空间的特点是主通道导向性明确,换乘客流呈线性分布,换乘客流间干扰最少。但是,通道式换乘空间存在各类换乘出口的可视性较差,以及换乘距离的长短与所含交通种类多少关系密切的问题。因此,换乘空间的结构适合换乘种类较少的交通枢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