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五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图
- 格式:ppt
- 大小:434.00 KB
- 文档页数:18
分析金山镇地质图并编制地质剖面图实习总结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简介在本次实习中,我们对金山镇的地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根据获得的数据编制了地质剖面图。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一、目的学会从地质图上认识褶皱的分布特征,学会作褶皱区地质剖面图,并用文字描述褶皱。
二、内容(一)读褶皱区地质图1.本区地形地貌特征:图区范围,东西长XX公里,南北宽XX公里。
面积为XX平方公里。
区内主要村镇为北部的北庄与南东角的李家村。
图区中部地形相对较高,其最高峰为暮云岭海拔大于450米,南北地形相对较低,其最低点海拔小于150米,相对高差约300米,属于低山丘陵区。
区内水系主要为北部的细水与南部的东流水,总体走向约为北东65度,流向由西向东。
区内山系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分布于区内中部广大地区,海拔高度多大于200米,山谷多为南东、北西向展布。
2.图区地层发育特点:区内区内发育地层为Q4、J3、J2、P2、P1、C3、C2、C1、S1、O2地层。
根据地质图及地层产状特点,S1与C1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P1与J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C3 与J1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Q4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各老地层之上。
地层分布特点:Q4主要分布于细水、东流水两侧低洼地带。
J3分布于图区的北西角,倾向约为315度,倾角24度。
J2分布于图区的北西部与南部倾向X度,倾角X度。
其他(略)。
3.图区褶皱构造特征:区内褶皱构造发育,褶皱总体展布方向(轴线走向)为NE45°。
由北西至南东依次分布有北庄向斜、暮云岭背斜、青岩顶向斜(倒转向斜)等。
各褶皱的要素(略)。
(二)绘制褶皱区剖面图1.剖面线的选择:选择区内垂直于主要褶皱的轴线延伸方向(构造线方向)。
2.地形曲线的绘制(同前)特别注意微地形的影响。
3.投影地质界线(同前),一定要准确。
4.Q4界线的处理与下伏地层界线的勾绘。
5.先绘制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与褶皱核部的地层,在绘制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和褶皱翼部的地层。
特别注意褶皱两翼的次级变化。
6.褶皱轴面产状的确定(见书)与剖面深部褶皱转折端位置的确定。
7.褶皱翼部地层产状不一致时,地层界线的勾绘(利用等厚原则)。
作业三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绘制剖面图1.分析暮云岭地质图中的褶皱形态、组合型式和形成时代;根据暮云岭地质图可以知道该地区新老岩层分布呈现出中间老两边新的特点,所以暮云岭地质区域内的褶皱是背斜。
由课本可知识别两翼产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从地质图上标绘的底层产状符号直接去认识和分析,二是根据同一岩层在褶皱两翼露头宽度的差异来区分。
但是本题中地标起伏变化频繁,不适宜用第二种方法,根据第一种方法可知两翼的产状是:北西翼的产状为NW315︒∠55︒-60︒,南东翼为SE135︒∠25︒-50︒;那么可知南东翼较缓而北西翼较陡,因此轴面向北西方向倾斜,倾角大约为50︒,这是因为两翼的产状不等,此时轴面的倾向大致与倾角较小的一翼的倾斜方向一致,轴面倾角一般略大于缓翼倾角。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这是根据两翼的地层符号得知岩层走向并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交的,所以枢纽是倾伏的,由于两翼同一岩层界线会在枢纽倾伏处交会成V形,并且V字尖端指向枢纽的倾伏方向。
通过褶皱各层界线转折端点的连线,即为轴迹。
由于两翼的岩层走向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为80︒,为开阔褶皱,为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则转折端为斜歪倾伏褶皱。
背斜形成于晚泥盆纪后,早侏罗世前。
2、描述青岩顶向斜或幕云岭背斜。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区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露头宽约500米,长约2500米,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椭圆状,长宽比约为5,为短轴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纪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北西翼是NW315︒∠55︒-60︒,南东翼为SE135︒∠25︒-40︒;南东翼缓北西翼陡,因此轴面向北西倾,倾角5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为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为斜歪倾伏褶皱。
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相连。
背斜形成于晚泥盆纪后,早侏罗世前。
3、绘制A-B剖面。
4.描述暮云岭背斜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