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51
日本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及其启示尽管中国哲学的所谓合法性问题自黑格尔至德里达被反复提起,但是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切身感到:中国传统哲学已被作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得到东西各国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
相对西方学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日本学者对于这种研究具有双重的动力,他们认为:这“不仅仅是研究外国文化的问题,而且与认识本国文化也有密切的关系。
”[1]因而,日本有关中国哲学的研究,历史悠久、学者众多、成果丰硕,乃可谓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镇。
通过与日本学者的密切接触和阅读其论着,我认为,日本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破除欧洲文化中心论的观念,注重中国哲学思想的特殊价值。
日本学者注释、解说中国哲学经典的着作历来很多,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研究性的着作是从近代开始出现的。
如内田周平的《支那哲学史》、松平文三郎的《支那哲学史》、远藤隆吉的《支那哲学史》、《支那思想发达史》、宇野哲人的《支那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史》、狩野直喜的《中国哲学史》等等,这些着作凝聚了日本学者的多年心血,呈现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成果,但它们大多是以西方文化中心论为基础来梳理和评价中国哲学思想。
况且,这种研究模式一直影响到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学术界。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日本学者对上述研究模式提出了质疑。
尤其是进入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学者的思考,如日本研究宋明理学的大家冈田武彦先生指出:“随着西欧式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盛行,中国哲学同传统的东方研究方法即以体认为宗旨的实践性的研究方法一样也衰落了。
结果,虽然优秀的学者辈出,可是优秀的思想家却寥寥无几。
这的确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我个人看来,中国哲学给我们提供了下述三方面的课题。
这三方面的课题,我想是没有古今东西之别的。
对于个人不用说了,即使对于民族和国家来说,它们也有着必须予以注意的原理;它们被认为是向世界人类提供创造新哲学和思想必要而不可或缺的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政法大学专业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品德优良,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能胜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宣传、行政管理及其他相关工作的高水平理论型和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环节:1.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严格教育和训练,打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2.参与规范的学术研究或科研课题研究,掌握基本的科研规范与方法。
3.培养研究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研究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4.依托我校丰富的学术资源优势,使本专业的研究生在法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亦有较好的素养。
5.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用外文写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办公设备。
二、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研究2、马克思主义与民主法制建设研究三、学习年限1、硕士研究生在校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
2、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撰写完毕业论文的,可提前一年毕业。
3、课程学分修满后未完成学位/毕业论文的,由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后,可提前离校,学位申请和论文答辩可延长至四年。
4、在规定的最长期限内不能完成全部学业的,以结业论。
四、课程设置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及其他必修环节等。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生课程学分不少于3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生课程学分不少于3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
各学科可对学位专业课在规定的幅度内进行适当调整。
(一)学位公共课(计10学分)1、马列经典著作选读 108学时 4学分2、第一外国语 144学时 4学分3、专业外语 36学时 2学分(二)学位专业课(计12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 54学时 3学分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专题研究 54学时 3学分3、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研究 54学时 3学分4、法哲学原理(含理论前沿) 54学时 3学分(三)选修课(计10学分,其中本专业选修课至少6学分)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范畴、体系)各方向限选 36学时 2学分2、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各方向限选 36学时 2学分3、马克思主义民主法制思想研究方向2限选 36学时 2学分4、现代西方价值思想研究方向1限选 36学时 2学分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专题研究选修 36学时 2学分6、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选修 36学时 2学分7、国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选修 36学时 2学分。
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2)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个人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科研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哲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二、专业介绍中国哲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其特点与规律的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是:1. 博士生:(1)中国佛学; (2)儒家哲学;(3)宋明理学;(4)周易哲学;(5)道家与道教哲学; (6)中国近现代哲学2. 硕士生:(1)先秦哲学;(2)儒佛道三教与中国哲学 (3)儒道与天人之学 (4)宋明理学研究 (5)中国近现代哲学。
师资力量:本学科有教授、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2名。
其中,五十至六十岁之间的教授2名,四十多岁的教授4名。
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
6名博导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影响。
科研水平:本专业以儒学、佛学、道家道教及三教关系研究为其特色。
其中,中国佛学以及三教关系研究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其科研、教学力量等方面在国内学术界名列前茅。
多年来,由本专业的教师撰写的多种专着已经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必读参考书。
赖永海教授的佛教研究、佛儒关系研究、宗教学理论研究,洪修平教授的禅宗思想史研究、三教关系研究,徐小跃教授的老庄研究,李承贵教授的儒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王月清教授的佛教伦理研究、先秦典籍研究,白欲晓教授的现代新儒学研究,沈文化副教授的道教研究等,都在学界具有相当的影响。
多年来,本学科点出版学术专着30余种,并且出版大型学术丛刊《禅学研究》一种。
近期科研项目:赖永海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项目“中国佛教史”;洪修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佛教精华”;徐小跃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中国民间宗教与佛道二教关系研究”;李承贵教授主持的江苏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儒学概念、问题、价值综合研究”。
中国古代哲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中国古代哲学(英文)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编号:学时:4/每周主编姓名:张永义单位:哲学系职称:副教授主审姓名:单位:职称:授课对象:本科生专业:哲学年级:2编写日期:2002年12月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哲学专业的基础课。
主要任务有三:第一,揭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第三,总结中国古代哲学在形而上学、认知方法及人生观等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及洞见。
其目的在于让同学对自己的思想传统有一种同情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对一些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有一种全面的认识;对一些重要思想流派的演变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选择地阅读本学科所涉及的经典文献。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特质(4学时)1.什么是哲学 2. 中国哲学的特征3. 分期4. 中国哲学史的沿革.本章的重点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与沿革有一整体的把握。
第二章儒家(8学时)1.说儒2. 孔子3. 孟子4. 荀子5.《易传》6.《大学》与《中庸》本章的重点是把握先秦儒家的基本精神及思想演变过程.第三章道家(6学时)1.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2. 老子与《道德经》3. 杨朱学派4. 庄子 5. 黄老道家本章的重点是把握先秦道家的基本精神及思想演变过程.第四章墨家(4学时)1.墨家的起源2. 前期墨家3.后期墨家本章重点在了解墨家思想的独特品格以及墨学衰微的原因.第五章法家(2学时)1.法家三派2. 商君书3. 慎到、申不害与韩非4. 法家之法与现代法制本章的重点在了解法家政治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六章名辩思潮(4学时)1.名辩思潮兴起的背景2. 合同异派3. 离坚白派4.儒道墨法对名辩学的评价.本章的重点在了解名家两派学术观点的异同以及名学与逻辑学的关系.第七章两汉经学(4学时)1.什么是经学2. 董仲舒与西汉今文经3.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4. 古文经的兴衰.本章重点在了解汉代学术思想变迁的大势、两汉宇宙论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第八章魏晋玄学(6学时)1.玄学兴起的背景 2. 王弼的贵无论3. 阮籍与嵇康4. 郭象的独化论.本章的重点是了解玄学的性质、玄学独特的思想方法以及玄学的发展过程。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
A. 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B. 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C. 哲学学派的形成和演变D. 哲学文化的历史背景2. 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A. 孟子B. 庄子C. 孔子D. 老子3. 儒家学派主张的核心理念是()。
A. 仁爱B. 自由C. 知识D. 审美4. 以下哪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A. 庄子B. 老子C. 孔子D. 孟子5. 墨家学派注重的是()。
A. 社会公平B. 个人发展C. 祭祀仪式D. 自然和谐二、判断题1. 道家学派强调个体的努力和追求,而儒家学派则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责任。
()2. 墨家学派主张以爱德来推动社会进步,反对战争和争斗。
()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4.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都有善良和正直的本性。
()5. 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实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和外延。
()三、简答题1. 简述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2. 解释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仁”。
3. 通过对孟子和孔子思想的比较,说明两位学者在儒家学派中的位置和影响。
4. 请列举三位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思想。
5. 阐述墨家学派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强调。
四、论述题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既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有学派内部的分歧和演进。
请以儒家和道家为例,对比两个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以及他们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意义。
注意:以上试题仅为参考,请根据考试具体要求和题目来编写文章。
培养方案——中国哲学(学科代码:010102)一、培养目标本学科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儒、道、佛)和中国近现代哲学,注重开掘中国哲学精神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注重从哲学层面揭示中国思想 文化的基本内涵,并探讨中西思想文化的异同,梳理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以及传统思想文化在现代化转换中的价值和趋势等问题。
本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传统哲学功底、宽广的现代哲学视野、敏锐的思想洞察能力、娴熟的理论阐释技能,造就涵摄中外而古今会通、理实交融而返本开新的创新性 人才。
学位获得者可以胜任高校、科研部门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政府机关、文化、出版部门的专业、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1.儒家哲学、2.道家哲学、3.佛教哲学、4.中西方哲学与文化比较、5.中国近现代哲学、6.中国科技文化与伦理、7.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8.中国艺术哲学与美学、9.中国思想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三、学制及学分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四、课程设置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和必修环节按研究生院统一要求。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如下所列。
基础课:PL15201 中国哲学经典原著选读(4) PL15202 中国美学原著选读(4)PL15203 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4) PL15204 中国美学史专题研究(4)PL15205 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4) PS1520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4) 专业课:PL15212 道家哲学思想专题研究(3) PL15216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3)PL15217 逻辑学(3) PL15218 文化哲学(3)PL15220 中西哲学交流史(3) PL15224 中国文学美学专题研究(3) 五、科研能力要求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六、学位论文要求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MAR 2020如何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研究范式、世界性意义等问题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
为总结并进一步深化建国七十周年以来学界在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2019年11月9—10日,南开大学哲学院在津举办了以“建国七十周年中国哲学方法论的建构与反思”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众多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就中国哲学的研究范式问题作出专题报告和深入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哲学院的卢兴副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哲学院的胡军副院长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的乔清举教授致欢迎辞。
随后,乔清举教授以“当代中国哲学研究70年的回顾与反思”为题发表主题演讲,在介绍了中国哲学70年来的主要研究模式与思路后,乔教授指出,现如今,纯研究和构造的界限正在逐步融化,未来的中国哲学既是研究,也是创造。
在9日上午的研讨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李明书讲师以儒家角色伦理学与生命伦理为实质关注点谈论了生命伦理学的研究概况,并指出安乐哲消解儒家的形上建构从而更顺畅的衔接伦理学的应用层面,是一个可以延伸探讨的方向。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的耿芳朝讲师梳理了转进流变中的上世纪中国哲学形上学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严复和王国维对形上学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留恋不舍,熊十力、冯友兰和金岳霖自觉走上了形上学的重建之路,而冯契则对盘桓近一个世纪的形上学问题做出了一定的反思和总结。
最后,耿老师提到,中国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不可能抛却形上学,这不仅是哲学自身以免泛化、隐匿的要求,也是人类理性认识所共同追求的领域。
来自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金鑫讲师就象形与拼音文字的差异性对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一主题发表演讲。
从古埃及象形文字与古希腊拼音文字的源流关系、拼音与象形文字的抽象化与概念化、逻辑思维与象形思维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同异。
南开大学哲学院的单虹泽讲师对中国哲学史学史的研究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培养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专业:全校公共课培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中国哲学培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伦理学培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美学培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科学技术哲学培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政治学理论培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中共党史培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培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培养单位:管理学院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单位:管理学院专业:企业管理培养单位:管理学院专业:行政管理培养单位:管理学院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培养单位:管理学院专业:社会保障培养单位:管理学院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培养单位:管理学院专业:公共管理硕士培养单位: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培养单位:外国语学院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培养单位: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笔译培养单位: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口译培养单位:大学外语教学部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英语)培养单位:文学院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培养单位:文学院专业:文艺学培养单位:文学院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培养单位: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字学培养单位:文学院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培养单位:文学院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培养单位:文学院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培养单位:文学院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培养单位:文学院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培养单位:文学院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对外汉语)培养单位:文学院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培养单位:文学院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单位:文学院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留学生培养单位:法学院专业:法学理论培养单位:法学院专业: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培养单位:法学院专业:刑法学培养单位:法学院专业:民商法学培养单位:法学院专业:诉讼法学培养单位:法学院专业:经济法学培养单位:法学院专业:法律硕士(非法学)培养单位:法学院专业:法律硕士(法学)培养单位:社会学学院专业:社会学培养单位:社会学学院专业:人口学。
一篇读后感K30514027 曾杰 05社会工作最近仔细读了一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深深感到此书的的博大精深,同时我也就书中某些问题作了一些的思考,虽然很肤浅,但希望能在不断的肤浅中有所提高。
在书中,冯先生提到了中国哲学的弱点,那就是中国学界向来重视能“增进幸福之知识”,而且不重视著书立说,所以中国哲学往往不系统,而且多为修身哲学,缺乏对宇宙,知识的深刻认识,“非所谓求真,乃所以求善之法",这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相对应。
读完冯先生这些,细细想来不无道理,但在反对的声音也马上喊出来了,哲学既然是外国泊来之物,就属于外国的文化体系之中,自然不能拿来比较,就像是我们有针灸,西洋却闻所未闻一样,但就不能说西方医学落后一样。
以前,我也是持这种观点的,可能是由于过分民族自尊的关系吧。
可是,难道就真的不能比较么,难道近代西方的飞跃与其思想文化没关系么,我们现在不是越来越重视文化的竞争么,那就是认识到助民族飞跃的根本在于其软实力,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在从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不正这么个探索过程么?毫无争议的事实是中国思想大飞跃时期是在先秦时期,就是常说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原因是因为奴隶制度的瓦解,思想言论方面较为自由,然而,此盛况一去不复返,后虽有乱世,但由于经历特殊的历史事件,不再出现。
我所说的特殊事件,是指秦焚书坑儒,汉独尊儒术,且关键是后者,自秦统一后,统治者为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严格限制思想自由,秦灭后,汉武帝采取了比较明智的办法,即独尊儒术,但还是出于加强统治的目的,是其它学派在政治上受冷落,儒家重视修身处世之道,从此,正统之学在人们心中不可动摇,即使出现社会动乱,那也只是政治,经济上的动乱,思想界不可撼动。
发展到明清之时,到达顶峰,出现了万马齐谙的局面。
那么总而言之,冯先生的意思是哲学是理性之学,并无文化系统之严格区分,而中国哲学的发展说的不恰当点就是一个异化的发展,自然不如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