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091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1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学分:3

学时:51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2年级

编写人:刘京菊审稿人:张小燕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人的素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熏染,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凝聚。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内涵、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等,其中优秀的传统资源经过现代转生能为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修养、审美情趣等提供诸多的启示。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哲学基础,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和素养提供文化、理论积淀。

中国哲学史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及科研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课程是我校哲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中文系等文史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还是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多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的含义、特点及演变发展形态有一准确的把握。

2、使学生对每个思想家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并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区别有关思想家思想的同与异。

3、对于一些问题,如人性、天人关系、认识论、知行观、形神观、心性等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在横的知识块面上有一定的纵向了解。

4、扬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中,在介绍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尽可能联系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对传统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分析,激发学生与时俱进对传统问题作现实思考,发掘传统理论中固有的价值与意义。

6、除课堂讲授与提问启发外,课外注重阅读材料的参考与推荐,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锻炼其收集材料、组织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发展的历程,掌握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主要哲学思潮,各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哲学思想。

并区别各种哲学思潮的特质及与时代问题的关联等。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已研究的指导思想;其次,是以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方法作为研究的方法、借鉴和参考系。

2、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无论在天人关系、人性、伦理、政治、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上无不充满智慧。特别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中有些观点和方法可以说是超前的,如《系辞传》中云:“三人行必损一人,一人行必得其友”,这不是中华民族劣根性的反映,而是人类的一个共同弱点。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前就指出了这一点,而西方的社会学家们现在才发现三个人的组合是最不稳固的。关于天人问题、形神问题等,当代的自然科学也在逐步地为古人的观点作出论述。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李振纲:《中国古代哲学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清华大学出版社。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

商聚德:《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河北教育出版社。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内容

中国哲学史自先秦至近代横贯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根据其内容及其演变情况中国古代哲学史可分为上、中、下三编。其中上编先秦诸子哲学,共10章;中编汉唐时期的儒学、玄学与佛学,共8章;下编宋明理学及清代哲学,共15章。

(一)上编:先秦诸子哲学

第一章回省诸子时代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原创时期的中国哲学内容。

重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

难点:先秦诸子哲学的起源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

第二节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特点

特点:1、天人合一; 2、辩证的、系统的方法论;3、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

第三节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和方法

学时:2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重点介绍一些疑难问题,组织讨论,布置课下作业以评论课上涉及的一些问题。

第二章孔子的仁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孔子的基本哲学思想

重点:孔子仁的内涵,仁与礼的关系,中庸的思想。

难点:孔子的天命观

主要内容:

第一节孔学的核心理念:仁

一、仁的内涵

(一)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

(二)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仁是人内在本质,是一种道德境界

二、仁与诸德关系

三、仁与礼的关系

第二节仁在诸德中的贯彻

第三节中庸的方法论

第四节德治理想

学时:3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提前预习课上要讲授的内容,读原著,课上在讲授的基础上集中讨论。

思考题目: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墨子与墨家学派主张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墨子的基本哲学思想

重点:墨子的兼爱思想、三表法。

难点:儒墨思想的差异

主要内容:

第一节墨学的宗旨———兼相爱交相利

一、兼爱

二、兴利除害

第二节天志、明鬼与非命、节葬

一、强力胜天命

二、天志明鬼

第三节三表法与心之察辨

一、名实论

二、三表法

第四节儒、墨生活原则的分歧

第五节墨学式微的思考

学时:3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以课堂授课为主,在课堂上尽教师现有知识面及水平,尽可能旁证多引,介绍几家之言。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一方面启发学生动脑筋,另一方面提起学生的注意力。

思考题:

1、试析墨子“非命”、“天志”思想的矛盾

2、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的比较

3、后期墨家名学的特点

第四章老子自然无为的智慧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老子的道及辩证法思想

重点:老子对道的论说,体道的功夫,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难点:老子体道功夫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节老子及老学之精神

第二节老子对“道”的诠释

一、何谓之“道“”

(一)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道是宇宙的本源

(二)道是精微深远的

(三)道是一、朴、谷,有无限性

二、道与万物之关系

三、人与道的关系

第三节法自然与为无为

一、无为

二、无为的实施

第四节体道的工夫与境界

一、为道日损

二、涤除玄鉴

三、至虚守静

四、澄明境界

第五节对有为之学的批评

学时:3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以课堂授课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调动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兴趣。

思考题:

1、老子为什么把本体之“道“看成”“无”?

2、如何评价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第五章孟子的道德人本主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孟子的人性论,仁政,认识论

重点:性善论,王道的社会理想

难点:孟子人性论的理论意义

主要内容:

第一节孟子对孔门儒学的贡献

第二节性善论的先验设定

一、心之四端说

二、良知良能

三、各种人性论说

第三节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独立人格与士精神

第五节王道主义社会理想

一、民本与民权

(一)君可换而民不可换

(二)民意取代天意二决定君主的选择

(三)诛一夫非为弑君

二、王道与霸道

三、仁政

学时:3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前预习,课下读原著,原著要有评论,并组织讨论或开展一些讲座,培养学生自己阅读中国哲学原著的能力,进而提高哲学素养。

思考题:

1、评“万物皆备于我”思想。

2、孟子的修养功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

第六章庄子:自由之境中的浪漫高吟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庄子哲学的齐物思想和逍遥思想

重点:庄子的天道观,齐物论、逍遥游

难点: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

一、物物

二、一气

第二节对人类理智的嘲笑

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

小知大知

第三节自由与幸福

第四节“一死生”的旷达与幽默

第五节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学时;3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前预习,课下读原著,原著要有评论,并组织讨论或开展一些讲座,培养学生自己阅读中国哲学原著的能力,进而提高哲学素养。

思考题:

1、如何评价庄子对人类认识的怀疑?

2、你从庄子的认识论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3、如何评价庄子的无待逍遥?

第七章名家的辩言与奇谈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惠施的合同异、公孙龙的离坚白思想

重点:惠施的合同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坚白论

难点:惠施与公孙龙思想的不同取向

主要内容:

第一节名家辩者的学术个性

第二节惠施的智辩及相对主义

一、惠施十事

二、辩者二十一事

第三节公孙龙的名相分析

一、白马非马论

二、坚白论

三、指物论

四、名实论

第四节后期墨者对名辩的贡献

学时;2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以课堂授课为主,在课堂上尽教师现有知识面及水平,尽可能旁证多引,介绍几家之言。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一方面启发学生动脑筋,另一方面提起学生的注意力。

思考题:

1、从公孙龙的思想中受到什么启发?

第八章荀子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荀子的天人观,认识论,名实观

重点: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虚一而静”的认识论,性恶论,王道与霸道的治国之道。

难点: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论说

主要内容:

第一节天与人的关系

一、天道自然

二、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

第二节“虚一而静”的认识论

一、两种认识

二、“虚一而静”的解蔽方法

三、“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第三节人性与人道:性与伪

第四节理想与现实统一的治国之道

学时;3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以课堂授课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调动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兴趣。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

2、比较孟荀人性论。

第九章韩非子的法哲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韩非的规律观、矛盾观、认识论

重点:韩非的因性说,法、术、势合一的法哲学

难点:韩非思想中老学的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节对老子哲学的发挥

第二节人性的弱点

一、人皆挟自为心

二、因性说

第三节君主权力论:法、术、势

第四节对儒家德治的批评

学时;3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以课堂授课为主,在课堂上尽教师现有知识面及水平,尽可能旁证多引,介绍几家之言。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一方面启发学生动脑筋,另一方面提起学生的注意力。

思考题:

1、评韩非“参验”的认识方法。

第十章《周易》的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重点:《易传》中的辨证思想

难点:《易传》中体现的伦理思想及政治思想

主要内容:

第一节经和传

一、经包括六十四卦画及卦辞、爻辞

二、传则指“十翼”,传是对经的阐释

第二节经与传的辩证法思想

一、否极泰来的转化思想

二、“生生之谓易”

三、“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四、“不可为典要,唯变行适”

学时;2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前预习,课下读原著,原著要有评论,并组织讨论或开展一些讲座,培养学生自己阅读中国哲学原著的能力,进而提高哲学素养。

思考题:

1、你如何评价《周易》这部书?

(二)中编汉唐时期的儒学、玄学、佛学

第十一章两汉儒学略论与董仲舒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天人感应,人性论

重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性三品说

难点:如何理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主要内容:

第一节天人感应思想

一、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主张

二、君权神授说

三、天人感应

(一)天意决定万物和人事

(二)天人相副

(三)天人感应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

第三节“善发米,性如禾”的人性论

一、圣人之性

二、中民之性

三、斗筲之性

学时;3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前预习,课下读原著,原著要有评论,并组织讨论或开展一些讲座,培养学生自己阅读中国哲学原著的能力,进而提高哲学素养。

思考题:你如何评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第十二章王充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王充的自然观,认识论,辩证思想

重点: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难点:王充对天人感应说的批判

主要内容:

第一节“天地,含气之自然”的自然观

一、天气万物都由元气构成

二、人由精气构成

第二节强调“效验”的认识论

第三节“相裁割”“相奉成”的辩证法思想

第四节遇与不遇的自然命定论

学时;2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以课堂授课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调动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兴趣。

思考题:试评王充的命定论

第十三章魏晋玄学思潮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王弼以无为本思想认识论,掌握裴頠崇有论,掌握郭象的万物生成论,认识论。

重点:王弼的贵无论,裴頠的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

难点:1、言意之辨的哲学意义

2、如何理解玄学这种哲学形态?

主要内容:

第一节自然名教之辨

一、王弼的自然为本、名教为末

(一)名教本于自然

(二)崇本息末的主张

A、名教和有为的局限

B、崇本息末的效用

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三、郭象的名教等于自然

第二节本末有无之辨

一、王弼的贵无论

(一)以无为本的含义

(二)对以无为本的论证

二、裴頠的崇有论

三、郭象的独化论

(一)独化于玄冥之境

(二)独化论的构成

第三节言意之辨

一、王弼的得意忘言

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三、荀粲的言不尽意

学时:6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以课堂授课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调动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兴趣。组织讨论,布置课下作业以评论课上涉及的一些问题。

思考题:

1、评王弼“治众者至寡”的方法论

2、王弼“得意忘形”的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吗?为什么?

3、评裴頠崇有思想的局限。

4、郭象的“独化”指什么?你如何评价?

5、你如何理解“以不知为宗”的认识方法?

6、比较庄子与郭象的逍遥观

第十四章南北朝佛教与反佛教斗争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僧肇的物不迁,不真空,般若无知,慧远的法性不灭;范缜的审灭论

重点:僧肇的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慧远对神不灭的论证,范缜对神不灭的批判、对神灭论的论证。

难点:儒佛理论的冲突。

主要内容:

第一节南北朝佛教概况

第二节僧肇的般若学

一、万物不真即空

二、“昔物不至今”的物不迁

三、“不知之知”的认识论

第三节慧远的“法性不灭”与道生的“顿悟成佛”

一、慧远的神不灭

二、道生的顿悟成佛

第四节范缜的神灭论

一、偶然论的命定论

二、“形质神用”的形神观

学时;4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以课堂授课为主,在课堂上尽教师现有知识面及水平,尽可能旁证多引,介绍几家之言。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一方面启发学生动脑筋,另一方面提起学生的注意力。

思考题:

1、你如何理解僧肇的“不知之知”的认识方法?

2、为什么同一论据“昔物不至今”会得出“物迁”与“物不迁”两种不同的结论?

3、慧远的“薪火之喻”和东汉桓谭的“烛火之喻”在形神问题上为什么会得出两种截

然相反的结论?

第十五章隋唐佛教四大宗派的佛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华严宗思想,禅宗的顿悟成佛

重点:华严宗的四法界说,禅宗的顿悟成佛说。

难点:体会佛教的直觉思维方式。

主要内容:

第一节隋唐佛教概况

第二节华严宗的佛教哲学

一、心尘缘起思想

二、四法界说

第三节禅宗哲学

一、心即真如

二、顿悟成佛

学时;6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以课堂授课为主,在课堂上尽教师现有知识面及水平,尽可能旁证多引,介绍几家之言。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一方面启发学生动脑筋,另一方面提起学生的注意力。

思考题:

如何理解华严宗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思想?

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只有理性思维一种认识方法吗?

第十六章韩愈、李翶的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韩愈的道统、人性、李翶的复性

重点:韩愈的道统说、性情三品说,李翱的复性说。

难点:如何理解李翱对佛教学说的吸收?

主要内容:

第一节韩愈的哲学思想

一、韩愈的反佛老思想和道统说

(一)揭露迷信佛、道的危害

(二)《原道》的仁义道德观

(三)在经济、政治层面对佛、道的批判

(四)阐明“先王之教”和创立儒家的道统说

二、性三品说

第二节李翶的哲学思想

一、性情说

(一)性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二)情有善恶,性无不善

(三)圣凡皆有性情而所主不同

二、复性论

学时;3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重点介绍一些疑难问题,组织讨论,布置课下作业以评论课上涉及的一些问题。

思考题:

1、概述先秦至唐的人性论

2、评韩愈对君、臣、民关系的界说

3、李翶是如何复性的?

第十七章柳宗元的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柳宗元的自然观、历史观

重点:柳宗元的历史观,自然观。

难点:柳宗元的佛学态度。

主要内容:

第一节元气自然论

第二节“非圣人意也,势也”的历史观

第三节柳宗元与佛教

学时;2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前预习,课下读原著,原著要有评论,并组织讨论或开展一些讲座,培养学生自己阅读中国哲学原著的能力,进而提高哲学素养。

思考题:

1、柳宗元是如何论证有神论产生的根源的?

2、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如何理解人与规律的关系?

第十八章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刘禹锡的天人观

重点:刘禹锡的天人观。

难点:如何理解刘禹锡的物、数、势的思想?

主要内容:

第一节有形与无形

第二节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学时;2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前预习,课下读原著,原著要有评论,并组织讨论或开展一些讲座,培养学生自己阅读中国哲学原著的能力,进而提高哲学素养。

思考题:如何评价刘禹锡物、数、势的思想?

四、教学方式

在课堂讲授同时,注重课上讨论和课下辅导。

五、课程考核

考核类型:考试

计分办法: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哲学导论 期末复习大纲全!!

哲学导论期末复习大纲全!! 1、在世是人最基本的状态 2、世界的含义 3、人的在世与其他事物的不同 4、人体悟自己存在的渺小和短暂 5、只有人能认识到自己的有限 6、人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追求伟大与不朽二,人把握世界的方式 1、神话 2、宗教 3、常识 4、艺术 5、科学三,哲学的诞生 1、哲学源于惊讶 2、哲学惊讶的两个条件(1)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对真理的自由探索(2)必须是对普遍性问题的惊讶第二讲哲学史现世的智慧一,哲学史对智慧的追求 1、哲学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知识而是智慧(1)智慧是对知识的态度(2)智慧是一种获得知识,把握世界的方法。(3)智慧更侧重于对世界质的把握,更有恒久的魅力(4)智慧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

2、哲学不仅是智慧之学,还是追求智慧的行动(1)“爱智慧”中“爱”的含义(2)哲学不等于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永远的追求(3)哲学最为核心的行动是获得真理二,哲学追求的是大智慧 1、哲学和其他学科在追求智慧上的差别在于: 2、哲学智慧之“大”首先体现在其研究对象的广和深 3、哲学智慧之大体现在功能上(1)哲学的功能在于使人成为人(2)生活中大智若愚三,哲学是追求智慧的激情 1、哲学的“刻板”印象 2、激情驱动人们追求智慧 3、哲学对于智慧追求的激情是一种建基于爱,体现为关怀与牵挂的激情 4、激情是哲学事业一以贯之的保障 5、哲学的激情是冷静的激情四,哲学是智慧的生存境界 1、何为境界? 2、哲学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人与世界的贯通 3、智慧的境界需要实践的磨砺 4、领悟智慧的生存的境界也需要一定的哲学修养 5、哲学对日常生活的回归第三讲思想的功夫一,以思想的方式把握世界 1、哲学专门从事思想的工作 2、哲学是思想中把握的现实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四编现代哲学 一、名词解释 1.大同书[清华大学2014研;中山大学2013研] 答:《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方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2.“全变”[武汉大学2014研] 答:“全变”是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提出的概念。他的“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他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传统观念,突破了“器可变,道不可变”的局限性,为进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全面变法的内容包括:①变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②变事,发展近代工商业;③变政,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④变法,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康有为的“全变”思想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突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局限,富有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以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研] 答:“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

人之心;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 二、简答题 1.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南开大学2015研] 答:“知难行易”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 (1)提出背景 通过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孙中山深感“知易行难”的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说。 (2)具体内容 ①孙中山对知、行范畴作了新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知、行范畴往往局限于对道德的体认和践履。 a.“知”是指运用科学或哲学的理性思维方法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指科学知识和革命理论; b.“行”是指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这就突破了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狭隘性,而具有近代认识论的特点。 ②孙中山将人类知行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a.为不知而行之时期,这一时期以实践作为认识的起点; b.为行而后知之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实践而获得知识; c.为知而后行之时期,这一时期是科学昌明时代以“真知特识”指导实践。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

中国哲学史 自己整理,全靠编,选择背,请给我点赞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 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三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忠恕”之道。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3.“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所谓的“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所谓“恕”从消极方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迫他人接受。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 意义: 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特点: 其特点一是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周礼是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特点二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主动的。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其特点三是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的符合周礼,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说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二、墨子的兼爱思想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一、目的与任务 1、目的 中国哲学史是关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一门理论和历史相结合的 人文基础课。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在今天,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史,才能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全面认识中国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2、任务 针对我院经济类、管理类等本科层次实际,本课程以专题形式,主 要介绍和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流派,包括先秦儒、道哲学、魏晋玄学与佛教哲学、宋明理学与心学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天、气、道、理等基本概念,以及形神论、人性论等观点,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中加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学会怎样做人的道理,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人文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简要介绍中国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对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迫切需要。通过本章学习,要初步了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方法,明确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要求。 教学建议:

讲授导论时,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热点及关心的问题,进行有的放 矢的教学,不要将历史与现实人为地隔裂。 教学目的与要求: 天论和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四大范畴之中的重点理论。通过本章学 习,可了解古代中国人对天、气的看法,系统地掌握天论和气论中的唯物主义及无神论的思想观点。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在天论部分,可以从当今时代要求提出问题,从生态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高度加以分析;在气论部分,要着重讲清唯物主义的思想方向。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人学和人性问题。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 如何做人,如何当好人,如何搞好人事工作,管理好社会的荀子的人学;要看懂中国古代人性的善恶问题。 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既要讲清中国古代哲学家做人的基本立场、观点,又 要联系现实生活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既要讲清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又要针对现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分析无神论和有神论的对立以及两种根本不同的历史观。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中国哲学史上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史;要看懂历史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历史是由天命决定的,还是有圣人决定的,或者由人民群众决定的。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要分清中国古代哲学家中那些人、那些思想观点是合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时量:120分钟试卷类型:C 一、选择题(下列各项给出的选择项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择项填在题目后面。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点有() A.天人合一D、注重辩证逻辑 B.天人相分E、本体论与伦理学高度一致 C.注重形式逻辑 2.墨子哲学中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理论是() A.学思结合D、效验 B.格物致知F、是非无定质 C.三表法 3.魏晋时期的“三玄”是() A.《鬼谷子》D、《庄子》 B.《列子》E、《周易》 C.《老子》 4.佛教哲学的“四谛”是() A.真假空中D、贪嗔痴忍 B.真假空幻E、地水火风 C.苦集灭道 5.华严宗的四法界是指() A.事法界D、事事无碍法界 B.理法界E、理事无碍法界 C.心法界 6.提出“无情有性”观点的是() A.法藏D、玄奘 B.湛然E、窥基 C.惠能 7.张载的主要著作是() A.《张子正蒙注》D、《太极图说》 B.《四书集注》E、《正蒙》 C.《大学解》 8.下面哪些观点属于二程() A.天即理D、心即理

B.理先气后E、理依于气 C.理本气末 9.陆九渊对“格物”的理解是() A.到那般所在D、实际接触物 B.正物E、减担 C.穷理尽性 10.戴震对理的规定有() A.真理D、分理 B.条理E、整理 C.情理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在括号之后根据自己的判断打√或打×。每题2分,共20分) 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学说。() 2、墨提出了性恶论的思想。() 3、孟子的哲学思想是相对主义。() 4、王充提出了重效验的理论。() 5、郭象著有《崇有论》。() 6、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是玄奘。() 7、八识说是法相宗的主要思想。() 8、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9、王守仁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良知”。() 10.王夫之坚持心外无理的观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克己复礼 2、天人感应 3、明心见性 4、心外无物 5、以理杀人 四、简单问答(每题8分,共24分) 1、荀子天人相分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述佛教的主要修持方法。

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胡适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1版2003年12月2次印刷。躺在书架上装逼多年了,一直未通读。是日取之读之,仍感困窘,原因在于,如果说胡适“书虽然读得不多(傅斯年语)”,那么自己就是文盲一个。于是先全力搜索相关评论资料。 《大纲》上卷自1919年2月出版后便不胫而走,不到两个月即再版发行,到1922年8月已出至第8版,两年内总计印刷7次,累计发行量达一万六千册。1932年13年的出版周期内,就再版达15次。仅民国时期对此书发表评论的大师级学者就有章太炎、王国维、陈垣、梁启超、陈寅恪、汤用彤、金岳霖、柳诒徵、蔡元培、冯友兰、李季、贺麟、顾颉刚、刘文典、容庚、吴虞、余家菊等30余位,可见其在学术界的影响。 蔡元培的“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梁启超欣赏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他认为,此书“讲墨子、荀子最好,讲孔子、庄子最不好。总说一句,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现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北大教授刘文典称赞之为“近代一部epoch making的书,就是西洋人著哲学史也只有德国的Windelband和美国的Thilly二位名家的书,著得同样的好”。冯友兰的“胡适的这部书,把自己的话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而把引用古人的话,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这表明,封建时代的著作,是以古人为主。而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以自己为主。”“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对当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的作用”。 心中疑惑,有那么好么。再联系他“自吹”的“但我自信,中国治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问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这本书虽然有不少缺点,究竟还有它自身的特别立场,特别方法”,“这本《哲学史》在这个基本立场上,在当时颇有开山的作用。”以及搜出的一些八卦例如其活动能力,名望地位,半部先生

中国哲学史大纲(参考)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一、导言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二、孔子 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 三、老子 老子与道家、天道与道、反与弱、无为与自然、儒家价值的批评 四、墨子 墨子与墨家、兼爱与“仁”的反省、尚贤与尚同、非乐与节葬、天志与明鬼、三表五、孟子 孔孟之间、性善论、尽心说、仁政、圣人论 六、庄子 隐士与庄子、道与物、心灵与形体、齐物论、逍遥游 七、惠施和公孙龙 名家、历物十事、白马论、坚白论、指物论 八、易传 儒家的新方向、两套语言、道器之间、三才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九、荀子 儒家的分化、性恶论、天论、礼与人道、正名、虚一而静 十、韩非子 法家、法术与势、道与理、历史 十一、董仲舒 汉初的儒家与道家、大一统、德与刑、天人感应、名论、性与情 十二、汉代的经学 经典与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十三、王充 元气、自然无为、实知与知实、性与命 十四、王弼 所谓玄学、以无为本、名教与自然、得意忘言 十五、阮籍与嵇康 竹林七贤、越名教而任自然、声无哀乐 十六、裴頠与欧阳建 贵无与崇有、济有者皆有、言尽意论 十七、郭象 玄学与庄子、从山林到庙堂、独化、性与命、玄冥之境、名教与自然 十八、慧远与僧肇 佛学的传入与六家七宗、因果学说、神不灭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 十九、道教哲学 五斗米道与道教的成立、葛洪与抱朴子、陶鸿景、唐代的老子注 二十、隋唐佛教 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二十一、经学与儒家 五经正义、韩愈、李翱、儒家与佛教 二十二、周敦颐与二程

儒学的复兴、太极、诚、天理、人性 二十三、张载 气论、一物两体、心统性情、人性 二十四、朱熹 理学、理与气、太极与理一分殊、心、性与情、格物致知、理欲之辨二十五、陆九渊 心学、心即理、格物、朱陆之辩 二十六、王守仁 理学的反动、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二十七、罗钦顺与王廷相 气论的传统、理在气中、心性、知行 二十八、李贽与方以智 童心说、质测与通几、随、泯、统 二十九、王夫之 气者理之依、日新之化、能必副其所、习与性成、理势与历史 三十、颜元 理气融为一片、习行格物、功利学派 三十一、戴震 气化即道、血气心知、理存于欲、理学与朴学 习题思考: 第一讲: 1.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2.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3.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第二讲: 1. 孔子的仁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仁? 2.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3. 君子和小人有什么不同? 第三讲: 1. 列出几家《道德经》的注本,比较至少两个以上注本之间的不同。 2. 老子与庄子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3. 关于老子其人和《道德经》文本本身的争议。 第四讲: 1. 墨子的兼爱学说有什么特点? 2. 墨子的非命与天志思想是否矛盾? 3. 墨子的三表法包括那些内容? 第五讲: 1. 什么是“四端”? 2. 谈谈孟子的修养方法? 3. 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 第六讲: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概念解释 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岀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岀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岀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 一类书。 黄老之学: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弓I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 为而治”。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古文经是指汉初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古文经籍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

有关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关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篇一: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心思想 摘要: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他一生孜孜以求,所著的“贞元六书”和“三史”成为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名篇佳作,所创立的新理学形成了与熊十力、梁漱溟所建构的新心学相对峙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所提出的“正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与“负的方法”(直觉主义方法)、“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释古”方法、“抽象继承法”等在探索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推进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近代化、现代化。这里仅

从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特点及贡献。 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 在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友兰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20世纪20年代初,他初涉哲坛,就明确把比较方法、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作为治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例如,1920年底作的《与印度泰谷尔谈话》一文,其中谈到要把中国的旧东西(当然包括中国哲学)当事实来研究,所用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他所作的《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一文,主张分析方法与直觉方法的统一;《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之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运用的是以西释中、以今释古的比较方法;1923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于1924年由上海印书馆出版时改名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已初步提出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1925年以后,他在研究、讲授、撰写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扬弃了中国传统的“汉学”方法和“宋学”方法,采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于30年代初出版了具有中国哲学史典范意义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1937年与人合著的《怎样研究中国哲史?》一文,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六种方法,即钻研西洋哲学、搜集哲学史料、详密规划迹团、探索时代背景、审查哲人身世和评述哲人哲学,构筑了较为系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他于30年代中期对“释古”方法的阐释,30年代末关于“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提出,40年代对“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的系统论述,丰富、深化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并创立了融贯中西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五六十年代,他在自觉接

2 哲学 哲学类 中国哲学史 武汉大学 李维武 本科

附件: 2005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名单 一级学科门类 二级学科门类 课程名称 学 校 负责人 层次 1哲学 哲学类 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 李中华 本科 2哲学 哲学类 中国哲学史 武汉大学 李维武 本科 3哲学 哲学类 逻辑学 西南大学 何向东 本科 4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金融 中国人民大学 陈雨露 本科 5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家税收 厦门大学 杨斌 本科 6经济学 经济学类 货币金融学 西南财经大学 殷孟波 本科 7经济学 经济学类 政治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 程恩富 本科 8经济学 经济学类 计量经济学 西南财经大学 黎实 本科 9经济学 经济学类 政治经济学 山东大学 于良春 本科 10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金融学 南开大学 马君潞 本科 11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薛荣久 本科 12经济学 经济学类 贸易经济学 南京财经大学 徐从才 本科 13经济学 经济学类 运输经济学 北京交通大学 荣朝和 本科 14法学 法学类 诉讼证据法学 湘潭大学 廖永安 本科 15法学 法学类 法理学 武汉大学 汪习根 本科 16法学 法学类 经济法学 西南政法大学 李昌麒 本科 17法学 法学类 民法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陈小君 本科 18法学 法学类 知识产权法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吴汉东 本科 19法学 法学类 国际商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沈四宝 本科 20法学 法学类 武装冲突法 西安政治学院 俞正山 本科

21法学 社会学类 民族与社会 北京大学 马戎 本科 22法学 政治学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二炮工程学院 朱松山 本科 23教育学 教育学类 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林崇德 本科 24教育学 教育学类 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 西南大学 赵伶俐 本科 25教育学 教育学类 教育概论 东北师范大学 柳海民 本科 26教育学 教育学类 教学理论与设计 浙江大学 盛群力 本科 27教育学 体育学类 排球 北京体育大学 葛春林 本科 28教育学 体育学类 竞技教育学 吉林体育学院 宋继新 本科 29教育学 体育学类 排球 福建师范大学 陈铁成 本科 30教育学 体育学类 大学体育 东南大学 陈瑜 本科 31教育学 体育学类 田径 首都体育学院 李鸿江 本科 32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综合课程 北京大学 黄必康 本科 33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语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王桂珍 本科 34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南京大学 王海啸 本科 35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综合英语 湘潭大学 文卫平 本科 36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东北大学 赵雯 本科 37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综合英语 华东师范大学 邹为诚 本科 38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 涂光晋 本科 39文学 艺术类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 王次炤本科 40文学 艺术类 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写生 西安美术学院 刘文西 本科 41文学 艺术类 声乐演唱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 周小燕 本科 42文学 艺术类 播音创作基础理论 中国传媒大学 张颂 本科 43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 北京大学 温儒敏 本科 44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中国古代文学 南京大学 莫砺锋 本科 45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古代汉语 北京大学 蒋绍愚 本科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 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 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 son son”.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 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壬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7.“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 o behave to you...” 答:“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8.“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The reason why the superior man tries to go into politics, is because he holds this to be right, even though he is well aware that his principle cannot prevail.” 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0.“Is jen indeed far off? I crave for jen,and lo! jen is at hand.” 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第一讲:导论*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 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闲暇(精神)自由1.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2.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 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 孔子与儒家* 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一.孔子 与儒家* 孔子其人孔子与周公孔子与六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腾文公上》*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荀子·解蔽》3.孔子与六艺*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下) 第一讲中国近世哲学史概述 第一节了解:中国近世哲学史的概念与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方法 近世指中国宋以后的平民化社会,三教合一是平民化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学习中国哲学史要有问题意识和生命体验。 第二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理学与启蒙 理学的关注中心转向理欲关系,明末理学的破产导致科学与民主诉求的产生,西方思维和思想开始影响中国文化。 第三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经学与哲学 经学的权威形态得到动摇,朴学在给经学进行权威论证的同时,抬高了证明的地位,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进入,中国思想不得不走向哲学。 思考题 1、理学按思想特征可分为哪几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谁? 以“道”为核心的道学派,代表人物:周敦颐 以“数”为核心的数学派,代表人物:邵雍 以“气”为核心的气学派,代表人物:王夫之、张横渠、罗钦顺、张载 以“理”为核心的理学派,代表人物:二程(程颢和程颐)、朱熹 以“性”为核心的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张栻 以“心”为核心的心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 以“事功”为核心的事功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叶适 2、为什么说近代中国只有革命没有政治? 因为革命意味着破坏旧秩序而政治意味着建立新秩序。 第二讲理学开山周敦颐 第一节了解:周敦颐的人格、问题与方法 周子的人格淡而清,其哲学问题是重建道德本体,其方法是生命体验与三教贯通。 第二节掌握:周敦颐的观念体系 周子以诚为核心建构了一个道德的内在世界,提升了儒家的心性水平。 第三节理解:周敦颐的哲学贡献

周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理学人物,它奠定了理学的基本形态。 思考题 1、周敦颐如何重构“诚”这个概念? 在周子的思想中,“诚”首先是个伦理概念,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周子在《通书·诚下》中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可以说“诚”是集人伦道德之大成,若具有了“诚”的属性,也就具备了所有的人伦道德。但“诚”作为人的道德本性,是来源于天道的,即“诚德本于天道”。同时,周子将“乾元”规定为“诚”之“源”,而“乾元”也就是太极,就是宇宙本体。因为“太极”是就天地自然说的,它必须转化为性,于是就有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斯诚立焉”,于是“诚”便得以确立。P16-17 2、如何理解周敦颐的孔颜之乐? 首先,从心而言。“孔颜乐处”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便是虚。心中没有欲望,所以能虚。没有欲望,就更不至于悲、怨、淫、伤,只是“淡且和”,平淡而中和。第二个特征是直。这里的“直”周敦颐实际是指心里没有什么矛盾、冲突,达到了率性而为,“从心所欲,不逾距”的程度,一切都是符合“正道”,都与仁义礼智信相符。第三个特征是公。《公第三十七》说:圣人之道,至公而矣。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其次,从境而言,则有以下特征:第一是明。由于没有了私欲的遮蔽,内在一切的本质都可以清楚看到。“万物各得其理”,天理昭然,什么是大者、高者、尊者,什么是小者、低者、卑者也都泾渭分明;第二是通。“纯粹至善”的“诚”对于自然万物而言,是自然而然的真实无妄的,无不顺应天道,自然无为的。但是当人也达到这样的修养时,人与万物便相通了。不仅如此,这种自然无为,真实无妄也正是天道,所以人的修养达到这样的层次时,人不仅是和万物相通,而且还与天地相通;第三是溥。天地万物都是相通的,不仅个人自己要得其所,人类也要得其生,而且万物都要得其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所描述的正是这种万物生生不息的情形。因此,周敦颐实际是把“孔颜乐处”分成心与境两个方面和虚明、通直与公溥三个特征。 第三讲邵雍的数学 第一节了解:邵雍的人格、问题与方法 邵子的人格安而乐,其哲学问题是外在的道德内在化,其方法是客观观察与象数方法。 第二节掌握:邵雍的观念体系

清华百年间培养29位名人

清华百年间:培养29位名人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清华大学依然保持着美国高校的习惯,将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日确定为校庆日。今年的4月24日是清华的百年校庆。一百年间,清华培养的优秀人才17万人。下面细数29位曾是清华学子的名人大家―― 01、两弹元勋――邓稼先 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

的研究、设计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02、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 著名科学家,1946年至1951年在清华大学先修班、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湖南大学名誉校长、中南大学名誉校长。被誉为“中国科技领军人”。

03、中国理论化学的奠基人――唐敖庆 江苏宜兴人,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在组建理论化学队伍和研究机构中做出了业绩。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名誉校长,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复旦大学兼职教授。2008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题: 儒家部分: 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 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 为仁由己: 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P33 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 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P34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出自《孟子?公孙丑》。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 ,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 ,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P92 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荀子首先承认 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 心。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P174 荀子以“当薄其类” 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复习提纲

第一讲中国哲学的鸟瞰 一、中国哲学的基本结构 中国哲学是以儒家哲学为主干,以儒,释,道三家并融并存的结构。 二、中国哲学的三次突破 准备阶段:尧舜禹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化 1、(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时期(BC771——BC221)诸子学的兴起,塑造了中国人。 *学派:墨家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纵横家兵家农家 *从纯哲学的角度 宇宙论:追问宇宙的起源,或本原生成和演化。宇宙爆炸论——霍金。 认识论(知识论):人有没有能力认识这个世界,如果有,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人生观(人生哲学):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现实生活值不值得过,又要怎么过。 *魏晋南北朝隋唐 放荡不羁的玄学代表:何晏,王弼,郭象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 《庄子》《道德经》(老子)《周易》(庄子)称为“三玄”。 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哲学在魏晋时重新被重视, 玄学是老庄道家在魏晋时期的重现。 玄学著作《世说新语》 *西汉末年印度传入中国佛教,在东晋兴起,鸠摩罗什把佛教中国化。 宗道宗,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慧远,僧肇,从道生 2、宋代理学的兴起(10世纪——13世纪) *宋明理学是儒家哲学为主体,吸收道家哲学和佛教哲学佛某些因素融合而成的哲学形态。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颐,程灏,张载,邵壅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吕祖谦,张械,陈亮,陆九渊(心学) *公元1313的元旦,元朝政府下令凡是科举考试必须考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 3、20世纪20——40年代,现代新儒学的兴起(中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明末时期,传教士进入中国 *耶稣会会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龙怀民 *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 三、中国哲学的七大发展阶段 1、先秦诸子学 2、两汉经学 3、魏晋玄学 4、隋唐佛学(隋唐之前:南北朝) 5、宋明理学 6、清代考据学(文字考证,释义):戴震 7、现代新儒学 第二讲孔子的哲学 一、儒学小史 1、孔子哲学思想的文化源头,是周公的“制礼作乐”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游文于六艺(也只六经)之中,留意于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