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新教材)2019-2020新课程同步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新学案课件:第九课 第三框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35
课后层级训练(二十一)公正司法1.2019年6月1日至7月31日,吉林省法院开展“夏日闪电”执行专项行动,重点针对4类案件加大执行力度,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司法公正。
这说明() A.司法程序公正有利于促进结果公正B.司法过程要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C.要做到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D.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应当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解析:选D材料强调案件执行问题,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程序公正与结果公正的关系、保护程序权利、准确适用法律等,A、B、C三项与材料无关。
2.为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19年8月22日,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特约监督员座谈会。
其意义在于()A.促进审判程序和结果公正B.使判决更有利于原告C.促进司法独立D.促使法院按照监督员的意志审判解析:选A监督有利于促进审判程序和结果公正,A项符合题意;判决有利于原告未必属于公正判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独立司法,排除C项;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D项错误。
3.“我是真心感谢咱们法院,断断续续六七年的事儿总算有个公正的结果了。
”2019年8月16日,李长君满面笑容而又神情郑重地将一面锦旗送到长春铁路运输法院张忠雷法官手中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这告诉我们()A.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B.审判过程要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C.公正司法能够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D.结果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解析:选C材料说明,公正司法能够得到当事人的认可和尊重,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直接涉及程序公正,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适用准确”,D项与材料无关。
4.我国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为此需要司法机关()①应坚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②应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③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④司法过程和结果都要合法、公开、公正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选D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与题干中的主体司法机关不符合,排除①;②③属于司法机关的职责;司法过程和结果都要合法公正,但不是都公开,有些案件如涉及国家机密、涉及个人隐私的就不能公开,④错误。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材内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两框构成。
引言是本课的导入,阐述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推进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使学生通过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的历史成就,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讲述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人民反对压迫、抵御侵略的斗争中,为了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出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在比较与鉴别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和主张,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两框的逻辑关系是:第一框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第二框阐述的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两框共同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包括三目。
“探究与分享”阐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的革命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为了配合“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教材提供了一幅图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下午3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开始。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毛泽东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广场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28年的光辉历程。
“探究与分享”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引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实例,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兴趣,使其学会在思考中得出符合历史、符合逻辑的结论。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历史任务:①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提和基础)②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目的和动力)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①理论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阶级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①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极力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②以某些中间派和中间人士为代表,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③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方案被人民拥护呢?①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①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②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3.结论(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教材深度解读重点难点突破要点三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目标,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例3有评论员文章指出,近年来,一些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不断在各地涌现,看似是各个城市的“建筑地标”,实则是权力之手干预涉及的“权势地标”。
一些地方领导把自己当成是“总规划师”,真正懂得规划的专业人士反倒成了画图工具。
避免“设计沦为权力的奴隶”,需要()①让更多的专家、学者进入决策机关②限制政府的行政决策权③健全决策问责、纠错机制④完善民主决策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政府民主决策。
避免“设计沦为权力的奴隶”,需要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健全决策问责、纠错机制,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②说法本身错误,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 D针对训练3 “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地得罪人民。
”这就是西方政治学的“塔西佗陷阱”定律。
这一定律启示我国政府()①倾听群众呼声,科学民主决策②切实履行职责,树立政府权威③限制行政权力,拓宽民主管理渠道④严格依法执政,自觉接受监督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 A点拨政府避免“塔西佗陷阱”,受人民欢迎,需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切实履行好职责树立政府权威,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政府的权力是宪法和法律已经作出明确规定的,不能随意扩大、限制;④错误,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不是政府。
故本题答案为A。
要点4 建设法治社会例4法治素养的提高涉及法治观念的树立、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行为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鲜明的长期性、基础性特征。
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量,做体系化的安排和推进。
对此相关理解正确的是()①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③建设法治社会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④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治社会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中的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三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分析了村民委员会、居民民委员会的产生和职能,阐明了基层民主所具有的特点。
第二目“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广大人民如何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丰富多彩的基层民主实践来保障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阐明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道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了解基层群众自治的特点,懂得基层群众自治的意义。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人民群众通过哪些形式的实践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深刻领会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扩大基层民主、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权力的基本政治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深入推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基层民主的特点;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形式教学难点: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四、教学过程(所有涉及视频及相关资料可选择性使用)课程导入:观看视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上图是视频资源“【知识解析】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总结: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指的是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是伴随新中国发展历程而生长起来的基本政治制度。
这个视频中,详细地介绍了我们这节课涉及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不同职能,反映了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动实践。
接下来,我们对这些内容再做进一步的学习了解。
(一)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1.村民委员会(1)产生观看视频:《韦焕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探索者》(上图是视频资源“【典型案例】韦焕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探索者”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