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治疗3种内固定方法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上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上肢长骨干骨折是指上肢骨干(包括肱骨、桡骨和尺骨)发生的骨折。
内固定是一种
治疗骨折的手术方法,通过使用金属植入物将骨折的断端固定在一起,促进骨折愈合。
目
前内固定方法包括锁定钢板、锁定钉和螺钉等。
本文旨在比较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上肢长
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
锁定钢板是内固定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通过螺钉将金属板固定在骨折处,使断端稳定并恢复功能。
锁定钢板具有固定强度高、稳定性好的优点,但手术创伤较大。
根据研究,锁定钢板治疗上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好。
一项回顾性研究对273例上肢
长骨干骨折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显示,经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病例骨折愈合率达98.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一项代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
锁定钢板治疗上肢长骨干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
锁定钢板、锁定钉和螺钉是常用的内固定方法,用于治疗上肢长骨干骨折的效果不同。
锁定钢板具有固定强度高、疗效较好的特点;锁定钉操作简便、恢复快、疗效较好;螺钉
手术创伤小、疗效较好。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进
行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导语:肱骨干骨折在生活当中会经常的发生,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外力导致的,对患者来说特别痛苦,出现了肱骨干骨折的情况后,一定要及时的到医院进
肱骨干骨折在生活当中会经常的发生,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外力导致的,对患者来说特别痛苦,出现了肱骨干骨折的情况后,一定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特别是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也比较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那么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方法有什么?下面我们不一起来进行一下了解。
1.非手术治疗
肱骨干有较多肌肉包绕,骨折轻度的成角或短缩畸形不影响外观及功能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
(1)上臂悬垂石膏依靠石膏的重量牵引达到骨折复位并维持对位。
采用悬垂石膏,应每周摄X线片,以便及时矫正骨折端分离或成角畸形。
2~3周后应改用其他外固定治疗。
(2)U型接骨夹板适用于横断形骨折及无明显移位的斜型螺旋形骨折,起维持骨折对位对线的作用以利于骨折愈合。
(3)维耳波上肢支持带制动适用于儿童及老年人很少移位的肱骨干骨折。
用以维持骨折对位,病人感觉舒适,无需行骨折手法复位。
(4)小夹板固定适用于移位、成角畸形不大、对线较好的肱骨干中部骨折。
夹板置于患肢后,用3~4根布带分别绑扎,并应随时调节绑扎带的松紧,避免影响伤肢血循环及发生压疮。
(5)肩人字石膏骨折复位后,为了维持复位后的位置,需要将上肢制动于外展外旋位时,需用肩人字石膏。
但石膏较重,影响呼吸、热天易出汗等,病人都感很不舒适,故现已少用或以肩外展支架来替。
肱骨近端骨折分型及手术方式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其分型及手术方式如下:分型: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Neer分型。
该分型依据肱骨近端的四个解剖部位,即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近端,将骨折分为四种类型。
其中,Neer二、三、四部分骨折是指骨折线涉及上述解剖部位中的两个、三个或四个部分。
手术方式:
对于有移位的骨折,特别是Neer二、三、四部分骨折,手术治疗是首选。
具体的手术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开受伤部位以重新对齐骨折,并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器械固定骨折部位。
2. 髓内钉固定:将髓内钉插入肱骨近端,以固定骨折部位。
3. 钢板内固定:通过钢板将骨折部位固定在适当的位置。
4. 肩关节置换术: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或伴有关节面损伤的情况,可以采用肩关节置换术。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来确定。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在术后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恢复。
肱骨干骨折治疗3种内固定方法比较
【摘要】目的对肱骨干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治疗的再认识,并比较其疗效及适应症。
方法采用切开复位用普通钢板,加压钢板,交锁隋内钉内固定等治疗方法。
结论对于切开复位的方法很多,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选择合适内固定材料,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有利于骨折的顺利愈合。
【关键词】肱骨骨折;内固定;疗效比较
1998年7月至2008年7月,本院共收治肱骨干骨折110例(不包括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的病例),其中普通钢板固定21例,加压钢板固定49例,交锁髓内钉固定40例,现就这3种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探讨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110例,男78例,女32例,年龄14~68岁。
右侧63例,左侧47例。
骨折部位:肱骨上段骨折18例,中段骨折57例,下段骨折35。
骨折类型:横断骨折49例,斜形骨折38例,蝶形骨折11例,粉碎性骨折12例。
受伤原因:车祸伤48例,高处坠落伤21例,摔伤31例,重物砸伤10例。
闭合性骨折96例,开放性骨折14例。
1.2治疗方法开放性骨折入院后急诊手术清创内固定,闭合性骨折入院后3~5d内手术。
其中普通钢板固定21例,加压钢板固定49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约40例。
1.3术后处理普通钢板固定术后石膏固定4~6周后,改用小夹板固定10例,术后外固定支架固定4~6周后小夹板固定11例。
8孔自动加压钢板固定49例均采用三角巾前臂悬吊于胸前固定4~6周。
交锁髓内钉固定40例未采取外固定。
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有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2随访及结果
本组110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3年,平均一年六个月。
2.1普通钢板固定21例,骨折愈合17例,愈合率81%。
发生骨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2例,术后桡神经牵拉性损伤2例,术后3个月功能恢复。
2.28孔加压钢板固定49例,骨折愈合46例,愈合率9
3.8%。
发生延迟愈合2例,1例骨不连,桡神经牵拉损伤2例,术后3个月内功能恢复。
2.3交锁髓内钉固定40例,骨折全部愈合,无桡神经损伤,肩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3讨论
3.1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治疗,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
它只能维持肱骨干的对位对线,对骨折端没有加压作用,因此固定不牢,骨折易产生分离和移动,很容易造成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同时术中剥离组织和骨膜相对较大,破坏了局部血运,特别是中下段,还可以容易造成桡神经牵拉和压迫性损伤。
笔者认为,由于钢板自身的缺点,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时应慎重选用。
3.2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时,骨折端有加压作用,断面接触紧密,特别是自动加压钢板,其螺帽与钢板孔边之间可以滑动而产生自动加压,钢板接触骨面的弧度设计合理,钢板材料强度坚硬,能承受骨折的张力,使骨折起到了有效的固定作用。
因此骨折不易产生分离和移动,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有利于骨折后外固定早期解除或不固定,避免了因固定时间过长,造成肌肉萎缩无力、骨质疏松和关节功能障碍。
本组49例中,46例骨折愈合,肩肘关节功能正常,说明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时,只要手术适应症选择合理,术中不广泛剥离组织和骨膜,避免牵拉桡神经时间过长,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术后给予合适外固定,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赵占富报道肱骨干下1/3骨折内固定时,也认为加压钢板优于普通钢板。
因此加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肱骨干的一种有效方法。
3.3交锁髓内钉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本院早期采用普通钢板+石膏外固定或夹板外固定治疗,术后随访发现2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且有不同程度的肩。
肘关节功能影响,后来改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愈率提高。
但随访又发现2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骨不连,近期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随访愈合优良,术后无骨不连发生,且固定后不需外固定,早期开始肩肘关节功能锻炼,使肩肘关节基本恢复正常。
其最大优点是骨折闭合复位,不宜损伤软组织和骨膜,即便是开放复位,也因切口小、骨膜剥离少,不易损伤桡神经,固定效果相对可靠。
与加压钢板相比,其受力为中心性而非偏心性,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髓腔血供,但可引起骨外膜及周围组织血供增加,而出现丰富的外骨痂,且髓内钉的放置犹如管中之管,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有手术创伤小,对不稳定骨折可以控制骨折处短缩和旋转畸形,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长管骨骨折较理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