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三大经济圈发展特征比较与一体化推进战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土地面积合计为90.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9.42%;人口为4.37亿,占全国34.23%;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2628.92亿元,占全国的61.16%。
因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三大城市经济圈也各具特点,发展并不平衡。
我们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源泉、发展动力机制和产业结构特色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经济水平由于三大经济圈包含的省市不同,地域面积有很大差异,采用人均和地均经济水平,才有较强的可比性。
我们以2002年最新统计数据计算两组指标。
表1显示,目前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各经济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
长三角人均和地均GDP分别是珠三角的1.16倍和1.73倍,是环渤海的1.43倍和2.14倍。
如果以长三角为1,则三大经济圈的人均GDP比值为1:0.859:0.699,地均GDP的比值为1:0.578:0.468。
可见,无论按人口平均,还是按土地面积平均,长三角经济圈都是经济产出效率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而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则依次递减。
如果从三大经济圈首位城市来比较,经济总量最大的是长三角首位城市上海,其GDP已突破5000亿元;居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环渤海首位城市北京和珠三角首位城市广州,两个城市的GDP都在3000亿元以上。
而人均水平最高的则是珠三角的广州市,人均GDP已逾5000美元,长三角的上海市也接近这一水平;而环渤海的北京市人均GDP只有3000多美元,与广州和上海相差甚大。
表3进一步显示了长三角经济圈15个城市、珠三角经济圈9个城市和环渤海经济圈2个直辖市的经济总量和增长幅度。
由此计算出三大经济圈首位城市的首位度(一般以经济总量居第一的中心城市与经济总量居第二的城市的比值来衡量):长三角最高,为2.60;环渤海和珠三角相近,依次为1.55和1.34。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领跑中国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一批初具规模的城市群正在崛起: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
环渤海城市群实力攀升以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为龙头,包括河北、山东、辽东半岛等20多个城市为主体的环渤海地区一次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作为我国北方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渤海地区具备良好的基础,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组合优势尤为突出,同时环渤海地区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海洋经济”和“大陆经济”的连接枢纽,强大的创新能力、发达的金融业也使这里成为外商在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球8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其中40%以上设在北京;而天津目前拥有的外商投资企业有1万余家;大连的外资企业数量和质量在全国达到一流。
2007年,环渤海城市群GDP达到27888亿元,已占到全国GDP的11.3%,仅次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区。
三大城市群领跑中国经济现如今,在中国经济版图上,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已然成为我国最主要的三大城市群。
截至2007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以占全国25.5%的人口,实现了全国GDP的46.5%,工业增加值的49.9%,服务业增加值的51.3%,出口的77.9%,利用外资的93.7%和科技研发投入的57.5%。
三大城市群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研究预测,未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GDP贡献率将超过70%。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珠江三角洲旧称粤江平原。
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复合体。
呈倒置三角形,底边是西起三水市、广州市东到石龙为止的一线,顶点在崖门湾。
对我国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的评价吴镇宣(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而这种高速增长有赖于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带动。
在东部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
本文通过三大经济圈的区位条件分析和发展趋势探讨,总结三大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为三大经济圈保持自身经济发展优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发展趋势;评价1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概况经济圈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
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圈主要有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圈基本概况如下: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路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
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中明确说明: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长三角,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居中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以上海市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南部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及南通等8个地级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及舟山等6个地级市,另外还有43个大、中、小城市以及540多个建制镇,面积约100000平方公里,人口7861.4万。
环渤海经济圈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其陆地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积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亿。
三大经济圈概念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对比分析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区域发展条件经济社会背景(经济社会政策)技术优劣势长三角是指以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为核心的经济地区,主要包括16个城市;珠三角是指以广东省为核心的经济地区,包括9个城市;环渤海地区是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核心的经济带,主要包括54个城市。
1.区位优劣势。
(1)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它沟通韩国,日本,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但中心城市辐射力不足,与其他地区和城市群之间也没有建立起联系紧密、分工协作的经济体系。
(2)港澳台已与珠江三角洲形成优势互补、联合互动的经济格局,但由于地理上的区隔,对内地的辐射相当有限(3)长三角地处我国“两海一江”的结合部,面向海洋、依托长江。
但是没有形成城市群经济运行体制.2.技术优劣势(1)环渤海区域是我国科技、文化、教育、人才、信息等资源的最密集的地区,科研力量雄厚。
但是一些部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业结构老化(2)珠三角拥有质优价廉的综合人力资源优势,包括部分中高端科技管理人才,但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缺乏创新精神。
(3)长三角经济区域的科研和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科研成果转化效率高。
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发展薄弱。
3.经济优劣势(1)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钢铁、原油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经济等高科技产业也迅猛发展。
但是区内国有企业过多造成机制不灵活,市场资源配制能力不强等问题。
(2)珠三角经济社会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
然而,相当部分的经济增长仍是靠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来实现的。
(3)长三角地区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的协作体系比较健全,产业的集聚效应非常明显。
但是主导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4.政策优劣势(1)国家将环渤海经济圈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但是还不能做到一体化规划。
(2)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一直处于我国区域制度创新的前沿,但是经济圈内各区域政府之间存在行政壁垒和市场壁垒。
三个特大城市群即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和胶东半岛)、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八个大城市群则包括哈长地区(黑龙江省的哈大齐和吉林省的长吉地区)、闽东南地区(福建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安徽皖江地区)、中原地区(河南中部)、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南的长株潭、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江西的昌九地区)、关中平原地区、成渝地区、北部湾地区。
一、长三角城市1.小长三角包括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泰州、台州等16个城市。
其中,浙江台州最晚加入,由200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该市的加入,使“长三角”突破了自然地理界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概念。
始创于1996年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自2003年吸纳台州市以后,就一直保持为“15+1”的模式,尽管期间扩容呼声不断,年年有城市列席,但7年间再未改变过“长三角俱乐部”16城市的格局。
而今年的市长内部会议却一下子打破了沉默多年的局面,通过了将协调会员城市一下子增加到22个的提案。
新增加的城市包括合肥市、盐城市、马鞍山市、金华市、淮安市、衢州市。
与1992年建立的协作办主任联系会议制度相比,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多覆盖了7个城市。
2.大长三角即通常意义上的长三角,以国务院今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为依据,正式明确了长三角区域范围为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为长三角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3.泛长三角作为一种理论提法,众多专家曾多次讨论其范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1+3”模式,即以上海为龙头,把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全部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区;二是“3+2”模式,即在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基础上,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江西也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区。
范围虽未最后确定,但安徽应占有一席基本达成共识。
二、珠三角城市“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比较-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比较摘要:经济圈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
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变化,三大经济区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三大经济圈的一些分析比较,对其发展状况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三个地区,各经济区的发展继续呈快速增长的态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
随着国内外形势和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不断发展变化,三大经济圈发展阶段和发展历程不尽相同,因此以下我将着重从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优势条件,限制因素等方面来分析比较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状况。
1、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情况比较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紧临东海,为中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2013-07-29 | 阅:1 转:10| 分享修改一、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8个城市和浙江省6个城市,共计15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三角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历经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长三角以全国2.1%的陆地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7%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47.2%的进出口总额,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城镇体系较为完备的区域。
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
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
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
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
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位比较内容摘要:环渤海,长三角,朱三角是我国重要的三大经济发展区域。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三大经济圈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引言:经济圈的发展是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量,依托中心城市对各地区的优势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极的发展重心。
三大经济圈发展历程和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极大地影响和作用。
三大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环渤海经济圈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其陆地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积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亿,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和人口的20%。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中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环渤海经济圈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地区,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
1996年,国家提出加快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以来,其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总量约占全中国的1/5,所以它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正在形成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区域经济支柱,在充分利用地域、信息、人才和政策优势的条件下将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成为拉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二)长三角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及作用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
中国四大核心经济区近年来,中国形成了四大核心经济区域: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中心,环渤海以及中国东北各大城市。
四大经济区各有特色,逐渐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助力引擎。
经济总量排名GDP已成为衡量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长三角地区GDP在四大经济区域中排名第一。
2003年达23798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年增长3815亿元。
长三角地区的16个城市平均比上年增长14.8%。
环渤海经济区排名第二,2003年GDP达13094亿元,同比2002年增长了12.2%。
东北各大城市(中国东北三省)GDP达12957亿元,平均增长10.7%。
珠三角地区2003年GDP达11335亿元人民币,位于四大经济区第四位,同比上年增长了1916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最高达15,。
5%。
固定资产投资在四大经济区中,2003年长三角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最高达109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9%。
珠三角地区投资额增长了27.8%,达3731亿元人民币。
环渤海及东北各大城市增长率为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环渤海城市固定资产投资2003年达4529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年降低2.1%;中国东北城市投资额达35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
四大经济区2003年固定资产总投资额达22762亿元人民币,较2002年增长了20.2%,占全国总投资额41.3%.消费品市场长三角地区消费品零售额达7186亿元,同比增长12.1%。
珠三角地区零售额增长了11.5%达3966亿元人民币;环渤海城市零售额达5017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2.1%;东北各大城市零售额达4817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1.5%。
由于地域优势,环渤海地区同长三角地区消费品增长位列四大经济区之首,东北地区发展缓慢,位列四大经济区之尾。
四大经济区零售总额达20986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收入的45.8%。
国际贸易四大经济区国际贸易以大规模进出口为标志。
长三角地区总进出口额达2770亿美元,增长了56.1%;珠三角达2713亿美元,增长了31.1%;环渤海地区城市达1068亿美元,增长了30.3%;东北城市达贸易总额达381亿美元,增长了27.8%。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别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的比较分析(一)各经济区空间地域范围的界定以往一般认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涉及两省一个直辖市,其中包括一个直辖市:上海;四个副省级市:杭州、宁波、南京、苏州;10个地级市:浙江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江苏的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一共15个城市,其核心区域是沪苏锡常杭嘉湖7个。
笔者认为,考虑到省级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性,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统计和研究的便利,长江三角洲应该包括江苏、浙江两省的全部和上海,即大长江三角洲的概念。
对于环渤海经济区的范围争议较多,最广义的观点认为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辽宁、山东三个省的全部以及山西、内蒙的部分地区。
这一范围过于广泛,并不符合经济区域概念。
本文所指的环渤海经济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廊坊、保定、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
环渤海经济区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国有企业主导型。
涵盖北京、天津、河北等多省市,国有企业比重大。
在这一地区外商投资来源中,日本、欧美、韩国等外商投资的比重较高。
这一经济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以矿产资源加工、重型装备制造和轻纺加工为主导的综合型工业基地,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
尤其是拥有中关村科技园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和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不仅在经济总量,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南开大学环渤海经济课题组就此给出了一系列对比:———就经营环境而言,环渤海经济区内行政干预的力量比较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致使在体制创新上,环渤海与珠三角、长三角有一定差距。
———就企业结构而言,环渤海虽然不乏优秀企业,但大型企业比重偏高,中小企业相对较少,缺乏活力;环渤海地区国有企业比重不仅高于长三角、珠三角,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于行政区域利益主体地方意识较强,条块分割严重,导致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高,市场化程度低,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也不够畅通。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沿京津交通干线分布着中关村、亦庄、廊坊开发区、天津武清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共8个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区,使这一天然的高科技产业带断裂,未能发挥出更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经济区----混合企业主导型。
以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撑,现代制造业、包括金融在内的现代服务业较发达。
长三角经济区拥有我国最大的港口群和城市群,是“总部经济”和跨国公司的主要集中地。
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占了10个;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中,这一地区占有一半;在最新选出的全国综合竞争力10强市中,这一地区占了4个。
长三角:国家最具发展力量的地区,以技术型工业为主,技术力量雄厚,由上海作为依托,前景好,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环境优越,教育发展好,人才资源充足环渤海: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重工业为主,政府支持力度大,人才资源丰富,但发展水平不如长三角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各具特点2007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经济区作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源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以三大经济地区为核心的区域经济继续引领我国整体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大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0.47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2%。
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显著:三大经济区外商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需求结构呈现了一定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高于全国整体水平,环渤海经济增长速度十分迅猛,珠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一,三大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虽然趋势相差无几,但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有明显特征。
同时,三大经济区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存在经济转型的压力加大,区域经济之间和内部合作动力不足。
三大经济区发展的特点三大地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半壁江山——2007年三大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0.47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2%。
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8.8%,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
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2.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0.2%,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
环渤海地区生产总值3.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3.0%。
统计显示,环渤海15个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已经超过了珠三角9个中心城市,但比长三角少将近6个百分点。
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第一,环渤海经济增长速度十分迅猛,珠三角由于规模较小,历史负担相对较轻,增速是三大经济区中最快的,长三角紧随其后,而环渤海的增长潜力极其巨大;2007年三个地区经济增速分别为:长三角增长15.0%,珠三角增长16.2%,环渤海增长15.7%,三大经济地区GDP增长率均大大高于全国11.9%的平均水平(见表2)。
第二,珠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一。
2007年珠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0228元,长三角为45072元,环渤海为27342元。
说明珠三角的生产效率相对较高,长三角次之,而环渤海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外商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
2007年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分别为371.4亿美元、151.6亿美元和234.7亿美元,总额为757.7亿美元,几乎占了全国的100%,三大经济区基本上吸纳了我国所有的外商直接投资,而外商对我国西部的直接投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中长三角占全国的49.7%,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珠三角占全国的20.3%,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环渤海经济区大约占全国的30%左右,总量不及长三角地区,但增长迅猛,这主要是2007年我国将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列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后,环渤海地区成了外商争相投资的目标。
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
2007年长三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3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加快了1.2个百分点;珠三角完成689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加快了5.0个百分点;环渤海地区完成360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从主要经济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环渤海具有明显优势,占56%,高于其他两经济地区之和,长三角为33%,高于珠三角的11%。
从绝对量看,上海和北京两大城市投资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4459亿元和3967亿元,在所在经济地区占有较大比重。
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明显的顺序——从三次产业构成来看,三大经济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虽然趋势相差无几,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表现出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其实的明显特征:一是由于珠三角发展最早,其第一产业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只占2.2%。
长三角第一产业构成为3.4%,而环渤海刚刚起步,第一产业还占有8.9%的份额;二是第二产业区别构成比例区别不大,三个地区以工业为主的生产仍然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是地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三是以第三产业份额占有重要比例的产业高级化趋势在珠三角体现得最为明显,已经占到了46.6%,接近一半。
环渤海地区刚刚超过40%,还需要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
需求结构比较——2007年三大地区的需求结构呈现了一定的变化特征。
在消费方面,从主要经济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三大经济地区由高到低仍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分别占到51%、32%和17%。
上海和北京作为核心城市均对所在经济地区表现出较强的拉动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848亿元和3800亿元。
居民生活水平高于全国整体水平——从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看,2007年三大经济地区城乡居民收入仍然保持稳定增长。
但是,无论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还是人均消费性支出,两个三角洲地区的增长速度都低于全国水平,而环渤海地区增长要高于全国水平。
2007年长三角的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为19669.5元,比上年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846.4元,比上年增长10.4%。
珠三角的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为19371.6元,比上年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5935.4元,比上年增长12.1%。
环渤海各市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在普遍提高,但各市相比差距较大。
53个城市的统计显示,2007年环渤海各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3613.8元,平均增长18.9%。
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看,49个城市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平均为8924.3元,平均增长16.4%。
全国的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3786.0元,比上年增长17.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997.5元,比上年增长15.0%(见表3)。
对外贸易增速差距明显——2007年三大经济地区实现贸易进出口总额18620.5亿美元,占全国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5.7%,其中出口额占全国的83.7%,进口额占全国的88.5%。
在出口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出口额较高,分别为占44%和35%,外向型经济较发达;环渤海相差甚远,仅占21%,且集中在京津两市,外向型经济不发达。
核心城市带动和辐射作用——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其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在三大经济地区核心城市中均处于首位,表现出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对经济地区的带动力;但作为区域核心城市,上海的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广州,人均生产总值为各城市之首,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地区生产总值、出口等指标不逊于北京,也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环渤海的核心城市北京,在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水平紧随上海,处于第二位,服务业相对发达,但人均生产总值低于上海和广州;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出口、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与广州相差不大,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落后于其他核心城市,呈现出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态势。
三大经济区发展面临的挑战从三大经济区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对外经济贸易、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城市带动作用等几方面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当前这些地区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挑战,即经济转型和内部合作。
经济转型的压力加大——首先,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挑战,主要是高投入、高能耗、低技术、低效率的粗放型的外源型经济增长模式必然制约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长三角主要是以制造业基地的区域特征而崛起,且低端制造业仍然占据很大比例,其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所带来的成本和价格优势。
在国家宏观调控、资源约束日益突显等相关产业环境和区域环境发生变化而导致制造成本上升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