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美术馆
- 格式:docx
- 大小:18.34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十大私人美术馆作者:来源:《财富生活·上半月》2022年第08期私人美术馆的概念最早源自十九、二十世纪美国东岸,当时该区天然资源大规模开发,诞生了许多因钢铁和石油等原物料致富的大亨,这些个人财富急遽扩张的富商成了建设私人美术馆的先驱,因而当代的私人美术馆,大多以展示个人收藏为主。
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与艺术市场的日益繁荣,中国的许多巨贾也不再满足于仅仅构建自己的商业帝国,同样开始争相兴建美术馆等文化设施,作为展示其艺术收藏和文化品位的舞台。
而他们的私人收藏,也在这种公共展示中,成了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本次我们就来看看,入选2021年百富榜的中国富豪中,投建私人美术馆的前十位富豪。
創办人:许健康百富榜排名:448财富:160亿元人民币关联企业:宝龙集团坐标:上海,山东青岛宝龙集团的文化艺术产业链条包括宝龙美术馆、书藏楼、宝龙画院、宝龙艺术中心、言午画廊,分布在上海、杭州、厦门、青岛。
其中青岛宝龙美术馆侧重展示了中国顶级当代水墨艺术作品,汇聚了黄胄《欢腾的草原》、黄永玉《朝发辰阳》、陈佩秋《翠竹绶带》、王明明《花鸟四屏》、张友宪《蕉心红透》等,汇聚了80多位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的百余件作品。
2017年开幕的上海宝龙美术馆则是一座集中展示近现代及当代艺术的综合性美术馆。
不仅致力于开放性地构建中国自近现代到当代的美术体系,还特别着眼国际化艺术展事,倾力构筑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汇、融合的艺术舞台,推进国内外艺术家、艺术机构的紧密互动,让美术馆成为联通世界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
在过去几年里,宝龙美术馆推出了“艺术史40×40”“西方绘画五百年”“宝龙新绘画大奖入选展”等数十个颇具口碑的展览。
创办人:刘益谦、王薇夫妇百富榜排名:164财富:355亿元人民币关联企业:新理益集团坐标:上海西岸馆,上海浦东馆,重庆馆龙美术馆由刘益谦与夫人王薇创办,目前在上海和重庆构成了“两城三馆”的艺术架构,是目前国内最具规模和收藏实力的私人美术馆。
西泠印社文化调研报告西泠印社文化调研报告西泠印社是中国最著名的篆刻艺术团体之一,成立于1904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为了深入了解西泠印社的文化和艺术传统,我们展开了一项文化调研活动。
通过采访西泠印社的成员以及观摩他们的创作,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西泠印社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西泠印社的成员将传统篆刻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
在印社的展厅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明清时期的著名篆刻家的作品,以及当代篆刻家的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泠印社的成员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尝试。
他们探索不同的印材、刀法和主题,以展现自己对篆刻艺术的独特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西泠印社成功地将传统文化注入到现代艺术创作中,使篆刻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西泠印社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
这里的成员来自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地区,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热爱,那就是篆刻艺术。
无论是在作品创作中还是在活动组织中,西泠印社的成员总是紧密合作,相互学习和交流。
这种团队合作和交流的氛围,不仅促进了成员之间的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与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西泠印社成功地形成了一个艺术家们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大家庭。
最后,西泠印社注重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
我们了解到,西泠印社经常组织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例如,在重大节日期间,西泠印社会举办篆刻展览和义卖活动,所得收益用于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和老人。
此外,他们还会定期走进学校和社区,为大家开展篆刻讲座和指导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篆刻艺术。
通过这些公益活动,西泠印社不仅推广了篆刻艺术,也传递了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的价值观。
总之,西泠印社作为一支中国顶尖的篆刻艺术团体,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也注重团队合作与交流,同时致力于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
他们通过这些努力,使篆刻艺术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西泠⼋家篆刻展见闻录对于浙派⼀脉之篆刻我已喜好经年,故所藏浙派篆刻原拓印谱,或成套,或散本,零零总总亦有⼏⼗册,以供平⽇学习之⽤。
近⽇浙江美术馆集西泠印社及浙江省博物馆之藏品,举办《西泠⼋家篆刻展》,当然亦是喜出望外,今⽇闲暇,便携妻⼦到浙江美术馆,并在陈玮兄的陪同下观展。
能获观先辈篆刻原⽯,且如此系统,当为我辈之福份。
此次所展⼤都为西泠⼋家经典印作。
然还是发现了⼏处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西泠印社所藏的两⽅黄易印作。
其⼀是⼀⽅朱⽂“晚⾹居⼠”印,此印据丁辅之先⽣于《西泠⼋家印选》(⼄丑本1925)中记载:“此外丁印如“胡姓翰墨”、“苔花⽼屋”砚林款识详载其伪,“密庵秘赏”“丁敬⾝印”与旧拓之长短不合,蒋印如“吉罗庵印”“逢元印信”“号⽈苕庵”,黄印如“晚⾹居⼠”等,奚印如“粟⽥”款与铁⾹邱学敏印同等,皆⾮真迹,故不撰录。
”可见此“晚⾹居⼠”⼀印在民国时期便为丁辅之先⽣断为伪印。
另⼀印为⽩⽂“琅邪王褆章”,边款刻:“⼩松刻,福⼚补⼑,⼰巳四⽉。
”所刻亦类似于王福⼚风格,展出⽅定为黄易篆刻作品。
历史上如“⼩松”之类的同名者⽐⽐皆是,仅以此款断为黄易作品实属不当。
从常理上讲若黄易恰巧刻了与王福⼚同名之印,因磨损严重,王福⼚改为⾃⼰风格之印章,王福⼚⼜怎会如此属款。
且⼜⽆⼩松之款识,故在下以为此⼩松绝⾮彼⼩松。
⼰巳年以公历推算应为1929年,在此间在下只知两位字号为⼩松的篆刻家。
⼀者童⼤年,但童⼤年⽣于1874年,⽐王福⼚⼤五岁,且成名较早,⽽王福⼚此款读来似⼩辈刻印向其讨教之意味。
然童⼤年篆刻风格变化多样,也不能单以此排除为其所作。
再者纪松浦之⼦纪⼩松,然纪年⼰巳年(1929)之时,纪⼩松年纪善幼,恐⾮为其所为。
余近年来于海上多次见有⼩松款之民国时期印章,不知是否为同⼀⼈所作。
以期⽇后考证。
散⽯戴丛洁记于钱塘江畔。
西湖西冷印社景点简介1. 西湖边的西冷印社啊,那可是个超级有魅力的地方!就好比是艺术的宝藏盒子,你不打开永远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惊喜。
每次我去,都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
你想想,那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精致的篆刻作品,是不是特别吸引人呢?2. 西冷印社呀,真的不一般!它可不是普通的景点,它是艺术的殿堂啊!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西湖边闪耀。
朋友上次和我一起去,都被震撼到了,不停地赞叹,你难道不想去感受感受吗?3. 哎呀呀,西冷印社真的太值得一去啦!那里面的氛围,简直就像把你拉回到了古代的艺术之境。
你看那些古老的印章、精湛的技艺,难道不是让人陶醉吗?我每次去都恨不得在那待上一整天呢!4. 西冷印社啊,那是个有着浓厚艺术气息的地方!它就如同一个磁场,牢牢地吸引着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
你说,面对这样一个独特的地方,你能忍住不去探索一番吗?5. 西冷印社可是西湖边的一个大亮点呢!它像是一本厚重的艺术史书,翻开每一页都有着让人惊叹的故事。
我在那还遇到了几位艺术家在交流呢,真的好有意思,你不想去偶遇一下吗?6. 嘿,西冷印社真的绝了!它是西湖边艺术的守护者。
你想想,如果西湖是一位美丽的女子,那西冷印社就是她身上最耀眼的饰品。
难道你不想去欣赏欣赏这独特的饰品吗?7. 哇塞,西冷印社啊,真的太有魔力啦!一旦走进那里,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只属于艺术的奇妙世界。
就像进入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你难道不想成为画中的一部分吗?8. 西冷印社,那可是西湖边上的瑰宝啊!它蕴含着无尽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不管你是艺术爱好者还是普通游客,去了都会收获满满。
我觉得啊,不去西冷印社,那简直就是一大遗憾呢!我的观点结论:西冷印社是一个非常独特且具有巨大魅力的景点,一定要去感受一番!。
西冷公司沙孟海篆刻印章拍卖记录摘要:一、西冷公司简介二、沙孟海篆刻印章艺术价值概述三、拍卖记录分析四、市场行情及投资建议正文:一、西冷公司简介西冷印社,成立于1904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金石篆刻艺术团体,被誉为“印坛圣地”。
公司以弘扬金石篆刻艺术为核心,致力于发掘、培养优秀的篆刻艺术家,推动篆刻艺术的发展。
西冷印社每年都会举办篆刻作品拍卖会,吸引了众多藏家和投资者关注。
二、沙孟海篆刻印章艺术价值概述沙孟海(1897-1982),原名沙文汉,字孟海,号僧郚,浙江鄞县人。
他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文物鉴赏家,尤其擅长篆刻艺术。
沙孟海的篆刻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印章风格独特,刀法精湛,气韵生动,富有韵味。
在他的篆刻作品中,既有传统印章的韵味,又有现代审美情趣,因此备受藏家喜爱。
三、拍卖记录分析在西冷公司的篆刻拍卖会上,沙孟海的篆刻作品屡创佳绩。
如2017年,其篆刻作品《寿山石印章》以人民币80万元成交;2019年,篆刻作品《青田石印章》以120万元成交。
从拍卖记录来看,沙孟海的篆刻作品市场行情不断攀升,投资潜力巨大。
四、市场行情及投资建议随着篆刻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沙孟海篆刻作品的收藏价值日益凸显。
对于投资者而言,收藏沙孟海的篆刻作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选择投资时,可关注以下几点:1.作品真伪:购买时务必辨别作品真伪,可请教专业人士或通过权威机构鉴定。
2.作品题材:选择具有独特韵味和艺术价值的题材,如动物、山水、诗词等。
3.作品材质:篆刻作品材质对价值有一定影响,如寿山石、青田石等优质石材。
4.品相完好:品相完好的作品更能体现篆刻艺术的价值。
5.投资周期:篆刻艺术市场具有较高的投资潜力,但投资者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行情制定投资周期。
总之,沙孟海的篆刻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投资潜力。
西泠印社的名词解释西泠印社,作为中国文化古都杭州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六大印社之一,也是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们探索艺术创造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西泠印社进行解读,揭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西泠印社,简称“西泠”,得名于其位于杭州西湖泠泠之滨。
作为中国长寿之乡,西泠印社由西泠桥、西泠故址博物馆和西泠美术馆三部分组成。
西泠桥横跨西湖锦带里的西泠湖,整个印社座落在湖的东岸,与湖的美景交相辉映。
西泠印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它起初是一个由文人雅士们自发组成的艺术交流组织。
然而,直到清代乾隆年间,西泠印社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
在那个时期,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如黄道周、纪晓岚以及宋人吴玠等都在西泠印社留下了印迹。
西泠印社的活动以刻印为主,其印谱被尊为印学的瑰宝。
在西泠,印谱的刻印技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推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
西泠印谱目前保留颇多,如《西泠印社全谱》、《雪窦山房谱》等,每一本印谱都蕴含着艺术家们世代传承和探索的智慧火花。
这些印谱记录了印学艺术的发展变革和不同时期的文化风貌,是了解中国印刷艺术历史的重要窗口。
西泠印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传承的工具,它还承载着文化的底蕴和历史的记忆。
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印谱在纸上刻印的每一个文字、图案都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刻印品无论是艺术性还是艺术技巧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每一本印谱都是艺术家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除了刻印,西泠印社还重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每年,西泠印社都会举办讲座、展览以及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交流。
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也提升了西泠印社的声誉和影响力。
在近年来的发展中,西泠印社也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通过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以及创新的思维方式,西泠印社逐渐将印学的艺术魅力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例如,推出了一系列以印刷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包括纪念品、书籍、纸品等,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印谱艺术。
西泠印社文化调研报告西泠印社是杭州市的一家文化研究机构,以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为主要任务。
通过对其进行文化调研,我们了解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首先,西泠印社积极致力于研究和传承传统印刷文化。
印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泠印社通过研究传统印刷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不仅在国内树立了较高的声誉,还与海外的类似机构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合作,促进传统印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西泠印社注重与年轻一代的交流和互动。
在文化调研中,我们发现西泠印社通过举办讲座、工作坊和展览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参与。
这些活动不仅让年轻人了解和体验传统印刷文化,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意和才华的平台,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西泠印社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西泠印社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文化服务,如展览和讲座,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以“西泠韵迹·文化关怀”活动为例,西泠印社定期到养老院、社区等地开展文化活动,带给老年人和社区居民一些乐趣和温暖。
这些举措展示了西泠印社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关怀。
最后,西泠印社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竞争激烈,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其次,作为一家非盈利机构,西泠印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赞助和捐赠,资金保障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然而,西泠印社通过与各界合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和项目,努力克服这些挑战。
综上所述,西泠印社作为一家重要的文化研究机构,在传统印刷文化研究和传承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与年轻人的互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西泠印社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然而,也需要面对传承困难和资金保障等挑战,但相信在各方的支持下,西泠印社将能够继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泠印社的简介西泠印社,简称西泠,是中国著名的文化艺术团体,成立于1904年,总部位于中国杭州市。
西泠印社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宗旨,致力于研究、收藏、展示和传播中国古代书画、印章、篆刻等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
西泠印社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4年的浙江西泠书院,当时一群文化名流和书画爱好者在书院内组织了一个以研究书画艺术为主的学术团体,这就是西泠印社的雏形。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印学的开创,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泠印社以其丰富的藏品和独特的研究成果而闻名于世。
社内拥有大量的珍贵古籍文献、名家字画、古代印章等收藏品,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
西泠印社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展示其独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造诣,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学者前来参观和交流。
西泠印社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积极推动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发展。
社内有一支由知名书画家和篆刻家组成的艺术家团队,他们不仅承袭了传统的技法和审美观念,还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融合,创作出许多具有现代风格和时代特色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传承了中国古代书画的精髓,又展现了当代艺术的创新力和个性魅力。
西泠印社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多年来,西泠印社与许多国内外的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关系,举办了多次文化交流活动和国际艺术展览,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交流。
作为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文化艺术团体,西泠印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也是当代文化艺术研究与创作的重要力量。
西泠印社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为世界呈现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泠印社是中国著名的印学社团,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
西泠印社以它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影响深远而享誉海内外。
以下是西泠印社的几个故事:
1. 西泠印社创立之初,成员们相约在孤山南麓放鹤亭集会,探讨印学。
他们坚持“不做官,不谈时事,不讲阔绰,不慕虚名”,以“同仁自娱”的方式开展活动,他们在这里研究艺术,交流心得,留下了很多艺术佳话。
2. 后来,西泠印社声名渐起,甚至影响到了日本、朝鲜等国。
1907年,日本篆刻家河井仙郎和长尾甲到访西泠印社,希望与浙派篆刻家们交流学习。
他们被西泠印社的艺术精神和治学态度所打动,回国后大力宣传西泠印社的事迹。
从此,西泠印社在海内外产生了更加广泛的影响。
3. 西泠印社的名声远扬,不少名士都曾参与其中。
如篆刻大师齐白石、书法家郭沫若等都与西泠印社有着密切的交往。
他们不仅在艺术上相互欣赏,而且在生活中互为知己。
这些交往故事不仅展现了西泠印社的历史底蕴,也见证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这些故事充分展现了西泠印社的学术氛围和艺术精神。
通过研究这些故事,可以深入了解西泠印社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也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144红色记忆—黑龙江省美术馆藏经典版画作品展6月1日,由黑龙江省美术馆、黑龙江省版画院主办的“红色记忆—黑龙江省美术馆藏经典版画作品展”在黑龙江省美术馆开幕。
展出的100件作品皆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其中有北大荒版画开创者的经典之作,有知青版画家的时代印痕,还有垦区、大庆、鸡西、阿城、大兴安岭等版画创作群体的代表作品。
周韶华捐赠作品展6月2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周韶华捐赠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
展出周韶华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的163件作品,为绘画作品、诗稿书法、采风手记、创作素材、手稿5部分,代表了周韶华各个时期的创作成果。
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6月8日,“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展览分为时代强音、现实关切、意象生成、传统再造、语言之思、图像叙事、实验之维和历史回望八个板块,展出四川美术学院最有代表性的老一辈教育家和新生代艺术家200余人近300件作品。
陈文增定瓷艺术馆开馆6月12日,陈文增定瓷艺术馆开馆暨纪念陈文增逝世一周年系列活动在曲阳举行。
此次活动除陈文增陶瓷、书法、诗词作品展外,还包括全国陶瓷名家名作邀请展、陈文增诗抄书法作品邀请展、陈文增师生作品展和《陈文增丛稿》等文献作品集首发暨陈文增大师周年祭追思会。
陈文增生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新中国美术家系列—云南省作品展6月13日,由文化部艺术司担任艺术指导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提供学术支持,中国国家画院、云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云南省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
展出罗江、杨卫民、寇元勋、李平、杨正国、肖凡、满江红、赵芳、杨鹏9位云南籍艺术家的56幅国画作品。
汲古慧今—上海市古籍保护工作十年成果展6月14日,由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主办、上海市12家古籍收藏单位参与的“汲古慧今—上海市古籍保护工作十年成果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幕。
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西泠印社,“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就杭州西湖而言,孤山是西湖风景区就有精华,而西泠印社则是精华中的精髓。
它不仅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最负盛名的民间学术团体,其园林布局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风格。
大家请看,白墙青瓦将印社围成院落,从而使这个封闭式的园林显得结构精巧、淡雅恬静。
在占地面积仅两万平方米的方寸之间,西泠印社的布局就像治印一样,疏密有致、排列有序。
西泠印社,取自“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印社最初由印学大师丁敬为代表的“西泠八家”开创浙派篆刻的先路。
到了公元1904年,也就是清光绪三十年,钱塘印学同人丁仁、叶为铭、王褆宰、吴隐等人在孤山买地造房,奠定了创为印社的基础。
因为印社的地址靠近孤山西北部的西泠桥,所以以地名为社名,就取名为西泠印社。
之后经过十年的发展,1913年正式定名,并公推吴昌硕为首任社长,确立了“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
社员在第年的清明节、重阳节进行定期聚会,称为“雅集”,每隔5---10年举行一次隆重的纪念庆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去年的十一月份,我们西泠印社举行了西泠百年活诞的庆典活动。
各位团友,右侧墙上布置的是一组名家真迹拓碑,“涛声听浙东,印学话西泠”介绍了印社的发展史。
从图片上我们可以对西泠社的整体布局的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它的旁边就是碑廊,里面陈列了许多名家的著名作品。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前面的这座建筑就是“柏堂”。
据历史记载,早在南北朝的陈代,有人在这里种植了两棵柏树,北宋时,一棵枯蒌,质如金石,扣之有声,有一个各为志铨的和尚在旁边建堂,取名为柏堂。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柏堂是1876年重建的,堂中悬挂的一块白底黑字的匾额为俞越所书。
俞越又名俞曲园,是晚清著名的学者,也就是西泠印社西面俞楼原来的主人。
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还有章太炎都是他的弟子。
去年西泠印社百年华诞之际,西泠印社进行了全面的翻修,柏堂也安原样布置,四周的墙上是西泠印社历代社长一些情况的介绍。
参观西泠印社作文《参观西泠印社》哇塞!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去参观那大名鼎鼎的西泠印社啦!一走进西泠印社,我就好像穿越到了一个充满神秘和艺术气息的世界。
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那飞檐翘角,那雕花门窗,就像是一位位优雅的古人在向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沿着石头铺成的小路慢慢走着,旁边的花草树木都好像在对我微笑。
“嘿,小朋友,欢迎你来这里感受艺术的魅力!”它们似乎在这样说。
走着走着,我遇到了一位老爷爷。
他正站在一块大石头前,仔细地端详着上面的刻字。
我好奇地凑过去,问道:“爷爷,这上面写的是什么呀?”老爷爷转过头,微笑着对我说:“孩子,这可是很有价值的书法作品啊,你看这笔画,多有力量!”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想:“这书法就像有魔法一样,能让人这么着迷!”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间屋子,里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印章。
有的印章小巧玲珑,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有的印章则大气磅礴,仿佛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
我忍不住想:“这些印章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宝贝?”这时,旁边来了一群游客,其中一个阿姨兴奋地说:“哇,这里的印章真是太精美了!”另一个叔叔接着说:“可不是嘛,这都是艺术家们的心血之作啊!”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心里对这些艺术家充满了敬佩。
我来到一个小亭子前,坐下来休息。
微风轻轻拂过我的脸颊,好像在温柔地抚摸着我。
我闭上眼睛,感受着这里的宁静和美好。
参观完西泠印社,我深深地被这里的艺术氛围所感染。
这里就像是一个隐藏在城市中的宝藏,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它的美丽和价值。
难道我们不应该多去这样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走走吗?难道我们不应该让自己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感受它的魅力吗?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去接触艺术,让艺术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这就是我参观西泠印社的最大收获!。
西泠印社百年潮作者:刘火雄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20年第09期“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
”坐落于西子湖畔、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如墨染宣纸,早已融为中国印文化画卷上的平湖秋月。
可以说,西泠印社之于印学界,犹如少林寺之于武林中人。
吴昌硕、张大千、黄宾虹、鲁迅、启功、泰戈尔等名流墨客,都曾在此留下历史的足迹。
杭州西湖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处,1904年夏天,精于金石篆刻的丁仁、叶铭等人到孤山避暑,他们的好友王禔在岳坟附近教书,课后常赶来作伴。
西泠桥畔,他们品茗论艺,鉴赏古今印谱,深感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名家辈出,清朝以丁敬为代表的浙派篆刻“西泠八家”,就曾烛照康乾以来的印坛。
众人切磋之余,不禁想到:成立一个研究印学的专业社团,结交一批“唯印是求”的朋友,岂不快哉?这个想法得到了远在上海的吴隐响应,西泠印社应运而生。
印社初成,上无片瓦。
丁仁首先捐出自家数峰阁以西的土地,接着众人各自拿出积蓄。
“创社四英”中,吴隐最有经营头脑,他先在上海创办西泠印社书肆,整理出版印谱、印论,并自制印泥出售,所得款项大多用于印社购地、建房。
1905年,“仰贤亭”建成。
仰贤亭取“敬仰先贤”之意。
亭内石桌上镌刻着“创社四英”合作完成的作品。
每年清明时节,西泠印社社员都要举行祭祀先贤的活动,希冀光大篆刻艺术。
仰贤亭建成之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在日本悄然成立,晚清朝廷则忙于废止科举制度。
时局酝酿着新的动荡,创始人不得不为印社日后的发展未雨绸缪。
1905年11月,丁仁等人联名上书官府,说明他们集资在孤山南簏购买荒地,建造房舍,结社为“西泠印社”,这些建筑都属于私人团体,希望官府能够准予他们结社,对这些建筑加以保护。
这样一份报告,在晚清动荡的时局中,竟然得到了两级官府批文,一份来自杭州府,一份来自钱塘县。
杭州府认为:“西泠印社为保存国粹、研求学问起见,事关公益,准予立案。
”中国历史上,文人结社第一次得到了官府的正式认可。
西泠印社的建筑样式
西泠印社是中国杭州市的一座历史建筑,建于1904年,是一
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西泠印社的建筑样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门楼:西泠印社的入口处有一座精美的门楼,门楼上方悬挂有“西泠印社”四个字。
2. 院落:西泠印社的建筑呈布局规整的方形,周围被围墙围合成院落。
院落内有花草树木和水池,环境清幽。
3. 牌坊:西泠印社的内部还有一座牌坊,牌坊上刻有“书画印
章皆知音,西泠印社天下闻”的字样。
4. 亭台楼阁:院落内分布有多座亭台楼阁,如春晖亭、爱晚亭、渔雷楼等,这些楼阁可供人们休憩、观景。
5. 建筑材料:西泠印社的建筑采用传统的青砖灰瓦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
总体而言,西泠印社的建筑样式融合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和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杭州西泠印社的简介
西泠印社始建于1907年,由王福庵、叶为铭、丁辅之等发起组织,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著名篆刻社团,在中国乃至世界印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与浙江书画社、湖社、浙社等并称为中国四大印社。
西泠印社现有社员四百余人,其中不乏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艺术家,如周韶华、吴子建、商承祚等。
社员作品在国内外各种大展中屡获大奖。
西泠印社以弘扬印学为宗旨,是研究和提高篆刻艺术水平的学术团体,也是开展国内外艺术交流的重要机构。
印社的主要活动包括:举办社员作品展览、研究探讨篆刻艺术;编辑出版会刊《西泠印报》和《西泠艺丛》;承办国内外重大篆刻艺术展览;举办各类专题研讨会等。
印社现有七个机构,即:一、书画研究处;二、图书资料中心;三、金石篆刻研究处;四、文物征集委员会;五、创作研究部;六、对外联络处;七、社务办公室。
西泠印社成立以来,为发展我国的篆刻艺术事业,推动社会文化建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1 —1 —。
西泠印社入会标准
一、学术成就
申请加入西泠印社的会员,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成就,其学术研究和实践成果应在本领域内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和影响力。
具体来说,申请者应在其研究领域内发表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或出版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或在本领域内进行过重要的调查、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二、学术地位
申请加入西泠印社的会员,应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声望。
这包括在学术机构、研究机构或相关行业中担任重要职务,或在本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申请者还应具备良好的学风和职业道德,并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尊重。
三、论文成果
申请加入西泠印社的会员,应具备一定的论文成果。
论文应在本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并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申请者可以提交其发表或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的相关论文,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其研究能力和水平的论文。
四、科研项目
申请加入西泠印社的会员,应具有承担或参与本领域内重要科研项目的经历和能力。
申请者可以提交其负责或参与的科研项目计划书及相关材料,以证明其在科研方面的能力和贡献。
此外,申请者还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和推动科研项目的实施。
五、奖项荣誉
申请加入西泠印社的会员,可以提交其获得的相关奖项和荣誉证书等材料,以证明其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和贡献。
这些奖项和荣誉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能够证明申请者在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卓越成就。
西泠印社美术馆
西泠印社美术馆成立于2011 年,是杭州市事业单位登记局登记、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从事文化艺术的国企办事业单位。
西泠印社美术馆的宗旨是“传承文化、展示艺术、促进交流”。
业务范围为“以书画、篆刻及各类美术、艺术创意为纽带,搭建陈列、展示、收藏、宣传、交流平台;以研究、创作、讲座、评论为形式,承办日常事务和工作”。
西泠印社美术馆位于杭州地标性建筑西湖文化广场32号四楼,展厅面积约600 平方米、展线约为100 米、通体展柜38 米、展板净高度为3 米,空间可组合分割,展具齐全。
西泠印社美术馆为大众提供了艺术观赏展示空间,展厅风格大气古拙,现代展览设备与传统人文气息相得益彰,自有一份“大隐隐于市”的格调。
加之深厚的品牌号召力,专业艺术策展团队,可举办各类中小型高雅艺术品展、高端艺术沙龙、研讨、讲座等相关活动。
曾成功举办“石耀青田印传西泠——青田石三十年珍赏藏品全国巡回展”、“西泠印社社员展”、“美玉华石——微视界”、“扇启风雅--西泠雅集收藏系列展·扇专场”、“吉金乐石——中国传拓艺术展”等。
目录:
艺术委员会
承办活动和展览
石耀青田印传西泠
“印尚西泠”服装秀
扇启风雅——西泠雅集
吉金乐石—中国传拓艺术展
艺术委员会
西泠印社美术馆艺术委员会成立于2013年,首批由7位国内一流的篆刻书画家、美术馆专家、鉴定收藏家、艺术评估家、艺术策展人等组成。
主任:韩天衡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
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收藏鉴定专家
许宏泉画家、鉴定家、文艺批评家
刘新惠《藏·品》杂志社社长、艺术品投资评估专家
吴洪亮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苏士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
贾廷峰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艺术收藏》杂志主编、艺术策展人
承办活动和展览
石耀青田印传西泠——青田石三十年珍藏展品巡回展
2011年3月18日至4月12日,“石耀青田·印传西泠—青田石三十年珍赏藏品全国巡回展”在西泠印社美术馆展厅举行。
青田石质地温润、软硬适中、色彩丰富,既是石雕艺术的理想石料,又是篆刻艺术的绝佳印材,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珍爱,被尊为“石中君子”。
本次
展出包含“青田十大名石”“青田印石品种”“珍稀原石展示”“昌化、寿山、巴林石精品印章”“当代名家篆刻作品”等五大主题近160余方印石,汇聚了青田石雕研究院三十余年的收藏,其中的灯光冻、封门青、竹叶青、蓝星等都是稀世珍品。
而数十位西泠印社社员在青田石上的名家篆刻更使艺术和美石相得益彰。
“印尚西泠”服装秀
2012年12月15日下午,一场由杭州西泠印社有限公司主办,杭州书画社、西泠印社美术馆承办的“印尚西泠”服装秀和成衣服装展,吸引了杭州文化界、艺术界、时尚界、教育界名流人士竞相参观,赞美声络绎不绝。
“西泠印社”作为文人结社的典范,历经百年,文化底蕴深厚,享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杭州西泠印社有限公司作为产业主体,以“艺术、休闲、收藏”为定位,充分挖掘西泠印社文化品牌精髓,在保存、光大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加深品牌内涵,拓展品牌外延,兼容并蓄,将“传统”与“创新”良好结合。
郭沫若曾言“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服装既有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
中国历来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当下,服饰文化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逐渐淡漠。
“印尚”服饰特聘法籍华人设计师WEIWEI,成衣设计源于中式传统,连袖极简剪裁符合传统“圆融”的哲学理念;香云纱、麻、棉、夏布、羊毛等天然材质,青、红、皂、白、黄等古代“正色”,立领、对襟、盘扣等拙雅样式,正符合文人隐逸内敛的处事格调,似有“圣人被褐怀玉”之感。
“印尚”服饰坚持纯手工高级定制路线,量体裁衣,精工细作,涓滴成缠绵,自有一份独享与不同。
“印尚”服饰,推崇天然、个性、舒适的穿着感受,坚持自然、环保、和谐的生活理念,中式服装文化寓意配合西式时装设计理念,尊古创新,似拙实雅,专为热爱生活,享受艺术,尊崇文化的个人量身定制。
服装不语,却如虎添翼,透出那一份穿者独特的格调。
扇启风雅——西泠雅集收藏系列展·扇专场
2013年7月13日—17日,“扇启风雅——西泠雅集收藏系列展·扇专场”在西泠印社美术馆精致亮相,展示作品均为当代西泠印社社员扇面或成扇力作,创作题材广泛,名言警句、佛说禅悟、山水、花鸟等均有涉猎;成扇加以扇骨,有紫檀、玳瑁、香妃竹等稀世材质;款式变化多样,有折扇、团扇、翟扇等多种外形。
对于喜欢扇艺术的人来说,绝对称得上是一道视觉盛宴,既赏心悦目又适于收藏。
吉金乐石——中国传拓艺术展
2013年10月21日-11月20日,时值西泠印社110年华诞之际,西泠印社美术馆新装典成,由刘新惠先生策划,西泠印社美术馆主办,《藏·品》杂志协办的“吉金乐石——中国传拓艺术展”借此契机将中国拓片艺术的最高制作水准
呈现示人。
在向同好揭示这门比印刷品更有魅力更具观赏性的传统文化之同时,更向世人展现了当代文人的别样情怀。
传拓艺术可称是国粹中的国粹,在诸多传统中国文化技艺的传承中有着无可比拟的特殊地位。
早在8年前,上海博物馆以460万美金的价格收购宋拓本《淳化阁帖》。
而全形拓技术远比平面拓片复杂许多。
自明清以来,拓片高手云集,传拓作品比比皆是。
所谓前无古人而后无来者,近些年来,散于全国各地的传拓高手经过十余年潜心实践研究,终于在传统全形拓的基础上,开发并完成了立体全形拓技术的整理和完善。
将这门中国古文化的奇葩更精致、更完善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知者叹其能,观者叹其技,赏者叹其神。
西泠印社110年社庆期间,百余位西泠印社社员兴致勃勃地专程来到西泠印社美术馆观展,并予以了高度赞誉和追捧。
西泠印社美术馆后续将择时召开“中国传拓艺术研讨会”,必将使这门神乎其技折射出更加璀璨的传统文化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