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9、西泠印社
- 格式:ppt
- 大小:9.05 MB
- 文档页数:47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全文西泠山水清淑,人多才藝,書畫之外,以篆刻名者,丁鈍丁至趙悲盦數十餘人。
流風餘均,被于來葉,言印學者,至今西泠尤盛。
同人結社,並立石勒鈍丁、悲盦諸先生像,爲景仰觀摩之所,名曰西泠印社。
社地與梅嶼柏堂近,風景幽絕。
集資規畫,創於甲辰,成於癸丑。
堂舍花木,位置點綴,咸得其宜。
于是丁君輔之、王君維季、吳君石潛、葉君品三修啓立約,招攬同志,入社者日益衆。
于甲寅九月開社,份份秩秩,觴詠流連,洵雅集盛事也。
印之佩見于六國,著于秦,盛于漢。
有官印私印之別。
刓玉笵金,間以犀角象齒。
逮元時始有花乳石之制,各以意奏刀,而派亦遂分。
鈍丁諸人尤爲浙派領袖。
浙派盛行于世,社之立蓋有由來矣。
顧社雖名西泠,不以自域。
秦璽漢章與夫吉金樂石之有文字者,兼收並蓄,以資博覽考證,多多益善。
入其中如探龍藏,有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之概。
嘗觀古人之印,用以昭信,故曰印信。
上而詔令文移,下至契約箋牘,罔不重之。
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爲重。
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無印輒疑爲像。
印之與書畫固相輔而行者也。
書畫既有社,印社之設,又曷可少哉。
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稍知其源流正變,同人謬重予。
社既成,推予爲之長。
予備員,曷敢長諸君子,惟與諸君子商略山水間,得以進德修業,不僅以印人終焉,是則予之私幸耳。
甲寅夏五月二十又二日,安吉吳昌碩記並書。
西泠山水清淑,人多才艺,书画之外,以篆刻名者丁钝丁至赵数十馀人,流风馀韵,被于来叶,言印学者,至今西泠尤盛.同人结社,并立石勒钝丁、悲盦诸先生像,为景仰观摩之所,名日(西泠印社)。
社地与梅屿、柏堂近,风景幽绝。
集资规画,创于甲辰,成于癸丑。
堂舍花木,宜。
于是丁君辅之、王君维季、吴君石潜、叶君品三,修启立约,招揽同志,入社者日益众。
于甲寅九月开社,彬彬秩秩,觞咏流连,洵雅集盛事也。
印之佩,见于六国,著于秦,盛于汉,有官印、私印之别。
刓玉笵金,间以犀角象齿。
逮元时始有花乳石之制,各以意奏刀,而派亦遂分。
西泠印社历任理事名单西泠印社历任、历届社长、理事会名录1904年成立第一任(1913年)吴昌硕第二任(1927年)马衡第一届理事会(1963年)张宗祥潘天寿傅抱石王许钦文孙晓泉孙晓泉(兼)张英田诸乐三邵裴子方介堪方去疾沙孟海高式熊钱君陶唐醉石罗叔子阮性山程十发建社六十周年大会第二届理事会(1979年)沙孟海王个簃方介堪孙晓泉方去疾启功诸乐三钱君陶程十发孙晓泉(兼)王个簃方介堪方去疾许钦文孙晓泉启功沙孟海吴作人沈柔坚张英田周哲文胡铁生郭仲选唐云诸乐三钱君陶商向前曹漫之程十发谢稚柳赖少其建社七十五周年大会第三届理事会(1983年)名誉社长:赵朴初社长:沙孟海王个簃方介堪方去疾刘江启功诸乐三钱君陶程十发郭仲选赵辉君吕国璋高式熊丁茂鲁吴作人胡铁生徐邦达商承祚曹漫之郭绍虞谢稚柳丁茂鲁王个簃王伯敏方去疾方介堪马国权毛昭晰叶潞渊吕国璋朱关田朱复戡刘江启功沙孟海李明周哲文陈佩秋邹梦禅钱君陶赵辉君张尤栋高式熊唐云黄涌泉商向前郭仲选诸乐三程十发韩天衡亚明建社八十周年大会第四届理事会(1988年)名誉社长:赵朴初社长:沙孟海方去疾刘江启功胡效琦钱君陶程十发郭仲选吕国璋丁茂鲁高式熊王芳吴作人陆俨少西泠印社杨招棣胡铁生徐邦达谢稚柳丁茂鲁王伯敏方去疾马国权毛昭晰叶一苇叶潞渊吕国璋朱关田刘江启功沙孟海李明余正周哲文陈大羽陈佩秋陈振濂胡效琦钱君陶高式熊唐云黄涌泉商向前郭仲选程十发韩天衡蒋北耿熊伯齐名誉理事:小林斗庵(日)梅舒适(日)建社八十五周年大会第五届理事会(1993年)赵朴初郭仲选(常务副社长)方去疾刘江朱关田启功胡效琦钱君陶程十发韩天衡吕国璋高式熊余晖黄镇中王芳吴作人陆俨少杨招棣胡铁生徐邦达谢稚柳陆抑非高占祥万学远史济煊朱屺瞻谭建丞吴青霞丁茂鲁马国权方去疾王伯敏毛昭晰叶一苇叶潞渊刘江朱关田吕国璋启功余正吴长邺李明杨鲁庵茅大雄周哲文陈大羽陈佩秋陈振濂金鉴才赵朴初胡效琦高式熊钱君陶黄涌泉黄镇中郭仲选商向前程十发韩天衡蒋北耿熊伯齐名誉理事:小林斗庵(日)梅舒适(日)建社九十周年大会第六届理事会(1998年)赵朴初郭仲选(常务副社长)方去疾刘江朱关田启功李建国程十发韩天衡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赵朴初与第六任社长启功吕国璋高式熊王佩智黄镇中金鉴才万学远王芳史济煊杨仁恺杨招棣沈者寿吴青霞邵华泽高占祥徐邦达梁平波蒋维崧丁茂鲁马国权方去疾王伯敏毛昭晰王北岳王佩智叶一苇刘江朱关田朱妙根吕国璋孙其峰孙慰祖李建国李刚田李明启功杨鲁庵余正吴长邺吴莹茅大雄陈大羽陈佩秋陈振濂金鉴才林近邹振亚张耕源赵朴初祝遂之高式熊郭仲选黄涌泉黄镇中程十发韩天衡蒋北耿童衍方熊伯齐名誉理事:小林斗庵(日)梅舒适(日)金赝显(韩)建社九十五周年大会西泠印社第七届社长、副社长名单(2006)社长:启功副社长:郭仲选(常务)、刘江、朱关田、程十发、韩天衡、陈振濂、王玉明西泠印社西泠印社第七届理事会聘任名誉副社长名单名誉副社长:吕国璋高式熊小林斗庵(日本)梅舒适(日本)金膺显(韩国)西泠印社第七届理事会聘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秘书长:陈振濂(兼)副秘书长:包正彦黄镇中金鉴才童衍方西泠印社各研究室主任名单篆刻创作研究室主任:余正熊伯齐印学理论与社史研究室主任:黄镇中孙慰祖书法研究室主任:祝遂之李刚田国画研究室主任:金鉴才孙其峰鉴定与收藏研究室主任:童衍方杨鲁庵西泠印社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名单(按姓氏笔划为序):丁茂鲁王玉明王北岳王伯敏王佩智毛昭晰叶一苇包正彦吕国璋朱关田朱妙根刘江孙其峰孙慰祖杨鲁庵苏士澍李明李刚田吴莹吴长邺启功张耕源陈佩秋陈振濂茅大容林近金鉴才祝遂之徐畅高式熊郭仲选郭学焕黄涌泉黄镇中韩天衡蒋北耿程十发童辰翊童衍方熊伯齐西泠印社第七届理事会聘请顾问名单(按姓氏笔划为序):万学远王芳叶明史济煊乔石刘枫孙家正李从军李铁映李瑞环杨仁恺杨招棣吴青霞沈鹏沈者寿迟浩田张飚张曦陈敏尔邵华泽周巍峙徐邦达梁平波蒋维崧。
游西泠印社(一)2011-05-03 11:26:50春日午后,游西泠印社。
从北山路走,进白堤,过平湖秋月便是孤山岛,再过中山公园和楼外楼,即到印社小门。
一路游人如织,绿柳荫荫,人皆欢笑,湖面则游船略多,但近有小岛,远有雷锋古塔,再远是万重山,湖山大气开怀,又精致婉转,实乃颇多玩味,不同心境来此应有不同体验。
进印社月亮门,就是山脚下的小院。
小院看似一览无余,正中柏堂,西侧竹阁、印廊,东侧印人书廊,中央莲池,皆尽收眼底。
记起从前来过一次西泠印社,只到这个山脚小院,未上山,那时只以为这便是印社全部,有几番失望。
今日再看,又感觉此小院有所玩味。
且不详论印廊和竹阁围合的小虚体,或者竹阁与南边院墙围合的小虚体如何与中央大虚体既合又分,如何通过池中假山分隔,或虚体之间如何错动渗透,高差变化之界定,因为这些皆是一般私家园林之擅长。
唯独喜欢莲池东边这棵大树。
此树界定了上山小路和虚体池水,同时树枝略向池面偏,使得池边小路在日光之下树影斑驳,小路边散落几颗大石,三两游人坐于上歇息或评赏。
在池南边走(视点a),感到树冠遮天,又看不到北边的临池小台的地面,往南只有透过院墙小漏窗望见孤山路上的游人,连西湖都望不怎么见,再向前,一个很缓的小坡,就上了柏堂前的临池小地,此时再向南看,看这池面时,竟感觉豁然开朗。
抬头望树,由于视点改变(b),西边一大片天空已经露出来,恰巧午后的太阳处在露出的天空中照得人略张不开眼。
可能也因了此处标高高于池南的鹅软石地面,感觉气势大开。
从池东可以看出来高差只有三级矮台阶,但恐怕已经足矣。
不晓得此树为哪朝所种,传竹阁乃白居易始建于唐,柏堂由僧人建于宋,而西林印社一直到1912年才以一条小径介入这个山脚小院。
回来看图纸,看树冠并没有现在感知的这么庞大,不知是作图者疏忽还是此树在当年就并没有这么大,实在难以考究,但从现状体验来看,确实很好。
沿着东边小路继续往前,右手边印人书廊前有狭长小池,池水通过三级台阶下和莲池相通。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已打印一、吴昌硕简介吴昌硕,诞于清道光廿四年(1844),殁于民国十六年(1927),享年84岁。
年轻时曾从俞樾、杨岘学艺(两人分别为道光进士、咸丰举人,著名学者和书法家),结交名收藏家、画家,多见历代名迹,心追手摹,书画篆刻皆卓而不凡,成为中国近代一大书画篆刻名家。
书法着力于《石鼓文》,参以草法,篆书凝练遒劲,气度恢弘,自出新意;楷书从颜真卿入,又取法钟繇;隶书以《祀三公山碑》为主,遍习汉碑;行书初学王铎,后冶欧阳询与米芾于一炉。
晚年以篆隶笔法作狂草,苍劲雄浑,恣肆烂漫。
篆刻融会皖、浙两派风格,更吸纳秦汉玺印、封泥、瓦匋等文字,独创以厚刃钝刀冲切入石,雄浑苍劲,别于浙、皖成规,自成一派。
作画以花卉为擅长,效法陈淳、徐渭、朱耷、任颐,融合篆书笔意入画,气酣墨饱,气势磅礴,不落前人窠臼。
综观其书画艺术,皆以雄浑苍劲为显著特点。
特别是晚年,在挥洒自如中毫无柔滑、甜熟姿态,将气势的酣畅与笔画的苍茫、涩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风中残荷,傲骨凸显。
昌硕在书画篆刻方面的艺术成就,既是他多年勤奋耕耘的结果,也与他的文学修养、立身气度密不可分。
早年从艺于俞、杨,苦研辞章、训诂,中晚年则显其诗才敏捷,援笔立就。
昌硕也曾遵循当时多数文化人读书做官的道路,53岁时曾任江苏安东县令,但为官一月后,深感统治者压迫百姓之不公,即弃官而去,终身以艺术为业。
昌硕在世时,已是誉满天下的艺坛巨匠。
晚年寓居苏州、上海,传人众多,形成名扬天下的海派书画篆刻艺术,为中国的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气象,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枝繁叶茂的重要组成部分。
赏析吴昌硕撰写的《西泠印社记》,应对其习篆的历程进行一番分析。
吴昌硕的篆书,甚得益于对《石鼓文》的反复研习。
他在65岁时自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早年昌硕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见其46岁临写的《石鼓文》)。
石鼓文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秦地的文字,唐张怀瓘称石鼓文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一方面它与商周金文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它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所厘定的小篆的始祖。
5集电视片《西冷印社》解说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2009年6月24日首播西冷印社(一)1918年,一支特殊的队伍来到杭州西湖孤山脚下的西泠印社社址。
他们在石墙上敲敲打打,很快凿出了一个石洞;随后,将一方石盒放入洞中。
“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从秦人的鲁壁藏书到唐人的文冢、宋人的笔冢,中国文人的诗意情怀一代一代流转,现在,这些人如此珍视地封存了这个石盒――里面究竟收纳着什么呢?这些印章属于一个叫李息的人。
李息是谁?――就是曾经文采风流的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师。
1918年,李叔同在西湖旁的虎跑寺出家。
出家前,他将自己常用的93枚印章赠送给西泠印社――这些印章也就成了那方石盒里的藏品。
1963年,为了防止印章受潮变质,西泠印社将大师印章悉数取出,作为文物永久收藏。
而为记取那段风雅旧事,曾经的庋藏地点还依旧保留着原来的模样。
在一块青色的太湖石背后,曾经的人物风流已经穿越了90年的光阴岁月,一直陪伴着这个名叫鸿雪径的小园林。
“鸿雪径”,得名于苏东坡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918年,西泠印社的社员们将李叔同的人生痕迹留在这里,他们是否也在告诉我们,他们留下的,不过是些大师本人并不在意的鸿爪雪痕,“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也许,只有“天心月圆”的境界才是这些人一生真正的追寻。
时光流转,青苔布满石壁,鸿雪径变成了后人登临凭吊的历史遗迹,而它所在的这一处山水园林,作为“西泠印社”社址,也已成了一方印学圣地。
西泠印社社址占地七千多平方米,包括各类建筑物23处,造像4尊,泉池4处。
2001年,这里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诸多历史文献中,也有西泠印社的社址记录。
这幅创作于1905年的《西泠印社图》就是其中之一。
100多年前,画家呈现给我们的西泠印社只有零星的几间房舍,远远小于现在的社址规模。
西泠印社章的类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西泠印社章是中国著名的印章艺术组织,成立于1904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印章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西泠印社章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严谨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印章艺术的瑰宝"。
西泠印社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随着历史的变迁,它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发展和壮大,成为了中国最负盛名的印章艺术团体之一。
西泠印社章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兼收并蓄,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西泠印社章的分类主要有篆刻、楷书和隶书三种类型。
篆刻是最早形成并广泛应用的一种印章风格,它以方正的形状和独特的笔画为主要特点,给人一种庄重、古朴的感觉。
楷书则是印章艺术的主要传承者,它以端庄、稳重的笔画和规范的布局为特点,给人一种典雅、大气的感觉。
隶书则是印章艺术的一种分支,它以流畅、舒展的笔画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主要特点,给人一种豪放、洒脱的感觉。
西泠印社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闻名于世,无论是雕刻的精细度还是印章的质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其次,西泠印社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保留了传统印章的历史风貌,又不断融入现代艺术的元素,使其具有现代性和时代感。
最后,西泠印社章在印章艺术的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中国印章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西泠印社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卓越的品质在中国印章艺术界独树一帜。
它的起源、分类和特点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对于中国印章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西泠印社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印章艺术的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概述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简要介绍,可以介绍西泠印社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西泠印社,“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就杭州西湖而言,孤山是西湖风景区就有精华,而西泠印社则是精华中的精髓。
它不仅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最负盛名的民间学术团体,其园林布局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风格。
大家请看,白墙青瓦将印社围成院落,从而使这个封闭式的园林显得结构精巧、淡雅恬静。
在占地面积仅两万平方米的方寸之间,西泠印社的布局就像治印一样,疏密有致、排列有序。
西泠印社,取自“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印社最初由印学大师丁敬为代表的“西泠八家”开创浙派篆刻的先路。
到了公元1904年,也就是清光绪三十年,钱塘印学同人丁仁、叶为铭、王褆宰、吴隐等人在孤山买地造房,奠定了创为印社的基础。
因为印社的地址靠近孤山西北部的西泠桥,所以以地名为社名,就取名为西泠印社。
之后经过十年的发展,1913年正式定名,并公推吴昌硕为首任社长,确立了“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
社员在第年的清明节、重阳节进行定期聚会,称为“雅集”,每隔5---10年举行一次隆重的纪念庆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去年的十一月份,我们西泠印社举行了西泠百年活诞的庆典活动。
各位团友,右侧墙上布置的是一组名家真迹拓碑,“涛声听浙东,印学话西泠”介绍了印社的发展史。
从图片上我们可以对西泠社的整体布局的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它的旁边就是碑廊,里面陈列了许多名家的著名作品。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前面的这座建筑就是“柏堂”。
据历史记载,早在南北朝的陈代,有人在这里种植了两棵柏树,北宋时,一棵枯蒌,质如金石,扣之有声,有一个各为志铨的和尚在旁边建堂,取名为柏堂。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柏堂是1876年重建的,堂中悬挂的一块白底黑字的匾额为俞越所书。
俞越又名俞曲园,是晚清著名的学者,也就是西泠印社西面俞楼原来的主人。
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还有章太炎都是他的弟子。
去年西泠印社百年华诞之际,西泠印社进行了全面的翻修,柏堂也安原样布置,四周的墙上是西泠印社历代社长一些情况的介绍。
西泠印社章程一、引言西泠印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印刷艺术团体之一,成立于1904年,总部位于杭州市西湖区。
西泠印社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印刷艺术,保护和研究古代印刷技术,促进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二、宗旨与目标1.传承印刷文化:西泠印社致力于传承中国印刷文化的优秀传统,通过研究和实践,保护和传承古代印刷技艺和经典著作。
2.推广印刷艺术:西泠印社通过举办展览、培训班和讲座等形式,推广印刷艺术,提高公众对印刷文化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3.创新与发展:西泠印社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印刷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探索新的印刷技术和表现形式,推动印刷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三、组织架构1.社长:负责整体协调和决策,代表西泠印社对外交流。
2.副社长:协助社长工作,负责具体事务的处理。
3.秘书处:负责协调各部门工作,管理社内文件和档案。
4.研究部:负责研究古代印刷技艺和经典著作,组织相关学术活动。
5.制作部:负责印刷制作工艺,包括设计、排版、印刷和装帧等环节。
6.宣传部:负责推广印刷艺术,策划和组织展览、培训和讲座等活动。
7.市场部:负责印刷品的销售与推广,开展相关商业合作。
四、会员制度1.会员资格:–任何对印刷艺术感兴趣的个人或团体都可以申请成为西泠印社会员。
–经过推荐并经社长批准后,成为正式会员。
2.会员权益:–参加社内研究、讨论和交流活动,共同学习和进步。
–参观社内藏品和展览,了解印刷艺术的历史和发展。
–参与印刷制作和展览等实践活动,提升自身技艺。
–参与西泠印社组织的培训班和讲座,学习印刷相关知识。
–参与西泠印社组织的商业合作,拓展个人和团体的发展机会。
3.会员义务:–遵守西泠印社章程和规章制度,维护印刷艺术的声誉和形象。
–积极参与社内活动,为西泠印社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尊重和支持其他会员,共同促进印刷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五、活动与成果1.学术研究:–组织古代印刷技艺的研究与探索,出版相关学术著作。
–主办印刷艺术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
杭州西湖——西泠印社(1)西泠印社位于杭州西湖孤山的南麓,东接楼外楼,西邻俞楼,为中国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是世界第一印社。
光绪三十年(1904),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
印社位于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
当时清朝杭州府与钱塘县均以官府批文登记备案。
印社青石月亮门上横匾“西泠印社”四字行书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
印社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
?西泠印社保存着历代碑刻、贴石、墓志、画像石等250余件。
有柏堂、仰贤亭、印泉、汉三老石室、华严经塔、缶亭等景点30多处。
这里有1万2千件西泠印社社藏文物,107件国家级一级文物。
这两个数字与省级和国家级博物馆相比,似乎并不起眼,然而对于一个社团,而且它最初还只是个私人社团来说,这是足以令人惊叹的数字。
?西泠印社的景点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你是个书画及金石篆刻爱好者,现场各景点走一遍,即使是匆匆忙忙走马观花地走一遍,没有半天时间也是来不及的。
让我们到各景点走走看吧!【1】柏堂进入西泠印社月洞门,正面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柏堂。
是西泠印社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由僧志佺创建于宋(960-1279),柏堂因树得名,源于陈朝广化寺的两颗柏树。
原迹已圮,清光绪二年重建。
柏堂大门门楣上挂的是首任社长吴昌硕所题隶书匾额“西泠印社”。
门旁有对联“旧雨新雨西泠桥畔各题襟溯两汉渊源籍征鸿雪,文泉印泉四照阁边同剔藓挹孤山苍翠合仰名贤”,对联由沙孟海原撰,后由社员胡宗成所撰,沙孟海书。
胡宗成(清),字梦庄,号止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工文辞及金石之学,收藏汉、魏、六朝碑版墓志极精。
旧拓甚富。
善弈棋,能书八分,刻印以秦、汉为宗。
??室内陈设按江南厅堂布置,家具多为仿明式,配以木刻对联、各式绘画。
厅堂坎窗间嵌有大型人物画屏风,画中人物为印社四创始人和前后五任社长,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为背景,人称“西泠先贤图”,为印社社员吴永良所画。
西泠印社藏印精选(高清)
导语
INTRODUCTION
西泠印社,中国收藏印作、印谱最丰富、最珍贵的藏品单位之一,很多印作、印谱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其中不乏“文人印”开拓者何震的“放情诗酒”,皖派大家邓石如的“子舆·燕翼堂·雷轮·古欢·守素轩”五面印、西泠八家创始人丁敬的“烟云供养”等名印。
邓石如子輿·燕翼堂·雷輪·古歡·守素軒
丁敬烟云供养
何震澹如水
何震花港漁郎
梁年食筍齋
陈玉如復光·厚燧之章
丁敬上下釣魚山人
丁敬亦耕
黄易洋湖草堂珍賞書畫印
黄易靈石山樵
邓石如十分紅處便成灰
奚冈秋聲館主
奚冈何元錫印
吴青震樾林玩
张燕昌小瀛洲
董洵蔣氏仲蔚
董洵直沽漁隱
陈豫钟清嘯閣
陈豫钟清嘯閣藏
文鼎三曰康寧
文鼎大吉羊
沙神芝吴俊
张鏐應氏叔雅
陈鸿寿濃花澹柳錢唐
陈鸿寿曉塍
陈鸿寿魯儂詩畫
陈鸿寿生長西湖籍鑒湖
杨澥仙壺
杨澥蓉舫
杨澥邯鄲枕上客
杨澥魚戲蓮葉之室
赵之琛樂琴書以消懮
赵之琛笙巢過眼
吴咨人在蓬萊第一峰
吴咨白雲深處是吾廬
释六舟江南春
释六舟贾世籛圖書
钱松龍巖
胡震胡震長壽
吴讓之頌臣
吴讓之中陶
赵之谦靈壽華館
陈祖望鳳皇池上·横渠苗裔忠靖雲仍
陈祖望借汝閑看幾十年
赵穆珠浦賞鑒
赵穆得少佳趣齋
徐三庚若泉·成逹章印
徐三庚孫憙之印·二十餘年成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吴誥培之白。
天下第一社!西泠印社藏印首次高清集结!280方、1136页,显微镜效果解剖秦汉明清所有篆刻秘诀!打从听说中国印学博物馆的280多方精品藏印要首次原石全方位拍摄结集出版,我们已经足足等了两年多了!这可是将国内所有印人心目中的圣殿——西泠印社的顶级藏品们扒开了给我们看,等闲根本是看不到的哦~古玺印,如闻名的“关内侯印”“牙门将印章”“广武将军章”“振武将军章”“建威将军章”……流派印,如文彭“琴罢倚松玩鹤”朱文印,何震“听鹂深处”“天地吾庐”“放情诗酒”白文印三方,包世臣跋、张鲁庵旧藏的“邓完白刻五面印”,吴昌硕十一方田黄石印章,吴让之组印,徐三庚组印,黄牧甫组印,齐白石组印……▲琴罢倚松玩鹤▲放情诗酒▲天地吾庐▲听鹂深处▲邓完白刻五面印▲吴昌硕十一方田黄石印本书有两个“首次”值得一提:1.西泠印社印章收藏精华的首次集结出版西泠印社的印章收藏甚丰,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展陈的印章以完整的序列呈现印学发展史。
但此前,这些印章宝藏只在博物馆做常规陈列,未能系统地整理出版面世。
“西泠印社藏品大系”之《中国印学博物馆展陈印章精粹》是西泠印社印章收藏精华的首次集结出版,意义非凡。
2.所用印章图片均为首次原石全方位拍摄本书前三册为原石高清照片,由极富经验的著名文物摄影师蔡旭荣先生拍摄,布光精心,极尽精微,既从小处着手,又有宏大视角。
这些照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展示了印章的印面、边款、材质等细节,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感受篆刻之美,也给篆刻爱好者和印学研究者一个充分贴近研究对象的机会。
▲原石拍摄现场本书所披露资料的唯一性、丰富性、艺术性及权威性都毋庸置疑,它的出版,不仅是对西泠印社印章收藏的一次系统梳理,更能为推广印学文化,传播与普及篆刻艺术做出积极的贡献,让篆刻艺术走向千家万户。
2021年开年力作——历时2年的“西泠印社藏品大系”之《中国印学博物馆展陈印章精粹》| 购买链接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本图录数量有限哦~)中国印学博物馆一起了解下~中国印学博物馆是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下属的一座国家级专业博物馆。
西泠印社藏印印谱选(上)西泠印社藏印印谱选 (上)《西泠印社藏印选》封面《西泠印社藏印选》前言《西泠印社藏印选》沙孟海题《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印谱印集印章篆刻电子学习资料大全 U盘64GB 学习篆刻的必备资料印谱印集印章篆刻电子学习资料大全《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书画印章闲章篆刻印六面黄铜闲章(A01-A19) 篆刻印章闲黄铜六面印章,一个有六面印,可当六方使用《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书画印章闲章篆刻印五面黄铜闲章(W01-W19) 篆刻印章闲黄铜六面印章,一个有五面印,可当五方使用《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书画专用佛造像类黄铜五面六面闲章 (F01-F07) 篆刻印章闲章实用六面印章,一方有六面印,黄铜材质《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国画书法印章六面经黄铜闲章(A11-A19) 黄铜篆刻印章闲章黄铜六面印章,一个有六面印,可当六方使用《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藏印选》。
西泠印社历任社长及作品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发起创建,吴昌硕被选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自成立起,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
此后二十余年,西泠印社迅速发展,声望日隆,逐步确立了海内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
西泠印社入社要求极其严格,截至2018年5月底,西泠印社拥有社员460人,理事73人。
分布于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捷克、加拿大等国家。
西泠印社历任社长为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
今天,我们和大家聊聊列位矗立在西泠印社顶层的国学名家。
· 吴昌硕·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俊卿,字苍石、昌石、昌硕、仓硕,号缶庐、苦铁、大聋等,浙江孝丰(今安吉县)人。
1913年,吴昌硕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吴昌硕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书法,脱胎石鼓、自出机杼,形成了格调高古的个人风格,其清刚健拔的金石意味,力能扛鼎的篆籀笔意,沉厚酣畅,臻形神兼备之化境,堪称“石鼓篆书第一人”。
他的绘画构图奇特,色彩浓郁,笔墨淋漓,气魄浑厚,尤擅以金石书法入画,线条凝炼遒劲,气度恢宏古朴,开现代写意画派之新格局。
篆书“西泠印社”西泠印社藏篆书自作诗《枕肘》西泠印社藏篆书《诗·秦风·小戎》三首西泠印社藏篆书《壬子题名》西泠印社藏篆书“龠庐”西泠印社藏篆书“观复斋”西泠印社藏篆书“雪庐”西泠印社藏篆书“小花园”西泠印社藏篆书“射鹿橐鱼”联西泠印社藏篆书“君子弥勒”联西泠印社藏临石鼓文西泠印社藏文房图西泠印社藏荔枝图西泠印社藏篮菊菖蒲图西泠印社藏观瀑图西泠印社藏篆书“鸣禽朝花”联浙江美术馆藏篆书“鲤鱼麋鹿”联湖州市博物馆藏临石鼓文湖州市博物馆藏蔬菜图湖州市博物馆藏篆书“万顷半潭”联吴昌硕纪念馆藏篆书“白兔黄马”联吴昌硕纪念馆藏临石鼓文吴昌硕纪念馆藏钟馗图吴昌硕纪念馆藏桃花图吴昌硕纪念馆藏山水图吴昌硕纪念馆藏墨菊吴昌硕纪念馆藏梅石图吴昌硕纪念馆藏杜鹃花图吴昌硕纪念馆藏缶翁的篆刻以钝刀入印,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他的篆书功力不无相关,故而方寸之中显出气旺神清,壮美而有风仪。
西冷八家画像笺(当代·西冷印社)西冷八家画像笺(当代·西冷印社)(2012-04-17 01:46:31)标签:西冷印社赵之琛奚冈钱松蒋仁分类:笺闻录黄易丁敬陈豫钟陈鸿寿杂谈西泠八家,不拘前人之法,以古为今,八家之间虽有师承,但不墨守陈规。
黄易的隶书既是时代使然,也是家学渊缘,奚冈书法四体皆工,隶书远取《乙瑛碑》,近取桂馥,比黄易隶书风格则更为清秀。
在八家之中,至陈鸿寿之时,才真正摆脱前人窠臼,自抒胸臆,写出真性情。
西泠八家在见证清代书法时代潮流之后,拓展了近代篆刻,篆刻风格又被称为“浙派”。
称其“浙派”,辐射却不仅限于浙江一隅,但对中国篆刻史而言,影响深远。
西冷印社集黄易、丁敬、蒋仁、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和钱松八人画像,以皮纸机制西冷八家画像笺四十八帧收于一袋,相映成趣。
未经细致勾描,印制也未格守古法的画笺,恰有着不修边幅的朴拙。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浙江仁和人。
树谷子,监生,官济宁同知。
工书,娴熟隶法。
隶书摹《校官碑额》,小隶有似《武梁祠题字》。
精于博古,喜集金石文字,广搜碑刻,绘有《访碑图》,并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
故隶法中参以钟鼎,愈见古雅。
抚印为丁敬高足,有出蓝之誉,与丁敬并称“丁黄”。
山水法董、巨,冷逸幽隽,以澹墨简笔写取神韵,而有金石味。
兼工花卉,宗恽寿平。
官济宁时,一花片叶皆能于质库易钱。
间作墨梅亦饶逸致。
右图浙江省博物馆藏丁敬像轴,罗聘绘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别署钝丁、梅弄、清梦生、玩茶翁、胜怠老人、孤云石叟、丁居士和龙泓山人等,浙江钱塘人。
自幼家贫,以卖酒为业。
曾举“博学鸿词”不就,终身淡薄功名不愿仕宦。
博学好古,精于鉴赏,擅画,尤善画梅,用笔苍秀,极粗头乱服之致。
篆刻取法秦汉,并吸收何震、朱简之长,参以隶意,用切刀法刻印,别具面目,为“浙派”创始人,西泠八家之首。
书法分隶皆入古,篆书尤妙。
西泠印社春联-回复春风吹动绿杨枝,西泠印社喜迎春。
瑞雪纷飞洒白花,传世之作受人亲。
古人墨香传千古,印社风貌令人赞。
文房雅致藏珍品,百代风华在古卷。
艺海深情凝心意,印社名家传之宣。
璀璨印章留千古,精妙字画展风尘。
谨承大道砺精锐,印心印世代相传。
众印丽春合乾坤,印社根植国粹文。
名家力作护民心,西泠印社春联新。
墨香四溢彰文化,印社辉煌映古今。
历代宝印皆天下,西泠印社凤冠园林。
传承国粹展文明,印社风骨耀中华。
古人刻印千秋香,西泠印社赋春光。
西泠印社历代掌门人书艺精赏!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数位浙派篆刻家发起创建。
西泠印社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
历史悠久、成就斐然,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存活了115年的社团还如此壮大兴盛,书法圈的人挤破了脑袋往里钻。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历任社长书法作品:西泠印社历任社长▼吴昌硕(1844~1927),1913年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篆刻作品作为西泠印社社长,他的篆刻开宗立派,立千年以来未有之雄强大气,在百年间还没有人能超越他在篆刻方面的顶峰地位。
而在印学之外,他的书法与绘画,也皆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无法企及的高度。
吴昌硕并不局限于个人的成就,他更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各社团组织的活动,并积极推动与日本的书画篆刻交流,又以门生子弟遍布天下的号召力,使他不仅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大师,还是一个观念超前的改革家。
篆书“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藏篆书《诗·秦风·小戎》三首西泠印社藏篆书《壬子题名》西泠印社藏篆书“龠庐”西泠印社藏篆书“观复斋” 西泠印社藏篆书“雪庐” 西泠印社藏篆书“小花园” 西泠印社藏《临石鼓文》西泠印社藏《文房图》西泠印社藏《荔枝图》西泠印社藏《篮菊菖蒲图》西泠印社藏《观瀑图》西泠印社藏临石鼓文吴昌硕纪念馆藏《墨菊》吴昌硕纪念馆藏《梅石图》吴昌硕纪念馆藏马衡(1881~1955),1947年被推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