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欧阳修试笔
- 格式:docx
- 大小:7.33 KB
- 文档页数:3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
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
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
次年任参知政事。
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
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
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
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
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
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欧阳修学书文言文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尤其擅长古文写作。
以下是四首欧阳修学书的文言文及其解析:1. 《学书为乐》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以学书为乐。
他说:“余幼时学书,见古人笔迹,爱之不已,遂刻意模仿。
及长,益觉其难,然亦不辍。
”这句话表达了欧阳修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解析:欧阳修自幼喜欢读书,特别是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
他努力模仿古人的笔迹,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意识到书法的难度,但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
2. 《书论》欧阳修在《书论》中说:“学书之法,在乎用心。
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
”他认为,学习书法的关键在于用心,只有心正了,笔才能正,字才能写得好。
解析:这段话强调了学习书法的关键在于用心。
欧阳修认为,只有心态端正,笔下的字才能端正。
这不仅是书法技巧的要求,更是一种修养和心境的体现。
3. 《集古录跋尾》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写道:“学书当以神会,不可徒求形似。
”他主张学习书法要注重领悟其精神实质,而不仅仅是追求形似。
解析:欧阳修认为,学习书法应该注重领悟其中的精神内涵,而不仅仅是追求外在的形似。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领悟,才能真正掌握书法的精髓。
4. 《试笔》欧阳修在《试笔》中说:“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
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
”他认为,学习书法要掌握基本的笔法,但真正的妙处在于个人的领悟和创造。
解析:这段话表达了欧阳修对于书法学习的看法。
他认为,学习书法需要掌握基本的笔法,但真正的精妙之处在于个人的领悟和创造。
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笔法,但要达到独特的境界,则需要凭借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感悟。
欧阳修的书法观强调了用心、领悟和创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书法不仅要掌握技巧,更要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和个人的独特表达。
这些观点对于书法学习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逸马杀犬于道翻译逸马杀犬于道原文传说,有一天欧阳修和几个朋友在洛阳郊外游玩,看到一匹奔马踩死了一条来不及躲避的小狗。
欧阳修建议大家简要地叙述这件事。
欧阳修和朋友们都是写文记事的好手,大家各自叙述这件事。
一个朋友说:“有犬卧于十字街,逸马蹄而杀之。
”另一个朋友说:“有马逸于街,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说:“都有点罗嗦,若这样使各位老兄去修国史的话,恐怕一万卷也不完啊。
”几位朋友问欧阳修说:“你是大手笔,你说如何写这件事?”欧阳修说:“逸马杀犬于道。
”他仅用六个字便说清楚了这——件事,朋友们相视一笑,都称赞欧阳修用词精练。
2. 书马犬事的译文原文:《书马犬事》出处:明-冯梦龙《古今谭概》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
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
”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
”公曰:“使之修史,万卷未已也。
”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
”相与一笑。
译文: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的时候,经常和同样在翰林院任职的人外出游玩。
(他们)看到一匹奔马踩死了一条狗。
欧阳修说:“大家尝试记叙一下这件事。
”一个朋友说:“有狗卧在大道上,被奔马用蹄子踩死了。
”另一个朋友说:“有一匹马跑过大道,一只狗被它踩死。
”欧阳修说:“如果让你们来编撰史书,恐怕一万卷也写不完啊!”几位朋友问欧阳修说:“你说如何写这件事?”欧阳修说:“奔逃的马在大道上踩死了狗。
”朋友们相视一笑。
扩展资料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
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马犬事。
书法创作资料1.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
秦?李斯-朱文长《墨池编川》2.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藉笔力轻健。
秦?李斯-朱文长《墨池编川》3.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受须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
萧何《佩文斋书画谱川》4.断木为棋,梡革为鞠,亦有法焉,而况书乎!汉?扬雄《法言》5.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
汉?崔援《草势》6.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 汉?赵壹《非草书》7.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您性,然后书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汉?蔡邕《笔论》8.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汉?蔡邕《笔论》9.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汉?蔡邕《九势》10.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汉?蔡邕《九势》11.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三国?钟繇《笔法》12.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驾,舒翼未发,复举还安。
晋索靖《草书势》13.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福,莫重于银钩。
晋?卫铄《笔阵图》14.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晋?王表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15.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16.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17.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末作之始,结成思矣。
晋王羲之《书论》18.藏骨抱筋,含文包质。
晋?王羲之《用笔赋》19.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南北朝王僧虞《笔意赞》20.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南北朝?袁昂《古今书评》21.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銛。
2023 年第 6 期第 63 卷(总 306 期)No.6 2023Vol.63 General No.306试笔:宋人“偶然欲书”情境下的文献生成 *李成晴摘要:明茅维本《东坡先生全集》所载苏轼篇题《泗岸喜题》,宋本原貌应作《闻骡䭾试笔》或《骡䭾驿试笔》。
所谓“试笔”,既指试写行为,也指在书写准备阶段所自由书写的诗文。
以“试笔”为篇题,滥觞于晚唐郑谷的《试笔偶书》,并在宋人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陆游等文士那里蔚然成风,《欧阳文忠公集》甚且专编《试笔》一卷。
试笔作为日常书写情境,深度参与了宋人的日常书写与文献生成。
试笔具有“书以自识”的个人化特点,承载着作者的生命意识,并被作者用来自抒情志与自述身世。
以“试笔”为篇题的诗文大抵冲口而得,信手而成,初不加意,有着“偶然欲书”的舒展和自由,因此也最大限度地释放着试笔类诗文的文体自由,为诗人检点身心行止提供了宽松的文本空间。
关键词: “试笔”; 宋人; 书写准备; “书以自识”;“偶然欲书”DOI :10.13471/ki.jsysusse.2023.06.006一、从苏轼《闻骡䭾试笔》谈起宋咸淳廖氏世彩堂本《昌黎先生集》卷2《送文畅师北游》“照壁喜见蝎”句下注曰:苏内翰《闻骡䭾试笔》:余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岸上骡䭾声空笼,意亦欣然,盖不闻此声久矣。
退之“照壁喜见蝎”,不虚语也。
①宋庆元六年魏仲举家塾刻本《新刊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2所引,同作“苏内翰《闻骡䭾试笔》”②,后世韩集注本如顾嗣立《昌黎诗集注》、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等所引亦同③。
苏轼以自己听闻北地骡䭾声之喜与韩愈照壁见蝎之喜相印证,不著议论,而南谪北归之感慨毕见其中。
夷考苏轼此篇在苏轼本集中的载录情况④,可发现宋郎晔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60卷阙载,也不见于存世宋刻苏集* 收稿日期:2023—01—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敦煌写本、宋刻本所见唐人的别集编撰思想与实践研究”(19YJC751013)作者简介:李成晴,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91)。
得意忘形的意思是什么欧阳修《试笔;李邕书》:“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絶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得意忘形的意思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词语得意忘形拼音dé yì wàng xíng注音ㄉㄜˊㄧˋㄨㄤˋㄒㄧㄥˊ词性动词基本解释◎得意忘形déyì-wàngxíng [slap-happy be lost in exhilaration] 因心意得到满足而高兴得失去常态得意忘形引证解释1. 《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谓因高兴而物我两忘。
后以“得意忘形”形容高兴得失去常态,忘乎所以。
元鲜于必仁《折桂令;画》曲:“手掛掌坳,得意忘形,眼兴迢遥。
”《官场维新记》第六回:“袁伯珍弄得得意忘形了。
”沙汀《在祠堂里》:“当他向他的同事问询了几句以后,他就更加嚷叫得口沫乱飞,显出一种得意忘形的神态。
”2. 谓取其精神而舍其形式。
宋欧阳修《试笔;李邕书》:“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絶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得意忘形造句一、他才赚了一点钱就开始得意忘形了。
二、他只不过取得了一点儿小小的成绩,就开始得意忘形了。
三、他那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的样子,免不了又要自我吹嘘一番。
四、甜言蜜语会使愚者得意忘形。
五、考了100分的小明得意忘形,结果,下次考差了。
六、他才升了一个小组长,就得意忘形到这副德性!七、我们如果因为一点成就就得意忘形,终究难成大器。
八、他听说自己中了头奖,一时得意忘形,竟然摔断了腿。
九、有时候,她为了这一切的光荣和愉快真乐得得意忘形呢。
十、高盛的而竞争对手也不要得意忘形。
十一、麦琪这几天得意忘形,怎么啦?十二、当知道获得金牌的时候,我竟然得意忘形地欢呼起来!十三、你这次段考有点进步,应再接再厉,可别就得意忘形,鬆懈下来了!十四、胜利者得意忘形的微笑使某些人感到烦恼。
欧阳修与北宋书法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欧阳修与北宋书法姓名:杨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美术学指导教师:刘守安20040501内容提要宋代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继魏晋、隋唐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欧阳修作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他不但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书法以及金石学领域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他对北宋中期书坛的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欧阳修有关书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书学思想方面,而这样的研究也只是侧重于其中某一方面、选取某一角度,并不全面系统,比如关于“学书为乐”这方面涉及的较多。
而对欧阳修的书法风格及其演变则很少有系统的阐述,特别是有关欧阳修对北宋书家的影响较少涉及。
本文认为欧阳修不但提出了一些书学观点,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书学思想,而且在书法实践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特别是在他于北宋书家的交往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以他在北宋中期的政治及文坛地位,极力推介一些书家,为北宋书法中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对欧阳修的书学思想、书法风貌、金石学成就以及他对北宋书法的重要影响等做了比较系统的考察研究,以求对欧阳修在北宋书坛的地位、意义有较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欧阳修书学思想北宋书法金石学,., ’,瘩“ . .. ’.:’~欧阳修』北束书法首都师范人学坝学位论文论绪在中国书法史上,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之后,两宋时期又迎来了一个新的书法发展高峰。
特别是在北宋中期,出现了一大批书家,以欧阳修、石延年、苏舜钦、苏舜元、刘敞、文彦博以及苏、黄、米、蔡“宋四家”等人为代表,他们不管是在书法理论上还是创作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共同营造了北宋中期书坛中兴的局面,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在北宋中期的这些书家中,欧阳修比较具有代表性。
作为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不但在文坛以及政坛上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在书法理论、书法创作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欧阳修以自己的大雅风范影响了一大批书家。
八字开头的诗词歌赋
1.八窗玲珑自不关,一拳突兀更无依。
——宋·苏辙《次韵孔平
仲著作见寄四首》
2.八水三川途路长,此身无计老渔乡。
——唐·杜荀鹤《秋日望
西阳》
3.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之道,乃其末焉者。
——宋·欧阳修《试
笔·文说赠刘原父》
4.八表雄风卷地来,扁舟独上钓鱼台。
——宋·白玉蟾《题钓
台》
5.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唐·崔季卿《晴江秋
望》
6.八荒驰骛遍天涯,九垓溟涬通呼吸。
——宋·陈造《次韵李节
推九日登南山》
7.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宋·杨万里《秋凉晚
步》
8.八面玲珑人尽许,此身端合在蓬瀛。
——宋·释宝印《颂古三
首其一》
9.八音繁会奏宫商,鹄唳猿啼总不妨。
——宋·胡仲弓《和郑康
道探梅十绝句》
10.八月霜飞柳半黄,蓬根吹断雁南翔。
——唐·李颀《送刘
昱》
11.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12.八月秋高风怒号——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
14.八百里分麾下炙——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
以寄之》
15.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宋·辛
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欧阳修
试笔
学书为乐
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馀。
学书消日
自少所喜事多矣。
中年以来,渐已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
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
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
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
学书作故事
学书勿浪书,事有可记者,他时便为故事
学真草书
自此已后,隻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
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
然虚名已得,而真气耗矣,万事莫不皆然。
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
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
然则自古无不累心之物,而有为物所乐之心。
学书工拙
每书字,尝自嫌其不佳,而见者或称其可取。
尝有初不自喜,隔数日视之,颇若有可爱者。
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较其工拙,而区区于此,遂成一役之劳,岂非人心蔽于好胜邪!
作字要熟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馀,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
然患少暇,岂其于乐处常不足邪。
用笔之法
苏子美尝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
亦尝较之斜正之间,便分工
拙。
能知此及虚腕,则羲、献之书可以意得也。
因知万事有法
扬子云:“断木为棋,刓革为鞠,亦皆有法。
”岂正得此也
苏子美论书
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迨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然“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
”余独以为不然。
此所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者也。
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
盖方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
及其渐长,则其所学渐近于用。
今人不然,多学书于晚年,所以与古不同也。
苏子美蔡君谟书
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往年予尝戏谓:“君谟学书如泝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
君谟颇笑以为能取譬。
今思此语已二十馀年,竟如何哉?
李邕书
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
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
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
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
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见邕书,追求锺、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然邕书未必独然。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