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六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7
专题六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民主政治形成提供自然条件(非决定因素)(二)希腊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条件特征:①基本特点:小国寡民(公民有直接参政的机会)独立自治(难以形成中央集权)②政治:民主政治传统,君主专制未形成③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开放,有利于平等关系形成)——根本④文化:文化繁荣(文化富有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三)古希腊公民的素质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1、※公民的含义:公民通常由除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之外的本城邦成年男子2、公民地位: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3、公民权利:参加公共活动,参与行政与司法事务4、公民素质:(1)重视公民参政素养的培养(修辞、演讲、雄辩术)(2)珍视个人自由,富有个性,不屈从于权威。
(3)积极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4)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参与公共活动)二卓尔不群的雅典(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历程1、建立条件:①平民与贵族反复斗争的结果(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②工商业的发展使工商业阶级壮大,他们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
③梭伦等优秀人物的推动2、历程:——公民权利不断扩大,贵族权利不断削弱的过程(1)梭伦改革——初步奠基目的: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
措施(公元前594年)①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那些因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并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
②政治上:①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第四等级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②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个部落各选100人,以血缘为基础)③设立新的法院——陪审法庭。
影响: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克利斯提尼改革——民主政治的确立时间:公元前506年。
措施:(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②设五百人会议(抽签)——扩大权利范围(对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③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推选)。
④(陶片放逐法。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必修一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三、学习目标: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四、高考导航1、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与民主政治的联系;雅典城邦及其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3、罗马习惯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及意义;从公民法到万民法;自然法精神;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五、课时安排:3课时(姊妹课)六、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1、世界史时间范畴:476年 14、15世纪 1917年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十月革命奴隶社会:公元前8世纪——476年(1)古代时期(古典时代) 封建社会:476年——14、15世纪(中世纪)世界史 (2)近代时期:资本主义社会——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17年(3)现代时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并存——1917年以来(二)专题框架条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奠基:梭伦改革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古希腊民主政治 顶峰:伯里克里改革 意义 (对当时、对后世) 评价 局限 形成与完善:习惯法 成文法、公民法 万民法 古罗马的法律 积极(对当时、对后世) 评价(三)知识梳理Ⅰ、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1、地理环境:海洋文明(1)位置:地中海东部,三面环海,良港众多——利于对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以工商、航海为主,商品经济发达);处于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有利于吸收先进文明。
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材知识结构分析:历史必修1一共有八个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5.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一、专题四、专题六、专题七主要介绍了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一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专题四属于中国近代史,专题六、七属于中国现代史或当代史。
专题二、三、五、八介绍了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一属于世界古代史,专题三为世界近代史。
专题五、八为世界现代史。
历史必修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重点反映的是中外历史政治领域的发展,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政治制度发展中的作用的刻画,反映出政治制度的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在政治文明史教学中要着重传达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基本趋势就是:从专制到民主,国际社会则是从无序走向一定程度的有序(对话协商机制、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机制,多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及国际条约协定等)。
在政治文明史教学内容中药反映时代政治的多元性和不同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用大文明史观建构历史,“厚今薄古,贴近时代”是其一贯体现。
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现代公民的政治素养。
就全书而言,人教版教材全书均由前言、目录、正文、附录等部分组成, 人教版还有“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注重历史与英语互相渗透) 和“历史学习推荐网站”( 向对历史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来源) ,其次还附有“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人教版的是政治领域中外大事对照, 以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主, 中外分列, 并附经济、文化领域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 以资对照, 试图提供一个在各层面之间以及中国与外国之间横向的互动中纵向发展的脉络,将中外史事置于人类文明进程大背景下, 同时纵向展现社会的各横切面。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概况: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目的:筹划成立新中国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同时,又是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3.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易混(错)警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⑴军事:国民党统治被推翻,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⑵政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⑶组织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3、意义:①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三)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背景:三大改造展开2、目的: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6、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