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旅游地理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76
高中地理课件旅游2一、引言地理课是中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容,其中旅游地理是地理课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旅游地理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世界地理的认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介绍一份高中地理课件,主题为旅游地理的第二部分。
二、课件内容1. 旅游的概念及重要性•旅游的定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旅游对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积极影响2. 旅游地理的分类•自然景点旅游地理:介绍一些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旅游地,例如黄山、长江三峡等•人文景点旅游地理:介绍一些以人文遗产为特色的旅游地,例如故宫、长城等3. 旅游地理的发展趋势•旅游业的快速增长趋势:介绍当前全球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谈论当今旅游市场对于多样化和个性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以及旅游地方如何满足这种需求4. 旅游地理的案例分析•马尔代夫旅游业的发展:介绍马尔代夫旅游业的特点和发展策略,以及对该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法国巴黎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优势:分析巴黎作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地理条件,如地理位置、气候等5. 旅游地理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介绍可持续旅游的概念,以及为什么实施可持续旅游是必要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探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发展低碳旅游和促进文化交流等三、课堂活动设计为了加强学生对旅游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本课件还设计了以下实践活动:1. 景点介绍小组作业学生将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点或人文景点,在课堂上做简短的介绍,并分享景点的图片。
这样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景点的了解,并学习如何使用地理知识来描述和分析旅游地理。
2. 旅游地理的可持续发展讨论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通过这个讨论活动,学生可以了解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挑战和必要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旅游地理》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与定义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规律。
它涉及对旅游现象的空间分布、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旅游活动的影响等方面的探讨。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旅游者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旅游动机的理论与实践- 旅游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旅游者的空间流动模式与规律- 旅游者行为的空间分布特征2.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价-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征- 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与策略-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3. 旅游地的发展与管理-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地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旅游地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旅游地的管理模式与政策制定4. 旅游区域影响- 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旅游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旅游区域影响的评价与调控5. 旅游规划与设计- 旅游规划的理念与原则- 旅游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旅游规划的实施与评价- 旅游地的规划设计与案例分析三、旅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 旅游主体(旅游者)- 旅游者的需求和偏好- 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旅游者的旅行模式2.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因素-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3. 旅游媒介(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的类型与功能- 旅游企业的运营与管理- 旅游企业的市场策略4. 旅游支持系统(政策、环境等)- 旅游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旅游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旅游环境的质量与保护四、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方法- 观察法- 深度访谈- 案例分析- 文献综述2. 定量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 空间分析- 模型构建- 实证研究3. 实地考察方法- 考察目的地的选择- 考察内容与方法- 考察数据的整理与分析4. 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 经济学视角- 社会学视角- 心理学视角- 生态学视角五、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简史1. 初始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旅游地理学的起源- 早期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旅游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确立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旅游地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旅游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 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一、引言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对旅游活动认识的深化和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中国旅游地理期末复习资料第二章中国旅游地理概述一、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旅游资源的三个共同点(1)包括自然界形成的,也包括社会创造的,其存在是客观的;(2)与旅游者直接相联系的,能激起阿游者的旅游动机,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对象物,能满足旅游者的特定需要;(3)与旅游业直接相联系,能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产生一定的效益。
2.旅游资源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旅游资源分类:(1)按照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分(二分法):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2)按照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分类:按此标准,旅游资源被分成8个主类和31个亚类,共155个基本类型。
(3)按照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存在状况分类原生性旅游资源:经过漫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过程所形成,对于现今而言是先天赋予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所有作为历史遗产的人文旅游资源(不可再生性、长期性、稳定性)萌变性旅游资源:通过现代社会发展及其投资因素新营造出来的人为旅游吸引因素(不断萌生、发展变化、可复制、可发展创新)二、旅游资源的基本性质1.审美性与文化性2.地域性与广域性3.季节性与节律性4.组合性与整体性5.“永续性”与易损性6.萌变性与创新性(从旅游审美需求以及旅游所耗时间、精力与费用等成本效益出发,旅游资源的组成因素协调配合越好、组合规模越大、组合内容越丰富,其旅游吸引力就越大,旅游价值就越高。
)三、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1.以原生性为主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多彩,世界地位突出2.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并具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3.地域组合特色突出,各地旅游资源互补性强4.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交融性强,文化积淀丰厚(我国观光型原生旅游资源无论在总体数量和质量上的世界地位均非常突出;度假型旅游资源在世界上则相对逊色,但仍具较大开发潜力;萌变性旅游资源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开发起点低而发展潜力很大。
第二章中国旅游地理环境第一节旅游与中国地理环境一、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概况旅游活动指人们处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目的,离开自己的常住地而外出的旅行和在外逗留的活动。
旅游活动主要有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三大要素,它受地里环境的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理环境。
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及旅游行为决策,旅游资源的形成、开发和保护,旅游业的开发和可持续性发展都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二、中国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根据其所受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的差别,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我国的自然环境独具的特色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幅员辽阔的国土与优越的地理方位优势我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便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在周边国家边贸往来。
维度上讲,中国是个跨度较大的国家,所以产生了气候和生态的多样性。
世界上几乎所有动植物都可在我国找到生存场所,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1.错综复杂的地势与地形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为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从第一级阶梯向北、向东,地势降至海拔1000~2000米的高度,是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分布着盆地和草原。
从第二级阶梯向东,地势多降至海拔500米以下,是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分布有丘陵和平原。
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自然延伸到海洋中的部分,是大陆架。
东西巨大的海拔高度差,使我国风光多奇景和险境,地形则呈现多种多样,平原少,山地多,山地所占的比重是33%,如果将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统称为山区,那么,我国山区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
2.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
中国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南北温差大,有五个温度带,即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另外,还有青藏高原型的垂直温度带,从山脚到山顶,在相对海拔高度差仅仅数千米之内就会出现“山下百花山上雪”“一日居然四季现”的奇景;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分为四类干湿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旅游地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旅游地理学导论一、旅游地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1. 定义: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旅游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运动、相互作用以及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反馈。
它涉及人类在休闲、娱乐、探险等非居住性旅行活动中的空间行为和地理现象。
2. 研究内容:(1)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旅游者的行为模式、旅游动机、旅游消费等。
(2)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特性:研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特色及其评价。
(3)旅游地的空间结构:探讨旅游地内部的布局、功能分区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
(4)旅游流的形成与分布:分析旅游者流动的规律、路径、流量以及影响因素。
(5)旅游市场分析:研究旅游市场的需求、供给、竞争格局以及市场细分。
(6)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估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7)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二、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1. 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1)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地理学家开始关注旅游现象,主要研究旅游资源的调查与描述。
(2)中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旅游地理学逐渐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关注旅游活动的社会经济影响。
(3)现代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更加多元化,强调可持续旅游和旅游规划。
2. 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1)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旅游地理学开始受到重视,主要进行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2)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旅游地理学研究范围扩大,关注旅游活动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3)成熟阶段(21世纪初至今):旅游地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创新,注重旅游教育与行业应用的结合。
三、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空间分析:(1)地图分析:使用地图来展示和分析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流的路径等。
旅游地理课程标准旅游地理课程标准第一章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旅游地理二、课程代码:GEO0101三、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四、学分:3五、前置课程:地理学基础六、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以地理学基础为前提,通过系统地介绍旅游地理的基本理论、实践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理的全面认识和分析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课程教学内容一、地理基础知识回顾1.1 地理学基本概念1.2 地球的结构和地貌1.3 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二、旅游地理概述2.1 旅游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2 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2.3 旅游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3.1 自然旅游资源3.1.1 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3.1.2 气候和气象景观3.1.3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景观3.2 人文旅游资源3.2.1 历史文化遗产3.2.2 民俗文化和艺术表演3.2.3 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3.3 旅游资源的评价与管理3.3.1 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3.3.2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四、旅游地理区域研究4.1 国内旅游地理区域研究4.1.1 区域的划分和特征4.1.2 主要旅游地理区域的介绍4.2 国际旅游地理区域研究4.2.1 世界知名旅游地的介绍4.2.2 发展中国家旅游地的特点五、旅游地理的发展与规划5.1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5.2 旅游地的规划与可持续发展5.3 旅游地的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六、实践教学6.1 实地考察6.2 旅游地理模拟实验第三章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理解1.1 理解地理学基础知识1.2 熟悉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3 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方法1.4 了解国内外旅游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现状二、技能与能力2.1 能够应用旅游地理理论分析实际问题2.2 具备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2.3 能够独立进行旅游地理区域调研和报告撰写三、学科与跨学科认知3.1 理解旅游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3.2 能够综合运用旅游地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3 具备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第四章课程教学方法一、讲授法1.1 通过讲授授予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旅游地理学理论1.2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二、实践教学2.1 组织实地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旅游地理现状2.2 设计旅游地理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三、讨论与交流3.1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3.2 设计旅游地理专题研讨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四、信息技术应用4.1 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和分析旅游地理相关数据4.2 鼓励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旅游地理研究和规划第五章课程考核与评价一、考核方式1.1 课堂小测验1.2 课程作业1.3 实践报告1.4 期中考试1.5 期末考试二、评价标准2.1 准确理解和运用旅游地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2.2 能够独立进行旅游地理区域调研和报告撰写2.3 具备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2.4 具备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的应用能力第六章参考教材一、主要教材1.1 《旅游地理学导论》1.2 《旅游资源地理学》1.3 《旅游地理区域与规划》二、参考教材2.1 《旅游地理概论》2.2 《旅游基础知识与案例分析》2.3 《旅游地理模拟实验指导》三、扩展阅读3.1 《旅游业发展与管理》3.2 《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3.3 《地理信息系统与旅游地理应用》以上是《旅游地理》课程的标准,为学生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旅游地理学知识体系,帮助他们加深对旅游地理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他们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