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4
主题:“美国大城市的管理与监督体制:以纽约市为例”主讲嘉宾:高新军(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时间:2009年9月5日(周六) 15:00-17:00地点:中国政法大学(蓟门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承办:腾讯评论主持人:杨子云主持人: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央编译局的研究员高新军老师,高老师要为我们讲的是“美国大城市的管理与监督,以纽约为例”。
一看到这个标题,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雅各布斯的一本书《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纽约这个城市可以说集中了我们建筑文明的丑恶和美好。
进入纽约的地铁,你会发现它的地铁黑暗而窄小,但当你想起它是建筑于100多年以前,就会觉得很了不起。
在纽约的下曼哈顿地区,即华尔街一带,满眼都是高楼,让人窒息;但是在格林威治村,住宿楼和街区花园交错,很适合居住和生活,我所想到的,和高老师今天要讲的不一样,高老师要讲的美国大城市的管理与监督,有请高老师。
高新军:谢谢大家!应该说,美国大城市的管理与监督,是我长久以来研究的一个课题。
我最早关注地方政府的治理,是从国内开始的。
随着我在国内研究发展以后,从1997年开始,十多年前我开始关注美国的地方治理问题。
正好,我也有这么几次机会到美国的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后来又不断有机会到美国做实地的调查。
这样,我他的城市管理与监督有一些看法。
这次讲美国大城市管理与监督是以纽约市为案例,实际上它牵扯到美国的历史和现实。
所以,有很多的情况和我们国家一比,就是说还是值得学习和借鉴。
中国城市的管理权力是高度集中的。
我们都知道美国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大多数以自治的形式出现的。
如果说在美国也有这么一个权力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他们是怎么管理的,他们是怎么监督的,可能对我们来说有一些借鉴。
我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五方面的问题。
一、纽约市实行的是“强市长”的管理模式。
二、纽约市市政管理的制度创新。
三、美国大城市的公共预算改革创造了民主、公正、透明的地方政府,“预算民主”成为了规范政府行为的突破口。
探寻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城市管理的启示摘要:城市管理是工业化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大规模的城市管理建设,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城市管理水平达到56%,初步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三大城市群。
尽管如此,由于我国的城市管理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不免出现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病端倪初露、城市管理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
从国外的城市管理实践来看,城市管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管理的主要动力,因而城市管理必须与经济协调发展。
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城市规模,变更城市建设观念,建设卫星城镇,分散城市中心城市人口压力。
我国的城市管理还正处于上升阶段,必须加快中西部城市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推进城市管理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转变;控制大城市规模,加快中小城市发展。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实践;国外管理经验第一章我国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现状1. 城市发展速度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同国民经济一样进入了生机旺盛的时期。
我国的城市化骤然加速。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9.9%,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预计为50%,三十年增加了三十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这在同等经济水平条件下的发达是不多见的。
同时城市化数目从1978年的192个增加到如今的668个,其中百万以上大城市166个,城市人口从1978年的1724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5.9亿人,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了近乎三十倍。
2.中小城市迅速崛起中小城市是指市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近年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县镇企业,大量的乡村人口开始涌入城镇,中小城市迅速发展。
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近日发布,指出中国成建制的城市668个,其中地级以上287个,县级建制市368个。
海南大学毕业论文材料:文献综述课题名称:海南省应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联动机制建设问题研究——以2014年“威马逊”台风为例专业:行政管理学生姓名:刘秀婷班级:11级行政管理一班学号: 20110704310018指导教师:庞京城专业系主任:韩晓莉完成日期:2014年12月16日一、前言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愈来愈大,各种自然灾害在全球呈现出频发的趋势。
我国的海南省同样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打击,尤其是台风灾害,海南省更显得难堪不已。
2014年7月18日,第9号超强台风级的台风“威马逊”于18日15时30分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7级,即是每秒60米的速度。
超强台风“威马逊”先后三次登陆华南沿海,成为自1973年以来登陆华南沿海的最强台风,此次台风对海南造成前所未有的伤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面对超强台风“威马逊”灾害的前期,政府和社会大众并没有立刻紧密团结起来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但在救灾的后阶段有所好转。
尽管“威马逊”台风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对海南人民来说,“威马逊”给海南留下了沉重的代价和难以忘却的阴影。
从海南省政府在这次“威马逊”台风灾害的应对和处理中可看出,海南省现有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联动机制仍然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而海南省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省份,尤其是台风对其影响是危害性的、频发性的和不可避免性的。
因此,如何加强海南省的应急管理联动机制体系的建设,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急管理处置的能力,给予海南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的保障,从而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是海南省政府的当务之急。
二、国内外关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联动机制的研究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愈来愈大,各种自然灾害在全球呈现出频发的趋势。
各国对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研究也未曾停歇下来。
而关于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联动机制建设问题则成为研究重点。
(一)国外关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联动机制的研究发展西方国家比较早地对危机管理进行理论研究,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对自然灾害危机管理联动机制的研究也逐渐地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城市应急管理相关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国际上对于城市和区域防灾减灾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94年在日本横滨举办的自然灾害减灾国际会议上指出提高评估灾害运输体弱点研究是评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Lin,H.,Shi,P.J.,1994.Actualty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urr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 the world.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 9(6),41-48(in Chinese)】。
Drabek和Hoetmerf【Drabek,T.E.,Hoetmer,G.J.(Eds.),1991.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for Local Government. International C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Washington,D.C】认为政府应急管理的核心是减灾以及持续服务,应急管理的步骤应该是:准备、反应、减灾以及恢复。
Jennife和Arthur【J.Wi1son,A.Oyola-Yemail,The evolu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the advancement towards a Profe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Florida. Safety Science 39(2001)117-13】认为应急管理工作是由政府构建的官方组织管理的自然或人为灾害引起的社会后果。
这个领域的研究起源于冷战时期的公民防御,而目前应急管理已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化的领域。
研究了美国与福罗里达州应急管理管理能力,包括准备、响应、减灾和恢复能力。
以Drabek【Drabek,T.E,1994.Disaster in Aisle 13 revisited.In: Dynes,R.R.Tierney,K.J.(Eds. Disasters,Collective Behavior Social Organization.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Newark,and DE】为代表的学者们对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认识有四个转变(1)理论准备能力;(2)训练机会;(3)技术革新;(4)研究机构与实践部门的联动。
中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中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差异与特点,以期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首先明确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定义和重要性,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通过对国内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外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不同做法和经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中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优缺点,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旨在促进国内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全球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概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指为了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建立的一套科学、高效、协调的应急反应机制。
这一体系包括预警监测、应急响应、危机处理、恢复重建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先进,往往能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这些体系通常具备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这些国家还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面临更多的挑战。
由于经济条件、科技水平、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这些国家往往难以建立起全面覆盖、高效运转的应急管理体系。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保障。
各国应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制定适合自身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策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公共管理学》参考书目(一)[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3]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5]乔治•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2年。
[6]沃尔多:《公共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7]盖伊•彼得斯:《未来政府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8]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张康之、李传军、张璋编著:《公共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0] (美)杰克·雷斌主编,张梦中等译:《公共管理学手册》(第二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1]张康之著:《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 夏书章:《现代公共管理导论》,长春出版社,2000年。
[13] 詹中原:《新公共管理》,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
[14]Owen E.Hughes:《Public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4年。
[15]黄荣护:《公共管理》,台湾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年。
[16]David G. Matthias,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its Critics, 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No.2, 92.[17]张良等:《公共管理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18]罗尔斯著,谢延光译:《正义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19]芮明杰:《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国应急管理的历史发展、现行体系及发展趋势应急管理一直是美国地方政府应对灾害的一个基本职能。
如果灾害超过了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就会请求上级政府(州政府或联邦政府)的援助;这种援助会按照州或联邦的“专项法律”程序进行。
在联邦层级,当遇到重大灾害时,应急管理协调要通过启动专项法律程序而进行。
到了20世纪后期,应对灾害的专项法律体系逐渐被联邦-州-地方政府的综合性、整合性应急管理方式代替,尤其在9.11事件爆发之后,随着各类灾害发生的频次、后果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这个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还在不断的演变与发展之中。
一、美国应急管理建设的历史发展美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大致经历了五个重大的发展阶段:(一)20世纪30-40年代:系统化应急管理与民防管理并存193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处理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并救助自然灾害中的灾民。
国家应急管理委员会于1939年更名为应急管理办公室,与新成立的民防办公室联合办公。
二战后期,这个办公室被解散,但在1949年又作为民防办公室的一部分重新建立。
二战后,联邦政府陆续成立一些部门用以应对各类灾害,这些新机构各自独立运行,并按民防的理念和管理结构建立了新的应急管理模式。
同时,随着冷战加深,美国更倾向于关注民防问题,而新出现的整合式应急管理理念则逐渐淡化,直到1979年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成立时,才得到官方认可。
(二)20世纪50-60年代:返回民防为主朝鲜战争、1949年前苏联成功测试核武器等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民防系统的再度复苏,并迫使美国迅速通过了《1950年民防法》,这是美国第一个总体的、非专项的用以应对灾害的联邦法规。
该法首次提出民防准备系统建设平战结合的重要性。
同时,政府发布并实施了多项法规、行政命令和项目,并对灾害与民防规划的分离/重组的复发模式进行规划,该模式一直沿用到今。
在此期间,政府不断地将关注点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之间转移,而且管理方式也表现为不协调、不一致。
国际流行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承包”(PMC)合同风险规避方法研究项目管理承包(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Contractor,简称PMC)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管理模式,即由业主聘请管理承包商作为业主代表,对工程的整体规划、项目定义、工程招标、选择EPC承包商及设计、采购、施工过程进行全过程管理。
在这种项目管理模式下,业主方面仅需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决策,而绝大部分的项目管理工作都由项目管理承包商来进行。
由于管理承包商从初期就参与项目,因此可以对项目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设计优化和技术经济比较,从而达到项目寿命期成本最低;在完成基础设计后,通过合适的方式招标,可以加快工程建设的工期,为业主创造最大程度的效益。
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要充分地发挥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必须确保各方都严格按照合同履约。
如果业主过份干预项目管理承包商的工作,擅自更改或变更工程项目,不及时支付工程款;或者项目管理承包商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完成施工工作,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或费用,导致项目管理承包这种模式优势的丧失,甚至项目的失败。
由此可见,PMC模式对履约信用具有高度依赖性,因此,确保各方能够按照合同履约,是保证PMC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
目前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通常采用工程保证担保来回避合同风险,这种风险回避的形式在我国采用的还很少,而且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无法直接照搬国外现有的模式。
本文结合我国国情,重点研究针对PMC项目管理模式,如何采用工程保证担保来回避合同风险。
2、PMC管理模式的合同关系在PMC项目管理模式中,业主、项目管理承包商和施工承包商三方构成一定的关系。
其中,业主与项目管理承包和施工承包商分别签订合同,而项目管理承包商与施工承包商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项目管理承包商只是代表业主来管理和监督施工承包商的工作。
通常,业主和管理承包商之间签订带有风险激励的合同,以使PMC与业主的利益一致,并共同承担风险。
参考文献1、冯惠玲主编:《公共危机启示录——对SARS的多维审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2、。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建设完整规的政府应急管理框架》,《中国行政管理》(京),2004年第4期第8-11页。
3、李经中编著:《政府危机管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8月版。
4、莫纪宏编著:《“非典”时期的非常法治——中国灾害法与紧急状态发一瞥》,法律出版社2003年6月版。
5、薛谰、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6、郭春明:《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8月版。
7、代鹏:《构建突发事件国家援助机制》,《国际金融报》(沪)2004年第6期。
韩大元莫于川主编:《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版。
8、龚维宾:《公共危机管理》,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9 [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
北京:中信出版杜2001版。
10、马宗晋、方蔚青、高文学、高庆华主编《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地震出版社1992年版。
11、[美]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邓国良、贾江滔主编《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处置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郭研实《国家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迟福林《警钟——中国:SARS危机与制度变革》,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版。
15、夏保成编著《美国公共安全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6月。
16、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宋功德、李娟娟《直面公共危机――论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防治》,《行政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8、张成福《公共危机治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治理》[J],2003年第7期。
19、菲克著《危机管理》,韩应宁译,台北:经济与生活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
超大城市社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的韧性治理及其策略龚会
【期刊名称】《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
【摘要】与普通城市相比,超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高,灾害事故成因复杂,源头防控工作难,基层保障能力薄弱。
一旦出现重大突发危机,城市社区作为危机应对的“最后一道防线”至关重要。
而且,社区作为超大城市应急管理的基本单元,处在突发危机应对和防灾救灾的前沿阵地,是筑牢基础,抵御各类危机危害的“最先一公里”。
本研究对韧性治理框架下的社区韧性特征分析,从社区治理体系的适应性提升,治理功能的重构以及应急管理模式的转换等三个方面,描述社区应对重大突发危机的韧性,构建社区应对重大突发危机的结构韧性、功能韧性和行动韧性等能力,并提出韧性治理的主要策略,包括加强主体协同,强化社会动员;促进资源整合,建立韧性网络,增强基层社区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调适、自我恢复的能力。
通过完善韧性治理体系,提升社区韧性能力,将危机减缓做到前端,落在基层,防范各类重大安全风险,实现超大城市社区应对重大突发危机的韧性治理。
【总页数】10页(P25-33)
【作者】龚会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
【相关文献】
1.迈向安全韧性城市: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挑战与应对
2.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社区韧性治理模式建构研究
3.构建卫生安全韧性: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治理创新
4.城市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韧性治理研究
5.社区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韧性评估及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书名】《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
【著作者】赵成根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城市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质量,城市化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但是,现代城市人口集中,高楼林立,地下,地面甚至空中交通线路纵横交错,对城市的管理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本由赵成根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书籍通过介绍国外城市的先进经验,给我们带来一套大城市应对危机的管理模式。
本书综合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全政府、全社会型危机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运行状况,并分别描述分析了美国的纽约市、华盛顿市、洛杉矶市,加拿大多伦多市,日本的东京市和横滨市,德国的柏林市和英国的伦敦市等你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组织机制及其运行情况。
我主要阅读了有关美国的内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现代社会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现代城市危机事态的种类不断增加。
导致现代城市危机事态不断增加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建立了发达的供水系统、供电系统、供气系统、供热系统、污水排放系统、通讯系统、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系统和地铁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发展了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服务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城市居民享受了科技成果所带来的各种丰厚回报,但是危机隐患也相应潜伏着。
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掠夺式破坏家具,城市自然灾害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自古以来,城市就是动乱、争辩、起义和革命的策源地,现代城市更成为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聚集点。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低位的提升,城市灾害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对城市以至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和任命生命财产所可能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城市灾害的爆发呈现群发性和整体联动性的新特征。
现代城市灾害波及和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1。
甚至可以这样说,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不断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冲击的历史,人类文明就是不断回应危机挑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为了应对灾害
1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事件的冲击,防止和减轻各种城市灾害的危害,现代各国都逐渐建立了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总体来看,国外大城市的全政府综合管理系统地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危机应急管理的领带权威,构成强有力的指挥协调中枢;
第二,设置直属市长领导的综合性危机管理机构,辅助市长进行危机的全面管理;
第三,形成由各方代表共同组成的委员会,就危机事项应对进行决策和沟通协调;
第四,以现有政府组织机构为依托,通过重新界定现有政府组织职能,重塑现有政府组织职能结构,增加危机管理职能,来构建全政府型危机管理系统;
第五,加强政府间的相互援助和良好合作,形成政府间危机管理联动系统1。
危机的发生,一个基本特点就在于它的突发性,不确定性,但是从宏观的、中长期的视角来看,危机的发生又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危机的应对和处理,在总结人类处理危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可以有系统地管理。
在危机管理中,政府首先必须有危机意识,制定危机规划和应急预案来应对各种突发问题。
其次,政府为危机提供应急物资必须能够得到保障,城市资源也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应急资源管理系统。
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一边在危机袭来时,确保相应的物资供应,是成功地应对危机的一个重要条件。
最后,根据危机规划和应急预案,进行各种危机应对演习以检验、评估和提升指挥机构的智慧和调度、整合能力,各种危机处理机构和人员的行动能力和互动能力是城市危机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2 2011年9月11日,震惊全世界的9·11事件让我们警醒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字,纽约世贸中心、华盛顿五角大楼和宾夕法尼亚州三地在“9·11”恐怖袭击中共有3113人死亡或失踪,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一场高强度地震造成的损失。
虽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极其巨大,但“9·11”事件尤其在纽约市,疏散人员之众、投入救援力量之多、动员部门之广堪称世界之最。
在双塔楼被撞击之后,纽约警察部门、消防部门、卫生部门迅速采取应急措施,一举疏散了2、5万多人。
美国全国更是迅速进入战时状态,一小时内飞机净空、三军戒备、总统进入指挥位置,政府1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紧急出台多项措施应对紧急局面。
这有效地减少了灾难损失。
在面临国家紧急状态或重大灾难时,美国危机管理体系之所以能够有机协调、高效运作,关键就在于它拥有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
该系统网络不仅包括决策者、政府部门,还包括志愿者网络、私人机构、公民个人以及信息通讯等丰富资源。
而且在2002年底,美国联邦政府拨款成立了美国“9·11”事件独立调查委员会,负责对“9·11”事件前后美国的外交、情报、移民、商业飞行以及恐怖组织的资金流动等进行调查。
美国相对成熟的应急管理体制使“9·11”事件的范围和影响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保证了政府运转和社会生活在遭受剧烈冲击后得以迅速恢复正常。
这点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纽约市是美国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其危机事态的种类多,规模也比较大。
纽约市危机管理办公室所定义的危机事态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的突发性事件。
本书重点介绍了一部分危机事态,包括公用设施故障,即大规模停电、自来水和天然气供给故障以及通讯服务终端;恶劣天气,即暴风雨、雷电、洪水和龙卷风;酷暑炎热天气;恐怖袭击,如上面提到的“9·11”事件:传染疾病的爆发和生物事件;社会秩序动荡,如大型公众集会和雇员罢工。
1
纽约市危机管理办公室是纽约市进行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
但是,对各种危机事态的有效应对,并不是危机管理办公室所能独立完成的,而是依赖于以危机管理办公室为核心的一个组织网络的保障。
更为准确的说,危机管理办公室是纽约市进行危机管理的最高指挥协调机构。
“首先,危机管理办公室月纽约市进差距、纽约市消防局以及纽约市医疗服务机构通力合作,共同设计并组织实施对各种危机事态的应急方案。
其次,纽约市危机管理办公室与许多州和联邦一级的政府机构,有日常的合作关系。
这些机构包括纽约州危机管理办公室、联邦危机管理署(FEMA)、国家气象服务中心(NMS)、公平和正义部(DOJ)一级能源部(DOE)。
危机管理办公室与这些机构互通信息,协调彼此的规划方案,共同进行培训和演习活动等等。
最后,危机管理办公室还与私营部门如爱迪生电力公司,以及非营利机构如美国红十字会通力合作,以保证纽约市的商业活动和居民生活能够在各种可能的危机中尽快回复正常。
”2我认为纽约市危机管理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1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2
这种管理并非一个机构的事,而是形成了一个管理网络,全方位的掌控局势,在发生危机时,能够又快又好的处理好危机事态。
简单概括纽约市的危机管理的环节,是准备,反应和恢复。
一,准备。
充分的准备能够有效地减小危机事件对城市正常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的冲击,为了能够出色的应对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纽约市设计、开展了很多帮助城市市民和工商业界的危机准备项目,同时做好充分的训练和演习,以减少危机对城市市民的直接影响,维持纽约市商业和金融市场秩序。
二.反应。
一旦危机爆发,快速的反应成为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的关键。
纽约市危机管理办公室通过一系列的项目,为在危机发生时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提供了信息、人员和组织上的充分保证。
主要的项目包括:城市危机管理系统、城市应急资源管理系统、911危机呼救和反应系统、移动数据中心、城市搜索和救援。
三,恢复。
纽约市危机管理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受危机影响的个人,企业和社区尽快的复原。
这个阶段从危机情况基本稳定,一直延续到所有体系回归正常或者几乎回归正常为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