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流感【概述】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一种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
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典型的临床症状为: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较轻。
一般冬、春季节为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若人群对变异株缺乏免疫力,易引起暴发流行,迄今世界已发生过5次大的流行和若干次小流行,造成数十亿人发病,数千万人死亡。
【病原学】(一)结构流感病毒最早是在1933年由英国人威尔逊·史密斯(Wilson Smith)发现,当时被称作Hl Nl。
属正赫液病毒科,呈球形或丝状,直径80一120nm,有包膜,是一种RNA病毒。
病毒由核衣壳与外膜组成。
病毒核衣壳含核蛋白(NP)、多聚酶和核糖核酸(RNA ) o NP具有型特异性,抗原性较稳定。
多聚酶负责流感病毒RNA转录,由三个亚单位组成:PB1 ,PB2和PA,通常将这三种蛋白称为3P蛋白。
单股负链核糖核酸(ss-RNA)为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甲型、乙型流感病毒RNA共分8个节段。
1-7节段分别编码以下蛋白:PB2,PBI,PA,HA,NP,NA,M,目前认为第8节段是编码起连接RNA功能的非结构蛋白(NSl 和NS2 ),各片段间可发生遗传物质的重组、交换、重组,最终导致新抗原、新亚型的出现。
外膜由脂质双分子层与基质蛋白(M)组成,后者又分为M1,M2两型,M1蛋白为外膜内层,M2蛋白为外膜上的氢离子通道。
基质蛋白抗原性较稳定,也具有型特异性。
脂质双层除了磷脂分子外,还包含两型以辐射状突出于病毒体外的糖蛋白,即血凝素(hemagglutinin , HA )(棒状三聚体)和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 , NA)蘑菇形四聚体)} o HA能引起红细胞凝集而得名,其水解产物通过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唾液酸受体作用,协助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并进一步进人细胞内,是流感病毒致病的重要因素;NA具有水解唾液酸的作用,能水解宿主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特异性糖蛋白末端的N一乙酞神经氨酸,协助与宿主细胞结合的新病毒颗粒释放,感染未受染细胞的,从而促进流感病毒进一步扩散、繁殖,也是流感抗病毒药物的一个作用靶点。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Influenza目前,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的疾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人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
这三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同属流行性感冒病毒,发病机制也相同,只是由于病毒的致病强度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有所差异。
流感病毒的病原学流感病毒(i nfluenza virus)属于正黏病Array毒科(Orthomyxoviridae)。
1933年,Smith等人从雪貂体内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确定了流感的病原体。
1982年,我国学者郭元吉等分离出猪的丙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是RNA病毒,由包膜和核壳体构成。
病毒颗粒的包膜表面有两种形态不一的糖蛋白突起:HA、NA,即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它们在流感病毒的感染、复制及扩散、传播、变异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流感病毒的分型根据病毒核蛋白和膜基质蛋白抗原性不同,将流感病毒Array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按照HA和NA抗原的不同,又将同型病毒分为若干亚型。
甲型根据H和N的抗原性不同分为若干亚型,H分为16个亚型(H1~H16),N有9个亚型(N1~N9)。
以甲型流感病毒威胁性最大,可感染人类及不同种类的动物,包括鸟、马、猪及海洋哺乳动物;而乙型及丙型流感病毒则主要是人类流感的致病原。
甲型流感病毒大多呈球形,直径80~120nm ,有囊膜。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 ,在丙烯酰胺-琼脂糖-尿素凝胶上电泳可得到8个基因片断。
依其外膜血凝素(A )和神经氨酸酶(N )蛋白的抗原性,目前可分为16个H 亚型(H 1~H 16)和9个N 亚型(N 1~N 9)。
甲型流感病毒H1~H 3亚型和N 1、N 2亚型与人流感有关。
H5和H 7亚型通常只感染禽类,其中的一些毒株(以H 5N 1、H 7N 7为代表)所引起的禽类疾病称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 pathogenic influenza )。
已明确禽类能将上述毒株传染给人(主要为H5N 1、H 9N 2、H 7N 7、H 7N 2、H 7N 3),具有启动人类新的流感大流行的潜在威胁。
传染病防治中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近年来,传染病的爆发与传播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研究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流行病学调查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是指研究群体中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的一种科学手段。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可以确定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传播途径以及人群的易感性等相关信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首先,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传染病的疫情动态。
通过对疾病爆发的时间、地点和范围进行调查,可以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展趋势,预测疫情走势,为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其次,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揭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通过对患者、病原携带者和病原体的检测、追踪和溯源,可以确定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识别感染源,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例如,在SARS疫情爆发期间,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了食用野生动物是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及时采取了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措施,成功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最后,流行病学调查还可以帮助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链。
通过追踪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确定传染病的传播链,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和预防措施,中断传播链的延伸。
例如,在COVID-19疫情期间,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了密切接触者,有针对性地进行隔离和检测,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总而言之,流行病学调查在传染病防治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
只有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我们才能全面了解传染病的疫情动态、传播途径以及传播链,有效地制定防控措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病原学研究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性病原学研究是研究病原体的起源、分布、传播途径和生物学特性的一门学科。
通过病原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病原体的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特性和抗药性等方面的信息,为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病原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病原体的起源和演化。
流感流行病学史一、引言流感,全称为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自19世纪以来,流感病毒已经发生了多次大流行,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流感流行病学史展开讨论,阐述流感的起源、传播途径、防控措施以及未来展望。
二、流感病毒的起源根据历史记载,流感病毒最早于19世纪中叶在欧洲出现。
当时,这种病毒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因为西班牙是第一个报告疫情的国家。
然而,关于流感病毒的真正起源至今仍是一个谜。
有研究表明,流感病毒可能起源于野生动物,如鸟类或猪。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不断变异,导致新的流感病毒株出现。
三、流感的传播途径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物体表面传播。
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4天。
患者在潜伏期和发病期均可传染病毒。
在潜伏期和发病期均可传染病毒。
一旦感染,病毒可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并释放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四、防控措施为了有效控制流感的传播,各国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
首先,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降低感染风险,减轻症状严重程度。
其次,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有助于减少病毒传播。
此外,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如定期消毒、通风换气等,也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五、未来展望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流感的传播范围和速度也在不断扩大。
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流感疫情,我们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疫情挑战。
通过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共同研发疫苗和治疗手段,提高全球防控能力。
2. 强化疫苗研发: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
未来需要加强疫苗研发工作,提高疫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鼓励人们积极接种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3. 强化疾病监测:各国应加强对流感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流行性感冒一、定义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一种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速度快,可在人群中引起流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临床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明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
其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甲型易变异,可引起反复流行或大流行。
二、病原学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RNA病毒,该病毒多呈球形,有的病毒则成丝状,直径一般介于80-120nm之间,丝状流感病毒的长度可达400nm。
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及核心三部分,核心包含病毒的遗传物质单股负链RNA,具有型特异性。
基质蛋白构成了病毒的外壳骨架,它起到保护病毒核心并维系病毒空间结构的作用。
病毒包膜中有两种重要的蛋白质——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神经氨酸酶的作用主要是协助释放病毒颗粒并促其粘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此外还能促进病毒颗粒的播散。
血凝素因能引起红细胞凝集而得名,它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分为人、猪、马以及禽流感病毒等,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可分为甲乙丙三型,三型间无交叉免疫。
甲型流感病毒变异性极强,常引起大流行,乙型次之,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稳定。
三、流行病学传染源:流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在疾病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健康带毒者排毒的数量少且时间短,传播意义不大。
传播途径:主要在人与人之间经飞沫直接传播。
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免疫力,维持时间短,各型及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突然发生和迅速传播。
甲型流感病毒一般每隔10至15年就会发生一次抗原性转变,一般表现为血凝素抗原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发生突然而完全的质变,产生一个新的亚型,因人类对其缺乏免疫力,可引起世界性的大流行;此外,甲型流感亚型内部还会发生抗原漂移,主要是血凝素抗原和神经氨酸序列的点突变,这种变化是逐渐累积产生的,一般2-3年发生一次,常引起季节性和地方性流行,好发于冬春季。
【关键字】知识第四节流行性感冒【病原学】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3型流感病毒,其中甲型流感病毒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
流感病毒的最大特点是易于发生变异,最常见于甲型。
相对变化较小的称为抗原漂移,变化较大的称为抗原转换。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四)流行特征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和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
【临川表现】潜伏期为1-3天。
流感的症状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突起高热、寒战、头疼、肌痛和身体不适。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较轻,少数病例可有腹泻水样便。
少数患者病情可持续发展,出现高热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呼吸急促和发绀。
抗生素治疗无效,多于两周内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节在同一地区,1~2日内即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发生,或某地区有流行,均应作为依据。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表现较轻。
结合查体及X线照片进行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分类正常或相对淋巴细胞增多。
如有显著白细胞增多,常说明继发细菌性感染。
【治疗措施】(一)一般治疗:流感患者应及早卧床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感染。
高热与身痛较重者可用镇痛退热药(二)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1,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2,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预防】一,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疫情,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二,切断传染途径:流感流行期间,避免集会等集体活动。
三,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流感最基本的措施是疫苗接种。
习题1.流行性感冒是:A.消化道传染病 B.呼吸道传染病 C.虫媒传染病D.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E.接触性传染病2.流行性感冒的典型临床表现不包括:A.高热伴畏寒或寒战B.头痛、肌痛、乏力C.急性热病容D.腹痛、腹泻E.腹泻3.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为:A.夏秋季B.秋冬季C.冬春季D.夏春季E.无季节性4.流行性感冒确诊的主要依据是:A.发病季节B.有流感患者密切接触史C.病毒分离D.血凝抑制实验E.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重5.流行性感冒主要治疗措施不包括:A.呼吸道隔离B.解热镇痛及支持C.抗菌治疗D.金刚烷胺等抗病毒治疗E.注射免疫球蛋白6.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措施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对流行性感冒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B.流行性感冒流行前接种流感疫苗C.给人群使用金刚烷胺进行药物预防D.减少公众集会活动E.加强锻炼,少吃油炸食物7.关于流行性感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B.流行性感冒病毒易发生变异C.临床表现上呼吸道症状较重D.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较重E.常有鼻塞、流涕8.关于流行性感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B.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呼吸急促C.抗菌治疗无效D.流感患者愈后可获得终生免疫力E.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明显9 流行性感冒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的型别为:A.乙型流感病毒B.甲型流感病毒C.丙型流感病毒D.丁型流感病毒E.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10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特点为:A.上呼吸道症状较轻,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B.上呼吸道症状较轻,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也较轻C.上呼吸道症状以及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均较重D.无上呼吸道症状,而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E.上呼吸道症状较轻,无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X型题11.关于流行性感冒,正确的是:A.病原体变异性小B.易感人群为儿童和老年人C.易形成大流行D.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E.目前抗流感病毒的药物疗效还不够理想答案:1.B 2.D 3.C 4.C 5.C 6.C 7.C 8.D 9.B 10.A 11.CDE第三章第九节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目的要求:1.掌握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要点。
如何区分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一、定义与概述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流感病毒是两种不同的病毒,但它们引起的症状和病程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常常被混淆。
了解如何区分这两种病毒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支气管炎等。
它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通常会导致鼻塞、流涕、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而流感病毒是一种正粘病毒科病毒,可引起季节性流行性感冒,感染后出现发热、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乏力等症状。
二、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有所不同。
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攻击呼吸道的上皮细胞,通过飞沫传播,在冬季较为常见,且容易在婴幼儿中引起流行。
而流感病毒则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感染后症状较为严重,可引起大规模的流行和爆发。
三、临床症状与体征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症状通常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喉咙痛等,有时可能伴有发热和呼吸困难。
这些症状通常较轻,病程较短,多数患者可自愈。
而流感病毒感染的症状通常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乏力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呕吐和腹泻。
症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只出现轻微的症状,而有些人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症状,甚至死亡。
四、诊断与检测方法诊断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的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可以通过病毒分离、抗原检测和血清学检查等方法进行。
病毒分离是诊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金标准,但这种方法需要在细胞培养中进行,因此有一定的时间成本。
抗原检测是一种快速诊断方法,可以在感染后24小时内提供结果,但这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略有差异。
血清学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可以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来确诊感染。
对于流感病毒感染,抗原检测和血清学检查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抗原检测更加快速和简便。
五、治疗与用药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和减轻病情。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特效药,因此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非常重要。
流感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流感病毒电脑模拟图(资料图)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冬春季多见,临床以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卡它症状较轻为特征,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常引起流感的流行。
病
流感病毒电脑模拟图(资料图)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冬春季多见,临床以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卡它症状较轻为特征,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常引起流感的流行。
病原学: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组液病毒科,球型,直径80-120nm,基因组为RNA病毒。
其特点是容易发生变异。
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最容易发生变异,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
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可感染人类,引起爆发或小流行。
丙型较稳定,可感染人类,多为散发病例,目前发现猪也可被感染。
流感病毒不耐热,100℃1分钟或56℃30分钟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对紫外线敏感,耐低温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
流行病学:1、流行性感冒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发病后1~7天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猪、牛、马等动物可能传播流感。
2、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为主,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大约存活半小时污染的日用品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
三型流感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1)流行特点:突然发生,迅速蔓延,2~3周达高峰,发病率高,流行期短,大约6~8周,常沿交通线传播。
2)一般规律;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单位,后分散居民。
甲型流感:常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是世界大流行,约2~3年发生小流行1次,根据世界上已发生的4次大流行情况分析,一般10~15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乙型流感呈爆发或小流行,丙型以散发为主。
3)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主。
南方在夏秋季也可见到流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