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总论
- 格式:ppt
- 大小:563.00 KB
- 文档页数:45
1. 从会计的工作来看,会计可以被认为是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确认,归集,分析,计量,分类,记录,汇总和报告,并进行控制(反映)与监督,预测与决策的一种管理方法(1) 会计是一种管理工具(2) 会计是一种提供信息的技艺(3) 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4)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1)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实物量和劳动量通常是会计货币量度的辅助量度)2) 以凭证为基本依据3) 以一套完整的专门技术方法为手段(包括核算方法和监督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基本)4) 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具有全面性,连续性和系统性1. 会计作为一门学科,是基于人类管理生活,生产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关系和经济管理活动的日趋复杂而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1. 会计职能包括核算(反映),监督(控制),预测和参预经济决策等方面1) 核算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2) 控制职能(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3) 预测和参预经济决策的职能1. 会计的目标可分为两层:1) 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2) 反应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匡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是对空间的限定,概念详见书17 页)1) 注意:法律主体可以成为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能成为法律主体2) 会计主体可以由一个法律主体,几个法律主体,几个法律主体组成的企业集团构成2 . (对时间的限定)1)基于该假设的会计处理方法有—— 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3. (对时间期间的限制)1)基于该假设的会计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按月计提折旧和摊销(也和持续经营有 关)2)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重要补充4.1)我国记账本位币是人民币1. 收付实现制(也叫现收现付制,概念见书20 页)1)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就是收付实现制 2. 权责发生制(也叫应收对付制,概念见书20 页)1) 注意:权责发生制下,期末要进行账项调整,包括收入与费用的账项调整)1.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依据事实,如实反映,内容完整。
第一章总论本章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要重点掌握各个知识点在各类题型中的应用。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二是会计基本假设;三是会计基础.第一节会计概述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一)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起源于生产实践是为管理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会计发展: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1.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例题·多选题】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优点有()。
A.使得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B.使得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可比性C.使得各种会计资料具有连续性、系统性D.使得各种会计资料具有直观性[答疑编号5204010101]『正确答案』AB『答案解析』货币的优点是综合性和可比性。
直观性和具体性属于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的优点。
C选项没有这种说法。
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
会计的方法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内容、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包括三种:将核算分为四种行为:1.确认;2.计量;3.记录;4.报告(定期、固定形式)。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它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
会计核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表。
(编制财务报表——定期编制)【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有()。
A.复式记账B.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C.登记账簿D.编制会计报表[答疑编号5204010102]『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告等。
第一章总论【会计计量属性·单选题】企业资产按照购买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计量,则其所采用的会计计量属性为()。
A.公允价值B.重置成本C.可变现净值D.历史成本【答案】D【解析】在历史成本下,企业资产按照购买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计量。
【资产的概念·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企业应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的是()。
A.盘亏的固定资产B.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一项固定资产C.生产成本D.约定未来购入的存货【答案】C【解析】选项A,预期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属于企业的资产;选项B,不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不属于企业的资产;选项C,生产成本余额系在产品,属于存货;选项D,不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单选题】下列各项经济业务中,会引起公司股东权益总额发生变动的是()。
A.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B.向投资者分配股票股利C.回购本公司股票D.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答案】C【解析】选项C,借记“库存股”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库存股是所有者权益的备抵科目,借方表示库存股增加,使所有者权益减少,资产减少;其他选项所描述的均是所有者权益内部项目之间的变化,不影响所有者权益总额。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单选题】关于权益性交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所有者以其所有者身份与主体之间的交易是权益性交易B.主体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交易是权益性交易C.与权益性交易有关的利得和损失应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D.权益性交易影响当期利润【答案】D【解析】与权益性交易有关的利得和损失应直接计入权益,不影响当期损益,不影响原商誉,选项D错误。
【收入的确认条件·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应计入损益的利得有()。
A.总额法下,企业非日常活动中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递延收益的摊销B.重组债务形成的债务重组收益C.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额D.接受控股股东捐赠现金【答案】AB【解析】选项C,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属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选项D,直接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不属于企业利得。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第一讲总论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免疫:从狭义上讲,免疫是人体对病原体(病菌、病毒)和有害物质的抵抗力。
从广义上讲,免疫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反应的一种生理功能。
2.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C)A.免疫耐受B. 免疫自稳C. 免疫监视D. 免疫防御E. 免疫调节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D)A. JennerB. BorderC. PorterD. BurnetE. Pasteur4.最早用牛痘预防天花的科学家是(D)A. BurnetB. BorderC. PorterD. JennerE. Pasteur5.免疫指(ABCDE)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 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 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E. 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第二章免疫器官1.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进入胸导管,经上腔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表面(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即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1)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和器官中分布更为合理(2)淋巴组织不断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3)有利于淋巴细胞与抗原和抗原递呈细胞接触(4)有利于动员效应淋巴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5)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记忆性细胞也参与再循环,其接触相应抗原后进入淋巴组织,并迅速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再次免疫应答。
2.骨髓的主要功能包括(ABDE)A.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C.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D.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E.既是中枢免疫器官,又是外周免疫器官3.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B)A.骨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脾4.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A.骨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脾第三章抗原1、TD抗原和TI抗原有何本质的不同?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需有T细胞辅助不需有T细胞辅助•决定簇种类多、排列无规律决定簇数目多、排列有规律•可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不能引起细胞免疫•可产生IgM、IgG型抗体仅产生IgM型抗体•有免疫记忆无免疫记忆2、名词解释: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第一章血液系统总论血液学(h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它们的生理、病理、基础、临床等各个方面。
血液病是指原发于或主要发生于造血系统并以血液学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包括各类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异常,各种良、恶性白细胞疾病,各类出凝血疾病,以及血浆中各种成分异常发生的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学习造血器官的起源和发育,造血干细胞及其微环境,各种造血细胞的产生和调控,各种血液细胞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初步的血液系统诊断和治疗知识。
此外,输血也是血液系统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血液学发展简史和未来趋势中国对血液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尽管中国医学在血液病的的诊断和治疗上取得过惊人的成就,但由于过于宏观,无法深入到微观,无法深入到细胞,分子中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西方医学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对血液及血液病的认识取得了飞跃。
而这种进步,主要来自于实验血液学,来自于技术和理论的创新。
一方面,由于电子显微镜,组织化学,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的引入,对细胞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发展到了超微水平和动态研究的新阶段;另一方面,血液学和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包括血细胞动力学、血液遗传学、血液流变学、免疫血液学、放射血液学等等。
可以说,没有实验血液学,就没有血液病学。
这是因为血液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难以通过症状和体征将血液病和非血液病区分开来,也不能将患有相同症状的血液疾病,细分为不同的类型或亚型。
临床血液学和基础血液学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阐明了不少血液疾病的发病机制,发展了许多新的诊断技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早在数千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血液是维持生命的要素。
但在相当漫长的时期内只能从象形推理的角度,对血液以及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提出一些朴素而带有神秘色彩的解释,如Polybos(公元前350-300年)的四液(火、水、土、血)说,Galenos(公元129-199年)的液体病理学说及四体液(粘液、血液、胆汁、黑胆汁)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