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 第一讲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28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周次 3 课次 1 课时 3 授课方式讲授授课题目第一讲:绪论和《诗经》二首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学会欣赏先秦时期的优秀诗歌作品,尤其要求掌握《诗经》的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要求学生能对作品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熟悉其中的经典篇目。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l、关于《诗经》的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的介绍;2、对具体作品:《诗经·王风·黍离》与《诗经·小雅·采薇》二诗的欣赏与分析;3、《诗经》的艺术特色与地位。
教学难点:1、风、雅、颂、赋、比、兴的介绍与把握;2、《诗经》的主要特点。
教学基本内容一: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
二:《诗经》前的古歌谣形态。
三:《诗经》。
1:关于《诗经》的概述。
2、《诗经》的主要内容。
(1)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
(2)反映农民劳动的,其中包括阶级对立,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剥削的。
(3)战争徭役诗歌。
(4)周族史诗。
3、《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艺术。
四:《诗经》重点篇目解析:1、《诗经·王风·黍离》的鉴赏与分析。
2、《诗经·小雅·采薇》的鉴赏与分析。
五:《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诗经》的特色。
1、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创造。
3、纯朴优美的艺术语言。
(二)、《诗经》的地位。
教学方法及手段使用多媒体上课,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
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思考题、背诵、自学思考题: 1.《黍离》一诗,历来被尊为缅怀故国的代表作品,其特点是“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意溢于言外”,对后世怀古诗歌的影响极大。
结合附录中的怀古诗词,谈一谈你对“寄言于外”这种表现手法的体会和看法。
2.《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东晋谢玄推为《诗经》中最动人的千古名句,其道理何在?背诵:《黍离》和《采薇》。
大学语文第一课讲稿开学第一课大家好,我是基础课部的语文老师,我姓顾。
现在,由我来给大家介绍“大学实用语文”这门课程。
这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我们同学在大一都要学的课程。
在给大家做这个课程引导之前,有两个概念必须明确一下:(1)每个人都必须学好自己的母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靠母语传承的,民族的发展需要我们学好母语。
同时,个人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学好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母语,运用母语。
母语将会伴随我们一生并且可以说会影响到我们的一生。
(2)学好母语是更好地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
这点大家应该没有疑问。
明确这两个概念后,下面,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听到顾老师说大学里会开设语文课,大家觉得“大学语文”会上什么内容?(下台问学生)文学作品欣赏?文言文阅读?(之乎者也)写作文?。
(这些都是中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如果我们在40多个课时的大学语文课还学这些,你们觉得怎么样?看大家的反应,有部分同学并不想学这些东西了,甚至有的同学说这些跟我们的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
看来同学到了大学有了各自的专业后,可能会更关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比如学了建筑专业我们要学会做工程造价或设计工程图纸等等,觉得学好这些将来才能好找工作。
不错,这些专业能力确实重要。
同学们也想在找工作时成为企业抢手的职业人才?那什么是职业人才,同学们会说,不就是具备高水平专业能力的人才吗?我们来看看《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对职业人才的定义:这时,其实涉及到了另一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那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呢?……它包含哪些能力?······对于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力的关系和地位,让我们来打个比喻:“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就好像一个猎人进入森林。
我们不只要给他足够的干粮,还要给他一支猎枪。
人生的森林,深不可测,路途遥远,且充满艰难和凶险。
干粮——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但不是发展。
干粮总有一天会吃完。
猎枪是一种能力,一种方法,具备了猎枪,不仅可以防身自卫,还可以随时猎取食物,保障生存,在各种困难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语文第一次面授的讲义文言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优秀的精神成果,它涵盖了古代文化的全部精华,包括文学、哲学、宗教、医学、科技等范畴的内容。
文言经典是诸多经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和元明清四个发展阶段,灌注于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全部过程。
古典文学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格力量提供给我们极大的精神愉悦和心灵感悟,对于陶冶性情、增强文化素养、提高鉴赏能力与写作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复习课框架:先秦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近现代文学一、先秦时期先秦指的是秦代以前的历史时段,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代。
这一阶段是中国文学辉煌的起点。
其成就有: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开辟了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
《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收诗三百零五篇,分成“风”“雅”“颂”三个部分,在艺术上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唱,为后世民歌和文学创作奠定了发展基础。
蒹葭这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
诗以怀人为主题,表达了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所追寻的对象,至于是男是女则不能确定。
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景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因追寻不得而产生的失望怅惘心情。
这首诗的最显著特点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伊人”是具有很大宽泛性的意象,表现得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
读者可以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可以认为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也可以认为这是一曲内心独白,“伊人”指奋发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大学语文课程讲义南开大语课的若干理念:(1)好文章的概念。
文体的多样性,不限于文学作品。
不同文体有不同标准。
(2)以修辞教育为核心,全面培养好文章的鉴赏能力,并由此提升综合人文素质。
(3)本班教学主要以古典作品为主,兼顾现代。
☆第一课语言的功能与陷阱王蒙简介:见p352004年王蒙受聘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时发表的演讲。
p28 人类文化的一个基本的功能就是修辞。
语言是存在的家,人就居住在这家中。
——海德格尔没有语言就没有记录,就没有记忆。
一个活人失去了记忆,也就没有身份,也就没有自我,也就没有性格。
——语言是全部人类文化的载体,也就是文化本身。
语言的多层次性:肢体语言、眼神儿、图画、音乐、建筑等等。
修辞是一种综合能力,而非独立于词汇、语法、篇章等之外的“知识”,这一点实为修辞教学的“难点”所在。
修辞的这种特性,使得复杂的、非常重要的修辞活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大大地“简化”甚至“省略”了,学生所知的“修辞”仅仅是“比喻”、“排比”等“修辞格”,而不知道:修辞格其实只是全部语文修辞的一种特殊情况。
西方传统修辞学是以论辩为目的,是关于论辩术的学问。
王蒙的这篇演讲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诗经·伐柯》)语言还有一种帮助思想,推动思想的功能,不但变成思想的符号,变成思想的载体,而且变成思想的一个驱动力,成为激活思想的一个因素。
如果你不用语言来梳理你的思想,不用语言来生发你的思想,不用语言去演绎你的思想,那么你的思想是不可能成熟起来的。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母语的意义:你可以用英语来表达,但能够用英语来思维吗?看到一篇介绍外语学习的文章,其中说:在英语学习中,可常见“中文思维+英文形式”的语言结构,这是一种典型的“chinalish”。
英语霸权问题。
语言就是思维本身。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文心雕龙·原道》)将文章的意义上升到“道”的层次去认识。
我们为什么学习语文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卖啥吆喝啥”。
咱们中国还有句古话,叫“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当然要跟大家聊一聊: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在进入这个话题之前,有必要先透露一下语文老师的江湖地位。
讲真,论起江湖上遭人嫌弃的人,语文老师大概算得上一号。
请看一篇作文,据说出自一位小学四年级少侠之手:二十年后的我今天天气不错,我和老婆带着我们一对可爱的儿女环游世界。
突然,路边冲出一个浑身恶臭满脸污秽无家可归的老太太。
天啊!他竟然是我二十年前的语文老师!据说有人曾在网上作过调查,调查的主题是“找一个语文老师当另一半是怎样一种人生体验”。
网友给出的结论是:爱ta就给ta介绍语文老师;恨ta就给Ta介绍语文老师。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话同样可以反过来讲,“信其道亲其师”。
语文老师之所以不受待见,应该是语文这门课不受人待见。
现在,我想问的是,你们真的了解语文吗?有没有人能回答下面这个问题:语文是什么?我们来看看叶圣陶先生给语文下的定义: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
可见,语文这门学科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
根据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语文首先是一种工具性的事物。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呢?因为它是我们之间交流的工具,它在教我们怎么说话,怎么书写。
且不说语文的审美功能,即使从最功利的目的出发,我们也应该好好学习语文。
有人表示不屑:从小婴儿开始我就学说话,还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语文?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如果语文学不好,与人交流的时候就会存在障碍。
著名媒体人吴伯凡曾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两点之间最长的那条线。
在交谈的时候,人们拿的好像是同一张地图,但其实你拿的是陆地地图,他拿的是海岛地图,他跟你看到的完全是不一样的世界。
你看到一个真真切切繁荣昌盛的世界,而对他来说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正因为此,人与人交流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误会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