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崩塌_滑坡_泥石流灾害的时间分布特点_文宝萍
- 格式:pdf
- 大小:432.55 KB
- 文档页数:9
第6卷第4期水土保持研究V o l.6N o.4 1999年12月R esearch of So il and W ater Conservati on D ec.,1999Ξ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李 树 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北京 100871)摘 要 环境、生态、灾害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紧迫问题,同时也构成当代科学研究的最前沿课题之一。
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除在空间表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外,在时间上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特点。
表现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宏观动态特征不仅有其特殊的波动特性,而且还显示一定的周期性特征。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灾害The Tem pora l and Spac i a l D istr ibution of Landsl ideand D ebr is Flow D isa sters i n Ch i naL i S hud e(D ep art m ent of U rban and E nv ironm ental S ciences,B eij ing U niversity B eij ing 100871)Abstract Environm en t,eco logy and disaster are the th ree p ressing p rob lem s facing m ank ind now adays,and m eanw h ile they con stitu te the leading sub jects in cu rren t scien tific research.A part from the obvi ou s distribu ti onal p attern s,landslide and deb ris flow in Ch ina also show s certain regu larity in ti m e landslide and deb ris flow disasters,in o ther w o rds,no t on ly have show n m acro scop ic featu res,bu t have also show n certain cyclical character.Key words landslide deb ris flow disaster灾害是天体、地球大气系统中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在生态圈的一个客观事件。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一、本文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形地貌最为复杂多样的国家之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这些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类型,以期为提高灾害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分类及特征。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系统梳理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地理分布特点,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
我们将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深入剖析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条件等;人类活动则涉及土地利用、工程建设、采矿等。
文章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各成因类型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和机制。
文章将提出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对策和建议。
通过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完善防治体系、提高公众防灾意识等措施,以期降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为推动中国防灾减灾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类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中国广泛分布,其成因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综合因素。
自然因素是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
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条件等自然地理环境对灾害的发生有决定性影响。
例如,断裂带、褶皱带等地质构造活跃区,以及坡度陡峭、地形破碎的山地丘陵区,常常是崩塌、滑坡灾害的高发区。
强降雨、融雪、冰川活动等气象水文事件,也常诱发泥石流灾害。
人为因素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不合理的工程建设、过度开垦、采矿等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稳定性,增加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在山区进行大规模的道路建设、房屋建设等工程,常常导致山体破坏,增加了滑坡和崩塌的风险。
⑴1949-1990年间,全国共发生重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事件850余起,至少造成9595人死亡,受伤人数更多。
这些灾害涉及到全国27省(市、自治区)、366个市、县、乡(镇)。
每年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亿元左右。
四川是我国遭受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最重、频次最高的省份;其受灾频次约占全国总频次数的25%(滑坡、崩塌)至30%(泥石流)。
其次为云南、陕西、甘肃、青海、贵洲、湖北、北京、西藏、新疆。
即是说,西南三省、西北四省(自治区)是我国的重灾区、多发区。
其余省(市、自治区)属于发育微弱区或称少灾区。
⑵1949-1990年这42年来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裂缝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而且事实表明,这些灾害的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还有越来越强烈的趋势。
首先,我国铁路、公路及内河航运交通事业是受上述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部门,至少有17条重要铁路干线深受其害。
全国铁路沿线分布有大、中型滑坡1000余处,泥石流沟1386条。
其次,在山区资源开发和工程、矿山、城镇建设中,受到严重的危害。
我国至少有27座工厂、43座矿山、近千座水电站、水库因受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害或威胁已被迫停产、搬迁,甚至被毁坏。
地处山区的大、中、小城市,诸如重庆市、兰州市、攀枝花市、西昌市、东川市、十堰市、天水市、武都县、喜德县、得荣县、碧江县、巫溪县、云阳县、汉源县、金阳县、宁南县、元阳县等至少有44座,已多次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直接危害。
⑶滑坡、崩塌、泥石流是在特定的地质-地理环境中形成,并受降雨、地震、人为活动等诸因素影响而发展成为危害人民生命和经济建设事业的一种常见的自然-人为灾害。
因此,它们的形成和分布,既与地理-地质环境条件有关,又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有关;致灾因素既有自然规律一面,又有人为因素一面。
在我国现阶段,有时,人为因素可起主导作用。
鉴于上述诸因素中随机性不确定因素的普遍存在,给科学的预测预报工作带来因难,使之成为公认的难题。
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表面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然而,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会有所不同。
尤其是在6月和7月这两个月份,地质灾害的发生次数差异更加明显。
本文旨在探讨6月和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通过分析自然环境因素和地表过程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并为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提供可行的措施。
在自然环境因素方面,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6月和7月通常是气候变暖、降水增多的季节,降雨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土壤水分饱和,增加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
此外,地温的上升也可能引发地表运动,如地面沉降和地震活动,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另一方面,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
地质构造包括地壳运动、断裂带分布等因素,它们会影响地质构造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在某些地质结构较为复杂的地区,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相对较为频繁。
此外,地表过程因素也是导致地质灾害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雨量的差异是影响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的重要因素,过多或过少的降雨都可能导致土壤饱和或干燥,从而增加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山体坡度也会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较大的坡度可能会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加。
综上所述,6月和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以及地表过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自然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减少其对人们生活和财产安全的威胁。
1.2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2. 正文2.1 自然环境因素2.1.1 气候变化2.1.2 地质构造2.2 地表过程因素2.2.1 降雨量2.2.2 山体坡度首先,我们将讨论自然环境因素对6月和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和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知识:简述我国崩塌滑坡的类型和分布的区域性特
点
我国崩塌、滑坡灾害的类型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简述如下:
(1)西南地区,含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四省(区)。
为我国崩塌、滑坡分布的主要地区。
该地区崩塌、滑坡的类型多、规模大、频繁发生、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身安全的制约因素之一。
(2)西北黄土地区,面积达60余万平方公里,连续覆盖五省(区)。
以黄土崩塌、滑坡广泛分布,为其显著特点。
(3)东南、中南等山地和丘陵地区,崩塌、滑坡也较多,规模较小,以堆积层滑坡、风化带破碎岩石滑坡及岩质滑坡为主。
崩塌、滑坡的形成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4)在西藏、青海、黑龙江省北部的冻土地区,分布与冻融有关、规模较小的冻融堆积层的崩塌、滑坡。
(5)秦岭大巴山地区,也是我国主要崩塌、滑坡分布地区之一。
堆积层滑坡大量出现,变质岩、页岩地区容易产生岩石顺层滑坡,对国民经济损失产生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该区的宝成铁路,自通车以来沿线的崩塌、滑坡年年发生,给铁路正常运营带来很多麻烦。
其中以堆积层滑坡为主,与修铁路时开挖坡脚有密切关系。
中国自然灾害类型分布特点及灾情 1.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 旱灾——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 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地震灾害——台湾、华北、西北、西南 泥石流、滑坡——西南 台风——东南沿海 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华北——旱涝、地震 华东、华南——台风、旱涝 西北——风沙、地震 西南——地震、滑坡、泥石流 东北——旱涝、低温灾害 2. 主要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
(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中国正好位于世界上两个典型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全球多种自然灾害在中国都有发生,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
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
我国灾种多、灾次频的原因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概括。
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
将这些影响灾害形成的因素与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区对应起来,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规律,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
(2)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我国人口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画一条人口分界线,此线东南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人口,此线西北人口稀疏。
人口的这种不平衡分布,与水旱等自然灾害多发区相结合,使得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中国的地质灾害一、中国地质灾害基本概况1.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2)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3)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2.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影响。
(2)时间分布特点。
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二、难点突破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1.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2.①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牧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②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出现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③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和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此外,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2.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条件:①在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烈度大的地区,地表岩层破碎,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②有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③在中、上游地区有强大的暴雨或冰雪强烈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给充沛的水源。
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以引起泥石流的爆发。
中国的水文灾害一、中国水文灾害概况1.洪水灾害(1)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暴雨洪水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3)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讲义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以下是我国自然灾害的一些显著特点:1、灾害种类繁多我国的自然灾害涵盖了气象灾害(如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等多个领域。
几乎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这使得我国面临着复杂多样的灾害威胁。
2、灾害发生频率高由于我国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复杂多变,许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例如,洪涝灾害在我国南方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干旱在北方地区也时有发生。
地震活动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也较为活跃,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持续的威胁。
3、灾害分布地域广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差异较大,导致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例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的侵袭,西南地区是地震和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北方地区则容易遭受干旱和寒潮的影响。
4、灾害损失严重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数百亿元以上,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灾害事件中,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造成的损失更是触目惊心。
5、灾害连锁性强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引发其他相关的灾害。
例如,暴雨可能引发洪涝灾害,进而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干旱可能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同时也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引发粮食减产等问题。
6、灾害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许多自然灾害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比如,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干旱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台风主要在夏秋季节影响我国沿海地区。
这种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为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1、气象灾害的分布(1)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地。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和特点。
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
一、地震灾害1.我国是世界①________地震多发区,地震范围广、频度②______、强度③______、危害大。
地震规模西部地区④________东部地区,但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2.我国地震⑤______多⑥______少,主要有⑦__________、新疆、华北和⑧________四个多发区。
3.地震灾情⑨______重⑩______轻。
原因是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东部严重,特别是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⑪________的地震灾情最严重。
4.我国地震震源浅,烈度较高。
5.在因震死亡人数减少的同时,由于⑫________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⑬____________,故灾害经济损失有⑭________趋势。
思维活动1.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在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的地质地貌条件下,受⑮________或⑯________的作用,很容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2.从时间变化看,具有与⑰________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3.从空间分布看,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山区,西南地区是重灾区。
在地域上具有广泛和⑱____________的分布特点。
思维活动2.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区域?三、地质灾害多发区1.⑲____________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⑳______、滇是最为严重的省区。
2.多发原因(1)自然原因:构造活跃,○21____________________,水源充足、多暴雨。
(2)人为原因:开发山区、破坏植被,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建设者的○22____________和措施不到位。
探究点一我国的地震灾害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钟立勋;文宝萍
【期刊名称】《现代化》
【年(卷),期】1991(013)006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钟立勋;文宝萍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
【相关文献】
1.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基本特征与防治途径 [J], 张业成
2.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 [J], 刘传正
3.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 [J], 张春山;张业成;张立海
4.青海省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J], 魏正发;曹小岩;张俊才;应忠敏;严慧珺;魏赛拉加
5.基于无人机低空航摄的典型地质灾害识别研究——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例[J], 潘文明;王德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