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355.00 KB
- 文档页数:6
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一、日夜更替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是地球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运动,它使得地球上出现了日夜更替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24小时。
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不同,从而导致了日夜的变化。
地球自转带来的日夜更替对人类的生活和生物的生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白天,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给人们提供了光线和热量,使得我们能够看清周围的事物和进行各种活动。
而在夜晚,太阳不再照射地球,天空变得漆黑一片,只有星星和月亮的光芒点缀着夜空。
这个时间段,人们一般会休息和睡觉,动物也会进入休眠状态。
地球自转带来的日夜更替对人类的作息时间和生物的生物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坐标意义地球自转的另一个地理意义是确定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是用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的一种方法。
地球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通过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其位置。
而地球的自转使得经度的概念得以产生。
经度是指连接地球北极和南极的一个半圆,用来表示东西方向的位置。
经度的起点被定义为通过英国伦敦的经线,称为本初子午线,也就是0度经线。
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两个方向分别增加或减少,最大为180度。
通过经度,我们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东西方向位置。
纬度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一个圆环,用来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
纬度的起点被定义为赤道,也就是0度纬线。
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分别增加或减少,最大为90度。
通过纬度,我们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南北方向位置。
地球自转的存在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这对地理研究和导航定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球自转对气候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有着明显的差异。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赤道区域与极地区域的温度差异。
赤道区域由于靠近太阳,阳光直射的时间长,热量较多,所以赤道地区的气温较高。
而极地区域由于离太阳较远,阳光直射的时间短,热量较少,所以极地地区的气温较低。
地球自转及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以西向东的方向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的时间。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每小时约1670公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以下几点:1.产生昼夜交替:地球自转是导致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自转时,由于地球不断地转动,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情况就不同,从而形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当地球上的一半是白天时,另一半则是黑夜。
这种昼夜交替的现象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2.形成地球的自转力:地球自转也产生了一个叫做科里奥利力的力,这个力会影响到大气、水流、岩浆运动等地球上的物理过程。
科里奥利力会使得气候系统趋于稳定,影响风向和水流方向。
它还与飓风、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展密切相关。
3.形成地球的赤道膨胀:地球自转引起了赤道膨胀的现象。
地球赤道的周长要比两极的周长长,这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地球的赤道半径要比极半径大。
这种膨胀使得赤道地区的气候较热,植被生长繁茂,而极地地区则气候寒冷,植被稀疏。
4.形成地球的地球仪:地球自转的概念也是地球仪的基础,地球仪是一种用来研究和表示地球自转、公转及地球其他运动的仪器。
通过地球仪,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现象,以及地球上的经纬度、地理位置等概念。
5.为航海和导航提供参考:地球自转对航海和导航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地球自转引起了经度的变化,所以通过测量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时差,可以获得准确的经度信息,从而在航海和导航中能够确定位置和方向。
总之,地球的自转对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科里奥利力、地球赤道膨胀、地球仪的构建以及航海和导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多样化,气候差异明显,也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活动。
对于人们来说,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和地理意义,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的差异地转偏向力地球的形状二.昼夜交替1.地球产生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一个太阳日。
4.昼夜的分界线为晨昏线。
以晨昏线为界,靠近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对太阳的为夜半球。
三.晨昏线的判断晨线昏线的判断:①自转法: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昼的为晨线,由白昼进入黑夜的为昏线②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18时的是昏线③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四.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是以地心为圆心的大圆,将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2.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3.晨昏线所在平面始终于太阳光线垂直4.晨线附近为日出时刻,昏线附近为日落时刻5.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昼长夜长均为12小时,6时日出,18时日落。
6.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平分昼半球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 时,平分夜半球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
7.晨昏线在二分日(春分与秋分)时与经线重合,晨昏线在二至日(夏至与冬至)时,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为23.5°.8.晨昏线的与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晨昏线与赤道的夹角等于与其相切的纬线的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极昼极夜最大范围的纬度(晨昏线与其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互余9.晨昏线的应用:晨昏线以15° /h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五.应用:①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②确定地方时 ③确定日期和节I 11l a 1l “M 11l“M a 1l I a . n n n"M| 气 ④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⑤确定昼夜长短 ⑥确定日出、 日落时间 晨昏线的应用 (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3)确定日期和节气:①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时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前后,节气是春分或秋分。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各种理论目前都还是假说。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
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一、昼夜更替现象同一个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哟与昼夜更替,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高,夜晚降温不至于过低,有利于地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二、地方时知道时区的划分: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以0°经线为基准,从7.5°W到7.5°E为中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以西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
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三、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地球自转的速度变化美国国立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的观察结果表明,长时期以来呈减慢趋势的地球自转速度自1999年开始加快。
NIST的时间测定师们称,为调准以地球自转速度为标准的地球时间和原子时钟的时间,自1972年起到1999年的27年来为地球的标准时钟追加过共22闰秒的时间,但1999年后却没有追加过闰秒,是因为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了。
自转速度的变化20世纪初以后,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
人们已经发现的地球自转速度有以下3种变化:①长期减慢。
这种变化使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约合每35,000年增长1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2000年来累计慢了2个多小时。
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主要是潮汐摩擦。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 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 12 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 6、7、8,冬季 12、1、2)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 度-黄赤交角度数五: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2-2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选择题
右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
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Q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C.MO为晨线
D.NO为晨线
2.此时北京时间为
()。
A.6日12时B.7日12时
C.6日24时D.5日12时
答案 1.D 2.B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
读图回答3~4题。
3.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①昼夜的更替②四季的更替③运动物体偏向④地方时差异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图中P地()。
A.位于晨线上B.位于昏线上
C.当地时间6时日出D.当地时间8时日出
答案 3.C 4.A
5.右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
能连接的岸堤是()。
A.②③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根据题图的纬度可判断上图为北半球,下图为
南半球。
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所以北半球的
河流右岸冲刷,左岸淤积,最终小岛可能和①岸相连。
南半球则相反,小岛与④岸相连。
答案 C
下图中心点为北极点。
读图,回答6~7题。
6.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甲地地方时为()
A.8时B.9时
C.15时D.16时
7.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甲地地方时为() A.15时B.9时
C.3时D.12时
解析第6题,由中心点为北极点可知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根据昼长等于夜长可知此时为春分日或秋分日,OA是晨线,是6时,那么甲地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9时。
第7题,日期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是0时所在地的经线。
由阴影部分和非阴影部分日期的区别、地球自转的方向可知OB为180°经线,OA为0时所在的经线且为0°经线,所以甲地地方时为3时。
答案6B7.C
读图,回答8~9题。
8.由图可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若为春分日,180°经线上正值日出
B.若为夏至日,北京时间为18时
C.若为秋分日,本初子午线上正值日出
D.若为冬至日,本初子午线地方时为0时
9.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将会()
A.今天的范围不断扩大B.昨天的范围不断扩大
C.明天的范围不断扩大D.今天和明天平分
解析第8题,若为春分日,则全球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
图中OB为180°经线,OA为0时经线,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180°经线地方时为6时。
第9题,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0时经线逐渐向西移动,远离180°经线,今天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答案8.A9.A
右图中,M、N两点分别是晨线、昏线与45°N纬线圈的交点,OE⊥MN并交于P点,据此完成10~12题。
10.此时北京时间为()。
A.1时B.2时
C.13时D.14时
11.当OP最长时,该日是()。
A.3月21日B.6月22日
C.9月23日D.12月22日
12.当OP最短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日在北京看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
B.非洲大陆上的动物向南迁徙
C.阿尔卑斯山南坡的雪线达一年中最高值
D.南极点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5°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正午12时的经线为105°E,所以北京时间为13 时。
第11题,OP最长表示北半球白昼最长,6月22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第12题,OP最短表示全球昼夜平分,由此可得答案。
答案10.C11.B12.A
假定在北极点放置一个傅科摆,初始时摆沿90°W和90°E线摆动。
据下图,回答13~14题。
13.3小时以后此摆的摆动方向是()。
A.沿45°E~135°W摆动
B.沿45°W~135°E摆动
C.沿90°E~90°W摆动
D.沿0°~180°经线摆动
14.下图是傅科摆所证明的地理现象,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阴影部分为堆积物)的情况是()。
A.甲B.乙C.丙D.丁
解析第13题,3小时后地球自西向东转动45°,摆动方向是沿45°E~135°W摆动。
第14题,傅科摆证明的就是地球自转现象,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因此在北半球河流冲刷右岸,在左岸堆积;在南半球河流冲刷左岸,在右岸堆积。
答案13.A14.D
15.假设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地球上下列地理现象中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A.日、月东升西落现象B.南半球河流一般右岸多沙滩
C.昼夜现象D.120°E的地方时早于90°W
解析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若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日、月将西升东落,南半球河流一般左岸多沙滩,位置相对偏西的地点要比位置偏东的地点地方时早。
只要存在太阳及地球就会存在昼夜现象,只要存在地球自转就会存在昼夜交替现象。
答案 C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美国东部时间6月18日17时32分,美国宇航局“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和“月球勘测轨道器”搭乘“阿特拉斯五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28°26′N,81°W)成功发射升空,这是美国宇航局重返月球计划的第一步,它将开创月球探索的新纪元。
材料二两个探测器升空当日某时的太阳光照图。
(1)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所在的时区为________。
美国东部时间是指________的区时,
“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和“月球勘测轨道器”升空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
(2)材料二图中的A、B、C、D四点中,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
(3)判断材料二图中的是________(晨、昏)线,是________(晨、昏)线。
(4)依据材料二光照图,计算卡纳维拉尔角的地方时是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晨昏线的判读及时区、区时等相关时间计算。
第(1)题,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的经度为81°W,应在西五区;美国东部时间是指西五区的区时,当西五区为6月18日17时32分时,东八区的时间比它早13个小时,所以北京时间为6月19 日6时32分。
第(2)题,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线速度最大的是A、B,最小的是C点。
第(3)题,顺地球自转方向,是由昼进入夜的界线,应为昏线,是晨线。
第(4)题,由材料二图可知,90°W地方时为12时,可求出81°W的地方时为12时36分。
答案(1)西五区西五区6月19日6时32分
(2)A、B C(3)昏晨(4)12时36分
17.比较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图,回答有关问题。
(1)各图的晨线分别是:甲:________经线(二分时);乙:________弧;丙:________弧;
丁:________弧。
(2)一年之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的日子是________和________。
在地球上,晨昏线移动
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________。
(3)赤道上晨昏线相距经度________。
理论上地球白昼和黑夜范围相等,但由于大气散射
太阳光的原因,地球上“天亮”的范围,实际上比黑暗的地方________(大或小)。
(4)甲、乙、丙、丁四幅图中,北半球昼大于夜的图是________。
(5)甲图中,北京时间是____________,丙图中北京时间是________。
(均要求写出月、日、
时)。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晨昏线、昼夜半球及时间计算等相关知识,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读图。
甲图为两个日期划分示意图,乙、丙、丁为光照图中晨昏线示意图。
答案(1)150°E AC AO AB
(2)春分日秋分日相反
(3)180°大(4)丙、丁
(5)3月22日4时6月22日15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