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6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联系观点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认识到联系观点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联系观点的定义与特点联系观点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观点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联系观点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过程中联系观点的重要性。
讲解联系观点:介绍联系观点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联系观点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联系观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总结与反思:总结联系观点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联系观点。
第二章:联系观点的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联系观点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2.2 教学内容联系观点的应用方法联系观点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应用案例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观点的应用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联系观点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2.4 教学步骤复习联系观点: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巩固学生对联系观点的理解。
讲解联系观点的应用方法:介绍联系观点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案例分析:分析联系观点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联系观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总结与反思:总结联系观点的应用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联系观点。
第三章:联系观点与问题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联系观点在问题分析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联系观点在问题分析中的应用方法联系观点在问题分析中的具体应用案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观点在问题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联系观点在问题分析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3.4 教学步骤复习联系观点的应用: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巩固学生对联系观点的理解。
讲解联系观点在问题分析中的应用方法:介绍联系观点在问题分析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案例分析:分析联系观点在问题分析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联系观点在实际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事物联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的定义和特点,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难点: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联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例。
2. PPT课件或者黑板。
学生准备:1. 前置知识的学习。
2. 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出联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理解联系的重要性。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实际意义。
4. 方法指导:讲解如何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
5. 练习: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一些问题,并进行解决。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联系观点。
五、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联系的观点,并尝试运用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
2. 查找一些关于联系的观点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3. 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六、教学拓展:1. 联系与因果关系的区别: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因果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并学会在实际问题中区分它们。
2. 联系的类型: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直接关系,间接联系是指事物之间通过其他事物进行联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两种联系类型的特点。
七、教学互动: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观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联系的种类3. 联系与发展的关系4.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5. 联系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定义、特点和种类,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2. 教学难点:联系与发展的关系,联系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联系观点应用实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
2. 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PPT展示,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3. 讲解联系与发展的关系:阐述联系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实际案例,分析联系观点的应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的掌握程度。
b. 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c.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联系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2. 案例素材:提供几个实际案例,用于分析联系观点的应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
2. 第3-4课时:讲解联系与发展的关系,分析实际案例。
3. 第5-6课时:小组讨论,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
4. 第7-8课时:总结与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九、课后作业2. 作业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逻辑清晰。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观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联系的角度看待事物,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 联系的普遍性:事事有联系,时时有联系。
3.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 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
5.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要全面,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2. 教学难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联系”、“联系在生活中的体现”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3.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联系观点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联系观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联系观点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对联系观点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联系与矛盾的关系:讲解联系与矛盾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理解在分析问题时要把握住主要矛盾。
2024年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联系的观点,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将联系的观点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联系的观点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
2.难点:联系的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如因果关系、相互作用等。
(2)提出问题:什么是联系?联系的观点有什么作用?2.理论讲解(1)讲解联系的观点的定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
(2)讲解联系的观点的分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本质联系、现象联系等。
(3)讲解联系的观点的作用: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指导实践。
3.案例分析(1)分析自然界的联系: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分析社会现象的联系:如经济发展与教育进步的关系。
(3)分析个人生活的联系:如学习与成长的关系。
4.实践应用(1)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5.课堂小结(2)强调联系的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应用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联系的观点,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改进(1)在理论讲解环节,可以增加更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联系的观点。
(2)在实践应用环节,可以增加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课堂小结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掌握了联系的观点,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针对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联系的含义及类型,了解掌握联系的规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意识,培养全面、系统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联系的含义及类型,掌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2.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主题,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联系的含义及类型,并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3. 教学工具:PPT、图片、案例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当你在公共场合听到有人在喧哗,你会怎么做?”2. 课堂讨论,分享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3. 引入联系的观点,强调联系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 讲解联系的含义和特点。
教师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和特点。
2. 讲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教师通过举例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
3. 讲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师通过举例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解决问题时要从整体出发,注重部分之间的联系和配合。
4.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选取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2. 提问与回答: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对联系的观点的理解。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反思一、将哲学融入生活哲学难懂,哲学难学,哲学难教。
的确,哲学以其抽象的思维,深奥的理论,概括的语言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但是再深奥的道理,它的内容都是来自于现实的生活,哲学虽然枯燥,但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将哲学融入生活,我相信,哲学将不再难学,也不再难教。
这是我们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堂课的最大感触。
联系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有关联系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接触过类似的问题或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过这样的思维方法。
所以这一课的任务就是要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特别是与中职生关联度比较高的这些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系统的观点。
我们的教学设计基本思路就是从生活中提取哲学观点,再用这些观点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节课中的每一个难理解的知识点,我都是通过从现实生活事例中提取哲学观点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通过鹿群与狼群的对立统一、太阳系行星的运转规律这一感性材料抽象出联系的概念及联系的普遍性。
另外还以美国太空总署研制的生态球为例,贯穿整堂课,分析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复杂性特征,可以集中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同时加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意义。
从整体来看,这堂课在教学设计上逻辑清晰,过渡自然,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从案例入手抽象出哲学观点,层层深入,逐步把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系统的哲学观点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哲学课不能脱离生活,一是要深入地去挖掘教材,把哲学中的深奥道理简单化,生活化;二是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哲学观点,在平时的生活中为课堂积累素材;三是必须把生活事例同哲学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为理论而理论,也不能为事例而事例,而把二者割裂开来。
当然教育没有不变的套路,如何使政治教学既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动机,又能落实知识点,使学生学有所得,这是政治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例子
1. 你看那四季更替,春天万物复苏,夏天蓬勃生长,秋天收获满满,冬天收藏积蓄,周而复始,这难道不是联系和发展的体现吗?就像我们的生活,起起落落,但始终都在前进呀!
2. 想想人际关系,大家从陌生到熟悉,一点点建立起联系,然后感情可能越来越好,也可能出现矛盾,但这不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嘛!这不就和树苗慢慢长成大树一样吗?
3. 你知道创业的过程吧,从一个点子开始,逐步去实施,遇到各种问题再解决,公司就慢慢发展起来了,这可真是联系和发展的生动例子呀!这多像盖房子,一砖一瓦往上垒呀!
4. 回忆一下自己学习的经历,从什么都不懂,到逐渐掌握知识,再到能够运用,这个过程就是不断联系和发展的呀!就好比搭积木,一块一块堆积起来!
5. 看看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各个方面的变革,新的东西不断出现,这和历史的进程紧密相连,持续发展着呢!这难道不是像齿轮一样相互推动吗?
6. 想想身体的健康,好的生活习惯会带来好的身体状态,而不良习惯则会导致问题,这就是一种紧密的联系和发展呢!就跟车子保养一样重要呀!
7. 观察一下城市的变化,从破旧到崭新,从落后到发达,这些都是在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呀!不就像毛毛虫蜕变成蝴蝶一样神奇吗?
总之,生活中到处都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例子呀,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体会,就能发现它们的存在和意义呢!。
中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嗨,大家好!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一个超级有趣又很有用的东西,那就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我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
我们班有个同学叫小明,他特别喜欢画画。
有一次学校要举办一个艺术展览,小明就想参加,画一幅超级棒的画。
他觉得只要自己画得好就可以了,所以就一个人闷头在那画。
可是呢,他画着画着就发现,自己没有合适的画笔了,颜料也不够用了。
他就很着急,到处找同学借。
这时候他才发现,原来画画这件事可不仅仅是自己画画的技术好就行了,还和有没有工具这些东西有联系呢。
就像一张大网,画画这件事是其中的一个点,而画笔、颜料这些就是和它相连的其他点。
如果那些点出了问题,这张网就不完整了,画画这件事也就不能顺利进行了。
那在我们的生活里,这样的联系可太多太多了。
就像我们家里,爸爸出去工作赚钱,妈妈在家里照顾我们,做家务。
这看起来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对吧?可是要是爸爸不赚钱,我们就没有钱买吃的、穿的,那妈妈再怎么会照顾家也不行呀。
反过来,如果妈妈不把家里照顾好,爸爸工作的时候也会担心家里,可能就不能好好工作了。
这就说明,家里的每一个人做的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的,缺了谁都不行。
再说说我们的身体吧。
我之前生病的时候,就觉得身体好奇怪。
我感冒了,嗓子疼,结果呢,我吃饭都不香了,还觉得浑身没力气。
我就想啊,这嗓子疼和吃饭、浑身没力气有啥关系呢?后来医生叔叔告诉我,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都是相互联系的。
嗓子发炎了,就像一个小环节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就会通过身体内部的各种联系,影响到其他的部分,就像一根链条,一个小环坏了,可能整根链条就不能很好地运转了。
那在学校里呢?我们也能看到好多联系。
我们每个同学都是一个个体,但是我们组成了班级这个集体。
有一次我们班参加拔河比赛,每个同学都觉得自己要使出最大的力气。
我当时就想,我只要用力拉就行了呗。
可是比赛开始后,我发现光我一个人用力还不行呢。
旁边的同学要是用力的方向不对,我们就使不上劲。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和特点;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认识联系的重要性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联系的概念和特点2. 联系的类型和作用3.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引发学生对联系的思考。
2. 讲解: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类型和作用,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具体问题,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解决。
4. 分享: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总结:总结联系的重要性和方法,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系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在讨论和评价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难点:1. 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 掌握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3. 将联系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相关案例和实例;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工具。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和类型;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3.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4. 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 第二步: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和类型,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本质;3. 第三步: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4. 第四步:分组讨论,让学生选取一个案例,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解决;5. 第五步: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补充;6. 第六步:总结联系的重要性和方法,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7. 第七步: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异同点;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3、结合实际,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三个原则)教学重点:结合实际,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三个原则)教学难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异同点;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包括了联系的三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我们懂得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理,就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有的同学也许会问,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价值?)不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又有什么坏处?举例:看到吊灯、房子在颤动,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地震——振震——躲到哪里呢——三角空间,千万不能躲在床底下和桌子底下,这样就会加大了被击中的可能。
煤气泄漏——马上关闸门、开窗印尼海啸——动物的反应——一个10岁的英国女孩看到了海面的异常,联想到刚刚在书本上学到的海啸知识,迅速呼喊周围的人逃离,这使得周围百余人因即时撤退而幸免于难。
因此,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探究1:————人是一个整体,手包括手指是整个身体的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俱在食指,不在拇指,故不敢改,若改动一个手指,就要改全身、改全画”,如果改动了这一手指,就会影响到人物的整体,所以,黄筌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
(过渡)正是因为整体和部分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黄筌跟本无法改动原画。
而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那么整体和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全局、全过程——数量上是一——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局部、各阶段——数量上是多——被支配地位。
例子: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琴、指头三者是一个整体,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过渡)一辆“奔驰牌”汽车如果仅有车身而没有发动机,能否奔驰?有了发动机而没有轮子能否开走?构成事物的整个部分、要素不是散乱成一团的。
而是相互依赖,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
②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A、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例子:“譬如一只手,如果把它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可以叫手,实已不是手了”列宁很欣赏这句话,并作了补充:“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他们本来应当的那样。
脱离了人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
”《燕丹子》有则故事,燕太子丹为了达到刺杀秦王的目的而讨好刺客荆轲的欢心,让美人为其弹琴跳舞。
荆轲看到美人十指纤纤的玉手,长叹一声“但爱其手”太子丹令人“即断其手,盛之玉盘奉之”。
显然,盛在玉盘中的血淋淋的手,已不再是能歌善舞的手了。
肉是由氮、碳等元素构成的,但是如果把这些元素分解开来使之失去联系,那么,这些抽象的物质就不是肉,人们也大概不会分别地吃氮、碳等元素,正如我们不会口渴时喝氢或氧一样。
B、二是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
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汽车发动机不同,导致整车性能不同:法拉利F350与普通QQ进行比较。
整体对部分的影响:姚明所处的球队是由一帮小学生组成的,与NBA的球队进行比赛,结果可想而知。
球队这个整体影响到了姚明这个部分的发挥。
另外,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以班中的同学为例:全班——个人,个人——四肢、头脑等,人脑——大脑、小脑,脑干等(过渡)正是因为整体与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全局的观点来看问题了。
(2)理解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意义(方法论)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容来看,其方法论应包括多方面的要求。
其中有两点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
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做法是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
例子:东亚运动会,艾志波受伤汪强紧急增援国足后防线,当时汪强所在的队伍还有联赛要打,沈阳金德老总从全局出发,同意放人。
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例子:学生学习要平均,不用偏科、“跛脚”,只有每一科目都搞好了,整体成绩才会上去。
德、智、体全面发展。
汽车的配置(总结过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处处可见的,让学生举例。
——机械手表的零件、风扇里的风叶……整体观念重要,部分的作用也不可或缺。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系统呢?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呢?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及其基本特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优化性)分别解释(过渡)系统和要素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
(2)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是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而存在。
探究(过渡)我们学习了系统与要素的哲学道理,就要懂得去运用。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①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治驼背的寓言吗?说的是山东有一医生能治一切驼背,方法之独特、手术之简便举世无双。
一驼背者备厚礼求治,医生说:“包你背直。
”说罢,他就让驼背者伏在地上,他在驼背上放一门板,蹦上去就是几下,那驼背者起先杀猪般嚎叫:“你要踩死我呀?”医生说:“只要驼背能直,哪管生死乎?”这就犯了不顾大局,舍本逐末的错误。
②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例子:生物中的天敌灭虫、元素的分子排列③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
A、田忌赛马B、分粥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
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够。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
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
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
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
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当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有全新的功能;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而一切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质变就不会发生。
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两种:第一,由于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第二,数量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方式和结构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分粥》故事中,同是七人分一桶粥,有抓阄分粥、推选分粥、委员会分粥、轮流分粥四种分粥方案。
谁分粥,谁先拿粥,前三种分粥方案是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每周饱一次、腐败粥、凉粥。
只有最后一种方案,只是改变了分粥者拿粥次序,就是改变了拿粥的排列方式,分粥者不是先拿粥,而是最后拿粥,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终于实现了完全公平公正公开,达到了良好的意愿,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这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方式的体现,这种质变,也是制度创新、体制创新。
C、即将在我们宜昌兴建的三峡工程,围绕是上还是不上的问题,数千位专家学者争论了几十年。
他们针对兴建三峡大坝所涉及的防洪、发电、航运、泥沙淤积、生态平衡、文物保护、水库诱发地震、防御战争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反反复复的调查研究。
1986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友人时说:“中国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对于兴建三峡工程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一定要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才能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
”这里的“周密考虑”指什么?(学生答:建大坝与防洪、航运、移民、发电等多方面事物的联系)那“好处最大、坏处最小”又意味着什么?(学生答:“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即具体分析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权衡利弊得失,正确选择、充分利用有利的联系,自觉克服、尽量避免那些不利的联系)板书设计:课后小结: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2)理解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意义(方法论)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及其基本特征(2)系统与要素的关系(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