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基本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7
糖尿病基础知识培训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逐年上升。
为了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预防和控制相关风险,进行糖尿病基础知识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旨在为您介绍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分类、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以便帮助更多人了解糖尿病并预防它的发生。
1. 糖尿病的概述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而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组织细胞胰岛素抵抗引起。
妊娠期糖尿病则是指妊娠期间出现的糖代谢紊乱。
2. 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视力模糊等。
由于高血糖长期存在,还会导致多种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等。
3. 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是血糖水平。
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可以分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诊断糖尿病。
此外,还需要结合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来进行综合判断。
4. 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生活习惯调整等措施,而药物治疗则包括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等。
治疗的目标是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 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等。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和积极控制血糖是必要的。
总结: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痛苦。
通过对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进行培训,可以帮助公众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分类、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同时,学会管理糖尿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糖尿病患者和潜在风险群体而言,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血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百科名片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通常用紫灵芝来调养糖尿病,以恢复血糖平稳状态,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基本概述症状及分类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症状分析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糖尿病环境因素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
糖尿病科普PPT(完整版)•糖尿病概述•糖尿病症状与诊断•糖尿病治疗方法与手段•并发症预防与管理策略目•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体系建设•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录糖尿病概述01定义与分类定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分类根据发病原因不同,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
其中,2型糖尿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
危险因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家族史等。
全球与中国现状全球现状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攀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63亿,预计到2045年将增至7亿。
中国现状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患者数量已超过1.4亿。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糖尿病症状与诊断02典型症状表现多饮、多尿血糖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多饮,同时肾小球滤过葡萄糖增多导致多尿。
多食、体重下降葡萄糖利用障碍导致体内能量供应不足,出现多食、易饥,同时机体消耗脂肪和蛋白质以供能,导致体重下降。
视力模糊高血糖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视力模糊。
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急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感染风险增加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高血糖状态下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
030201并发症风险预警血糖检测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症状表现诊断方法及标准01020304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口服75g 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健康教育•糖尿病概述•糖尿病的健康教育•糖尿病饮食治疗目录•糖尿病运动治疗•糖尿病药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01糖尿病概述1 2 3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机体对胰岛素反应缺陷,导致血糖升高和尿糖。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四种类型。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流行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对母婴健康影响较大,多数患者在产后恢复正常血糖,但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其他类型糖尿病由于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糖尿病,如胰腺炎、胰腺切除、柯克-科文综合症等。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多发于中老年人和肥胖人群,早期可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需要时加用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治疗。
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与城市化、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有关。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且患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需要加强防治和管理。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02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的管理技巧,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风险。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强患者信心和依从性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患者对糖尿病治疗的信心,提高对医生建议的依从性,有利于长期治疗和病情控制。
降低医疗成本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从而降低医疗成本和社会负担。
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掌握糖尿病基本知识学会自我监测和管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指导患者掌握血糖监测、血压监测、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自我管理技巧。
教育患者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眼部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基础知识摘要本文档旨在提供糖尿病的全面基础知识,适用于医学生和患者。
内容涵盖糖尿病的核心概念、常用术语、治疗方法、病理病机和病因,配以详细的例子和案例。
目录1.糖尿病概述2.常用术语解释3.糖尿病的病理病机4.糖尿病的病因5.糖尿病的分类6.治疗方法7.详细案例分析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所致。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各种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和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和衰竭。
2. 常用术语解释•高血糖: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
•胰岛素:一种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激素,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抵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导致血糖升高。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
3. 糖尿病的病理病机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包括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腺β细胞功能受损或数量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自身免疫性损伤(1型糖尿病的主要机制)。
胰岛素抵抗•肌肉、脂肪和肝脏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
•常见于2型糖尿病,通常伴随肥胖。
4. 糖尿病的病因•遗传因素:家族史显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
•自身免疫因素: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
•其他因素:某些药物、感染和疾病可诱发糖尿病。
5. 糖尿病的分类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T1DM)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它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中发病,但也可以在任何年龄出现。
概念•自身免疫性破坏: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岛β细胞视为外来入侵者,进而攻击和破坏这些细胞。
•胰岛素绝对缺乏:由于胰岛β细胞的破坏,体内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胰岛素分泌。
•急性发病:症状通常突然出现,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
致病机理•免疫介导: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通常伴有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等自身抗体的存在。
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为血糖水平不稳定,高血糖持续存在。
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本文将对糖尿病的概述和发病机制进行详细阐述,以增加人们对该疾病的理解并为其有效管理和预防提供参考。
概述: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主要特征为血糖水平升高,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最新统计,全球约有4.25亿成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将增至6.97亿。
在中国,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较高的患病率给社会健康和经济带来压力。
发病机制:1.1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1.1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1.1.2遗传和环境因素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1.1.3胰岛素分泌缺陷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1.2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2.1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1.2.2脂质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1.2.3遗传和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1.3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3.1妊娠期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胰岛素抵抗1.3.2胰岛β细胞功能不足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联1.4胰岛素抵抗与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的关系1.4.1胰岛素抵抗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1.4.22型糖尿病中胰岛素抵抗与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的相互作用1.5炎症与糖尿病的关联1.5.1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1.5.2炎症与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的关系总结: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
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策略。
未来的研究需要继续探索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细节,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糖尿病的流行。
糖尿病基本概述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编辑本段症状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
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
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
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
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
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
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3(二)可排除糖尿病: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7.8-11.1 mmol/l 之间,为糖耐量受损;如空腹血糖6.1-7.0 mmol/l 为空腹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2、若餐后血糖<7.8 mmol/l 及空腹血糖<5.6mmol/l 可以排除糖尿病。
编辑本段中医辨证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详细。
虽然对消渴证的认识中医学内部也有学术分歧,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
1、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①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
②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
③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④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2、饮食不节、形体肥胖 ①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
②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
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3、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
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
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
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
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
来的情况要多;同时又有“一少”,即体重和体力下降。
但多数糖尿病人不见得消瘦,就是体重比最重的时候下降一点。
只要你发现你现在吃饭比原来多,喝水比原来多,但你的体重体力并不好,就应该警惕糖尿病了。
按理讲,吃得多应该是身体好的,但你的体力又不好,体重有点下降,很容易累。
这时你去查一查,或许你的血糖已经达到糖尿病的标准了。
概述长期坚持规范治疗是最重要的,包括: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合理用药。
当前医学专家则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具体治疗方法总结如下:一、人体免疫治疗通过激发人体免疫入手治疗糖尿病是现在非常领先的方法!在学术期刊、市场推广文献中可以经常见到。
相关报道颇多。
目前最领先的是日本进口的“几丁聚糖(八佰壹电粉)”为首选,通过人体免疫系统的细胞激发来治疗糖尿病取得非常惊人的效果。
二、医学营养治疗饮食的控制对糖尿病病人尤为重要,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血糖血脂等代谢紊乱,减少降糖药物剂量。
1、计算总热量按照性别、年龄、身高查表或者简易公式获得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和工作性质,参照原来生活习惯等计算总热量。
休息状态成年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给予热量25-30kcal,根据体力劳动程度做适当调整,孕妇、乳母、儿童、营养不良者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酌情增加。
肥胖者恢复体重应酌情减少,酌减恢复体重。
2、营养物质含量糖类约占总热量的50-60%,提倡用粗粮、面和一定量杂粮,忌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
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15%,伴有肾功能不全者,蛋白摄入减量(遵医嘱),脂肪约30%,控制胆固醇摄入量,不超过300mg/天3、合理分配每克糖、蛋白质(4kcal),每克脂肪(9kcal),将热量换算成食品后制定食谱,根绝生活习惯、病情和药物治疗进行安排。
早中晚食物量可以按照1:2:2,或1:1:1分配。
4、随访以上仅是原则估算,肥胖者在措施适当的前提下,体重不下降应该进一步减少饮食;消瘦的患者如果体重有所增加,其饮食方案也应该调整,避免体重继续增加。
三、体育锻炼和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同样重要。
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即单位量的胰岛素可以降低更多的血糖)。
心、脑系统疾病患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根据情况安排运动。
四、病情监测定期监测血糖,定期体检,便于调整用药方案。
定期监测血脂、心、肾、神经和眼底,及早发现并发症。
五、口服药物治疗常用的有: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格列酮类、AGI 等请在专业指导下使用!避免副作用,禁忌症等。
六、胰岛素治疗适用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晚期病人。
七、胰升糖素样多肽1类似物和DPPIV抑制剂八、胃转流手术国外已经开展数十年,国内少数几家医院也已经开展,文献报道治愈率可达93%。
九、胰腺移植试验阶段十、并发症的治疗适用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晚期病人。
治疗偏方1.海小蚌取肉,捣烂炖熟,每日数次温服。
2.大田螺20个,养于清水盆中,漂去泥沙,取出田螺肉加黄酒半小杯,拌和,再以清水炖熟,饮汤,每日1次。
3.灰兜巴(又名闭口袋)是一种山蜘蛛寄生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峨眉山老茶树头部生长出来的菌科植物。
性味:平、淡主治:糖尿病5适用于T型E型糖尿病,当血糖下降到正常值时,应健康饮食,坚持运动,使其控制血糖稳定,不需依赖药物治疗。
4.猪胰1条,淡菜45--80克。
先将淡菜(干品)洗净后用清水浸泡约20分钟,然后放入煲汤,待煮开10分钟后加入猪胰同煲。
熟透后调味进服,亦可佐餐。
本方为糖尿病人的辅助治疗食品。
5.菠菜梗100克,玉米须扣克。
水煎,去渣,取汁,代茶常服。
6.木耳、扁豆各60克。
将黑木耳,扁豆共研成细面粉,每服9克,1日2--3次。
7.将半斤绿豆或豌豆等豆类煮八成熟,再加入1250克玉米面或荞麦面和两杯半生水,做成30个等大的窝头,蒸20分钟。
每日分5次,共食4~5个。
8.冷毛巾包脚解除糖尿病口渴用冷毛巾包住整个脚板,约三五分钟即可解除口渴,临睡前采用此法,可保证一夜不口渴更不会有尿意。
9.散步治糖尿病饭前饭后散步,每日三餐六次散步,120步、500步1000步各占1/3。
(注:饭前饭后两次散步各消耗了血液中一部分的葡萄糖,解决了饭后血糖剧增的矛盾。
)2、低血糖,低血糖昏迷(1)机理①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有口服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两种方法。
其结果都易使血糖降低。
但如果运用不当,使血糖下降过多的话,就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
②如果病人因为各种原因食欲不好,或根本未进食,腹泻、呕吐不止,但还按照平时的水平服用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话,不但出现低血糖反应,严重者还可引起低血糖昏迷。
(2)识别低血糖症①心慌、冷汗、全身发抖。
②异常空腹或饥饿感、恶心。
③嗜睡、昏睡、头痛、精神不集中。
(3)识别低血糖昏迷①之前有心慌、冷汗、恶心的感觉,逐渐昏睡,呼之不应。
②早晨起床时间,怎么也叫不醒,浑身发凉,可见出冷汗,但没有发现明显的生命体征的不正常。
③有糖尿病史,口服降糖药,近几天进食不正常,或腹泻,呕吐、感冒发烧,逐渐出现意识障碍、神志恍惚,发展为昏迷。
(4)治疗预防低血糖最常见的方式是携带糖块。
在发生低血糖昏迷时,应立即补充葡萄糖。
3、糖尿病昏迷的三种主因(1)低血糖昏迷当血糖低于3毫摩尔/升时称为低血糖,严重低血糖会发生昏迷。
常见的原因有:胰岛素用量过大或口服降糖药用量过大而进食少;运动量增加了,但没有相应增加食量。
(2).酮症酸中毒昏迷原因有:1.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停用或减量过快,或病情加重;2.各种急慢性感染;3.应激状态,如外伤、手术、分娩、妊娠、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机能亢进等;4.饮食失调,进食过多或过少,饮酒过度等。
(3)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这种昏迷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病人。
以严重脱水、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和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4、糖尿病昏迷的急救原则以往有糖尿病史,突然昏迷,又找不到其他病因,首先怀疑糖尿病昏迷,可按昏迷的急救原则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