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糖尿病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43
糖尿病诊断标准2024版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各地都存在该疾病的患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特别是2024版的最新标准,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
第一章:糖尿病概述和发病机制1.1 糖尿病的概念和分类首先,我们来了解糖尿病的概念和分类。
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功能受损或细胞抵抗胰岛素作用而导致的慢性高血糖状态的一种疾病。
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的不同,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
1.2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涉及胰岛素分泌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等方面。
在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的情况下,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此外,胰岛素抵抗也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演变历程2.1 初步诊断标准早期的糖尿病诊断主要依据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以及尿糖的存在与否。
当血糖水平超过一定范围或尿糖阳性时,可以初步诊断糖尿病。
2.2 糖化血红蛋白的引入随着糖尿病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衡量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被引入糖尿病的诊断中。
HbA1c是红细胞内糖化的血红蛋白的百分比,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2.3 2024版糖尿病诊断标准在2024版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中,HbA1c的重要性进一步强调。
根据这一标准,糖尿病的诊断要点如下:(1)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126 mg/dL)。
(2)随机血糖水平≥11.1 mmol/L(200 mg/dL),并伴有典型糖尿病症状。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水平≥11.1 mmol/L(200 mg/dL)。
(4)HbA1c水平≥6.5%。
通过以上任一标准符合的患者,均可被诊断为糖尿病。
第三章:糖尿病的治疗与管理3.1 糖尿病的治疗原则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等方面。
糖尿病各种指标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对全球范围内的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异常高,这是由于其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的作用受到抑制所导致的。
糖尿病可分为两类: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由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细胞造成胰岛素分泌减少。
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身体对胰岛素的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减弱而引起的。
了解糖尿病的各种指标对于预防和管理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这些指标是评估糖尿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控制情况的关键因素。
常见的糖尿病指标包括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胰岛素水平等。
血糖水平是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空腹血糖应该在3.9-5.6 mmol/L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在3.9-7.8 mmol/L之间。
若血糖超过这个范围,可能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良。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
它是血红蛋白与血糖在体内结合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其浓度反映了过去2-3个月内的血糖平均水平。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应该低于6.5。
除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也是评估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情况的重要指标。
胰岛素的分泌受到胰岛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胰岛素过高可能表明胰岛细胞功能异常,胰岛素过低可能表明胰岛素抵抗问题。
了解糖尿病各种指标的标准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还能帮助医生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定期监测这些指标还能帮助糖尿病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及时采取控制血糖的措施,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本文将对糖尿病各种指标的标准进行详细的探讨,并讨论其重要性和应用。
只有通过科学准确地评估这些指标,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状况和预后,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糖尿病●概述西医糖尿病(diabetes)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相对或绝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糖尿。
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发展到症状期,临床上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等症候群,严重时发生酮症酸中毒。
常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等大小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
糖尿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大都继发于造成胰岛组织广泛损害的疾病(如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后等)或继发于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分泌过多的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等)。
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目前仍按WHO1980年标准:①有糖尿病症状,一天内任何时候血糖值(静脉血浆真糖法)≥11.0mmo1/L(≥200mg/dl);或空腹血糖值≥8.0mmo1/L(≥140mg/d1)者,不需作糖耐量试验即可诊断糖尿病。
②有糖尿病症状,但血糖值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作OGTT2小时血糖值≥11.0mmo1/L。
③无糖尿病症状者,要求OGTT2小时及1小时血糖值均≥11.0mmo1/L;或重复一次OGTT2小时血糖值≥11.0mmo1/L,或空腹血糖值≥8.0mmol/L。
凡符合上述标准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中医根据本病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临床特点,属于祖国医学“消渴”或“消瘅”的范畴。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并详细记载了糖尿病的症状、合并症及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消渴是由肺、胃、肾三脏热的阴亏,水谷转输失常所致的疾病。
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
病变脏腑在肺、脾、肾三者之中可各有偏重,互相影响。
上焦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胃失濡润,肾乏滋助;中焦胃热炽盛,灼伤津液,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下焦肾阴不足,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热、肾虚三焦同病。
糖尿病一、概述1.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种综合症,是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引起体内代谢失调及高血糖。
2.糖尿病目前发病情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最快的是发展中国家。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由来已久0.67%(80年)上升至3.2%(96年),中国现有糖尿病患者估计约4000万。
全球糖尿病人已超过1.9亿,糖尿病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其次是中国,第三是美国(6%)。
发病率最高的是南太平洋岛国瑙鲁,50岁以上的人群几乎2个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
3.糖尿病分类根据1997年ADA建议,分为4个类型:(一)1型糖尿病该型病情重、发病急、有酮症倾向;年龄主要是幼年及青少年,较瘦小。
患者胰岛B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
1. 免疫介导糖尿病本型是由于胰腺B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损伤而引起。
自身免疫反应标志有: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约85~90%的病例有一种或几种自身抗体阳性。
2. 特发性糖尿病较少见,具有1型糖尿病表现而无明显病因学发现始终没有自身免疫反应的证据,胰岛素缺乏的表现明显,可频发酮症酸中毒。
(二)2型糖尿病此类患者病情较轻,起病缓慢,肥胖者较多.主要原因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
本型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对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有效。
有较强的遗传易感性。
(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发生应具备: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在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诱发;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引起胰岛B细胞损伤.在环境因素中病毒感染是重要因素,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胰岛组织引起糖尿病,也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糖尿病。
(二) 2型糖尿病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比无家族史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为后者的3~40倍.其父或其母有糖尿病或双亲皆有糖尿病的患者,均有很大遗传倾向。
糖尿病百科名片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通常用紫灵芝来调养糖尿病,以恢复血糖平稳状态,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基本概述症状及分类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症状分析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糖尿病环境因素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